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欣赏栽培166问

梅花欣赏栽培166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艳芳 著
图书标签:
  • 梅花
  • 观赏植物
  • 园艺
  • 栽培技术
  • 花卉
  • 植物学
  • 园林
  • 养花
  • 梅花养护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12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22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13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梅花欣赏栽栽培166问》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比较实用和大众化。其中收入的问题和解答,涉及养梅爱好者在栽培实践中日常遇到的问题及与梅文化、梅常识相关的问题,是一本普及养梅和赏梅知识的书籍。
为了力求达到“梅花欣赏栽培百科”的境地,书中除总结本人十几年的养梅经验外,还查阅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梅花研究资料,并借鉴了部分养梅同仁的经验,在此向这些专家学者和养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录

前言
一、梅花栽培简史、产地及分布
1.梅花原产中国吗?梅花的自然分布及栽培分布情况如何?
2.我国果梅的栽培及分布情况如何?
3.我国梅花的栽培史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二、梅花生物学特性
4.梅树的生物学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5.梅花生长习性是什么?
6.梅树生长特性有哪些?
7.梅树是怎样开花的?
8.梅树有时为何不开花?如何使梅花年年开花繁茂?
9.梅花花芽分化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0.何为梅的花期?
11.梅的物候期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
12.何谓“二度梅”?
13.梅花特别耐寒吗?
14.什么是梅叶对合现象?
15.梅树为何会提早落叶?
16.梅树根系和新梢在一年中是怎样交替生长的?

三、梅花的形态
17.梅花属于哪个科哪个属?有哪些形态特征?
18.如何记载梅花品种性状?
19.梅树有哪些主要树形?
20.梅树常见的芽有哪些?梅花的花芽有什么特性?
21.梅花枝龄如何分?梅花新枝有哪些颜色?
22.梅花的花径一般分为哪几级?
23.梅花有哪些花色?
24.梅花有哪些花态?
25.什么是鸳鸯果、品字果、器字果、五子果?
26.怎样从梅花花蕾的形状看花朵?
27.梅核与杏核有什么区别?
28.梅花与蜡梅是同一树种吗?
29.什么是梅树的直立枝、横生枝、斜生枝、内向枝、平行枝、交叉枝、重叠枝?

四、梅花品种
30.中国梅花品种是如何分类的?
31.我国取得了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的认证吗?
32.花果兼用的梅品有哪些?
33.梅花有哪些着花繁密和着花稀疏的品种?
34.哪些梅花品种比较耐旱?
……
五、梅花盆栽与盆景
六、梅花繁殖
七、梅花栽培管理
八、梅花欣赏、食用及其他

