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238-2010-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DL/T 5238-2010-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土坝
  • 灌浆
  • 技术规范
  • DL/T 5238-2010
  • 水利工程
  • 土工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施工技术
  • 质量控制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5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
字数:3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238-2010-土坝灌浆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1-2007]1415号),对《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SD 266-1988)进行修订的。
土坝灌浆技术是我国处理土坝、堤防工程渗漏的一项创新技术。1988年我国颁布了《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原标准),这对应用和推广土坝灌浆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有许多水库和堤防采用该项技术获得加固。与此同时,土坝灌浆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处理的范围和工程规模都有所扩展。根据近些年土坝灌浆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原标准进行补充和修改,形成《DL/T 5238-2010-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灌浆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隐患勘探
5.3 劈裂式灌浆设计
5.4 充填式灌浆设计
5.5 堤坝地基劈裂式灌浆设计
6 灌浆施工
6.1 施工准备
6.2 钻孔
6.3 制浆
6.4 灌浆
6.5 灌浆过程控制
6.6 灌浆结束及封孔
6.7 特殊情况处理
7 施工安全与监测
7.1 一般规定
7.2 坝体变形监测
7.3 渗流监测
7.4 其他
8 灌浆质量检查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劈裂灌浆压力的计算
附录B (资料性附录)灌浆时坝体稳定性验算
附录C (资料性附录)灌浆记录表格式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几本不包含《DL/T 5238-2010 土坝灌浆技术规范》内容的图书简介,涵盖了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领域,内容详实: --- 图书一:《现代水工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 作者: 王志强,李明德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所撰写的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于一体的专著。全书系统阐述了现代水工结构物——包括水闸、堤防、溢洪道以及大型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中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全书共分三部分,十二章节: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与材料特性: 详细介绍了水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水工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重点分析了水体侵蚀、冻融循环、抗渗性等关键指标对结构长期可靠性的影响。引入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极限状态分析方法,为结构设计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 水工结构受力分析与设计: 深入探讨了重力坝、拱坝、面板堆石坝等主要坝型在静水压力、地震作用、温控应力等复杂荷载组合下的内外部稳定分析。对于水闸和溢洪道,本书结合有限元方法(FEM)与离散元方法(DEM),详细剖析了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着重讲解了抗冲刷设计、消能设施的优化布置与结构配筋的精细化控制。特别辟出专门章节讨论了高面板坝的温度应力控制技术。 第三部分 关键工程应用与案例分析: 选取了近十年内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结构设计优化过程。其中,针对基础处理部分的论述,本书详细介绍了深层基岩的均匀性评价、帷幕灌浆的设计参数选择依据(主要关注帷幕的整体防渗效果而非单一的灌浆工艺细节)、以及基础的固结灌浆压力控制标准。书中涵盖了新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流程,旨在指导工程师应对日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更高的安全标准要求。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水工结构系统性、整体性安全性的认识,并掌握现代结构设计与优化工具的应用能力。 --- 图书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技术手册》 作者: 赵建国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5年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一本内容详实、操作性强的工具书。手册旨在为工程地质学家、勘察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规范化的现场调查、室内试验、数据处理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体系。全书强调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其在后续设计中的转化应用。 全书结构围绕“发现问题—量化描述—评价风险”的逻辑展开: 第一章:勘察工作的程序与规范框架: 概述了工程建设对地质勘察的要求,详细阐述了勘察阶段划分、工作量确定原则,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勘察规范体系。 第二章:现场物理地质勘探技术: 详尽介绍了多种物探方法(电法、地震法、探地雷达GPR)在地层界面识别、地下水埋深确定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各类钻探取样技术(如薄壁管取样、岩芯采取率控制)及其对岩土体原位特性的保持要求。 第三章:室内试验与参数确定: 涵盖了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固结排水试验到非常规的应力松弛、蠕变试验。书中对土体和岩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如抗剪强度参数、渗透系数、变形模量)的取值范围、修正系数的确定进行了详尽的表格化整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参数的不确定性。 第四章:岩体工程地质评价: 针对岩石工程特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岩石单体强度测试、RQD、RMR、Q值分类系统在边坡稳定、隧道围岩分级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对断层、节理、裂隙等结构面参数的定量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后续的边坡稳定和基础承载力计算。 第五章:地下水文地质调查与预测: 探讨了地下水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包括地下水流场模拟、渗流分析,以及对基岩裂隙水、承压水位的准确观测和长期监测技术。 本书注重提供具体的技术流程和图表模板,适用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是保障工程基础安全、合理确定地基处理方案的重要技术参考。 --- 图书三:《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作者: 陈卫东,张宏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1年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IoT)的快速发展,本书致力于构建现代化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与健康管理体系。