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刘 中州古籍出版社 9787534827303

人物志 刘 中州古籍出版社 97875348273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物志
  • 古代史
  • 中州古籍
  • 史学
  • 历史人物
  • 古代文学
  • 地方志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古籍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7303
商品编码:1046839052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人物志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国学经典
出版日期:2007-04-01
版 次:2
页 数:270
ISBN :9787534827303
定价: 22 元 本店价: 17.16 元
折扣:【78】 节省:4.84 元
分类:  →  
货号:1498431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目 录 自序
卷上
九征苐一
体别苐二
流业苐三
材理苐四
卷中
材能苐五
利害苐六
接识苐七
英雄苐八
八观苐九
卷下
七缪苐十一
效难苐十一
释争苐十二
附录一
人物志序

序人物志后
重刻人物志跋
人物志提要
附录二
刘劭传
刘晒传
附录三
读《人物志》
略述刘邵《人物志》 插图和节选
《人物志》:魏晋风骨,识人用人之鉴 图书信息: 书名: 《人物志》 作者: 刘[^1](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4827303 内容简介: 《人物志》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刘撰写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识人、用人专著。这部著作并非简单的官员履历汇编,而是刘邵深刻洞察人性、剖析社会现实的理论结晶,它构建了一套系统、严谨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标准,对后世的吏治思想和人才管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全书虽篇幅不长,但其思想的深刻性、论述的周密性,在古代人事管理理论中首屈一指。它直面当时魏晋政权急需的现实问题——如何公正、有效地选拔和任用人才,摆脱传统上仅凭德行或门第来决定任用的弊端,提倡“察言观色,审之以度”的科学态度。 一、人才评价的理论基石:性、才、德的辩证统一 刘邵在《人物志》中并未将“德”与“才”简单对立,而是提出了一个精妙的评价模型,强调三者的协调与平衡。 1. 论“性”:人性的本源与倾向 刘邵认为,认识一个人,必须首先洞察其“性”。这里的“性”并非指道德品质,而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气质和内在的倾向性。他将人的禀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方正”、“通达”、“审慎”、“迅敏”等。 他强调,判断“性”的关键在于观察其“识理”与“识事”的能力。一个人的性情,决定了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倾向。但刘邵也警醒世人,性情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约束。比如,性情过于刚直的人,可能在特定岗位上会显得固执;而性情过于圆融的人,则可能缺乏原则性。 2. 论“才”:能力的多维划分 刘邵对“才”的界定远超当时一般人对才能的粗浅理解。他将才能划分为多个维度,指出“才”并非单一的智力或技能,而是体现在具体事务中的表现。他详细区分了: “器局”之才: 指处理重大战略问题的能力和气度。这种才能关乎国家大计,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视野。 “见识”之才: 侧重于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力,能在复杂情境中迅速把握本质。 “操行”之才: 关注一个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展现的专业技能和效率。 他特别提出,选拔官员不能“以一才论一器”,即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就认为他能胜任所有工作。这体现了用人唯才、人岗相适的早期思想萌芽。 3. 论“德”:修身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人物志》中的“德”,既包括传统儒家强调的修身养性,更侧重于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的道德实践力。刘邵认为,道德的检验标准在于其“临事之节”,即在具体事务面前的选择和行为。 他特别强调“德”的实践性,反对空谈清议,主张德行必须体现在对公义的维护和对私欲的克制上。一个“德高”的人,应该是“行之不悖乎义”的典范。 二、察举考核的“七情六志”辨识法 《人物志》最富实践价值的部分,在于其提供的具体观察方法,即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刘邵提出了著名的“七情六志”法,这是古代最接近现代心理测试的尝试之一。 1. “七情”之察:观察外显的情绪反应 “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或作“欲”)。刘邵认为,人在情绪波动时,最容易暴露其真实的性情和底色。 观其“喜”: 看其在得意时是否骄矜自满,是否忘记本心。 察其“怒”: 观其在愤怒时是否失控,是“暴怒”还是“有节制”的义愤。 省其“惧”: 在面对危险或压力时,是表现出卑怯,还是坚守气节。 通过观察一个人在各种情感冲击下的反应,可以判断其“器量”的大小和“德行”的深浅。 2. “六志”之辨:洞察内在的志向与追求 “六志”是指人内在的深层欲望和追求,是判断一个人长期行为模式的关键。这包括对名利、安危、好恶等方面的倾向。 观其“志”: 看他追求的是显赫的地位、物质的享受,还是内在的道德完善和对社稷的责任。 辨其“欲”: 探究他最深层的需求是什么,从而预测他未来可能做出的抉择。 刘邵提醒,对于“志”的观察,不能只听其言,而要“观其行所趋向”,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确定其志向的真伪。 三、用人方略:因材授任与相辅相成 《人物志》不仅教人如何识别贤才,更重要的是指导如何使用贤才,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刘邵提出了著名的“相济之道”。 1. 岗位适配原则:因才而用 刘邵深刻认识到,没有“完美无缺”的完人,只有“最适合某个岗位”的人。他主张: “才有所短,必有所长”: 承认每个人的局限性,不追求“多才”,而追求“专才”。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职务的设计必须与官员的特长紧密结合。例如,处理复杂诉讼应任用精于思辨者;镇守边疆应任用气度恢宏者。 2. 组织平衡艺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这是《人物志》理论中最具组织管理学意义的部分。刘邵指出,一个高效的团队或机构,不应由一群性情、能力完全相同的人组成,而应是性格、才能相互补充的集合体。 他以“五行”类比,主张刚柔并济、智愚共存。例如,将性情刚毅、但略显鲁莽的将领,与心思缜密、但执行力稍弱的文官搭配,使前者之勇得以发挥,后者之慎得以弥补。这种“阴阳调和”的人事部署思想,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才理论。 总结:经世致用的不朽之作 《人物志》全书贯穿着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刘邵站在曹魏政权巩固和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一套超越世俗偏见、注重实际绩效和内在品质相结合的选才机制。 它不仅是三国时代政治思想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中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经典论述。后世的史学家、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对提高选拔官员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人物志》,如同与一位古代的顶级HR专家对话,学习其洞察人性的智慧和驾驭群雄的方略。 [^1]: 刘邵,三国时期魏国人,官至尚书郎,精通人物品鉴之学。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口气读完这本《人物志》,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读起来毫不拖沓,却又处处留白,引人深思。不同于一些史传文学的刻板说教,这里的“人物”似乎是从历史的尘埃里被重新唤醒,带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温度和局限性鲜活地站在你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摹人物矛盾性时的那种高明手法,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朝堂上表现得圆融练达,但在私下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清高与孤傲,这种反差处理得极其自然,让人感觉真实可信,而不是刻意为之的戏剧冲突。文字的功力也值得称道,它不是那种佶屈聱牙的古文,而是流畅中带着古雅,既能体会到古典文学的精髓,又不会让现代读者产生阅读障碍。每一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眼神的描摹,某次不经意的举动,都暗含着人物的性格走向和命运伏笔。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幅未完成的工笔画,你得自己去想象和填充那些未落笔之处,乐趣无穷。

