内容简介
当前汉语的词汇词典不少,也有一些汉语句典问世,但是尚未看到专门的短语词典。编写这样一部词典是必要的。“短语”介于词与句之间,是造句的重要单位。它有承上(理解句)启下(理解词)的作用。短语范围内的成员众多,也比较复杂,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研究、分析,选出较难解析的条目及有特色的条目,编写出收条系统的辞书,这对学习、认识、理解汉语,是有意义的。我作为一个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手头上的工具书没有十本也有八本,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深入剖析的同时,还能保持如此高的可读性。它的编纂体例非常严谨,对于每一个短语的结构分析,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词汇组合上,更是深入到了句法、语义甚至语用层面。比如,它对一些带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或者俗语的解析,简直是做到了“透彻”。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对应的英文翻译,而是会详细解释这个短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歧义”短语时的态度,它会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解释,并给出判断倾向,而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最常见的用法来搪塞过去。这种对待学术的严谨和对读者的负责,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棒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我本来以为这种工具书都会设计得比较刻板、乏味,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艺术品。每一个词条的注释都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颜色搭配也很有层次感。而且,它在某些难点词汇的解析上,还配上了插图或者示意图,这对于理解抽象的语言现象实在是太有帮助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看一篇比较古老的文献,遇到一个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的短语,按照惯例,我准备去查阅其他工具书,结果发现这本词典里居然有非常详尽的考据和用法分析,甚至还追溯了它的词源。这种用心程度,真的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摆设,拿在手上阅读,又是一种享受。
评分对于一个非母语学习者,尤其是那些想从“流利”迈向“地道”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在口语上还过得去,但写报告或者正式邮件时,总感觉自己的表达不够“地气”。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细微的、只有母语者才心知肚明的短语搭配和语境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语言视野。例如,它对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短语的辨析,让我明白了什么时候用“非常”,什么时候用“极其”,那种微妙的语气差异,是单纯的翻译软件无法捕捉到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词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随身携带的、沉默寡言的资深汉语导师。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有点望而生畏,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还在想,我这辈子能翻完它吗?但真正开始使用后,我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不像某些词典,堆砌了大量生僻、不常用的词条来充数,这本书收录的都是真正高频、在日常交流和书面写作中经常遇到的短语,而且重点突出,直击要害。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索引做得清晰明确,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我曾经试过盲查一个我不太确定的短语,结果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定位到了,效率之高令人惊叹。这本书真正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原则,它把有限的篇幅用在了刀刃上,每一页的内容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编者团队显然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从他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和批判性继承中,我能感受到一股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市面上那些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的词典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浓缩的汉语短语语法和语义学专著。它不仅仅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以及“在什么时候应该用,什么时候不应该用”。特别是它对一些已经被“过度使用”或者“语义漂移”的短语所做的澄清,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确保自己语言表达精准的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感觉自己在使用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在查阅词语,更是在进行一次系统的、深度的语言重塑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