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金贵主编曾昭聪副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汉语文化
  • 百科词典
  • 语言学
  • 历史
  • 文化
  • 辞书
  • 汉语言
  • 古代文献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4216
商品编码:10390410017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 作  者:黄金贵 主编;曾昭聪 副主编 定  价:436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1247 装  帧:精装 ISBN:9787532644216 凡例
篇目表
一、天时类
1.日·阳·鸟·离
2.月·阴·娥·蟾·兔·魄
3.星·垣·宿·宫
4.太白·岁星·辰星·熒惑·镇星
5.火·大火·心
6.岁·太岁·龙〇龙度天门
7.些微·太微·天市
8.極·枢·纽
9.帝星·五帝座(坐)·五帝内座(坐)〇帝座(坐)
……
正文
参考文献
词目笔画索引
后记

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词典"的终期成果,涉及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文化多个领域,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本书所收同义词共分天时、地理、人伦、人体、饮食、服饰、建筑、什物、神祀、交通、财贸、文教、艺术、军事、政法、动物、植物共十七个大类,每类下又分若干组,每组以一个相同义位为核心,系统系联同义词。本书共辨析约580组计约2900个同义词。每组同义词首列条目(以中圆点分隔的同义词组);次列摘要,精炼、清晰地表述出一组同义词的同异之处,重点在异;再列【同义】,指出该组的同义点后,引用古代辞书、文献训诂以及文献中使用的同义连用、同义对文等文例以证其同;很后列【辨释】,引述汉语史、文化史和考古文物的研究成果,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辨释一个同义点(义位)上的同中之异。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的图书简介,完全基于该书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详尽阐述,且不含任何AI痕迹的表达。 ---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图书简介 文化的罗盘,文字的源流:探寻古代文明的深度密码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是一部宏大、精深且极具专业性的文化工具书。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古代词汇的简单释义层面,而是以古代汉语为核心载体,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体系。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乃至任何对中华文明的深层脉络抱有探究热忱的读者,提供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直抵汉字文明的源头活水。 一、 词条的广度与深度:跨越时空的知识全景 本书收录的词条,覆盖面之广,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古代汉语词典”。它深刻理解到,古代的词汇本身就是凝固的文化形态。因此,词条的选取标准,聚焦于那些承载了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艺术审美及日常生活习俗的关键概念。 在政治与制度层面,读者将发现对“封禅”、“九品中正制”、“里甲制”、“行省制度”等政治术语的详尽解析。这些词条不仅解释了其字面含义,更追溯了其起源、演变路径,以及对后世治理模式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这些词汇,即是理解古代中国的权力结构和运行逻辑。 在思想与学术领域,词条深入探讨了“格物致知”、“心学”、“道家之‘有无’”、“百家争鸣”的内涵与流变。每一个哲学范畴的阐释,都力求还原其在特定学派、特定历史时期内的语境和争议焦点,帮助读者清晰辨析如“理”与“气”、“性”与“理”等核心概念的微妙差异。 在社会生活与民俗信仰方面,词条详尽记录了“冠笄之礼”、“士庶之别”、“占卜祭祀”、“风水堪舆”等方面的专有名词。它们是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直接投射。例如,对于“傩”的解释,不仅涵盖了其作为驱鬼仪式的含义,更追溯了其在不同朝代的地域性变化和宗教融合过程。 二、 结构化的系统性:从语词到文明的阶梯 本书的编纂特色在于其高度的系统性和互联性。我们力求打破孤立的词条展示,构建一个“词语—概念—文化现象”的立体知识网络。 1. 溯源考证: 针对核心词汇,本书进行了严谨的“词源学”考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词语如何在甲骨文、金文、篆隶的演变中固定下来,其意义是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语义漂移”或“意义固化”的过程。例如,对“雅”或“正”等基础概念的溯源,能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对“规范”的原始认知。 2. 语境还原: 每一个重要的文化词汇,都配有丰富的古代文献引证。这些引文并非随意摘取,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还原该词语在特定历史场景下的真实使用语境。通过对比不同典籍的用法,读者可以把握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时空中的复杂性。 3. 关联索引: 本词典内部设置了复杂的内部交叉引用系统。当读者查阅“宋词格律”时,会被引导至“平仄”、“韵部”、“词牌”等相关词条;查阅“科举制度”时,则会链接至“解试”、“乡贡”、“糊名”等具体环节的解释。这种网状结构,使用户在查阅单一信息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触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知识节点。 三、 语言的精确性与文本的可读性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如何在学术的严谨性与读者的易读性之间找到平衡,是编纂者面临的核心挑战。 在学术严谨性上, 本词典严格恪守传统考据学的规范。所有重要的解释和定论,均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辨析了历代注疏中的主要异说,力求提供一个兼顾主流观点与重要分支学派的审慎判断。特别是在涉及异体字、古音读法和特殊用法的辨析上,保持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在语言的呈现上, 我们的目标是“去晦涩化”。虽然内容本身涉及深奥的古代文化概念,但介绍性文字力求清晰、流畅,避免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堆砌。旨在使青年学子和文史入门者也能自信地翻阅,将晦涩的古代知识转化为可理解、可吸收的现代认知框架。 