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书 新编伤寒论类方+伤寒论十四讲+肝病证治概要+伤寒论诠解+金匮要略

刘渡舟医书 新编伤寒论类方+伤寒论十四讲+肝病证治概要+伤寒论诠解+金匮要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渡舟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方剂
  • 肝病
  • 临床
  • 医书
  • 刘渡舟
  • 金匮要略
  • 十四讲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3582
商品编码:104353370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套装目录 (以实物为准)
  序号   ISBN   书名 刘渡舟医书七种   单价(元)   作者
  1  9787117173582   书名  肝病证治概要   28.00(元)   作者 刘渡舟
  2  9787117173537   书名 伤寒论十四讲   25.00(元)   作者 刘渡舟
  3  9787117173544   书名 伤寒论诠解   40.00(元)   作者 刘渡舟
  4  9787117173551   书名 金匮要略诠解   39.00(元)   作者 刘渡舟
  5  9787117173568   书名 新编伤寒论类方    28.00(元)   作者 刘渡舟
  6  9787117173520   书名 伤寒论通俗讲话     26.00(元)   作者 刘渡舟
  7  9787117173575   书名 经方临证指南    28.00(元)   作者 刘渡舟
  内容简介

目录


 上篇 概论

一、肝在生命运动中的地位和生理特点

二、肝病的病变规律

三、肝病的诊断学特点

四、肝病的治疗原则

中篇 肝病证治规律

第*章 肝气郁结证治

一、肝气抑郁

二、肝郁挟痰

三、肝郁挟热

四、肝郁挟寒

五、肝郁挟食

六、肝郁挟湿

第二章 肝气冲逆证治

一、气逆本脏

二、气火内郁

三、肝气冲心

四、肝气犯肺

五、肝脾失调

六、肝气乘胃

七、肝气及肾

八、肝气迫及冲任

第三章 肝火证治

一、肝火上炎清窍

二、肝火内扰胸脘

三、肝火扰魂

四、肝火充斥三焦

五、肝火犯肺

六、肝火扰心

七、肝火伤脾

八、肝火灼肾

九、肝火动血

十、肝火下迫大肠

第四章 肝火伤阴证治

一、肝火自伤肝阴

二、肝火中伤胃阴

三、肝火下伤肾阴

四、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第五章 肝风证治

一、肝火动风

二、肝阳上亢

三、阴虚风动

四、肝风挟痰

五、湿热在经,肝风内动

六、肝风内动,窜犯心包

七、脾虚风动

第六章 湿热诸毒黄疸证治

一、湿热在肝

二、湿毒凝结

三、湿热黄疸

四、湿热伤阴黄疸

五、瘀血黄疸

六、疫毒黄疸

七、寒湿黄疸

第七章 气血瘀滞证治

一、肝血瘀滞

二、肝血瘀而有腹水

三、肝脾之积

四、肝着

五、肝络不和

六、肝寒血凝经脉

第八章 寒热错杂证治

一、寒热错杂

二、肝热脾寒

三、上热下寒

第九章 肝寒证治

一、肝寒浊阴上逆

二、寒滞肝脉

三、肝病腹胀而脾肾虚寒

第十章 肝虚证治

一、肝血不足

二、肝阴不足

三、阴损及阳

四、肝气虚衰

五、肝阳虚衰

六、肝虚欲脱

总结

下篇 附篇

一、《西溪书屋夜话录》评讲

二、胆腑理论及临床

三、肝病用药指归

目录
第*讲《伤寒论》导言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三、六经的概念 四、六经辨证方法 五、六经为病传变 六、“六经”析疑 七、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八、《伤寒论》的治疗法则 九、《伤寒论》的方剂 十、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第二讲试论《伤寒论》条文组织排列的意义 一、《太阳病上篇》30条 二、《太阳病中篇》97条 三、《太阳病下篇》51条 四、《阳明病篇》84条 五、《少阳病篇》10条 六、《太阴病篇》8条 七、《少阴病篇》45条 八、《厥阴病篇》58条 九、《霍乱病篇》10条 十、《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7条 十一、小结 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 一、太阳病的提纲证 二、阳明病的提纲证 三、少阳病的提纲证 四、太阴病的提纲证 五、少阴病的提纲证 六、厥阴病的提纲证 第四讲《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一、太阳经病 二、阳明经病 三、少阳经病 四、太阴经病 五、少阴经病 六、厥阴经病 七、小结 第五讲试论桂枝汤的加减证治 一、桂枝汤的适应证 二、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三、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第六讲试论麻黄汤的加减证治 一、麻黄汤的适应证 二、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三、麻黄汤的加减应用 第七讲试论苓桂剂的加减证治 一、水气的概念 二、水气上冲的证机 三、水气上冲的证治 第八讲试论白虎汤类的加减证治 一、白虎汤 二、白虎加人参汤 三、白虎加桂枝汤 四、竹叶石膏汤 五、白虎加苍术汤 六、玉女煎 七、化斑汤 第九讲试论承气汤类的加减证治 一、大承气汤 二、小承气汤 三、调胃承气汤 四、麻子仁丸 五、桃核承气汤 六、厚朴七物汤 七、厚朴三物汤 八、厚朴大黄汤 九、大黄硝石汤 十、大黄牡丹皮汤 十一、三一承气汤 十二、黄龙汤 十三、增液承气汤 第十讲试论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 一、小柴胡汤证治 二、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第十一讲试论理中汤类的加减证治 一、理中汤 二、桂枝人参汤 三、甘草干姜汤 第十二讲试论四逆汤类的加减证治 一、四逆汤 二、四逆加人参汤 三、通脉四逆汤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五、白通汤 六、白通加猪胆汁汤 七、干姜附子汤 八、茯苓四逆汤 九、附子汤 第十三讲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一、半夏泻心汤 二、附子泻心汤 三、黄连汤 四、乌梅丸 五、麻黄升麻汤 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第十四讲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一、什么是主证,为什么要先抓主证 二、抓主证,也要注意兼证 三、变证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 四、夹杂证形成的特点 五、抓主证,使用经方的治例 六、小结
