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汉亭、刘书伟、黎明主编的这本《名贵硬木树种及木材识别》以**标准《红木》所列的树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四色图文混排的形式编著,内容丰富、记载翔实、图文并茂。多数种类附有树木形态图或原木形态图,木块实体图,木材宏观和微观结构图,家具或工艺品实物图。对各种木材的木文化故事与木美学元素进行探讨,*增添本书的鉴赏性与实用性。本书是红木家具收藏爱好者、木文化及木美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可供家具设计制造人员、木材商贸与质检人员鉴别木材查阅使用。
**篇 红木分类
1 红木国标及红木分类
1.1 红木国标的制定与出台
1.2 红木的分类
第二篇 黄檀属
2 香枝木类
2.1 降香黄檀
3 红酸枝木类
3.1 交趾黄檀
3.2 巴里黄檀
3.3 奥氏黄檀
3.4 微凹黄檀
3.5 中美洲黄檀
3.6 赛州黄檀
3.7 绒毛黄檀
4 黑酸枝木类
4.1 卢氏黑黄檀
4.2 东非黑黄檀
4.3 阔叶黄檀
4.4 黑黄檀
4.5 刀状黑黄檀
4.6 巴西黑黄檀
4.7 伯利兹黄檀
4.8 亚马孙黄檀
第三篇 紫檀属
5 紫檀木类
5.1 檀香紫檀
5.2 其他冒充檀香紫檀的树种
6 花梨木类
6.1 大果紫檀
6.2 乌足紫檀
6.3 越束紫檀
6.4 刺猬紫檀
6.5 印度紫檀
6.6 安达曼紫檀
6.7 囊状紫檀
第四篇 崖豆藤属和铁刀木属
7 鸡翅木类
7.1 非洲崖豆木
7.2 白花崖豆木
7.3 铁刀木
第五篇 柿属
8 乌木类
8.1 乌木
8.2 厚瓣乌木
8.3 毛药乌木
8.4 蓬赛乌木
9 条纹乌木类
9.1 苏拉威西乌木
9.2 菲律宾乌木
第六篇 非国标红木之名贵硬木
10 黄檀属名贵硬木
10.1 印度黄檀
10.2 马达加斯加黄檀
11 柿属名贵硬木
11.1 印度乌木
11.2 铁乌木
11.3 曼氏乌木
12 紫檀属名贵硬木
12.1 安哥拉紫檀
12.2 变色紫檀
12.3 非洲紫檀
12.4 安氏紫檀
13 格木属名贵硬木
13.1 非洲格木
14 缅茄属名贵硬木
14.1 缅茄
14.2 非洲缅茄
15 古夷苏木属名贵硬木
15.1 阿诺古夷苏木
15.2 爱里古夷苏木
15.3 德米古夷苏木
15.4 佩莱古夷苏木
15.5 特氏古夷苏木
16 印茄属名贵硬木
16.1 印茄
16.2 帕利印茄
16.3 微凹印茄
17 蛇桑属名贵硬木
17.1 圭亚那蛇桑
18 风车子属名贵硬木
18.1 风车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合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典雅的氛围。拿到手里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那种微微的纹理,让人联想到古老森林里的树皮。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那些彩图,即便是最细微的木材纹理和色泽变化,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文字排版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很多关于树木形态的插图,线条流畅而准确,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经验丰富的制图师之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识别的难度,让原本枯燥的科学描述变得生动起来。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从目录的清晰分类到索引的编排逻辑,都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体系的深度梳理,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传统木作工艺的修复课题,发现市面上许多参考资料都停留在非常宏观的层面,要么只谈历史,要么只谈用途,真正深入到材料学层面的书籍少之又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木材的名称,而是深入到微观结构层面进行探讨,那种对木材细胞壁的详细剖析,对我理解不同硬木在受力时的表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它对心材和边材的差异性解释得极其透彻,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区别,更涉及到导管密度和含水率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进行老旧木料的湿度控制和材料替换至关重要。我特别翻阅了其中关于某些稀有进口木材的篇幅,作者似乎不仅仅是查阅了资料,而是亲自对这些木材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很多描述充满了第一手的经验和感悟,那种“如数家珍”的语气,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自然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冰冷刻板,反而带有一种讲故事的温度。作者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探索之旅,从某一个地域的地理气候,如何塑造了某种树木的生长习性,进而影响了它木材的物理属性,整个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发现”的过程中。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木材商业贸易历史的片段也很有趣,比如某个时期某种硬木因为其稀有性引发的社会现象,这些知识点为冰冷的科学数据增添了人文色彩。这种平衡感掌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阅读疲劳。读完某一章,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密林深处的小门。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书面内容本身,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时代的对话记录。我从书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树木分类学的精确梳理,更是一种对待自然材料近乎执着的探求精神。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木制品,去思考它们背后的生长故事和时间积淀。作者在探讨特定木材的耐久性或抗虫性时,往往会引用一些历史遗迹的案例,这些印证使得书中的论述极具说服力,它们是时间的试金石。这种对“永恒”的追问,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哲学意味。它成功地将一门偏向技术性的学科,提升到了对生命形态和材料哲学的探讨高度,这对于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宝藏。
评分对于一个常年在户外考察和材料鉴定的行家来说,工具书的实用性才是检验其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系统性。它不仅仅提供了图片和文字描述,更引入了许多实用的、可量化的判定标准,比如特定比重范围、硬度测试结果的记录方式,以及在特定光照下观察年轮的技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疑似样本”的鉴别章节,作者很坦诚地指出了哪些特征容易混淆,并给出了区分的关键点,这种不回避难点的态度非常可靠。我甚至在准备下一个野外考察任务时,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摘录出来,作为现场快速比对的辅助手册,它提供的参照系非常可靠,远比手机里零散的图片资料更具权威性。可以说,它为现场操作提供了一套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