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

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强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
  • 宋辽金
  • 中国西部
  • 地理认识
  • 历史地理
  • 边疆研究
  • 文化交流
  • 区域研究
  • 文献研究
  • 唐代
  • 宋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6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7010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中国西部幅员广袤,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地理方面具有地貌、气候、生物、水文多弹性特征;人文地理方面,西北关中平原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周、秦、汉、唐等诸多王朝建都之地,长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西部也是民族分布众多的半环形地带,民族地理特色突出,一氏族社会风俗异彩纷呈。作者选取处于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唐宋时期西部地区为时空对象,以中国地理学史为审视角度,将西部地区地理认识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单元,就这一时期人们对西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察、感知、特点、意义作了综合探讨,试图对一个长时段、大区域的历史地理空闯认识作以尝试性研究。

作者简介

马强,陕西省汉中市人,2006年毕业于四川火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史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汉民族史学会理事、重庆市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困宋史研究会会员,2005年人选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在《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读书》、《地理研究》、《学术月刊》、《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过((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副主编)等著作。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目的与学术意义
三、本书中的“西部”地理范围
四、研究历史与现状
五、思路、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论唐宋时期西部地理学的兴盛及原因
第一节 唐以前中国西部地理探索与认识概述
第二节 唐宋时期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
第三节 唐宋时期西部地理学兴盛的原因

第二章 唐宋时期对中国西部自然地理的考察
第一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气候的观察记录及价值
第二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地貌的观察与记录
第三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江河地理的探索
第四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矿藏地理的发现与认识
第五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生物地理的观察与认识

第三章 唐宋时期西部疾病医学地理及其认识
第一节 西部地区瘴气、瘴病的分布
第二节 唐宋时期西部地区瘿病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唐宋时期对西部瘴、瘿等疾病地理的认识

第四章 唐宋时期对西部民族地理的考察及思想
第一节 唐宋时期对西南民族地理考察活动概述
第二节 唐宋时期对西北民族地理的考察
第三节 西南民族地理体验与“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西部政治地理思想
第一节 唐宋时期关于西部定都与迁都之议
第二节 以山南、剑南地区为屏蕃的国防地理思想
第三节 唐宋西南边疆政治地理思想

第六章 唐宋文学中的西部感觉地理及意义
第一节 唐代西北边塞诗——雄浑而苦寒的西北地理意象
第二节 唐宋文学中的“关中意象”及其变迁
第三节 唐宋文学中的“巴蜀意象”及地理感知
第四节 唐诗中的滇、黔、桂地理文化感知

第七章 唐宋时期西部地理认识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第一节 唐宋时期西部地理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唐宋西部地理认识中的若干思想倾向
第三节 唐宋西部地理认识的成就及历史影响

附录
附表一 唐宋时期西北地区地志文献综览表
附表二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地志文献综览表(节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1.对大区域历史地理认识史的综合探索
学术研究,贵在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创新。我国地理学从古代舆地学与政区沿革学发展到今天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在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现代地理学,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也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现代历史地理学界对区域地理认识史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尤其是对西部地理认识史的研究尚是一个学术空白,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的近十部地理学史著作全部属于通史性研究,不仅断代地理学史著作寥寥无几①,区域地理学史著作更是一直阙如。目前还没有一部以《中国西部地理学史》命名的学术著作,唐宋时期的西部地理认识更是至今尚无人问津。中国西部在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史上曾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也留下了虽然散乱却十分丰富的西部历史地理资料,对这份遗产加以整理研究,应该是当前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特点在于其综合性,“因为区域本身意味着综合性与可比性”②,对于其研究的难度和意义,邹逸麟先生说得很精辟:“由于区域综合研究,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资料难度大,因此成果较少。但也只有区域综合性研究,才会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最终影响有深刻的理解”③。