目录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当归四逆汤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麻黄升麻汤 千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白头翁汤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四逆加人参汤 理中丸(汤) 四逆加猪胆汁汤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烧棍散 枳实栀子豉汤 牡蛎泽泻散 竹叶石膏汤 附:《伤寒论》原文校勘
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附:《金匮要略方论》原文校勘
目录
桂枝汤类概述 一、桂枝汤 二、桂枝加葛根汤 三、桂枝加附子汤 四、桂枝去芍药汤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十二、桂枝甘草汤 十三、小建中汤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十五、桂枝加桂汤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十七、桂枝附子汤 …… 麻黄汤类概述 葛根汤类概述 抵当汤类概述 栀子豉汤类概述 陷胸汤类概述 泻心汤类概述 甘草汤类概述 苓桂术甘汤类概述 黄芩黄连汤类概述 白虎汤类概述 承气汤类概述 柴胡汤类概述 芍药当归汤类概述 干姜汤类概述 赤石脂汤类概述 四逆汤类概述 杂方类概述
目录
一、概论 (一)《伤寒论》的产生与演变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三)什么是“六经” (四)六经病的传变 (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与挟杂证 (六)《伤寒论》的治法与方剂 (七)《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 (八)怎样学习《伤寒论》 二、辨病发阴阳寒热纲要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六、合病、并病 七、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八、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九、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十、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十一、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目录
  上篇经方临证治验录  1.桂枝汤证  (时发热自汗出、风疹、汗出偏沮各一案)  2.桂枝加葛根汤证  (口眼斜一案;又附1:项背强痛一案)  3.桂枝加附子汤证  (房后伤风一案;又附:漏汗一案)  4.桂枝去芍药汤证  (胸闷一案)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胸痛一案)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产后身痛一案)  7.桂枝加桂汤证  (奔豚病一案)  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遗精一案)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神乱一案)  10.桂枝加芍药汤证  (虚利、腹痛各一案)  11.桂枝加大黄汤证  (久利一案)  12.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气胀一案)  13.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血痹二案)  1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一案;又附:小儿伤寒一案)  15.麻黄加术汤证  (水肿一案;又附:头痛一案)  16.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类疟一案)  17.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类疟一案)  18.葛根汤证  (口噤一案;又附:头项强痛一案)  19.葛根加半夏汤证  (二阳合病一案)  20.小青龙汤证  (寒饮咳喘、过服小青龙汤救逆各一案)  21.大青龙汤证  (溢饮一案;又附:伤寒高热一案)  2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疹伏不透一案;又附:肺热咳嗽一案)  23.越婢加半夏汤证  (肺风一案)  24.越婢加术汤证  (溢饮一案)  2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心悸一案)  2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水气上冲、奔豚证、鼻不闻香臭、眩晕各一案;又附:水气上冲一案;苓桂杏苡汤证、苓桂芥甘汤证、苓桂茜红汤证各一案)  2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奔豚证、欲作奔豚证各一案)  28.茯苓甘草汤证  (心下悸动、头痛各一案;又附:胸闷一案)  29.苓桂杏甘汤证  (咳喘、喘而心悸各一案)  30.五苓散证  (癫痫、阴肿、疝气各一案)  3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低热、偏头痛、项强腹痛各一案)  32.桃核承气汤证  (惊狂一案)  33.抵当汤证  ……  下篇 医论集
  目录