前言/序言


《梅之语:一花独放的四季风姿》 序章:跨越寒冬的生命颂歌 在中国悠长的文化长河中,梅花以其凌寒独自开的坚韧品格,赢得了“百花之魁”的美誉。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神象征,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是寻常百姓心中那一抹傲然独立的风骨。从古至今,无数诗词歌赋、画卷雕刻,都留下了梅花的身影,它们或浓墨重彩,或笔淡如烟,共同勾勒出一幅幅关于坚毅、高洁、与希望的动人画卷。 然而,现代都市的喧嚣,仿佛让人们渐渐疏远了这朵历经风霜、却依然绽放美丽的奇葩。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驻足,去细细品味梅花的独特韵味,更遑论亲手栽种,感受它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古树的生命律动。本书,正是希望能唤醒我们心中对梅花的久违热爱,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野趣的梅花世界。它并非旨在传授复杂的栽培技艺,也非罗列繁复的品种名录,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亲切、更深入的视角,去解读梅花的“语言”,去理解它在不同季节所展现出的独特风姿,去感受它与自然、与人文之间那份深刻的联结。 我们将一起踏上一段探索梅花之美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不会被枯燥的术语所淹没,也不会被严谨的科学数据所束缚。相反,我们将用一颗充满好奇与敬畏的心,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我们会从梅花那看似纤弱却又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中汲取力量,在它淡淡的清香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在它傲然挺立的身姿中汲取不屈的精神。 《梅之语:一花独放的四季风姿》将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次对梅花形态、习性的描绘,更是一次对梅花精神的致敬。它将带领我们跨越季节的界限,去聆听梅花在严冬中低语的生命秘密,去感受它在春天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去体味它在夏日浓荫下沉静的思考,去欣赏它在秋日里悄然积蓄的力量。本书旨在为每一位热爱生活、渴望拥抱自然的朋友,打开一扇通往梅花世界的窗户,让这朵不畏严寒的奇葩,在我们的心中,重新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第一章:初识梅韵——千年传承的情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形象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无数的情感与寓意。本书将从梅花的文化根源出发,追溯其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位置。我们将探讨梅花为何能成为“百花之魁”,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为何对其情有独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梅花的文化象征: 深入解析梅花所代表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傲雪欺霜等精神品质,以及它在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中的多重意蕴。 历史上的咏梅名篇: 精选历代咏梅的经典诗词,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再到宋徽宗的“碱草迎风,梅香暗度”,品读这些千古绝句背后,梅花与诗人之间共通的情感寄托。 梅花在艺术中的身影: 审视梅花在中国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丹青,赋予梅花生命与灵魂。 地域与梅花的渊源: 了解中国各地与梅花相关的历史传说、文化习俗,以及一些著名的赏梅胜地,感受梅花与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 普通人眼中的梅花: 探讨梅花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形象,以及它如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 第二章:探寻梅踪——自然之美的细致描摹 脱离了文化的光环,梅花本身也是一株充满魅力的植物。本书将带领读者近距离观察梅花的自然形态,从它的枝干、花朵到叶片,细致描摹其独特的生长之美。我们将关注梅花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细微变化,以及它在自然环境中与周围景物和谐共生的场景。 梅花的形态之美: 详细描绘梅花不同品种在花形、花色、花径、花瓣数量上的差异,以及其独特的枝干形态,如虬曲、苍劲、挺拔等,展现其多样化的视觉魅力。 花开时节的韵味: 细腻地描绘梅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再到凋零的整个生命过程,捕捉花瓣上的露珠、花蕊的细腻、以及花瓣散落时的诗意。 梅花的嗅觉体验: 深入探索梅花的香气,分析其香气的独特性,以及不同品种、不同花期香气的细微差别,带领读者用嗅觉去感受梅花的芬芳。 梅花的生长环境: 描绘梅花偏爱的生长土壤、光照、气候条件,以及它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梅花与周边景物的互动: 观察梅花在不同季节与山石、水景、竹林、雪景等自然元素的搭配,理解其如何融入自然,形成一幅幅意境悠远的画面。 第三章:四季的梅语——生命律动的诗意解读 梅花并非只在寒冬绽放,它在四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本书将以季节为线索,深入解读梅花在不同时节所展现出的生命律动与精神内涵,让读者感受到梅花超越季节的永恒之美。 冬:凌寒绽放的勇气: 深入描绘梅花在严寒中孕育、含苞、最终傲然开放的场景,解读这份“凌寒独自开”的勇气与坚韧,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希望与慰藉。 春:悄然萌发的生机: 关注梅花在春季新叶的萌发,花朵的逐渐稀疏,以及嫩芽中蕴含的生命能量,感受它从冬日的寂静转向春日的活力。 夏:浓荫下的沉思: 描绘梅花在夏季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景象,探讨其在浓荫下沉静生长,积蓄力量的过程,以及此时梅花所代表的宁静与深沉。 秋:积蓄力量的静默: 描写梅花在秋季叶片逐渐泛黄、花苞悄然孕育的景象,理解它在静默中为来年春天的绽放所做的准备,感受其蓄势待发的生命力。 梅花在时光中的变迁: 观察梅花随着年龄增长,枝干愈发苍劲,姿态愈发虬曲,展现出一种历经风霜后的独特韵味与智慧。 第四章:梅花的陪伴——生活的诗意栖居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话题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并非都需要成为专业的园艺师,但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梅花的精神与美,融入我们的日常。本书将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路,鼓励读者以更轻松、更诗意的方式,与梅花建立联结。 在居所中感受梅韵: 介绍一些简单的室内外空间布置,如何通过摆放梅花盆栽、装饰梅花图案的器物,来营造一份梅花的雅致氛围。 品读梅花主题的文学艺术: 鼓励读者在闲暇之余,去阅读更多与梅花相关的诗词、散文、小说,欣赏以梅花为主题的书画作品,从艺术中汲取灵感。 用梅花点缀生活: 探讨一些将梅花元素融入节庆、茶道、餐桌等生活场景的创意,让梅花成为生活中点缀美好时光的一部分。 与梅花对话的精神: 引导读者通过观察梅花,思考人生,在梅花的坚韧中获得力量,在梅花的清雅中涤荡心灵,实现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传承梅花精神: 鼓励读者将对梅花的热爱与感悟,传递给下一代,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与精神,得以延续。 《梅之语:一花独放的四季风姿》是一次对梅花由衷的赞美,一次对生命力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对生活诗意的温柔呼唤。它不提供“如何栽培”的直接答案,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与梅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感受那份“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博大胸怀与独特魅力。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心中那抹傲然独立、永不凋零的梅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魅力,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教条感。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仿佛在分享自己多年来与梅花为伴的点滴感悟。我最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梅花品种时,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历史典故,让原本冰冷的植物学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比如,讲到“绿萼梅”时,它不仅仅描述了花萼的颜色特征,还提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这种“仙姿”的赞美,这种文化层面的滋养,极大地提升了种植的乐趣。种植梅花不再仅仅是园艺劳动,而成为了一种对传统美学的追溯和传承。此外,书中关于“造型与修剪”的部分,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教授了基本的整形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如何观察梅花的自然生长趋势,顺势而为”的艺术性指导。它提醒我们,最好的修剪,是让树木呈现出它最本真的、最具有观赏价值的状态,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模板。这种兼顾科学与艺术的视角,让我对自己的庭院里的那几株老梅树有了全新的审美和操作方向。

