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110首(蓝卷) 蔡天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48721

现代诗110首(蓝卷) 蔡天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7871080487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诗
  • 诗歌
  • 蔡天新
  • 文学
  • 当代文学
  • 新知三联书店
  • 蓝卷
  • 诗集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721
商品编码:1046827269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现代诗110首(蓝卷)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版 次:1
页 数:339
ISBN :9787108048721
定价: 43 元 本店价: 34.83 元
折扣:【81】 节省:8.17 元
分类:  →  
货号:1483312
图书简介 诗丛《现代诗110首》(蓝、红卷)的主编蔡天新博士是位文理兼备的学者、周游世界的诗人,由他参与并约请十七位享有盛誉的诗人兼译者,精心挑选、评注了二百二十首诗歌,是原《现代诗100首》(蓝卷、红卷)的增订版。作品数量虽然不多,却囊括了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包括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象派、纽约派、自白派等众多诗歌流派,几乎涵盖了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的诗歌版图。 本册《现代诗110首(蓝卷)(精)》,为“男性读的诗”。 作者简介 蔡天新,1963年出生,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 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有《梦想活在世上》、随笔集《数字与玫瑰》、《难以企及的人物》,旅行记《南方的尔赫斯》、《与伊丽莎白·毕肖普同行》等十多部。 目 录 孤独
爱伦·坡【美】
应和
波德莱尔【法】
新来者的妻子
哈代【英】
海风
马拉美【法】
闪光
兰波【法】
公元前31年在亚历山大
卡瓦菲【希】
城市
卡瓦菲【希】
曲纳斯弗利岛
叶芝【爱尔兰】
象征
叶芝【爱尔兰】
柯尔尔庄园的野天鹅
叶芝【爱尔兰】
美丽高贵的书情
叶芝【爱尔兰】
天要下雪了
雅姆【法】
失去的美酒
瓦雷里【法】
未走过的路
弗罗斯特【美】
…… 插图和节选
《二十世纪的喧嚣:西方文学的断裂与重塑》 聚焦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巨变,深入剖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交锋与文本实践,探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失、反思与重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清晰而深刻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全景图。这一百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剧烈动荡的时期之一,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无不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催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度。我们不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着重于挖掘那些在时代断裂点上,对既有文学传统发起挑战、并最终重塑了我们理解叙事、语言和存在的作家的群像与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黄昏与黎明——语言的实验与“破碎的现实” 二十世纪初,欧洲传统的美学观念遭遇了彻底的危机。在对维多利亚时代晚期温情脉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背离中,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对人类意识深处的挖掘和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而崛起。本部分将首先探讨以乔伊斯、伍尔夫和普鲁斯特为代表的“意识流”写作技术如何突破线性的时间观念,试图捕捉人类心智活动那复杂、跳跃、非逻辑的内在流程。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意识流”技巧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哲学动因——对传统哲学中“笛卡尔式主体”的怀疑。意识流的运用,本质上是对外部世界表象的放弃,转而探索由记忆、梦境、潜意识交织而成的“内在现实”。例如,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如何利用多语种的词汇杂糅和无标点符号的长句,构建了一个循环往复、永不终结的“梦境宇宙”,这不仅是对语言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历史宿命论的一种颠覆性表达。 同时,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主义对“神话原型”的重新挪用与挪用。《荒原》中的“碎片化”叙事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T.S.艾略特对西方文明衰落的诊断书。通过引述大量古典文本,作者揭示了现代人在失去统一信仰和文化参照系后的精神贫瘠。我们分析现代主义作家如何试图在语言的残骸中,重新寻找一种“现代神话”的结构,以安顿漂泊的灵魂,尽管这种努力往往以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告终。 第二部分:战争、异化与存在的追问——卡夫卡、加缪与荒诞派的哲学根基 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使得“意义”本身成为了一个可疑的词汇。面对工业化、官僚体系和非人化的战争机器,作家的关注点从“我是谁”转向了“我为何存在”以及“我能做什么”。 卡夫卡的作品(如《审判》、《城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异化”书写范式。我们研究其小说中那种令人窒息的、无处不在的、却又无法明确指认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模糊而高效,使得主人公的抗争显得徒劳而荒谬。这不仅仅是个人对体制的控诉,更是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和非人格化机制的一种深刻的预言。 在存在主义文学兴起之时,加缪和萨特对“自由”与“责任”的探讨,为文学注入了强劲的伦理力量。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如何被重塑?我们探讨“反抗”本身如何成为确立人类尊严的唯一方式,即使这种反抗建立在“荒诞”的认知之上。这部分着重分析叙事策略上的转变——从对意识的内向探索,转向对个体在既定世界中进行道德抉择的外部展现。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元小说的兴起 如果说现代主义是对既有传统的“破坏性重建”,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重建”本身的彻底怀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开始将自身的“虚构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后现代文学的核心在于“元小说”(Metafiction)的成熟。巴特、福柯等思想家的影响下,作家们开始公开地讨论“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这一问题。我们深入探讨科塔萨尔在《跳房子》中设置的多种阅读路径,以及博尔赫斯对图书馆、迷宫和无限的痴迷,如何挑战了读者对文本的确定性预期。文本不再是通往某个“真理”的窗户,而成为了一个自我指涉、自我繁殖的系统。 此外,后现代对“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批判,直接影响了叙事的主题。历史不再是进步的线性记录,而成为了可以被重写、被挪用、被戏仿的文本素材。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拼贴、戏仿(Pastiche)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将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并置,从而模糊了文学的等级边界,这种对边界的消融,是后现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四部分:身份政治与边缘声音的崛起 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民权运动的深入,文学场域开始接纳更多此前被压抑的声音。后现代的解构技巧被应用于对“中心”身份(如白人、男性、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 本书将重点分析后殖民主义文学的兴起。通过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入考察,我们看到一种将民间传说、历史创伤与政治批判熔于一炉的新型叙事。这种叙事并非仅仅是添加了奇特的元素,而是通过将“非理性”的经验纳入叙事主体,来反击西方理性主义对非西方经验的排斥。 同时,女性主义文学和酷儿理论对性别角色的解构,也极大地丰富了叙事结构。这些作家通过挑战传统的性别话语,揭示了语言和叙事本身是如何被构建为父权制的工具。这种对主体性边界的不断探寻与拓宽,标志着二十世纪文学在实现其对“现实”的深刻质疑后,转向了对“身份”的复杂构建。 结语:面向未来——未竟的实验 本书最终的目的是揭示,二十世纪的文学实验并非一次性的文化高潮,而是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化和信息社会提供的基础工具。对破碎现实的捕捉、对语言极限的试探、对权威叙事的质疑,构成了我们今天解读任何文本的必备视角。通过对这些复杂文本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得以更好地辨识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修辞陷阱与意义重构的努力。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思想的迷宫中寻找清晰路径的文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这绝非是内容篇幅多寡能完全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密度”上的体现。它不是那种试图用数量取胜的作品集,而是更倾向于质量上的精炼。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那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或情绪,经过文字的打磨后,立刻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在于对“已知”事物的“再发现”。我常常带着一种好奇心去揣摩作者选择特定意象的用意,这种“拆解”和“重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每一件展品(每一首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摆放,引导着参观者(读者)的目光和思绪,形成一种流畅而富有张力的体验。

