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羲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如果把其誉为书法艺术的皇冠,那么《兰亭序》则是这颗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王羲之兰亭序临摹举要》则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临摹底本,通过分解结合,从点画入手,透彻分析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要义。
《王羲之兰亭序临摹举要》对于初学行书者,是一本集观赏性、学术性、系统性、示范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好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欧阳中石
还艺术于人民 卞传忠
第一章 概述
一、王羲之及《兰亭序》简介
二、《兰亭序》阶段临摹计划表
三、《兰亭序》重字一览表
第二章 《兰亭序》全文中几种主要笔画的运用及书写方法
第一节 主要笔画的运用及书写方法
一、点法
二、横法
三、竖法
四、钩法
五、撇法
六、捺法
七、折法
第二节 中锋运行笔法图解
第三章 《兰亭序》全文分组临摹提示
第一组 第1至第4行(共49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字、部首、笔画写法的研究与练习
第二组 第5至第8行(共47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笔画的练习
第三组 第9至第12行(共48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笔画的运用
第四组 第13至第16行(共47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偏旁、部的练习
第五组 第17至第20行(共46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偏旁、部的解读
第六组 第21至第24行(共46字)重字的写法及个别偏旁的练习
第七组 第25至第28行(共41字)重字的写法与前文同字的不同之处练习
第四章 合组分段临,全文通临
第一节 合组分段临
一、用两周时间临习《兰亭序》第一段
二、临习《兰亭序》第二段
三、临习《兰亭序》第三段
第二节 全文通临
一、通临方法
二、通临要求
三、《兰亭序》改竖幅中堂
四、集字创作
第五章 历代临摹《兰亭序》名作欣赏
一、《兰亭序》注释
二、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大字本
三、唐·冯承素摹《兰亭序》
四、唐·褚遂良摹《兰亭序》
五、元·赵孟濒摹《兰亭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一、王羲之及《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生于公元321年,卒于379年(一作303-361年),东晋大书法家。祖籍琅讶临沂(今属山东),琅讶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晋室南度后,权势更加显赫。王羲之才华出众,又有政治抱负,深受长辈器重,先后出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其为“王右军”、“王会稽”。因与上司王述不和,遂称病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去官后,王羲之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乐。他寄情山水,修身养性,尽享天伦之乐。
王羲之,少时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的楷书,打下了良好的楷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见名家书迹渐多,眼界大开,便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在叔父王庾的指导和熏陶下,精研诸体,推陈出新,一改汉魏以来朴质的书风,创造出妍美流便的新书体。深厚的学家渊源和长时间对前代优秀书家的学习借鉴,加之天资聪颖、山水的陶冶、时代的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王羲之的书法“冠绝古今”,成为我国书坛的一代宗师,历来被誉为“千古书圣”。
《兰亭序》又称《临河序》、《兰亭集序》、《兰亭记》、《兰亭文》、《曲水序》、《禊帖》等。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美景怡人,身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许询、支遁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盛会。
……
前言/序言
夜深了,我读完即将出版的这本书稿:《王羲之<兰亭序>临摹举要》,敬佩之心和激荡之情催我沉沉地思想起它的作者——老书法家徐德晋先生,思想起他之于我,他之于书,书之于学习书法的朋友们。
德晋先生,威海人。1936年出生,1956年入伍,1982年转业。从戎、从政都做文化工作,分内分外都做书法教育,没黑没白地学习书法理论,临摹历代碑帖,专心书法创作……
他,博学勤苦,融会贯通。不论干什么,他都虔诚地追求最好,创造极致。因而,在五六十年的跋涉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痕——
他立志报国,入伍后连年立功受奖;他热爱音乐,1959年初,被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多次随团进京演出;1963年、1964年,他连续两年因工作先进被歌舞团推选进京,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尤其是1964年,他荣幸地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和演出,其间,多次当面聆听总导演周恩来总理的教诲,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古文修养丰厚,常有清词丽句吟出,一阙《清平乐·菊顶晨眺》使教古汉语专业的辽宁大学教授王前先生击节叫好并欣然奉和;他雅为垂钓,钟情大海,曾创造出日钓鲅鱼1300多斤的纪录,他将自己钓的大鱼和特色鱼种制成鱼拓片,并配以有感而发的随想诗词,用书法的形式写出,从而构成了三味一体的艺术品;他生于大海边,长在海浪里,终身热爱海,感恩海,积多年心力写就了23万字的散文集《感谢大海》,出版后社会反响颇佳。
后记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仓颉造字,惠炎黄子孙。书法是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书法,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哪个国家也不能相比。不懂书法,等于不懂中国文化。书法艺术有着广泛的实用性,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钻研进去,其乐无穷。”继承、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的历史使命,当然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书法人和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这也是我坚定不移地走过来、传下去和编撰这本小册子的动力。
王羲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如果把其誉为书法艺术的皇冠,那么《兰亭序》则是这颗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这本小册子是我多年潜心研习王羲之《兰亭序》的心得体会,此“闻一而知十,触类而旁通”的临摹方法也在我数十年书法教学实践中得到加工、修改、完善和验证。今日把它汇编成册,定名为《王羲之<兰亭序>临摹举要》。
