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

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強 著
圖書標籤:
  • 唐宋
  • 宋遼金
  • 中國西部
  • 地理認識
  • 曆史地理
  • 邊疆研究
  • 文化交流
  • 區域研究
  • 文獻研究
  • 唐代
  • 宋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07675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57010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中國西部幅員廣袤,地理條件復雜,自然地理方麵具有地貌、氣候、生物、水文多彈性特徵;人文地理方麵,西北關中平原為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又是周、秦、漢、唐等諸多王朝建都之地,長期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同時西部也是民族分布眾多的半環形地帶,民族地理特色突齣,一氏族社會風俗異彩紛呈。作者選取處於發生重大曆史變遷的唐宋時期西部地區為時空對象,以中國地理學史為審視角度,將西部地區地理認識作為曆史地理研究單元,就這一時期人們對西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考察、感知、特點、意義作瞭綜閤探討,試圖對一個長時段、大區域的曆史地理空闖認識作以嘗試性研究。

作者簡介

馬強,陝西省漢中市人,2006年畢業於四川火學曆史文化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南大學曆史史化學院、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西南大學曆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方嚮碩士研究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國漢民族史學會理事、重慶市曆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睏宋史研究會會員,2005年人選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在《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讀書》、《地理研究》、《學術月刊》、《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等重要刊物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齣版過((漢水上遊與蜀道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文獻導讀》(副主編)等著作。

目錄

序言
緒論
一、問題的提齣
二、選題目的與學術意義
三、本書中的“西部”地理範圍
四、研究曆史與現狀
五、思路、方法與研究框架

第一章 論唐宋時期西部地理學的興盛及原因
第一節 唐以前中國西部地理探索與認識概述
第二節 唐宋時期西部地理之學的興盛
第三節 唐宋時期西部地理學興盛的原因

第二章 唐宋時期對中國西部自然地理的考察
第一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氣候的觀察記錄及價值
第二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地貌的觀察與記錄
第三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江河地理的探索
第四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礦藏地理的發現與認識
第五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生物地理的觀察與認識

第三章 唐宋時期西部疾病醫學地理及其認識
第一節 西部地區瘴氣、瘴病的分布
第二節 唐宋時期西部地區癭病的地理分布
第三節 唐宋時期對西部瘴、癭等疾病地理的認識

第四章 唐宋時期對西部民族地理的考察及思想
第一節 唐宋時期對西南民族地理考察活動概述
第二節 唐宋時期對西北民族地理的考察
第三節 西南民族地理體驗與“蠻夷”文化觀念的轉變

第五章 唐宋時期的西部政治地理思想
第一節 唐宋時期關於西部定都與遷都之議
第二節 以山南、劍南地區為屏蕃的國防地理思想
第三節 唐宋西南邊疆政治地理思想

第六章 唐宋文學中的西部感覺地理及意義
第一節 唐代西北邊塞詩——雄渾而苦寒的西北地理意象
第二節 唐宋文學中的“關中意象”及其變遷
第三節 唐宋文學中的“巴蜀意象”及地理感知
第四節 唐詩中的滇、黔、桂地理文化感知

第七章 唐宋時期西部地理認識的特點及曆史地位
第一節 唐宋時期西部地理認識的特點
第二節 唐宋西部地理認識中的若乾思想傾嚮
第三節 唐宋西部地理認識的成就及曆史影響

附錄
附錶一 唐宋時期西北地區地誌文獻綜覽錶
附錶二 唐宋時期西南地區地誌文獻綜覽錶(節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1.對大區域曆史地理認識史的綜閤探索
學術研究,貴在問題的深入探討與創新。我國地理學從古代輿地學與政區沿革學發展到今天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與曆史地理學在內學科門類齊全的現代地理學,有著悠久的學術傳統,也已經積纍瞭十分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現代曆史地理學界對區域地理認識史的研究卻十分薄弱,尤其是對西部地理認識史的研究尚是一個學術空白,建國以來我國齣版的近十部地理學史著作全部屬於通史性研究,不僅斷代地理學史著作寥寥無幾①,區域地理學史著作更是一直闕如。目前還沒有一部以《中國西部地理學史》命名的學術著作,唐宋時期的西部地理認識更是至今尚無人問津。中國西部在中華民族文明演進史上曾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也留下瞭雖然散亂卻十分豐富的西部曆史地理資料,對這份遺産加以整理研究,應該是當前中國地理學史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區域曆史地理研究的特點在於其綜閤性,“因為區域本身意味著綜閤性與可比性”②,對於其研究的難度和意義,鄒逸麟先生說得很精闢:“由於區域綜閤研究,時間跨度長,涉及麵廣資料難度大,因此成果較少。但也隻有區域綜閤性研究,纔會對中國曆史人文地理中各要素的相互關係和最終影響有深刻的理解”③。

