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人文日本新书
:38.20元
作者:张哲俊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227028864
字数:200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能乐是日本古代的假面具,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作为一门古老的戏剧,能乐有一部分是中国题材的作品,这一部分被称为唐事能。在此登场的是千古以来吟颂不已的中国历史人物、文人墨客,也有飘逸神仙,狰狞鬼怪。他们一起表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幕幕画卷,讲述了一串串的故事。他们是中国的人物,也是日本的人物,这里有中国文化的呈现,更有日本古代作家的思想与情感。本书主要考证研究了日本唐事能的题材来源与变异,研究了题材来源与想象的关联。伴随作者生动的笔触,我们走近的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能乐舞台。
目录
引言 世界戏剧中的日本能乐
Ⅰ 世界文学中的日本谣曲
Ⅱ 世界舞台中的日本能乐
Ⅲ 叶芝的创作与日本谣曲
能乐的一般形式
Ⅰ 能乐的文学:谣曲文本与题材分布
Ⅱ 能乐的音乐:间阶与节奏的独特形式
Ⅲ 能乐的舞台:舞台与面具,道具
中国神佛鬼怪的泛佛教化
Ⅰ《鹤龟》:鹤龟之舞与宫廷仪式
Ⅱ《西王母》与《东方朔》:背景转换与佛道合一
Ⅲ《泰山府君》:冥王与佛教、道教
Ⅳ《芭蕉》:芭蕉精彩形象的形式与佛典的关系
Ⅵ《合浦》:鲛人泣珠与武帝解鱼、孟尝还珠
谣曲中的长生不老传说
Ⅰ《猩猩》:长生不老与菊花酒、竹叶酒
Ⅱ《菊慈童》:郦县的菊水与慈童、彭祖
Ⅲ《富士山》:长生不老与蓬莱山、富士山
中国历史的再现与想象
Ⅰ《咸阳宫》:历史的叙述与文学的想象
Ⅱ《项羽》:虞美人草与爱情、英雄
Ⅲ《张良》:灵验结构与大蛇、观音
Ⅳ《三笑》:陶渊明、慧远与庐山景色
Ⅵ《皇帝》:病贵妃、钟馗与明皇境、青金镜
附:《钟馗》:钟馗与中日戏剧
Ⅶ《白乐天》:白居易赴日本与败北的智者
中国背景的日本谣曲
Ⅰ《天鼓》:天鼓的想象与仇恨的消除
Ⅱ《唐船》:明代的倭患与冲突的解决
Ⅲ《龙虎》:龙虎的绘画与佛教的思想
结束语
后记
参考书目
出版者的话
作者介绍
张哲俊,沈阳人,196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中日比较文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东亚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著有《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三个母题与嬗变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日本传统艺术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充满东方韵味的文化符号。这本书,给了我这样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题材在日本谣曲中的演变过程。我被作者对这些歌谣的解读所深深打动。他/她不仅仅是在分析歌词,更是在挖掘歌词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意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诗意的笔触。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与情感交织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情感,关于历史,关于文化。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它与中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都停留在一些浅显的表面。这本书,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灵魂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带着淡淡哀愁的日本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中对中国题材日本谣曲的解读,恰恰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在分析那些歌词时,不只是简单地翻译,更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蕴含的日本人的情感模式,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中得到独特的塑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物哀”这个概念的探讨,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它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感时伤怀”进行了对比,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分析,让我对两种文化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那些古老的歌谣,那些遥远的传说,都在作者的笔下复活,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对我理解日本的文化内核,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文化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作者对于中国题材在日本谣曲中的存在和演变,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梳理。他/她不仅仅是在列举,更是在解读,试图揭示这些中国元素是如何在日本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具体的谣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他/她能够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捕捉到日本人对中国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种对文化传播和转化的深入研究,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深刻著作,让我对中日两国之间复杂的文化渊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在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一直认为,好的学术作品,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应该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她对于中国题材在日本的流传和演变,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将这些复杂的研究成果,用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那些古老谣曲时,会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描绘得十分生动。这使得我对这些谣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能够深入到其产生的土壤,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那种略带古朴的墨色晕染,加上用汉字和假名交错的标题,立刻勾勒出一种跨越时空、融合东西的意境。当翻开内页,我被作者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笔所吸引。他/她笔下的那些关于中国题材的日本谣曲,不仅仅是歌词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日本歌者演唱这些歌曲时的神态,那种介于虔诚与深情之间的复杂情感,仿佛能穿越纸页,直抵人心。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这些古老的歌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仿佛能听到遥远的歌声在耳畔回响,看到古老的传说在眼前重现。尤其是在探讨某几首谣曲的源流时,作者的考证严谨而不失趣味,将那些看似晦涩的文化符号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音乐和历史,更像是一次关于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度探索,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以及它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