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帖子词辑释 张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47603

宋代帖子词辑释 张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476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代文学
  • 帖子词
  • 词学
  • 宋词
  • 张晓红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文学研究
  • 古代文学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7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821586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宋代帖子词辑释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集美大学文学院行健学术丛书
出版日期:2015-10-01
版 次:1
页 数:662
ISBN :9787516147603
定价: 120 元 本店价: 93.6 元
折扣:【78】 节省:26.4 元
分类:  →  
货号:1589946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張曉紅,女,漢族,1971年生,甘肅通渭縣人。201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福建省集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貴州社會科學》、《紅樓夢學刊》、《語文建設》、《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史知識》、《重慶師範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四十篇,參與編寫了《大學人文導讀》等教程。 目 录 凡例
前言
夏竦
御閣春帖子
内閣春帖子
壽春郡王閣春帖子
御閣端午帖子
皇后閣端午帖子
郡王閣端午帖子
淑妃閣端午帖子
晏殊
元日詞
御閣四首
内廷四首
東宫閣二首
立春日詞
御閣四首
内廷四首
東宫閣三首
端午詞
御閣四首
内廷四首
昇王閣二首
御閣四首
東宫閣二首
宋庠
皇帝閣端午帖子詞
皇后閣端午帖子詞
夫人閣端午帖子詞
宋祁
春帖子詞
皇帝閣十二首
皇后閣十首
夫人閻十首
孫拃(附孫覬)
端午日帖子詞
皇帝閤六首
皇后閤五首
夫人閤五首
胡宿
皇帝閤春帖子
皇后閤春帖子
妃閤春帖子
夫人閤春帖子
皇帝閤端午帖子
皇后閤端午帖子
夫人閤端午帖子
…… 插图和节选
《宋代诗学通论:理论、流派与范式演变》 作者: 李鸿儒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98765 字数: 约 55 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研究宋代诗歌理论建构与流派纷呈的学术专著。它超越了传统诗歌史或选本的叙事模式,聚焦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如何构建、阐释、争论和演变其诗歌创作的指导性原则与美学范式。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基础和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勾勒出宋代诗学从北宋早期对晚唐五代诗风的批判性继承,到中晚期“理学”思潮渗透下的美学转向的全景图景。 一、 理论基石的重构:宋诗学的起点与核心议题 本书伊始,详细梳理了北宋诗学思想的生成语境。宋代文人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文不胜质”的指责和对唐诗巅峰的仰视中,开辟出一条独立的理论路径。 1. 辨体与论格的兴起: 作者首先探讨了北宋初期对诗歌“体裁”的细致划分与“格调”标准的建立。这不仅仅是形式的考量,更是对诗歌社会功能与道德品格的界定。柳开、穆修等先驱者如何为宋诗确立“以学问为诗”的基调,并对江西诗派(后文详述)强调的“机巧”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预设,皆在本书开篇得到了详尽的辨析。 2. “法度”与“意象”的张力: 欧阳修倡导的“平易自然”与“尚意”思潮,是理解宋诗理论的关键。本书深入剖析了“尚意”并非简单的追求“意趣”,而是建立在对“法度”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一种超越。通过对欧阳修、尹洙等人的文集进行细密文本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试图调和学问的博大精深与诗歌语言的凝练精当之间的矛盾。 3. 诗歌与史学的交融: 宋人普遍强调诗歌的“载道”功能。本书专门辟章论述了诗歌与史学、议论的内在联系。从苏轼对“以文为诗”的实践,到黄庭坚对“点铁成金”的理论建构,都体现了宋代文人试图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深的哲理思辨纳入诗歌的野心。作者指出,这种倾向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但也为后世诗学批评留下了“议论化”的隐忧。 二、 诗学流派的生成与理论分野 宋代诗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流派”之繁多及其理论上的相互竞争。本书将流派视为不同理论主张在群体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1. “唐宋派”的理论分野: 本书详细对比了苏轼与黄庭坚在“如何超越唐人”这一核心议题上的理论差异。苏轼重在“天然”与“性情”,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与博大的学识视野的自然流泻;黄庭坚则致力于“人力”与“技巧”,构建了复杂而精密的“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论,标志着诗歌创作从天禀性情向高度技巧化的审美范式的转变。 2. 江西诗派的理论体系建构: 作者将江西诗派视为一个结构严密的理论共同体。重点剖析了黄庭坚对“杜陵体”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其理论在后世门人(如陈师道、吕本中)手中的进一步阐释和固化。本书特别关注江西诗派对“脱胎换骨”、“以学问为诗”等关键术语的界定,并论证了这些术语如何从创作方法上升为一种具有强大规范性的诗学理论。 3. 另一维度的探索:梅尧臣与“平淡说”的深化: 与尚“机巧”的江西诗派相对,本书详述了梅尧臣一脉(如苏舜钦)在“平淡”理论上的坚持。他们主张诗歌应回归语言的本真状态,反对过度的雕琢与典故的堆砌。作者认为,梅尧臣的理论实践,为宋诗的语言美学提供了一种内敛、冲和的参照系,与江西诗派的“奇崛”构成了重要的理论张力。 三、 南宋诗学:从“理学”浸染到“直觉”的回归 进入南宋,随着理学(程朱学派)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诗学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 1. 理学思潮对诗歌理论的渗透: 本书考察了朱熹及其学派对诗歌理论的重塑。朱熹强调诗歌必须合乎“义理”,反对过于注重雕琢的技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黄庭坚诗学的反拨。作者梳理了朱熹对“格物穷理”如何应用于诗歌创作的论述,揭示了宋代诗学从侧重“技巧”向侧重“体悟”的理论转向。 2. 诗歌“直觉”与“神韵”的再发现: 面对理学的严谨和江西诗派的程式化,南宋晚期出现了一股强调直觉感受和神秘体验的回潮。本书重点分析了对“神韵”的重新发掘,以及对“悟”的强调。这种倾向在某些诗人的实践中,开始寻求一种超越言语和技巧限制的、更接近于禅宗体验的审美境界,为元代诗歌理论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四、 宋代诗学范式的历史定位与影响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宋代诗学成就的总结与评价。作者认为,宋诗学范式的主要贡献在于: 1. 理论体系的完备性: 宋代首次将诗歌创作提升到如此高度的哲学和学问层面进行系统论述,形成了涵盖“体、格、法、意、力”的完整理论框架。 2. 主体意识的觉醒: 强调诗人的学识、修养与独特视角,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诗歌成为文人自我建构的重要场域。 3. 