前言/序言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史家笔下的故事。史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意向、感觉和能力记述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可以选择的。同样,中国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籍文献,经史子集,应有尽有,看起来无所不包,向来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宝藏,然而它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全面地反映着历史?这不是哪位大师几句真言妙语就能回答的问题,而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个领域一个领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深入研究,去仔细鉴别。
中国史家笔下的历史,多半是政治史,科学史向来被看作雕虫小技,仅有的记载多半是支零破碎的片言只语。地理学史的命运即是其中之一。如何真实客观地复原中国古代地理科学面貌,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学术任务。
以往的中国地理学史研究,或是分门类,或是分时代,尚无分区域者,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区域地理学史问题,特别是至今还没有以西部这一大区域为特定空间范围的地理学史专著。中国西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极为复杂,我们的祖先是怎样逐步认识西部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的?中国地理学史的探索重心何时转向西部,古人认识西部地理、地情的途径、过程、成就、特点及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本身颇具挑战性而又有重大的学术理论意义,当然相伴随的难度自然也非同寻常,而开发西部更是当今的国家战略,因此西部地理认识史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丝路长风:中古时期中亚绿洲文明的生态变迁与文化互动 本书聚焦于公元4世纪至13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至元代前期,中亚“河中地带”(Transoxiana,即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变迁、绿洲聚落的兴衰演替及其与周边文明的深刻互动。 本书并非探讨唐宋时期中国本土的地理认知,而是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上最为关键的枢纽地带——中亚绿洲世界。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框架,结合考古学发现、历史文献(尤其是波斯、阿拉伯、粟特语料)以及气候学、水文学数据,来重构这一时期中亚绿洲文明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分:水权与绿洲的生命线:生态地理的重塑 中亚绿洲的生存命脉在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河流系统的自然变迁与人工灌溉系统的演进对聚落格局的影响。 第一章:河流变迁与灌溉体系的兴衰。 深入分析了阿姆河、锡尔河以及泽拉夫尚河三大水系在中世纪的活动范围变化。研究表明,自然气候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是“中世纪暖期”与随后的“小冰期”前兆,对河道摆动和地下水位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梳理了粟特、嚄特(Xwarazmian)以及吐火罗地区绿洲灌溉技术的革新,从传统的坎儿井(Kariz)系统到大型引水渠的维护与废弃。我们特别关注了灌溉系统的衰败如何成为特定时期绿洲城市衰落的直接诱因,而非单纯的战乱所致。 第二章:盐碱化与土地退化研究。 绿洲农业的致命威胁在于长期灌溉带来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本书利用土壤化学分析数据(参考相关考古报告)和历史记载中的农业歉收记录,量化了主要绿洲核心区(如撒马尔罕外围、布哈拉周边)的土地承载力变化。探讨了不同时期地方政权(如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在土地管理和盐碱化治理上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第三章:游牧与农耕的交错带生态压力。 中亚地区是典型的游牧-农耕文明交错地带。本书将焦点放在生态交界线上,分析了游牧民族(如铁勒、突厥、后期的钦察部)的迁徙路线如何与绿洲的牧场和水源地发生竞争。研究了季节性放牧对绿洲边缘生态的压力,以及绿洲城邦为缓冲这种压力所建立的防御性农业和缓冲带管理策略。 第二部分:绿洲网络:交通、贸易与城市生态位 中亚的绿洲城市群构成了连接东西方的关键节点。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商路叙事,侧重于城市自身的“生态位”——它们如何依赖和塑造了周围环境。 第四章:粟特商路的微观地理学。 突破以往对粟特人的宏观贸易路线描绘,本书细致考察了沿线主要商站(如安西、昭武城、塔拉斯)的选址逻辑。这些选址往往与特定水源点、山脉隘口或特定矿产资源的分布高度相关。通过分析佉文、粟特语碑铭中对地方地貌的提及,还原了古代商旅对地理环境的实际认知和依赖。 第五章:河中地带的水路利用与内陆港口。 探讨了阿姆河(古代称为Oxus)在中世纪早期作为连接呼罗珊、巴尔赫与更远东方的内陆“水路”的角色。分析了特定时期(如萨珊波斯晚期与早期伊斯兰征服时期)河流航运的兴衰对内陆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内陆港口聚落的生态特征。 第六章:绿洲城市的功能分异与资源循环。 比较了布哈拉(宗教与商业中心)、撒马尔罕(手工业与技术中心)和梅尔夫(行政与农业枢纽)在生态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研究了城市内部的食物供给链、燃料来源(木材与草料)以及废弃物处理系统,揭示了高度集中的人口对周边生态环境施加的累积效应。 第三部分:文化迁徙与知识的传播路径 本书关注的地理认知并非地图绘制,而是不同文化群体在面对同一片土地时,其生存智慧和知识体系的交流与融合。 第七章:佛教与伊斯兰教传入背景下的地理观转换。 探讨了佛教僧侣(如玄奘之后的译经者)在穿越葱岭、帕米尔山系时,其对山脉、河流的描述(主要基于印度和本土认知)如何与后来伊斯兰地理学家(如麦斯吉迪、伊本·霍尔道德比赫)基于天文学和数学的测绘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地理知识的“伊斯兰化”过程对原本地理概念的冲击与吸收。 第八章:游牧民族的“领域”概念与绿洲边界的模糊性。 考察了突厥汗国、回鹘以及后来的蒙古帝国在征服中亚后,如何处理“定居地”与“牧地”之间的地理关系。揭示了游牧民族的地理认识更多基于季节性迁徙路线、水草丰美度而非固定的、量化的边界概念,这对理解农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至关重要。 第九章:技术知识的垂直传播:天文、历法与土地测量。 考察了中亚地区,特别是在中世纪鼎盛时期,天文学、制图学与水利工程知识的交流。分析了波斯-印度传统在巴格达和撒马尔罕的学术中心如何影响了对纬度、经度及海拔的早期估算,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过来指导了灌溉系统的优化和新城规划。 结论:中亚绿洲的“可持续性”悖论。 