肝病诊治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尤以传染性肝炎流行为广泛,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此.作者搜集古人治肝病的经验,结合临床的要求。以及作者(刘渡舟)多年的治疗体会,编成《肝病证治概要》。《肝病证治概要》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了肝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中篇论述了肝病的分类.肝病的辨证和临床的经验;下篇附《西溪书屋夜话录》评讲一文,以作为学习王氏治肝方法的参考。且论及胆腑理论和临床用药等相关问题.前后互阅,可相得益彰。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宗旨。供临床医生参考。

《伤寒论十四讲》专题讲述了《伤寒论》中的十四个重要问题。第*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此书涵义: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剖析了它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六经为病提纲证的现实意义:第四讲介绍了《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六经、六气阴阳变化规律。从第五讲至第十三讲采用了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并附有后世方证和医案,以供临床借鉴。*后一讲为作者使用经方的心得体会,也对上述诸讲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伤寒论十四讲》由刘渡舟编著。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主要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整理而成。取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解释。全书共10篇,414条,113方(佚1方)。《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在保持作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适当介绍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药的分析、病机的探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刘渡舟医书7种(第10辑):伤寒论诠解》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联系临床病例,对《伤寒论》学习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编著的《金匮要略诠解》取《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蓝本,参考明万历赵开关校刊《仲景全书》本及涵芬楼藏明刊本校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体会。仿《伤寒论诠解》体例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了全面阐释。全书共25篇。前22篇共有条文396条,除系统地对原文进行诠解外,还附有相应的选注和医案:*后3篇论述了《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等。《金匮要略诠解》在保持作者独特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精选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方药的分析、病机的探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本书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对《金匮要略》学习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 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 的典范。刘渡舟编著的《新编伤寒论类方》以明代赵开关复刻的《伤寒论》为蓝本。采用不类经而类方的整 理方法,将《伤寒论》各方编排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等18个类别,按类进行解释,《新编伤寒论类方》在体例上 设有概述、方名、药物组成、煎服法、加减法等12个环节,力求读者从方以识证,从证而知辨,使方证一脉 贯通,而能起到纲举目张之效。从而 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原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刘渡舟编著的《伤寒论通俗讲话》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此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伤寒论通俗讲话》可作为学习《伤寒论》的参考书,也可与《金匮要略通俗讲话》互相参证阅读。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10辑)?刘渡舟医书七种:经方临证指南》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10辑)?刘渡舟医书七种:经方临证指南》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必备之书。


