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语言学
  • 规范
  • 参考工具
  • 现代汉语
  • 第三版
  • 工具书
  • 教学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45624
商品编码:104635191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是一部以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要目的,以收录现代汉语通用词语为主要内容,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和初高中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型语文工具书。规范和实用是本词典*为鲜明的特色。因为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让使用者有所依据、避免混乱;因为贴近中学语文教学,让老师们和同学们觉得好查、好用,在同类词典中*实用。第3版收单字12,000余个,词目72,000余条。在第2版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一)全面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增补字表有而《现规》未收录的字。这些字大多是人地名姓氏用字、科技名词用字与文言教学用字。(二)解决词典与字表冲突之处。(三)增补近年来已经被社会多数人接受、相对比较稳定的新词新语、新义项、新用法,也增补了词典本应收录但前两版漏缺的一些词语。(四)改正前两版中的错误或不够严密的地方。


方便携带,小巧精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缩印本)》点击进入:



 
内容推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荣获全国工具书奖并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1)贯彻规范:全面贯彻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字不再类推简化。
(2)与时俱进:增补上百条新词语、新义项、新用法,体现时代特色,如“脑库”“给力”“微信”“吐槽”“正能量”“接地气”“细颗粒物”等。
(3)助力高考:5500个小手提示直击中高考易错、易混的形、音、义和用法。基础题满分通过!
(4)突出应用:800多组辨析助你掌握常见近义词、多音字的用法。
(5)内设彩图:360多幅彩色精美插图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 李行健,著名语言学家,长期主持语文系列规范辞书课题研究工作。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原国家语委委员、语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目录 3版前言………………………………………………………1
再版前言…………………………………………………… 3
序一…………………………………………………吕叔湘 5
序二…………………………………………………许嘉璐 7
序三…………………………………………………曹先擢 10
前言…………………………………………………李行健 15
凡例………………………………………………………… 21
音节表……………………………………………………… 25
部首检字表………………………………………………… 29
词典正编…………………………………………………… 1~1770
补编(一)…………………………………………… 1771
补编(二)…………………………………………… 1783
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1800
彩色插图(1~16)…………………………………1096、1097之间
附录
常用语言文字法律及规范标准……………………… 1
汉语拼音方案………………………………………… 2
汉字笔画名称简介…………………………………… 5
部分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6
汉字笔顺规则表……………………………………… 9
汉字笔形变化规律举要……………………………… 10
新旧字形对照表……………………………………… 13
文章中数字的一般用法……………………………… 14
标点符号主要用法简表……………………………… 15
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 18
中国历史纪元简表…………………………………… 19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美学的著作的详细简介,该书完全不涉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3版》的内容。 --- 书名:《曲径通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与营造》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富有学者的名字]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此处可插入一个虚构的年份] 导言:在山水间构筑精神家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供人游憩的物理空间,更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怀、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精神疆域。本书《曲径通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与营造》,旨在超越传统的建筑学和园林史研究范畴,深入剖析构成古典园林灵魂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营造技术。我们试图揭示,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假山、流水、花木,是如何被精心设计,以达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 全书结构紧密,从理论基石到实例剖析,层层递进,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深入的鉴赏视角。 --- 第一部分:哲思的土壤——古典园林的理论根基 本部分将园林艺术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中进行考察,探讨支撑其设计的哲学与美学基础。 第一章:道家“自然”观与园林的空间布局 探讨老庄思想中“道法自然”对园林设计原则的决定性影响。分析园林如何通过非对称、含蓄的布局,模仿自然界的无序之美,避免僵硬的几何结构。重点解析“留白”和“虚实相生”的手法,如何引导观者的目光,并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想象余地。 第二章:儒家“中和”美学与等级秩序 尽管园林追求自然,但作为士绅阶层的精神场所,它也承载着儒家的伦理规范。本章考察了园林中轴线、礼制性建筑(如正厅、书房)的布局,分析其在私密性与社交性、等级与平等的张力中达成的微妙平衡。特别是对“中正平和”的审美趣味在园林建筑材料选择和色彩运用上的体现。 第三章:禅宗“空寂”思想与意境的营造 佛教禅宗,尤其是宋代以来对文人阶层的影响,为园林注入了“空寂”与“悟性”的维度。本章着重探讨禅宗对园林中枯山水、静谧庭院以及“一花一世界”微观造景的影响。分析禅宗美学如何将物质形态转化为超越感官的哲学体验。 --- 第二部分:艺术的骨架——造园技艺的精妙运用 本部分聚焦于物质层面的构建,解析构成园林实体景观的各项核心技术与艺术手法。 第四章:叠石成山:假山艺术的工程与诗意 假山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世界园林体系的关键元素。本章详细梳理了宋代以来的叠石流派,如南派的“软秀”与北派的“雄奇”。深入剖析了米芾“瘦、皱、漏、透”的审美标准,以及施工过程中如何运用“筋骨”、“皮肉”等技术术语,将普通的山石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山体模型。 