评分

这本园艺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痴迷于梅花又苦于不得其法的爱好者们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眼就被它精美的插图吸引住了,那种墨香与花影交织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实践。书中对不同梅品种的介绍详尽得让人惊叹,从历史渊源到现代选育,娓娓道来,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园丁在耳边细语。更难得的是,它并非空泛地赞美梅花的傲骨与芬芳,而是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技术层面。比如关于“如何判断土壤的酸碱度最适合梅花生长”这一部分,作者的论述极其严谨,不仅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方法,还结合了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调整建议,这对于身处北方干燥气候的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按照书里说的,调整了冬季的浇水频率和春季的薄肥策略,短短数月,我那株原本有些病恹恹的红梅,枝条明显健壮了许多,叶片也油亮得发光。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人性化,关键信息点都被加粗或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出来,即使是像我这样经常在阳台上忙活,顾不上细读大部头的人,也能快速捕捉到重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充满智慧的“梅花老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典范,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它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非常清晰的“问题-解答-拓展”的模式。如果你是新手,可以直接从前几章的“快速入门”部分入手,快速掌握核心要点;如果你是遇到特定难题的进阶者,可以直接跳转到后半部分的“疑难解析”板块,效率极高。我特别欣赏它在“工具推荐”这一小节中的客观态度。作者没有推销任何特定品牌的产品,而是根据工具的功能(如修枝剪的锋利度、锯子的锯齿密度等)来描述其理想的性能指标,这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进行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这种完全站在读者立场考虑问题的编辑思路,使得整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大大增强。读完一遍后,我感觉手中仿佛多了一份可靠的“梅花栽培圣经”,随时都能在迷茫时找到清晰的方向和坚实的知识支撑。

评分

对于长期与梅花打交道的老手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解析深度。我从业余种植也有十多年了,遇到过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老桩换盆后的缓苗期管理,或者在极端低温天气下如何进行精准的“保温”措施,这些问题在一般的入门手册里往往一带而过。但这本书里,针对老梅树的根系结构特点和水分运输机制,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甚至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的操作指导。它详细分析了不同介质(如赤玉土、鹿沼土等)在不同湿度下的透气性和保水性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到梅树的根部健康。这种基于植物生理学的深度剖析,远非简单的“多浇水”或“少浇水”可以概括。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接受一次高级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收获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生命力的深刻理解。这些深入的探讨,无疑能帮助资深爱好者们突破技术瓶颈,让他们的梅花栽培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花卉栽培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都是浅尝辄止,讲些皮毛,让人读完后依然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基础的“播种、浇水、施肥”这种入门级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梅花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生理需求和应对策略。我尤其欣赏它对“病虫害防治”那一章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化学药剂名称,而是先详细分析了梅花容易感染的几种主要病害(比如流胶病和黑斑病)的诱发条件,强调了预防重于治疗的园艺哲学。当真的出现问题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多层次的:从通风、修剪等物理疗法,到生物防治,最后才是审慎地使用化学手段。这种尊重自然、循序渐进的思路,让我对园艺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我曾经试过书里提到的一种自制的天然杀虫剂配方,用在我的白梅上,效果出奇的好,既保护了花朵的纯净,又避免了刺鼻的气味残留,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园艺智慧的体现。

评分

5.梅花生长习性是什么?

评分

U30.中国U梅花品种是如何分d类的?

评分

96条

评分

七、梅花栽培管理

评分

18.L如何记载梅花品种性状?

评分

409条

评分

(97%T好q评)

评分

114条

评分

30.中国梅花品种G是如何分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