本书总结指出,中古时期的中亚绿洲文明,尽管在技术和贸易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但其对有限的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管理失衡,是其最终在更大规模的气候波动和政治变动面前,陷入衰退的关键内在因素。本书旨在通过对具体生态-社会系统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文明在极端环境中的韧性与脆弱性提供一个中亚视角的深刻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觉得,一个时代的地理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个时代的疆域认知和对外视野。这本书的书名《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正是我所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唐宋时期士人、官员、甚至普通百姓是如何感知和描述中国西部这片广阔土地的。这可能涉及到他们对西部地理环境的具体认识,例如对于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命名、划分和理解。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地理认识是如何受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当时国家的疆域政策和对外交流。比如,对于边疆地区的认知,是否会影响到朝廷的治理策略?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是否会驱动大规模的开发或利用?如果书中能够结合古人的诗文、游记、甚至奏折,生动地展现出当时人们对西部地理的鲜活感知,并且分析这种感知背后的逻辑和演变,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对于历史地理学,我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觉得它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的书名《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触动了我对这条“桥梁”的探索欲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文献史料入手,搜集散落在史书、地方志、文集中的关于中国西部地理的记载,比如山川的名称、河流的流向、气候的特征、物产的分布等等。更进一步,它或许会分析这些记载的可靠性,区分哪些是亲历者的描述,哪些是转述或臆测。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唐宋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理解“西部”这个概念的,它的边界在哪里,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是否有所变化。同时,我也好奇,在不同的人群眼中,西部有着怎样的形象?是富饶的边疆,还是蛮荒之地?是战略要地,还是文化交融之地?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地理认识的梳理,折射出唐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对外政策以及民族关系,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地理的辽阔感,让我对唐宋时期中国西部那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地理环境,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发展的重要窗口。唐宋时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与周边民族的互动频繁,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都深深地烙印在那片土地上。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出当时人们是如何认识和描绘这片区域的,比如通过文献、地图、碑刻、史书的记载,甚至是民间传说,那将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知识探索。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地理学家、文人墨客、甚至是行旅之人,是如何一点点勾勒出这片土地的轮廓,又是如何理解其山川河流、气候物产的。或许,书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边疆管理、民族交往的地理视角,这会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入。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发现和认识那个时代的中国西部。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交通和贸易路线很感兴趣,而唐宋时期的中国西部,无疑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当时人们对这些交通网络的认知,包括道路的开凿、维护,沿途的城镇、关隘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我想象着,书里可能会详细描述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带过的商道,是如何在地理学家和旅行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的。他们是否记录了不同路段的地形特点?例如,翻越险峻的山脉,穿越干旱的戈壁,又或是沿着河流前进。更重要的是,这些地理认知如何影响了当时的贸易活动,又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我尤其关心的是,在缺乏现代测绘技术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进行地理测量的?他们是否依靠天文、地标,还是经验积累?书中能否展示一些古地图的演变,以及这些地图所反映的地理认识的局限性和进步之处?这本书如果能揭示这些细节,对我来说将极具吸引力,它能够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古代商业文明的勃勃生机。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信息传递不畅,人们对远方的认知往往带有想象和神秘色彩。这本书的书名《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个古老命题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地理信息是如何被人们获取、传播和理解的。这可能包括对当时地理文献的解读,例如《尚书》、《汉书》、《新唐书》、《宋史》等史书中关于西部地理的记载,以及对地图学、测量学在当时的运用情况的探讨。更具吸引力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西部地理的认知可能存在怎样的差异。是边疆居民的实际经验,还是中原士人的书本知识?是官方的地理叙述,还是民间流传的地理传说?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这些多角度的分析,呈现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揭示出这些认识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相互交织,那我将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