前言/序言

曆史是什麼?曆史是史傢筆下的故事。史傢隻能根據自己的意嚮、感覺和能力記述曆史,也就是說,曆史是可以選擇的。同樣,中國曆史上汗牛充棟的書籍文獻,經史子集,應有盡有,看起來無所不包,嚮來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寶藏,然而它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實地、全麵地反映著曆史?這不是哪位大師幾句真言妙語就能迴答的問題,而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個領域一個領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深入研究,去仔細鑒彆。
中國史傢筆下的曆史,多半是政治史,科學史嚮來被看作雕蟲小技,僅有的記載多半是支零破碎的片言隻語。地理學史的命運即是其中之一。如何真實客觀地復原中國古代地理科學麵貌,就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學術任務。
以往的中國地理學史研究,或是分門類,或是分時代,尚無分區域者,似乎很少有人考慮區域地理學史問題,特彆是至今還沒有以西部這一大區域為特定空間範圍的地理學史專著。中國西部幅員遼闊,曆史悠久,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極為復雜,我們的祖先是怎樣逐步認識西部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的?中國地理學史的探索重心何時轉嚮西部,古人認識西部地理、地情的途徑、過程、成就、特點及意義如何?這些問題本身頗具挑戰性而又有重大的學術理論意義,當然相伴隨的難度自然也非同尋常,而開發西部更是當今的國傢戰略,因此西部地理認識史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
絲路長風:中古時期中亞綠洲文明的生態變遷與文化互動 本書聚焦於公元4世紀至13世紀,即中國曆史上的魏晉南北朝至元代前期,中亞“河中地帶”(Transoxiana,即锡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區域)的生態環境變遷、綠洲聚落的興衰演替及其與周邊文明的深刻互動。 本書並非探討唐宋時期中國本土的地理認知,而是將目光投嚮絲綢之路上最為關鍵的樞紐地帶——中亞綠洲世界。我們嘗試構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框架,結閤考古學發現、曆史文獻(尤其是波斯、阿拉伯、粟特語料)以及氣候學、水文學數據,來重構這一時期中亞綠洲文明的復雜麵貌。 第一部分:水權與綠洲的生命綫:生態地理的重塑 中亞綠洲的生存命脈在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管理。本部分詳細考察瞭河流係統的自然變遷與人工灌溉係統的演進對聚落格局的影響。 第一章:河流變遷與灌溉體係的興衰。 深入分析瞭阿姆河、锡爾河以及澤拉夫尚河三大水係在中世紀的活動範圍變化。研究錶明,自然氣候的周期性波動,特彆是“中世紀暖期”與隨後的“小冰期”前兆,對河道擺動和地下水位産生瞭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書詳細梳理瞭粟特、嚄特(Xwarazmian)以及吐火羅地區綠洲灌溉技術的革新,從傳統的坎兒井(Kariz)係統到大型引水渠的維護與廢棄。我們特彆關注瞭灌溉係統的衰敗如何成為特定時期綠洲城市衰落的直接誘因,而非單純的戰亂所緻。 第二章:鹽堿化與土地退化研究。 綠洲農業的緻命威脅在於長期灌溉帶來的土壤鹽堿化問題。本書利用土壤化學分析數據(參考相關考古報告)和曆史記載中的農業歉收記錄,量化瞭主要綠洲核心區(如撒馬爾罕外圍、布哈拉周邊)的土地承載力變化。探討瞭不同時期地方政權(如薩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在土地管理和鹽堿化治理上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第三章:遊牧與農耕的交錯帶生態壓力。 中亞地區是典型的遊牧-農耕文明交錯地帶。本書將焦點放在生態交界綫上,分析瞭遊牧民族(如鐵勒、突厥、後期的欽察部)的遷徙路綫如何與綠洲的牧場和水源地發生競爭。研究瞭季節性放牧對綠洲邊緣生態的壓力,以及綠洲城邦為緩衝這種壓力所建立的防禦性農業和緩衝帶管理策略。 第二部分:綠洲網絡:交通、貿易與城市生態位 中亞的綠洲城市群構成瞭連接東西方的關鍵節點。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商路敘事,側重於城市自身的“生態位”——它們如何依賴和塑造瞭周圍環境。 第四章:粟特商路的微觀地理學。 突破以往對粟特人的宏觀貿易路綫描繪,本書細緻考察瞭沿綫主要商站(如安西、昭武城、塔拉斯)的選址邏輯。這些選址往往與特定水源點、山脈隘口或特定礦産資源的分布高度相關。通過分析佉文、粟特語碑銘中對地方地貌的提及,還原瞭古代商旅對地理環境的實際認知和依賴。 第五章:河中地帶的水路利用與內陸港口。 探討瞭阿姆河(古代稱為Oxus)在中世紀早期作為連接呼羅珊、巴爾赫與更遠東方的內陸“水路”的角色。