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装备损伤与维修技术
原价:48.00元
作者:编者:袁晓静,苏勋家,侯根良
出版社:国防工业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8100150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袁晓静、苏勋家、侯根良编写的《装备损伤与维修技术》从装备性能劣化和维修安全入手,分析了装备失效的模式与机理,介绍了装备维修的过程控制,阐述了表面损伤、变形以及断裂修复等传统的维修技术并辅以相关案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装备战场抢修中高效典型的快速维修技术,以及提高维修能力的虚拟维修技术。本书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装备维修保障专业的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装备维修与维修技术
1.1.1 装备维修
1.1.2 广义装备维修技术
1.1.3 现代装备维修技术
1.2 维修技术体系
1.3 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机械设计背景出身的工程师,平时工作接触的主要是新产品的开发和结构优化,对后期维护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次尝试阅读这本书,主要是出于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坦白讲,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材料科学的某些前沿领域,它引用了一些我之前没接触过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金属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部分,它深入探讨了几种非线性模型的优劣,数据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细,数据支撑感十足。然而,我总觉得,它在“维修技术”这个核心环节上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例如,当它谈到焊接修复时,只是用了一段话概括了热影响区的控制要点,然后就迅速转向了无损检测的技术路径分析。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工况下,实际操作中的工艺控制变量和常见缺陷的深度剖析,甚至是一些老旧设备修复的“野路子”经验总结。这本书更偏向于理想化的实验室环境下的最优解推导,对于充满现场复杂性和环境干扰的真实维修场景,提供的实用指导似乎还不够“接地气”。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研究生的前沿综述,而不是面向一线技术人员的实战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严谨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导,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我尝试把它作为睡前的放松读物,结果发现这完全是自讨苦吃,每读几页就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某个论点是如何从前置条件推导出来的。特别是在讨论“故障诊断的贝叶斯网络应用”那几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概率论知识,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决策树模型。虽然我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但将这种复杂的数学工具转化为日常维护中的快速判断,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应用鸿沟”。这本书似乎假设读者已经拥有非常深厚的数理基础和对特定设备运行原理的透彻了解。对于我这种更依赖直觉和经验积累的维修人员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理论高地的展示,它让我敬佩作者的深度,但也让我感到一丝距离感。它在拓宽理论视野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对于提升普通维修人员的日常操作效率,效果可能需要打一个折扣,因为它需要读者先完成大量的理论预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很舒服,感觉很有分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硬核的技术手册,毕竟书名听起来就挺专业的。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内容跨度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它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螺栓扭矩或者焊缝参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探讨“系统可靠性”的哲学层面。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宏观角度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维护保养体系,用了很多类比和模型来解释复杂的工程问题,比如用生态系统的平衡来比喻机械系统的健康状态。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管理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工具书。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这种“大视野”的好处。它让我意识到,维修不仅仅是更换零件,更是一种预防性的、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书中对“预防性维护”的阐述尤其深刻,它强调了早期预警信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识别这些信号的框架,尽管缺乏具体的设备型号案例,但那种思维模式的构建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思考维修”的指导纲领,而非一本“如何维修”的实操指南。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了解一些关于“极端环境下的材料衰变与防护”的最新进展。书中确实提到了腐蚀和蠕变的基础理论,并且对几种新型防腐涂层的工作机制做了概述。但是,这些概述都停留在原理介绍层面,缺乏对实际应用案例的深入挖掘。例如,在讨论高盐雾环境下钢结构的防护时,作者主要分析了电化学反应的机理,然后就转向了更宏观的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经过长期验证的现场数据:在某个特定温度和湿度范围内,A型涂层与B型涂层在五年后的剥落率差异,或者不同阴极保护电流密度对牺牲阳极消耗速度的影响曲线。这本书在理论分析的严密性上无可挑剔,但对于一个希望解决“今天我该用哪种保护方案”的实际问题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工具箱”里似乎少了最重要的几把扳手,更多的是绘制这些扳手蓝图的详细设计稿。它的价值在于“知其所以然”,而非“知其所以然且能动手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复杂的结构剖视图和流程图都采用了高清彩色印刷,视觉效果极佳。尤其是一些关于流体动力学和热交换系统的动态模拟图,即使是静态呈现,也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能量流动的路径。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人员培训与技能传承”这部分内容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在现代工业维护中,人员素质往往是影响修复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优化“设备本身”,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进行状态监测,但对于如何培养能够解读这些数据、并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员,探讨得相对肤浅。它似乎预设了一个高度自动化和数据化的未来维修场景,而忽略了当前很多领域依然依赖经验丰富的技师的现实。如果书中能增加一些关于软技能培养、应急响应流程演练、或者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案例分析,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优化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