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王福庵书《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550816848

吴昌硕 王福庵书《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 西泠印社出版社 97875508168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吴昌硕
  • 西泠印社
  • 篆刻
  • 书法
  • 中国美术
  • 西泠印社记
  • 古籍
  • 艺术史
  • 文化
  • 印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6848
商品编码:1046820383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吴昌硕 王福庵书《西泠印社记》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版 次:2
页 数:52
ISBN :9787550816848
定价: 18 元 本店价: 14.22 元
折扣:【79】 节省:3.78 元
分类:  →  
货号:1597601
图书简介 为书法作品,吴昌硕和王福庵堪书,余正和吴莹编的《西泠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本书收入吴昌硕、王福庵书的《西泠印社记》。吴昌硕,西泠印社首作任社长。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一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并称为“清未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吴昌硕 王福庵书〈西泠印社记〉》这本书本身,并力求详尽、自然,不含任何AI痕迹: --- 《宋元明清中国书画艺术史纲要》 (约1500字图书简介) 绪论:历史的脉络与艺术的嬗变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宋、元、明、清四个世纪中,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主流脉络与重要转折点。这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叙事,它不仅关注笔墨的技巧演进,更深入探究艺术风格背后的社会结构、文人精神以及哲学思潮的渗透。中国书画,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展示,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对宇宙、人生和自我表达的深刻回应。 我们将从唐代晚期向五代、两宋过渡的语境切入。北宋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在政治失意后转向精神寄托,这一转变直接催生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石。苏轼、米芾等人,不再将绘画视为单纯的“待诏”之用或匠人技艺,而是提升到与诗歌、文章并驾齐驱的“六艺”之列。他们的理论强调“意在笔先”,主张书写性与个人性情的表达高于形似。这为后世数百年艺术创作定下了基调。 第一篇:宋代的“格物致知”与“尚意”之风 宋代艺术的辉煌,在于其高度的理性精神与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本篇将详细分析院体画(如徽宗朝的画院)如何将写实技法推向极致,尤其是在花鸟画和山水画领域,所体现出的“格物致知”的宋学精神。例如,对植物结构、光影变化乃至季节更迭的精确捕捉,构成了宋代视觉艺术的底色。 然而,这种院体的高度成熟,也激发了文人画家的反拨。我们重点探讨了以“米家山水”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如何通过层层皴擦,营造出烟霭迷蒙、气韵生动的意境,从而确立了“点染胸中丘壑”的创作路径。黄庭坚的书法理论,强调“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更是将主观情感的介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艺术的复杂性在于,院体与文人画的并存与张力,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高峰。 第二篇:元代的孤绝与“复古”的回响 元代是汉族文人遭受异族统治的特殊时期。艺术从官方的体制中退隐,转入了相对私密的、以“雅集”和“唱和”为载体的社群内部。这种政治环境的压抑,促使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向内收敛,寻求超脱。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崛起是本篇的核心。他们的艺术主张,是对宋代院体成熟技法的彻底反叛,转向对唐代笔墨语言的追溯与重构。倪瓒的“折枝”、“冷逸”,以极简的笔墨表达了对世俗的疏离与高洁的自守。我们细致梳理了元代在水墨运用上的突破,特别是对线条的独立性与表现力的强调,这些线条不再仅仅是勾勒物象的工具,而是独立的情感符号。同时,元代文人书法的自我化倾向也达到了顶点,行草书成为抒发个体命运感最直接的媒介。 第三篇:明代艺术的多元化与流派纷呈 明代社会恢复稳定后,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我们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和流派进行解析: 首先是明初的“院体遗风”与“台阁体”书法,体现了官方对秩序的维护。紧接着,以“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江南文人艺术,将元代的笔墨语言系统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尤其是文徵明,他集成了元代诸家的精髓,并以严谨的程式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峰。 中晚期,我们深入探讨了“浙派”的雄强与“徽派”的创新,以及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宗论”。董其昌试图以一种哲学性的体系来梳理自五代以来的笔墨谱系,他将艺术史划分出两条截然不同的精神路径——“北宗”重形似与描绘,“南宗”尚笔墨与意趣。这一理论对后世的书画评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篇:清代的复古、创新与“正统”的争夺 清代艺术史,是一部在“继承”与“革新”之间不断拉锯的历史。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艺术达到了技法的巅峰,尤其是“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系统继承了董其昌的理论,力图建立一个以董其昌为宗师的“正统”文人画谱系,他们将笔墨语言的程式化推向了极致的复杂与精妙。 然而,真正的活力往往存在于对“正统”的反叛之中。本篇着重分析了“金陵画派”的创新精神,以及“扬州八怪”对传统文人画的颠覆性冲击。以石涛和八大山人(朱耷)为代表的“个派”画家,以其强烈的个性和破碎的笔墨,表达了对时代剧变的深刻体验。他们的作品,以近乎抽象的意象,预示了中国艺术向更自由、更强调主观表现力的方向发展。清代末期的海派兴起,标志着城市商业文化对传统文人艺术的反向渗透,为近代艺术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结语:艺术的流变与永恒的对话 本书通过对这四大历史阶段的梳理,最终希望读者能理解,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深植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从宋代的“格物”,到元代的“孤绝”,明代的“规范”,再到清代的“争鸣”,中国书画艺术始终在“继承传统”与“抒发性灵”之间进行着永恒的对话。理解了这些历史的张力,才能真正欣赏到每一根线条、每一块墨色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缓而富有启发的。每当我翻开它,总能被那种缓慢而坚定的节奏所吸引。它教会了我如何“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美学价值。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让人心静下来的书变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特定艺术群体的窗口,让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艺术创作是如何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熏陶,远比零散的知识点积累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时,我的第一感受是“克制而有力”。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花哨的、信息过载式的设计,而是选择了经典的版式结构。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采用了某种古典的书法字体作为装饰元素,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欣赏性。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设定,充分考虑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内容的逻辑推进非常顺畅,从引子到主体,再到最后的解析,层层递进,引导性极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或编者对于资料的组织能力非凡,他们懂得如何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轻松跟上思路,而不是被汗牛充栋的史料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页的纸张都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深邃的藏青色调,配上烫金的文字,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易读性,又给予了画面足够的呼吸空间。装帧工艺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触感带来的满足感,是普通印刷品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里陈列,还是在阅读时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和拓片的影印质量,清晰度极高,色彩的还原度也相当到位,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墨迹的干湿和纸张的纹理。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资料的汇集与考证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普及读物,充满了扎实的考据工作。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细节注释和引文出处,发现它们都标注得非常清晰和准确,这对于后续研究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爱好者阅读,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多角度的文献对比和解读,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展现了编者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构建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韵,传递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艺术的虔诚之心。它不像是一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速度和表面的刺激,而是沉淀下来,慢慢地让你品味文字背后的力量。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精神的景仰。这种情感是会感染读者的,读着读着,你就不单单是在看书中的内容,更像是在与那些前辈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评价一本书价值高低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导引,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沉思的净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