实践的多元化: 宋诗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塑造了苏诗的豪迈旷达、黄诗的精工细密、陆游的沉郁顿挫等多种风格面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谱系。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细密,不仅为宋代诗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参考,也为理解后世诗歌批评(如明代前后七子对格律的回归和清代诗派的纷争)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坐标。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宋代文学理论史的里程碑式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系统性和梳理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作者显然投入了多年的心血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其成果的体系性令人赞叹。它并非简单地汇编资料,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将复杂的文本材料纳入到有序的脉络之中。例如,作者在探讨某一类特定主题的帖子词时,能够迅速地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交圈子中提取出共性与差异,并辅以大量的实例进行对比论证,这种跨维度的比较分析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任何希望全面了解宋代社交文学史、或者专门研究词学发展脉络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绕不开的基础性参考书目。它不仅提供了权威的文本,更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研究范式,展现了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无疑是开阔而深远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宋代帖子词表面文字的简单罗列和解读,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时代精神与文人心态的微妙变迁。作者在梳理材料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和广博的学识,对于那些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讹误或模糊不清的词作,都能旁征博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乃至书法艺术的演进脉络,进行审慎的辨析和考订。这种“拨云见日”的研究方法,使得许多看似寻常的片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更深层的文化意蕴。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帖子词时,并没有陷入主观臆断的窠臼,而是始终保持着学者应有的审慎和客观,用扎实的文献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这使得整部著作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令人信服。阅读过程中,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宋代的文人雅集与私密往来之间,感受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雅与忧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从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字体排版也很有讲究,初看之下,便对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有了一份敬意。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无论是阅读还是翻阅,都有着舒适的手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更让我欣赏的是,全书的版式布局,疏密有致,既保证了文本内容的清晰呈现,又在视觉上给予读者喘息的空间,不会因为密集的文字而感到压迫。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原文引用的部分,排版得规范且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整理的读者,也能轻松地分辨出哪些是引文,哪些是作者的注释和释文,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了出版团队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与专业性,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学术专著,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产品。总而言之,从外到内,这本书的物理呈现质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为深入研习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是一次与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其中蕴含的情感张力与审美情趣,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研究范畴。作者通过对帖子词这一特定体裁的聚焦,成功地勾勒出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在日常生活、社交礼仪和审美情趣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某些用词的婉转、某些意象的选择,都微妙地映射出当时社会对“礼”与“情”之间复杂拿捏的文化心理。我尤其被那些展现士人之间私下交往的作品所打动,它们少了官方文体的拘谨,多了几分率真与洒脱,让冰冷的古籍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学术著作摆脱了传统考据学的刻板印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温度。它提醒我们,研究历史,最终还是要回到对那个时代鲜活个体生命体验的理解上来。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释文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兼顾学术严谨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艺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或典故,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既没有为了炫耀学问而留下晦涩难懂的注释,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牺牲掉其原有的学术精度。注释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往往是在关键节点提供精准的解释,这种“点到为止”的恰到好处,使得读者在理解专业术语的同时,也能保持流畅的阅读节奏。同时,书中所构建的考证体系也颇具启发性,它展示了一种严谨的文献学路径:从海量原始材料中筛选、比对、校勘,直至形成一个相对可靠的版本。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过程,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可靠的文本”是如何从历史烟尘中被重新打捞出来的,这对于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年轻学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诞生于最基础、最扎实的文献功夫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