评分

我个人对那些“有温度”的书籍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本书无疑属于此类。它的装帧风格,带着一种低调的、内敛的知识分子气质,让人感觉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生,而是扎根于对生活和思考的真诚记录。纸张的触感,即便是最微小的摩擦声,都仿佛在诉说着制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做一些随性的笔记,用铅笔在空白处勾画或写下感想,这本书的纸张承载力很好,墨迹不会洇开,这对我这种“书写型”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可以被反复“使用”和“标记”的载体。每当合上书本,那种伴随而来的宁静感和被充盈的感觉,让我觉得这段时间的阅读投入是极其值得的,它确实丰富了我对日常感知世界的维度。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那种独特的“手感”。封面的材质不像现在很多流行书籍那样光滑或覆膜,而是带有一种略微粗粝的、吸光的质地,让人拿在手里非常踏实。这种材质的选择,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厚重感,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内页的纸张并非雪白,而是偏向米黄或象牙白,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的负担明显要小很多。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阅读舒适度”,毕竟好书值得我们投入时间,而阅读体验的舒适度直接决定了这份投入是否能持久。这本书的装订方式也十分牢固,即便我经常翻到一些特别喜欢的段落反复摩挲,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这在如今这个“易耗品”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想起以前收藏的那些老版文学经典,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制作工艺,是对阅读行为本身的一种尊重。

评分

每次阅读这类精选集,我总会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情,去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动我灵魂深处的句子。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虽然是按照一定的脉络展开,但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由穿梭。我特别欣赏那种没有被过度解读和修饰的文本呈现方式,它们像未经雕琢的宝石,保留了最原始的光泽和棱角。翻阅时,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在某一行字上驻足良久,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那几个字所构建的画面感太过强烈,迫使我必须在脑海中将它具象化。这种与文本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是电子阅读难以替代的体验。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克制,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让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上,真正做到了“形不害意”。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翻起来有一种老旧书特有的香气,那种淡淡的、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味道,总能让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我喜欢这种感觉,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心思,封面那种略带磨损的质感,仿佛已经陪伴了无数个夜晚的灯下独读。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与一位沉静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它不像那些光鲜亮丽的新书,追求的是一种时间的沉淀感,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后的内敛之美。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得体,字距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让人可以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起伏。尤其是那些精选的篇章,即使只是随意翻阅,那些词句的韵律感也仿佛能在指尖流淌出来,带来一种微妙的触动。我常常在傍晚时分,泡上一杯热茶,就着窗外的光影变化,慢慢品味其中的意境,感受文字的力量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快节奏生活的小小抵抗,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去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