《医宗金鉴》:古方集成,辨治精要 《医宗金鉴》由清代太医院吴谦等奉敕编纂,是清代官方御定的一部医学巨著,集历代名医验方、辨治经验于一体,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共九卷,囊括了方剂学、内科、妇科、儿科、针灸学等多个学科的精华,尤以其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而著称。 卷一:八法歌,辨证论治的基石 卷一《八法歌》是《医宗金鉴》的开篇之作,以通俗易懂的歌诀形式,阐述了中医八种基本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各种治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加减变化等。这八种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纲领,掌握了它们,便能对症下药,达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方”的精妙治疗。 汗法: 适用于表证,通过发汗以祛邪,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歌诀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汗法的配伍原则,以及出汗的量、时机等,强调“汗不宜大,宜微汗”,避免损伤正气。 吐法: 适用于食积、痰涎壅盛等实证,通过催吐以涤除病邪,如涤痰汤、瓜蒂散等。歌诀告诫“吐不得时,反为伤正”,指出了吐法的禁忌症,如虚证、亡阳证等。 下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以逐邪,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歌诀区分了不同程度的实证,指导选择不同的下法,并强调“下不得时,损气伤津”。 和法: 适用于半表半里证,如少阳病,通过调和阴阳以祛邪,如小柴胡汤等。歌诀阐述了“和法之用,非表非里,乃在于其中”,强调其治法的独特性。 温法: 适用于虚寒证,通过温补阳气以扶正,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歌诀区分了虚寒的轻重,指导不同温补方药的选择,并强调“温不可过,恐成火扰”。 清法: 适用于实热证,通过清热以祛邪,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歌诀详细介绍了清热的种类,如清气分热、清营分热、清血分热等,并强调“清不可过,恐伤心液”。 补法: 适用于虚证,通过补益精气以扶正,如八珍汤、六味地黄丸等。歌诀区分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指导不同的补法,并强调“补不得法,徒增湿热”。 消法: 适用于痰、饮、食、积、癥、瘕等病证,通过消导以化解,如保和丸、三棱、莪术等。歌诀强调“消散必须审其虚实,庶免误投”。 《八法歌》不仅是歌诀,更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生动体现,为后世医者提供了系统性的治疗框架。 卷二:四诊心法,洞察病机之钥 卷二《四诊心法》详细阐述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 望诊: 包括观察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等,通过形色变化洞察脏腑气血的盛衰。如“神采自若,虽病不危;神色昏昧,虽病已深”,精辟地指出了神色在判断预后中的重要性。舌诊部分更是细致入微,从舌质的颜色、形体、津液,到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都与疾病的寒热虚实、病位深浅紧密相关。 闻诊: 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如咳嗽的声音高低、气息的粗细,以及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都能反映疾病的性质。 问诊: 涉及询问病史、症状、起居、饮食、二便等方方面面的信息,通过详细询问,可以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提供依据。 切诊: 包括触诊脉象、触按肌肤,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变化,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触按肌肤则能了解皮肤的温度、湿度、弹性,以及是否存在肿块、疼痛等。 《四诊心法》强调“四诊合参,方可为医”,指出任何一种诊法都不能孤立使用,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卷三至卷九:各科辨证施治,集方验方之大全 《医宗金鉴》其余各卷,则依据中医理论,对内、妇、儿、骨伤、眼科、皮肤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并提供了大量精选的方剂和验方。 内科: 详细论述了伤寒、温病、杂病等,如肺痨、咳嗽、泄泻、呕吐、黄疸、水肿、痹证、痿证、痈疽等。针对不同病证,详细阐述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并附有大量名医名方。例如,在论述肺痨时,区分了阴虚劳、气虚劳、血虚劳等不同证型,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剂。 妇科: 论述了月经不调、带下、妊娠、产后病等。强调了“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特点,指导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 儿科: 论述了小儿常见病,如麻疹、痘疹、疳疾、惊风等。特别强调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的特点,以及辨证用药的慎重性。 骨伤科: 论述了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提供了外用药方和内服药方,以及复位、固定、康复等方法。 眼科: 论述了眼科常见病,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等。 皮肤科: 论述了皮肤常见病,如疮疡、湿疹、癣等。 《医宗金鉴》的价值与意义 《医宗金鉴》之所以成为中医界的经典之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性与全面性: 《医宗金鉴》覆盖了中医的多个学科和领域,将历代医学精华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 2. 科学性与实用性: 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四诊要领,以及大量的方剂验方,都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通俗易懂的表述: 许多章节采用歌诀、图表等形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4. 官定医典的权威性: 作为清代官方御定医书,《医宗金鉴》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对当时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后世医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典籍。 5. 学术传承的桥梁: 《医宗金鉴》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中医的桥梁。 学习《医宗金鉴》的建议 学习《医宗金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熟读《八法歌》和《四诊心法》: 这是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法的钥匙,务必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结合临床实践: 阅读理论知识的同时,应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参阅医家注解: 《医宗金鉴》历代都有名家注解,如《医宗金鉴集注》、《医宗金鉴讲义》等,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原著。 掌握方剂的配伍原理: 理解方剂中各味药的作用,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做到举一反三。 关注各科辨证要点: 针对不同科室的疾病,重点掌握其核心的病机特点和辨证思路。 《医宗金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宝典,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必读之作。通过对《医宗金鉴》的学习,可以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提升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伤寒论诠解》真是让我对经典中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伤寒论是中医的“圣经”,但又因为其古奥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望而却步。然而,刘渡舟老师的这本《伤寒论诠解》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他的注释非常详细,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是对经文背后蕴含的医理、病机、治法的深入阐释。