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吳明瑜,長期從事政策研究及其組織實施工作。是鄧小平同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講話、中共中央科技體製改革決定的主要起草人,同時也是萬裏同誌1987年全國軟科學大會講話(主要是提齣瞭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是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主要組織者和起草人。也是1975年鬍耀邦同誌主持起草的《關於科技工作幾個問題(匯報提綱)》的主要執筆人。他主持瞭新技術革命對策研究,組織推動軟科學研究,主持研究製定瞭14個行業的技術政策,同時,還是“星火”計劃和高新技術園區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之一。本書通過吳明瑜——科學領域高層管理者的視角,不僅能基本上還原1956—1986年間我國一係列重大科技政策齣颱的背景和過程,而且能使讀者清楚地瞭解其主要內容及意義,更是從一個側麵反射齣張勁夫、杜潤生、鬍耀邦、方毅等老一輩革命傢在科技政策的製訂中所具有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戰略傢眼光和睿智。本書的一些故事情節讀來耐人尋味,似乎置身其中,一些研究和決策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是從事科技政策研究和製訂工作者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案頭書。
◆作者簡介◆
吳明瑜,齣生於江蘇蘇州。1949年就讀於上海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先後在福建省財政廳、國務院地方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國傢科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國傢科委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理事長。長期從事科研組織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和經濟研究,編輯和著作有《科研管理工作手冊》《中國和變化中世界的科技戰略》、《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問題》、《九十年代的中國與世界》《九十年代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中國1997-2020:科學技術與人民生活》等。以主持研究製定1980年代國傢十二項重大技術政策的成果“《中國技術政策》藍皮書”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1988)。
楊小林,祖籍山東省榮成市。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編審。發錶口述史作品有《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1953—1966)》。
這部作品的敘事之流暢,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政策變遷和學術風雲,描繪得如同波瀾壯闊的史詩。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時代脈絡的精準把握,那種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將個體命運與國傢科技發展軌跡緊密交織的筆法,讀起來讓人深思。它不是那種堆砌名詞的報告文學,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真摯情感的迴憶錄。仿佛你正坐在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親曆過的崢嶸歲月,那些在決策桌上激烈的爭論,以及幕後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堅持。文字樸實卻富有力量,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便領略瞭數十載風雲變幻中的智慧與汗水,感受到一位傑齣人物對事業的深沉熱愛與責任擔當。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獨特的口述體形式帶來的鮮活性。它避開瞭官方文書的刻闆與疏離,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當事人的距離。那種帶有個人情緒和生活細節的描繪,使得那些曾經抽象的政策和理論,瞬間變得可觸摸、可感知。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學術交流、人纔培養的小故事,它們雖然是片段式的,但卻生動地勾勒齣瞭一個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風貌與生活圖景。這種充滿煙火氣的敘述,讓宏大的主題變得不再遙遠,反而更加貼近我們對“人”的理解,讓人在共情中汲取力量。
評分讀完閤上書捲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對時代弄潮兒的由衷敬佩。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坦誠和謙遜的姿態,展現瞭一位學者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推動國傢前進步伐的曆程。那些關於科學戰略布局的討論,那些關於如何平衡短期效益與長期投入的權衡,都充滿瞭極高的參考價值。它傳遞齣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告訴我們,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飛躍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無數次深思熟慮、篳路藍縷的結果。這本書是理解中國科技發展底層邏輯的一扇重要窗口,其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初讀此書,最令人震撼的是其敘事所蘊含的深厚曆史縱深感。它不僅僅是一部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部觀察中國近現代科技體製演進的活態標本。作者的視角獨特而犀利,總能在關鍵節點上,提供齣局外人難以觸及的內部視角。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重要的曆史瞬間,感受到瞭決策層麵對技術選擇和資源分配時的艱難抉擇與深遠考量。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政策製定復雜性的理解。文字之間透露齣的那種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以及對科學精神不懈追求的執著,深深地打動瞭我。這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澱與智慧的結晶,值得每一位關注中國發展軌跡的人細細品味。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精妙,雖然是口述迴憶,但整體脈絡卻清晰得如同精心編排的樂章。每一章節的過渡都自然而然,仿佛是自然曆史的必然走嚮,而非生硬的章節劃分。更讓人稱道的是,作者在迴顧重大事件時,總能保持一種極高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他並非僅僅是簡單地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從中得到瞭什麼教訓”。這種勇於直麵過去,敢於自我審視的態度,使得整部作品具有瞭超越一般迴憶錄的史學價值和思想深度。它教會我們,真正的智慧,往往是在不斷的審視與修正中誕生的。
評分挺有啓發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評分好
評分挺有啓發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評分信賴京東。。。。。。。。。。。
評分信賴京東。。。。。。。。。。。
評分挺有啓發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評分信賴京東。。。。。。。。。。。
評分好
評分信賴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