该书超越了传统的观测点布设和数据记录方法,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现代传感技术、数据融合算法和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对大坝运行状态的实时、智能评估。 全书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 监测系统基础构建: 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渗流计、测斜仪、应变片、GPS/GNSS系统)的工作原理、精度要求及其在坝体内部、外表、基础的合理布设原则。重点讨论了数据传输网络(有线/无线)的可靠性设计和冗余方案。 第二部分 数据处理与状态评估: 探讨了海量监测数据的清洗、存储与管理技术。本书引入了基于信息熵、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变量统计方法,用于识别监测数据中的异常波动和趋势变化。对于渗流场分析,书中提供了成熟的有限元反演模型,用以校核和优化大坝的防渗体设计假设。 第三部分 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 本书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它介绍了基于历史数据和数值模拟的“阈值预警”和“模型预测预警”相结合的混合预警机制。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预警级别的响应流程和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在突发情况下,管理人员能快速定位风险源并采取有效干预。特别地,本书对大坝的结构性变形与温度场变化的耦合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第四部分 智慧管理平台集成: 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如何将监测数据、地质模型、历史维修记录等集成到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中,实现大坝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健康档案管理,为定期的安全评估和专项检查提供科学的数字化支撑。 本书是水利工程管理、大坝运行维护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理解和应用现代监测技术的宝贵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目录的层级划分清晰到令人赞叹,索引部分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即便是记忆模糊的关键术语,也能快速定位到其核心定义和应用场景。我尝试性地在脑海中构建了几个复杂的工程场景,并根据场景需求去寻找对应的技术指导,令人惊喜的是,所有相关的规范条文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梳理出来,阅读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对读者使用体验的深度洞察,是许多技术文档所欠缺的。它没有让读者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条文中,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助手,总能精准地递上需要的工具,体现了技术文档在服务于实际应用层面上的极致追求。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印象极为深刻,它有一种古典的、教科书式的庄重感。文字的密度适中,逻辑层次分明,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工作心得。书中对特定术语的解释,虽然我不是每天都在一线操作,但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断,也能感受到其精确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强调性段落,措辞凝练,直击要害,让人仿佛能听到讲师在课堂上敲击黑板的声音。这种叙事风格的沉稳内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真理的仪式感,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追求快速的阅读快感,而是鼓励读者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技术环节背后的深层考量。尽管篇幅不薄,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轻松,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结构控制能力,使得厚重的技术内容也变得易于消化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可以说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纸张的选择上,既有足够的韧性,又保证了印刷墨色的饱和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或折痕,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标记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装订部分的处理尤为精湛,书脊在多次翻开后依然保持平整,显示出出版社在工艺上的不惜成本。此外,书中的图例和辅助图形,虽然我没有详细展开研究每一个细节,但从宏观上看,它们的位置布局极具艺术感,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字描述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原本枯燥的规范条文瞬间变得立体生动。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体现了编纂者对知识传播载体的尊重,也反过来提升了读者对内容的信赖度。这不仅仅是一本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标准制定者”的视角。它不满足于描述“如何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底层逻辑。作者在阐述各项原则时,总是会巧妙地引入一些规范制定会议上的争论焦点或者历史上的重大事故教训,这使得规范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重量感和历史的沉淀。即便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界定,也力求做到滴水不漏,这对于需要进行合同交底和质量验收的专业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操作指南,更是一套判断是非、衡量优劣的技术哲学。这种深层次的价值传递,远超出了普通技术手册的范畴,它是在塑造一个行业共同遵守的基准线和价值体系。

评分

这部作品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大气,字体选择也透着一股专业范儿,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的技术手册。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详尽的图表和严谨的结构所吸引。作者在开篇部分对行业背景的梳理,虽然我作为圈外人可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所有的技术细节,但那种对专业领域深度理解的沉淀感是扑面而来的。特别是其中对于历史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灌浆的工艺,但通过对以往工程质量问题的剖析,极大地烘托了规范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读起来让人心生敬畏,也更期待后续章节的深入讲解。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或许是希望能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增加一些跨行业对标的章节,让非本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技术体系的严谨与宏大。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观质感和初步的导读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接下来的技术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