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善于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临床实例来佐证他的论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太阳病,他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太阳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不同阶段的脉象和症状变化,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太阳病,会有不同的治法。特别是他对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的解读,让我对这个总纲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他还会经常提到《伤寒论》与其他医著的联系,比如和《金匮要略》的对比,这让我看到了中医知识体系的传承和发展。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身边亲自指导一样,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伤寒论感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们,一定要读读这本《伤寒论诠解》,它绝对会让你爱上伤寒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中医爱好者的宝藏!我一直在寻找一套系统深入地学习伤寒论的材料,终于找到了这套刘渡舟医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排版吸引了,字体清晰,注释也很到位。最重要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伤寒论十四讲部分,刘老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很多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条文,在他那里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他讲解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够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去理解伤寒论的精髓,而不是死记硬背。特别是对于一些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他有独到的见解,让我认识到学习伤寒论不仅仅是学习条文和方剂,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考疾病的模式。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贴近临床实际,读起来很有启发性。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质量也很不错,作为一本学习用的书,能有这样的品质,确实令人满意。我特别喜欢里面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化裁和加减法的讲解,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非常值得购买和深入研读的伤寒论学习资料,对于想要真正掌握伤寒论的读者来说,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刘渡舟老师的这套医书,其中《肝病证治概要》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临床医生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在临床上遇到不少肝脏疾病的疑难杂症,总是觉得在辨证论治上不够得心应手。《肝病证治概要》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的不足。刘老师对肝病的发病机制、病机演变以及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并且对每个案例的辨证思路、遣方用药、疗效反馈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他对湿热、瘀血、肝郁等常见肝病证候的剖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证候灵活调整方药。书中的一些“辨治要点”和“鉴别要点”总结得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抓住病机的关键。还有,他对一些非常见肝病,比如肝硬化、黄疸等,也有独到的论述,这些都是在其他教材中很难找到的。我最近就根据书中的一个案例,调整了一个久治不愈的肝郁化火患者的用药,效果出奇地好,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多么重要。这套书对于想在肝病治疗上有所突破的医生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套刘渡舟医书,特别是《伤寒论类方》这部分,简直是中医学习者的一大福音。我之前学习伤寒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将书中的条文和方剂真正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伤寒论类方》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把伤寒论中的条文按病机、病位、证候等进行了科学的归类,然后在每一类下面,详细列出相关的方剂,并对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禁忌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每一类证候下的方剂进行了精炼的分析,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要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太阳病篇中的一些方剂,比如桂枝汤、麻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等等,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让我能够清楚地看到,即使都是治疗太阳病的方子,因为证候的细微差别,用药也会有所不同。这种“类方”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快地掌握伤寒论的方剂体系。它还提供了一些临证体会和验案,这些都非常有启发性,帮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我强烈推荐正在学习伤寒论的同学,一定要看看《伤寒论类方》,它绝对是你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我对《金匮要略》一直情有独钟,这次有幸能读到刘渡舟老师这套书中的《金匮要略》部分,真是喜出望外。众所周知,《金匮要略》是方剂的宝库,里面的方剂方简效宏,应用广泛。刘老师在这部分的讲解,依然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谨和深入。他不仅仅是讲解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分析每一个方剂的组方思路、药物配伍的道理、以及在临床上如何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经典方剂,比如桂枝汤、白虎汤、麻黄汤等,进行详细的辨析。他会从病机入手,解释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为什么这样配伍,以及这个方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他还会列举很多真实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典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实际应用。而且,他对于《金匮要略》中关于杂病的部分,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比如他对“虚劳”、“咳嗽”、“喘息”、“水气”等病症的辨治,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金匮要略》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对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方剂治疗各种杂病,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金匮要略》学习参考书。

评分

印刷尚可,字体大小适合阅读,纸质不适合长时间保存,估计能存几年。

评分

我卖的书是一整套,确只给我发三本书,骗子。

评分

少了一本,有点伤心,不过书还是很好的~

评分

质量非常不错,毕竟是大家写的?

评分

还可以,不错的

评分

非常好的一套书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解释详细,系统问题帮战个

评分

还可以,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