多年来,我把学习《兰亭序》的收获、临摹经验运用于书法教学之中。每当行书的理论、技法讲完之后,我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和“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的临池经典,专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临习前,我把《兰亭序》全文作了四个阶段的临摹、创作计划。这本小册子着重记录了每个阶段临摹时对笔法运用,同字异写,生僻字、词的理解,常用字的笔顺;结构特征,字态变化;字与字的呼应,行气的形成,透章法布局,看情感起伏,节奏变化等,做精细研究、深刻领悟的临前准备。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与审美高峰 书籍信息: 《翰墨丹青: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年流变与审美高峰》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历代大家风格特征与时代精神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是一部书法史的宏观叙事,更是一部详尽的审美指南,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领略“笔墨之道”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人文情怀。 第一部分:书写之源——史前萌芽与秦汉风骨 本书伊始,追溯了文字符号的起源,从甲骨文的刻凿之气到金文的庄重典雅,揭示了汉字形体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微妙的平衡。 一、 汉字形体的演化:从刻符到规范 详细考证了早期刻画符号如何逐步固定为具有结构美感的文字体系。重点分析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铸造工艺对字体风格的影响,指出金文“肥而不板,遒劲有力”的独特审美取向。 二、 秦代书风的统一与变革 集中探讨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推行小篆的历史意义。小篆的“圆转匀称,笔画遒劲”,标志着中国文字书写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本书深入挖掘了隶书在秦汉之际兴起的社会动因——适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需求。隶书“蚕头燕尾”的形态,不仅是隶变这一重要技术变革的结果,更孕育了后世楷书的端正结构。 三、 汉代碑刻的雄浑气象 将重点放在汉碑的广泛研究上。东汉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风格多样,气象万千。本书将汉碑划分为“雄强派”(如《张迁碑》的古朴险峻)和“秀逸派”(如《乙瑛碑》的清和温润),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刻工对碑刻面貌的影响。特别对《曹全碑》的丰腴秀美进行了细致的笔法剖析,指出其对魏晋楷书产生的启迪作用。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时代精神与书法自觉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这种“士人精神”直接反映在书法上,使得书法艺术从单纯的实用工具,真正升华为一种表达主体性、寄托性灵的独立艺术门类。 一、 时代背景:玄学清谈与书写解放 阐述了玄学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推崇如何影响了书写姿态,书家开始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二、 楷书的定型与早期探索 详述了钟繇对楷书(真书)的奠基性贡献,他如何将隶书的扁平结构提拔为端正的矩形,确立了点画的规范。对钟繇“一时代之书”的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 “书圣”的时代使命 本书用专门章节细致剖析了王羲之的艺术成就。重点不在于重复其生平轶事,而在于分析他如何集前代之大成,最终“尽善尽美”。分析他将隶书的骨力、草书的连带感融入楷书中,创造出平和中寓动态的“羲之体”。同时,对《兰亭集序》的结构布局、笔势的连绵起伏,以及其在行书中“不拘一格而法度森严”的独特之处进行深入的技法解析,阐明其“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标准。 四、 与“二王”并峙的风格流派 探讨了王献之、卫夫人等人的风格特质,形成对比,突显了“二王”在书法艺术体系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中古格局 唐代是书法艺术由晋代内敛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向外张扬、兼具庙堂气象的阶段。 一、 初唐的承续与规范化 分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四家”如何继承“二王”法度,并各自发展出鲜明的个人面貌。欧阳询的“险劲内含”,褚遂良的“秀润空灵”,是唐代对晋韵的精致化处理。 二、 盛唐气象:颜真卿的革新 本书隆重介绍颜真卿的“颜体”。颜真卿书法是对魏晋书风的“反叛”与“重构”。他将书法的审美重心从“妍美”转向“雄浑、道德感”。重点分析其楷书的“结构紧密、笔画丰厚”,以及其行书中对“中锋用笔”的坚守,体现了儒家“中正平和”的道德理想。 三、 狂放不羁的张旭与怀素 探究唐代草书的巅峰。张旭的“颠狂”与怀素的“健劲”如何将草书的抒情性推向极致。分析“今草”的章法布局,如何在连绵不绝中保持清晰的气韵流动,以及他们对后世文人书风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中古的转向——宋代尚意与元明的帖学复兴 唐代法度森严的审美倾向在宋代遭遇了强烈的“尚意”思潮的挑战,书法开始更多地服务于书写者表达主观情性。 一、 宋代书法的“文人化”倾向 深入分析“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艺术追求。苏轼的“丰腴拙朴”,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米芾的“刷字”风格,都是在强调书法的个性和意趣,而非单纯的法度。米芾对晋人尺牍的研究,也为帖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元代的复古与帖学正宗 元代书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复古”的,赵孟頫高举复兴晋唐古法的旗帜,他以清劲秀逸的笔法,将晋人的法度与唐人的妍美重新结合,形成了一代帖学典范,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 明代的流变与争鸣 明代书法呈现出多元化和技巧化的趋势。从台阁体的程式化到吴门画派(文徵明、祝允明)的全面发展,再到晚明徐渭、董其昌的个人笔墨探索。董其昌的“平淡天真”,强调书法的“禅意”与“淡雅”,标志着帖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第五部分:清代的碑帖之争与回归 清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碑学(金石学)的兴起,是对长期占据主流的帖学的一次有力反拨。 一、 碑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考据学盛行,金石学的广泛开展使得汉魏碑刻被重新发掘和重视。碑学倡导者如邓石如、包世臣,他们从碑版中汲取雄强、古朴的力量,对抗帖学的柔弱。 二、 碑学与帖学的交融与整合 分析了碑学对清代中晚期书风的巨大影响,使得楷书和隶书重现汉魏的厚重感。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将碑的“拙厚”与帖的“韵味”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清末书法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本书总结了碑学在纠正帖学流弊、拓宽书法表现领域上的历史功绩。 结语:传统的回响与当代的展望 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审美理念——“中和之美”、“气韵生动”与“以书写心”。最后展望了当代书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强调对经典的不懈探究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 涵盖上古至近现代,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分析精微: 对历代名家代表作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进行详细的技法拆解。 立意高远: 不仅讲述“如何写”,更深究“为何如此写”,将书法置于中国哲学、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 语言凝练: 引用大量古代书论典籍,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避免空洞的赞美,注重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