分析瞭特定時期(如薩珊波斯晚期與早期伊斯蘭徵服時期)河流航運的興衰對內陸城市經濟結構的影響,以及內陸港口聚落的生態特徵。 第六章:綠洲城市的功能分異與資源循環。 比較瞭布哈拉(宗教與商業中心)、撒馬爾罕(手工業與技術中心)和梅爾夫(行政與農業樞紐)在生態資源配置上的差異。研究瞭城市內部的食物供給鏈、燃料來源(木材與草料)以及廢棄物處理係統,揭示瞭高度集中的人口對周邊生態環境施加的纍積效應。 第三部分:文化遷徙與知識的傳播路徑 本書關注的地理認知並非地圖繪製,而是不同文化群體在麵對同一片土地時,其生存智慧和知識體係的交流與融閤。 第七章:佛教與伊斯蘭教傳入背景下的地理觀轉換。 探討瞭佛教僧侶(如玄奘之後的譯經者)在穿越蔥嶺、帕米爾山係時,其對山脈、河流的描述(主要基於印度和本土認知)如何與後來伊斯蘭地理學傢(如麥斯吉迪、伊本·霍爾道德比赫)基於天文學和數學的測繪方法相結閤。分析瞭地理知識的“伊斯蘭化”過程對原本地理概念的衝擊與吸收。 第八章:遊牧民族的“領域”概念與綠洲邊界的模糊性。 考察瞭突厥汗國、迴鶻以及後來的濛古帝國在徵服中亞後,如何處理“定居地”與“牧地”之間的地理關係。揭示瞭遊牧民族的地理認識更多基於季節性遷徙路綫、水草豐美度而非固定的、量化的邊界概念,這對理解農牧文明的衝突與融閤至關重要。 第九章:技術知識的垂直傳播:天文、曆法與土地測量。 考察瞭中亞地區,特彆是在中世紀鼎盛時期,天文學、製圖學與水利工程知識的交流。分析瞭波斯-印度傳統在巴格達和撒馬爾罕的學術中心如何影響瞭對緯度、經度及海拔的早期估算,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反過來指導瞭灌溉係統的優化和新城規劃。 結論:中亞綠洲的“可持續性”悖論。 本書總結指齣,中古時期的中亞綠洲文明,盡管在技術和貿易上達到瞭極高的成就,但其對有限的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管理失衡,是其最終在更大規模的氣候波動和政治變動麵前,陷入衰退的關鍵內在因素。本書旨在通過對具體生態-社會係統的深入剖析,為理解人類文明在極端環境中的韌性與脆弱性提供一個中亞視角的深刻案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遼闊感,讓我對唐宋時期中國西部那片神秘而廣袤的土地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地理環境,是理解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經濟乃至政治發展的重要窗口。唐宋時期,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正經曆著劇烈的變遷,與周邊民族的互動頻繁,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衰落,都深深地烙印在那片土地上。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梳理齣當時人們是如何認識和描繪這片區域的,比如通過文獻、地圖、碑刻、史書的記載,甚至是民間傳說,那將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知識探索。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當時的地理學傢、文人墨客、甚至是行旅之人,是如何一點點勾勒齣這片土地的輪廓,又是如何理解其山川河流、氣候物産的。或許,書中還會涉及到一些關於邊疆管理、民族交往的地理視角,這會讓我的理解更加深入。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曆史的長河中,重新發現和認識那個時代的中國西部。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的交通和貿易路綫很感興趣,而唐宋時期的中國西部,無疑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它或許會深入探討當時人們對這些交通網絡的認知,包括道路的開鑿、維護,沿途的城鎮、關隘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我想象著,書裏可能會詳細描述那些在史書中寥寥數語帶過的商道,是如何在地理學傢和旅行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的。他們是否記錄瞭不同路段的地形特點?例如,翻越險峻的山脈,穿越乾旱的戈壁,又或是沿著河流前進。更重要的是,這些地理認知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貿易活動,又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我尤其關心的是,在缺乏現代測繪技術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進行地理測量的?他們是否依靠天文、地標,還是經驗積纍?書中能否展示一些古地圖的演變,以及這些地圖所反映的地理認識的局限性和進步之處?這本書如果能揭示這些細節,對我來說將極具吸引力,它能夠幫助我更立體地理解古代商業文明的勃勃生機。

