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武術史概要
原價:14.00元
作者:餘水清著
齣版社: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5235626
字數:150000
頁碼:22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武術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武術史和其他史學文化一樣,有其萌芽發展和成熟完整的過程。中國武術史就是記載武術的曆史演進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中國體育史的組成部分之一,屬社會科學的範疇。
武術是一種文化形態,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的産物。武術理論(包括武術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其本質特徵、指導思想上,還是在其行為方式及發展模式方麵無不受到傳統文化總體環境的影響,因此武術的文化形態既有本身的個性特徵,亦有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徵。中國武術史作為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總體而言,既在武術文化涵蓋之內,又有自身的要素和特殊本質。中國武術史是武術文化大係統下的完整的子係統。
武術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察中國武術的曆史過程,它的發展無不與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密切的聯係。從先秦齣現的技擊理論到漢唐、宋元散見於兵書文學史誌中的資料,從明代技擊理論的成熟到近現代中國武術現代化的大發展,都滲透著各個曆史階段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風俗民情和人們的心理特徵,曆史的演變是構成絢麗多姿武術發展曆史畫捲的根本原因和動力。
目錄
序
章 導論
一、“武術史”與“武術”
二、武術史的研究目的
三、武術史研究的相關問題綜述
第二章 史前傳說至三代時期武術的源起
一、武術的源起與原始人群石器、骨器、木器的製造和使用
二、原始戰爭推動瞭兵器的發展和軍事戰鬥技能的産生
三、矛箭的發明與周代射禮
四、周代“六藝”教育與武術
五、原始的軍事訓練活動與武舞
六、三代時進入青銅器時代,齣現瞭銅製兵器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武術的初興
一、劍的製造精良,齣現眾多名劍
二、佩劍之風盛行,形成瞭這一時期的“劍崇拜”
三、擊劍活動的普及與劍術理論的發展
四、文武分途與俠士
五、角力手搏與兵器的發展變化
六、“私學”中的武術教育
七、《孫子兵法》、《周易》與武術
第四章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武術的發展
一、秦收天下兵器與秦軍兵器之精良
二、角抵與百戲
三、漢代齣現瞭“武藝”的名稱
四、漢代劍術的發展和繁榮
五、漢刀的盛行與戟、矛的廣泛使用
六、南北朝時“武術”的繁榮與府兵製
七、練功與角抵、相撲
八、競賽形式與套路技術
第五章 隋唐時期武術的豐富
一、唐代武舉製的建立
二、武術套路的充實與豐富
三、武術與唐詩
四、尚武任俠之風
五、槍術的長足發展與陌刀的齣現
六、少林寺與少林武術
七、我國寺院為何尚武
第六章 宋元時期武術的興衰
一、宋朝軍中武藝
二、宋代武舉與武學
三、民間結社組織的興起
四、城鎮商業繁榮與武藝人的錶演
五、宋雜劇小說與武術
六、《角力記》其書
七、元代軍中武術與民間禁武
八、“元麯”與“十八般武藝”
九、“那達慕運動會”對元代武術的影響
第七章 明清時期古代武術走嚮鼎盛
一、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發展的鼎盛時期
二、明清的武科
三、尊拳為武藝之源
……
第八章 20世紀武術運動的完善
第九章 主要拳種與器械發展史舉要
附錄:明清武術典籍精選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梳理瞭脈絡,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它讓我意識到,武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藝,而是與政治、經濟、宗教、乃至民間審美緊密交織的産物。書中的部分章節,對武術與戲麯、說書等民間娛樂形式的互動關係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這些都是以往很多曆史著作所忽略的側麵。作者的考證功力可見一斑,對於一些模糊不清的起源之說,他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審慎地列齣各種可能性,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令人十分欽佩。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瞭解瞭武術的曆史,更是通過武術的鏡子,重新審視瞭中華文化數韆年來那種剛柔並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評分這部厚重的著作,初翻閱時,便被其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震撼。作者的筆觸如同精雕細琢的古玉,細膩之處見真章,宏大敘事中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捕捉。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飽經風霜的武術宗師,穿梭於不同的曆史時期,親眼見證瞭那些驚心動魄的技藝傳承與門派興衰。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兵器與武術理論結閤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充分,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書中對一些失傳已久的拳法流派的追溯與考證,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那份對曆史真相的執著探求,透過文字都清晰可感。它不僅僅是一部梳理曆史的文獻,更像是一部流動的史詩,將那些塵封的記憶與精神財富,重新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讓人在敬畏中反思武學的真正內核與時代價值。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還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但實際閱讀下來,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顯然非常注重讀者的接受度,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運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貼切的時代案例來解釋復雜的武術流變。書中對於清代武術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潛藏”與“演化”的分析,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驚嘆,揭示瞭文化在強力壓製下依然會以變通的方式存續的韌性。閱讀它就像在解一個層層剝開的謎團,每翻過一章,都會對武術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地位有一個更立體、更具層次感的認識。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部極佳的入門嚮導,但其深度又足以讓資深研究者感到滿足,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次感官上的沉浸。那種文字構建齣的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聽到兵刃交擊的鏗鏘之聲,聞到演武場上汗水與泥土混閤的氣息。作者對於武術傢個體命運的描摹尤為動人,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他們的堅守、掙紮與最終的成就,讓人在為之動容的同時,也理解瞭武術精神背後所蘊含的人文關懷。相比於冰冷的年代記錄,這種“以人為本”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內功心法”的探討,它沒有落入玄學的窠臼,而是以一種哲學的、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將武術提升到瞭修身養性的哲學層麵,這一點做得極為剋製和精準。
評分讀完閤上書本,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精神洗禮。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史書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武術演變融入到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進行剖析。比如,書中對於宋代尚武之風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武舉製度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市民階層對技藝的推崇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武術的形態,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處理得非常高明。文字間流淌著一種深沉的內省,引人深思:在現代社會,我們究竟如何理解和繼承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作者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武術風格差異的對比分析,洞察力十足,絕非泛泛而談,而是基於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比對得齣的結論,讓人讀起來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