评分

这本《人物志》读起来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它对于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刻画,细腻得让人心疼。我一直对魏晋时期的风云变幻着迷,那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着寻找自己的定位。《人物志》并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的方式去描绘历史转折点,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书中对人物品格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标签化,而是深入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哲思。比如,对于那些在乱世中坚守节操却又不得志的贤者,作者的笔调里充满了理解和同情,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隔着千年的时光依然能震慑人心。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有韵味,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仿佛和那些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思考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这本书无疑是了解那个时代士人内心世界的绝佳窗口,绝非泛泛之作可比。

评分

这本《人物志》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才”与“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在那个讲究门阀和资历的年代,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始终是一个难题。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人物的剖析,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识人用人的论述,那些观点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表象去洞察人心,如何分辨那些只是昙花一现的浮华与真正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品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会将他们与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每一次对比都能加深我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历史人物,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和评价他人的智慧框架。对于从事管理工作或者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案头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人物志》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总担心晦涩的文字会成为阅读的障碍。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畅快。作者的笔法非常擅长捕捉人物的“瞬间爆发力”,那些关键性的抉择时刻,那些影响人物一生的转折点,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张力。比如书中对某位名士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抉择描绘,那种在忠义与保全之间的挣扎,读起来让人屏息凝神,恨不得能告诉他一个更好的出路。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是非常难得的。此外,这本书对于古代官场生态的描绘,也极其写实,揭示了权力结构下,个体如何被异化或反抗的过程。它不是在歌颂英雄,而是在解剖“人”本身,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剖析,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传记作品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让人感到一种朴实而厚重的气质,与它所承载的内容相得益彰。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了现代读者。许多人物的故事,原本只是冰冷的史料记载,但在作者的梳理和演绎下,他们有了血有肉,有了七情六欲。那种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取得成就时的欣慰、被误解时的愤懑,都清晰可见。这让我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核心关切——对理解、尊重和意义的追寻——是永恒不变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宁静的田野调查,作者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揭开历史的面纱,展示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实人性光辉与阴影。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格的一种精神梳理和传承,让人在阅读中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充实和沉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