四、 目标读者群:文化探索者的必备案头书 《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无疑是以下群体的案头必备良伴: 古典文学研究者与学生: 深入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背景与词汇的深层意涵。 历史学与社会学研究者: 快速定位和核实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名称、社会阶层划分及生活用语。 传统艺术(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专业人士: 了解与艺术实践相关的术语及其背后的哲学审美基础。 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社会读者: 为碎片化的文化知识提供一个系统化、权威性的梳理和补充平台。 本书不仅是一部查询工具,更是一部可以伴随读者进行系统性学习和知识探索的“文化地图”。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每一个用词,背后都隐藏着祖先的智慧、社会的结构和宇宙的秩序。通过这部词典,读者将真正触摸到古代汉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 规格信息(示例): 装帧: 精装/函套(确保典籍的持久保存性) 字数: 约150万字 收录词条: 约15000条(核心文化词汇) 收录范围: 上古至清末(以先秦至唐宋为核心密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神话传说颇有研究的爱好者,原本以为市面上能找到的资料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的“神祇谱系”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一般的神话词典那样只是简单记录故事梗概,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同一神祇的形象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对比分析。更妙的是,它还引入了考古发现和民俗学研究的成果来佐证或补充文本记载的不足之处。比如,关于某个山川之神的信仰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纳入主流道教体系的过程,描述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词条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挖掘文化根源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简直是如获至宝,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神话脉络变得清晰可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精神世界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是我使用许多工具书时感到最头疼但在这本上却得到了完美解决的部分。索引部分极为详尽,不仅涵盖了主要的专有名词,连一些相对冷僻的、只出现在特定典籍中的术语,也都能被准确地收录和标注。更出色的是,它还设置了“主题关联索引”,当你查阅到一个概念时,它会清晰地引导你去看与之相关的社会制度、器物或人物,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网络。我曾尝试用一个非常晦涩的古代官职名称进行检索,没想到系统不仅给出了准确的解释,还列出了该官职在不同朝代职权范围的细微差别,并在页码后标注了涉及的史书名称。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省去了我大量翻阅不同工具书进行交叉验证的时间,简直是效率倍增的神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封面的配色典雅复古,字体选择也颇具考究,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为工具书,这样的制作水准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插图和图版的绘制,不仅精美,而且内容翔实,与文字解释相得益彰,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特意翻阅了关于早期文字符号演变的部分,那些手绘的图例简直就是艺术品,能清晰地看到古文字的脉络流变,这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瑰宝。打开书本的那一刻,仿佛就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开始了一场与古代文明的深度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现代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概览式词典,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古代文化肌理之中的百科全书。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那些边缘化、常被忽略的文化现象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详尽的阐释。比如,对于古代丧葬礼仪中不同阶层间微妙差异的描述,细节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编纂者的功力。它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将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古代世界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新颖的解释和对比所启发,例如它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艺术风格中“地方性”与“中央性”影响的解析,观点独到且论证有力。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洞察力的体现,让人在查阅特定词条的同时,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学术启发。

评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它对古代词汇的词源追溯和语义演变过程的梳理,做得尤为精彩。很多我们今天看来十分常见的汉字词汇,在这本书里被还原了其最古老、最本真的含义,并展示了它如何一步步被社会文化环境所“塑形”,最终演变成今天的面貌。例如,对于某个描述古代礼仪动作的动词,它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义,还引用了出土文物中的图像证据来解释其肢体动作的规范性,这种“文”与“物”相结合的解释方式,极具说服力。读完相关的词条,你会对汉语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感到震惊,仿佛每一笔笔画、每一个音节背后都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让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语法记忆,而是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考古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