評分

對於曆史地理學,我總有一種莫名的情愫,覺得它像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這本書的書名《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觸動瞭我對這條“橋梁”的探索欲望。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從文獻史料入手,搜集散落在史書、地方誌、文集中的關於中國西部地理的記載,比如山川的名稱、河流的流嚮、氣候的特徵、物産的分布等等。更進一步,它或許會分析這些記載的可靠性,區分哪些是親曆者的描述,哪些是轉述或臆測。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唐宋時期的人們是如何理解“西部”這個概念的,它的邊界在哪裏,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概念是否有所變化。同時,我也好奇,在不同的人群眼中,西部有著怎樣的形象?是富饒的邊疆,還是蠻荒之地?是戰略要地,還是文化交融之地?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對這些地理認識的梳理,摺射齣唐宋時期中國社會的整體麵貌、對外政策以及民族關係,那就更加令人期待瞭。

評分

我一直認為,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信息傳遞不暢,人們對遠方的認知往往帶有想象和神秘色彩。這本書的書名《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立刻勾起瞭我對這個古老命題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區的地理信息是如何被人們獲取、傳播和理解的。這可能包括對當時地理文獻的解讀,例如《尚書》、《漢書》、《新唐書》、《宋史》等史書中關於西部地理的記載,以及對地圖學、測量學在當時的運用情況的探討。更具吸引力的是,我期望書中能夠展現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對西部地理的認知可能存在怎樣的差異。是邊疆居民的實際經驗,還是中原士人的書本知識?是官方的地理敘述,還是民間流傳的地理傳說?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這些多角度的分析,呈現齣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並揭示齣這些認識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民族關係、經濟發展相互交織,那我將受益匪淺。

評分

我常常覺得,一個時代的地理意識,很大程度上決定瞭那個時代的疆域認知和對外視野。這本書的書名《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正是我所關注的焦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唐宋時期士人、官員、甚至普通百姓是如何感知和描述中國西部這片廣闊土地的。這可能涉及到他們對西部地理環境的具體認識,例如對於山脈、高原、盆地、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命名、劃分和理解。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種地理認識是如何受到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當時國傢的疆域政策和對外交流。比如,對於邊疆地區的認知,是否會影響到朝廷的治理策略?對於自然資源的認識,是否會驅動大規模的開發或利用?如果書中能夠結閤古人的詩文、遊記、甚至奏摺,生動地展現齣當時人們對西部地理的鮮活感知,並且分析這種感知背後的邏輯和演變,那就太有價值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