第五章:理水之法:流动空间与听觉景观 水是园林的生命之源。本章系统梳理了引水、蓄水、理水的技术,从江南的活水体系到北方王府的镜湖设计。探讨了“动水”与“静水”对园林气氛的调控作用,以及瀑布、溪流、池塘在声学上如何服务于“曲径通幽”的听觉体验。 第六章:花木配置:四时之景与生命符号 园林中的植物并非随机种植,而是承载着深刻的文化符号。本章分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岁寒三友”的配置法则,以及它们如何象征性地表达主人的品格与志向。同时,探讨了植物的季相变化如何被纳入园林整体设计框架,确保四季皆有可赏之景。 --- 第三部分:空间的情感——主题空间与场景设计 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园林中具体空间的营造手法,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叙事。 第七章:借景与框景:视线的魔术师 “借景”是中国园林空间组织的核心技巧。本章剖析了园林建筑中窗、门、洞口的设计,如何巧妙地将外部山水(或邻近的景观)纳入园林内部视野。研究了“框景”的层次性,从远景的“借入”到中景的“框定”,最终聚焦于近处的“点睛之笔”。 第八章:移步换景与路径的叙事性 古典园林极力避免一览无余的开阔感,转而采用蜿蜒曲折的路径系统。本章探讨了廊、桥、汀步等构筑物如何控制游览者的速度和视线方向,使空间体验成为一个动态的、充满期待的叙事过程,每一次转角都预示着新的景象。 第九章:亭台楼榭:凝固的诗意栖居 亭、台、楼、榭是园林中的休憩与观景节点。本章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差异。例如,亭用于驻足小憩,楼用于高远眺望,榭则常与水景紧密结合。重点分析了建筑的命名艺术,如何用典雅的词汇强化特定空间的文化意蕴和主人的审美情操。 --- 结语:现代视野下的古典回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古典园林艺术超越时空的价值,探讨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理解和传承这种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特空间智慧,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历史遗迹。它呼吁当代设计者从这些古老的实践中汲取灵感,以应对现代生活对精神栖所的深层渴望。 《曲径通幽》不仅是专业研究者的参考书,更是所有热爱中国文化、渴望在钢筋水泥中寻觅一处精神桃花源的读者,一份深入而雅致的指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体验中国文人如何用石头、流水和诗意,建造了一座座永恒的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我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确保用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容易混淆的同义词辨析时。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例句和语境分析,这一点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或者对汉语细微差别不敏感的本土写作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新近出现但已进入常用领域的词汇的收录速度和解释的精准度,这显示出编纂团队对语言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然而,我发现对于一些极端的、非常专业的领域性术语(比如某些冷门的科技或法律术语),它的解释深度略显不足,可能需要结合更专业的领域词典进行补充。但这或许是“规范词典”的定位所决定的,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不能苛求它成为一部百科全书,但若能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个“领域适用性建议”的标注,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查字”上,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现代汉语使用指南。我喜欢它对于“应该用哪个词”而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引导。比如,在描述“依然”和“仍然”的区别时,它不仅仅是给出近义词的定义,而是通过对比它们在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中的倾向性,给出了非常实用的用法建议。这种“规范引导”的思路,让它脱离了单纯的字典范畴,更像是一本“使用手册”。唯一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在线查询。这本书的厚重,虽然是其专业性的体现,但也意味着它不适合携带外出。如果能有一个配套的、可以离线使用的权威电子版本,在保持内容一致性的前提下,那就太完美了,这样就能随时随地享受这份严谨的知识服务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有品味,硬壳的封面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纸张的质量也很好,不是那种薄薄的、一碰就容易破损的类型,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不过,我个人对它排版的细节上有些小小的保留意见,某些部首的归属和笔画顺序的展示方式,虽然符合规范,但在查找效率上似乎可以再优化一下。比如,当你想快速定位一个不熟悉的生僻字时,有时候需要多扫视几行才能找到,这或许是百科全书式的词典都难以避免的通病。总的来说,作为案头常备的工具,它的物理形态是令人满意的,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至少从视觉和触觉上,它已经超越了许多网络查询工具的冰冷感,带给人一种扎实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常常被一些古奥或具有多重含义的汉字困扰,尤其是那些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但在现代口语中已基本被淘汰的词汇。这本书在处理这类“活化石”级别的词汇时,展现了令人钦佩的专业水准。它详细考证了这些词汇的历史演变和意义漂移,甚至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权威文献作为佐证,这种溯源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语历史脉络的理解。我常常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打开它,结果总能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对于某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方言性质的词汇的收录相对保守,虽然这符合“规范”的要求,但对于希望全面了解汉语多样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丝遗憾。

评分

与其他同类工具书相比,这本书的检索系统是我最愿意称赞的部分之一。它的部首检字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使你对某个字的结构只有模糊的印象,也能通过合理的笔画数和部首索引快速锁定目标。我试着用一些复杂的、容易看错的偏旁部首进行查找,结果几乎都能在三步之内找到我需要的词条,这极大地节省了查阅时间。相较于依赖电子设备那种输入法的依赖性,这种实体书的物理检索带来的即时反馈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不过,我注意到,在少数情况下,同音异义词的排列顺序似乎可以更贴近现代使用频率的排序,有时候我需要找的那个词反而被排在了后面,稍微绕了个弯,但这绝对是吹毛求疵的小细节,总体而言,它的检索效率非常高,是实打实的效率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