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19-2010):冷拔低碳鋼絲應用技術規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19-2010):冷拔低碳鋼絲應用技術規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冷拔鋼絲
  • 低碳鋼絲
  • 行業標準
  • JGJ 19-2010
  • 建築標準
  • 工程規範
  • 技術規程
  • 鋼結構
  • 預應力
  • 混凝土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1511217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5975
包裝:平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
字數: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的通知》(建標[2008]102號)的要求,規程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規程。
本規程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鋼絲焊接網;5.鋼筋骨架;6.附錄。
本規程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根據規程技術內容的變化,將規程更名為《冷拔低碳鋼絲應用技術規程》;取消冷拔低閤金鋼絲,冷拔低碳鋼絲不再作為預應力鋼筋使用,僅保留CDW550一個強度級彆的冷拔低碳鋼絲;增加瞭預應力混凝土樁、鋼筋混凝土排水管及環形混凝土電杆的配筋構造;補充瞭鋼絲焊接網、焊接骨架的加工及驗收和受力鋼絲焊接網的構造基本規定。本規程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基本規定
3.1 一般規定
3.2 鋼絲性能
3.3 鋼絲加工及驗收
4 鋼絲焊接網
4.1 構造規定
4.2 加工及驗收
5 鋼筋骨架
5.1 預應力混凝土樁
5.2 鋼筋混凝土排水管
5.3 環形混凝土電杆
5.4 加工及驗收
附錄A 冷拔低碳鋼絲及鋼絲焊接網的公稱截麵麵積、理論重量
附錄B 受力鋼絲焊接網的構造基本規定
附錄C 推薦采用的抗剪試驗專用夾具示意圖
本規程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冷拔低碳鋼絲在我國應用已有40多年的曆史,積纍瞭一整套豐富的實踐經驗。由於具有取材和加工方便、強度價格比高、滾焊時鋼絲對滑塊磨損小及焊接質量容易保證等優點,結閤工程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因地製宜地采用冷拔低碳鋼絲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果,符閤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目前,冷拔低碳鋼絲仍在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中繼續應用,如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較大時配置的構造網片,配筋砌體中的受力網片,牆體圈梁及構造柱的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牆體中的網片拉結筋,建築保溫、防水層中的構造網片,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加固中的受力及構造網片,基坑支護邊坡中噴射混凝土麵層的構造網片,等等。除箍筋外,冷拔低碳鋼絲在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中的應用以鋼絲焊接網的形式為主。冷拔低碳鋼絲作受力鋼筋使用時隻能采用焊接網的形式,作構造鋼筋使用時也應盡量采用焊接網。
在預應力混凝土樁(管樁、方樁)、鋼筋混凝土排水管、環形混凝土電杆等混凝土製品中,鋼筋骨架中的螺鏇筋(環嚮鋼筋)主要應用冷拔低碳鋼絲,每年的用量達數百萬噸。在各種混凝土製品中,鋼筋混凝土排水管中的環嚮鋼筋為受力筋,其餘均為構造鋼筋。

前言/序言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V2008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第一批))的通知》(建標[2008]102號)的要求,規程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規程。
  本規程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鋼絲焊接網;5.鋼筋骨架;6.附錄。
  本規程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根據規程技術內容的變化,將規程更名為《冷拔低碳鋼絲應用技術規程》;取消冷拔低閤金鋼絲,冷拔低碳鋼絲不再作為預應力鋼筋使用,僅保留(2DW550一個強度級彆的冷拔低碳鋼絲;增加瞭預應力混凝土樁、鋼筋混凝土排水管及環形混凝土電杆的配筋構造;補充瞭鋼絲焊接網、焊接骨架的加工及驗收和受力鋼絲焊接網的構造基本規定。
  本規程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中國古代建築史》 第一章 緒論:中國古代建築的地域性與時間脈絡 本書將係統梳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曆程,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與地理區域所呈現的獨特麵貌。建築不僅是遮風避雨的物質載體,更是特定時代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直觀體現。我們將從建築的起源,早期聚落形態的演變入手,考察新石器時代的夯土技術與乾欄式建築的萌芽。 第一節 中國建築的地域性差異 中國幅員遼闊,氣候、物産、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孕育瞭風格迥異的地域建築體係。 北方宮殿與北方民居: 強調中軸對稱、颱基高聳、屋頂坡度平緩的特點,以木構架的剛性與莊重感著稱。材料多取本地的磚石與闊葉林木材。重點分析故宮、天壇等皇傢建築的規劃原則,以及山西、陝西等地窯洞、磚砌四閤院的適應性智慧。 南方園林與南方民居: 追求靈動、通透與“天人閤一”的境界。大量使用小青瓦、竹木以及水係,形成輕盈秀美的風格。蘇州園林中的藉景、對景藝術,徽派建築的馬頭牆,以及嶺南騎樓的通風散熱設計,都是地域適應性的典範。 西南少數民族建築: 剖析乾欄式建築(吊腳樓)在潮濕多雨地區的適應性,以及雲南、貴州等地土掌房、碉房的防禦與采光功能。 第二節 曆史分期與技術迭代 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梳理,必然伴隨著關鍵技術與製度的演變。 先秦時期: 奠基階段,夯土技術的成熟與木構架的初步形成。禮製對建築形製的影響開始顯現。 秦漢時期: 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帶來瞭建築規模的空前宏大化,颱基、城牆、闕樓體係的完善。瓦當、筒瓦的大量使用標誌著屋頂技術的標準化。 魏晉南北朝: 佛教的傳入是此階段最重大的文化事件,石窟寺與塔的興建極大地豐富瞭建築語匯,並引入瞭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為隋唐的恢弘打下基礎。 隋唐五代: 建築藝術的巔峰期,氣勢磅礴,結構嚴謹。鬥栱技術的成熟,使得梁架的跨度與齣簷深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二章 木構架體係的原理與演變 中國古代建築最核心的特徵在於其獨特的木構架體係。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體係的結構邏輯。 第一節 榫卯連接:柔性抗震的基礎 探討榫卯結構如何實現木材之間的構件連接,實現“牆倒屋不塌”的特性。分析卯眼的精度要求、木材的選型(如杉木、鬆木的選擇),以及不同地區木材特性對結構形式的影響。 第二節 鬥栱(Dǒugǒng):力學與裝飾的統一 鬥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富標識性的構件群。 功能分析: 鬥栱的受力分析——如何將屋頂的荷載嚮上傳遞並水平分散至柱子上。研究其在不同朝代的演變:唐代鬥栱的雄大、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的標準化、以及明清時期裝飾化、比例縮小的趨勢。 等級製度的體現: 鬥栱的齣跳、層數直接與建築的使用等級掛鈎,是區分宮殿、寺廟與普通民居的重要標誌。 第三節 屋頂形式的分類與結構構造 屋頂不僅是保護層,更是建築形象的靈魂所在。 主要屋頂形式: 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的結構差異,以及它們在等級製度中的對應關係。 舉摺與起翹: 研究屋脊的麯綫處理,包括正脊、垂脊、戧脊的精確計算和構造方法。飛簷的形成原理及其對采光、排水的優化作用。 第三章 城市規劃與禮製空間 古代中國的城市建設與皇傢禮製緊密相連,體現瞭“明堂”宇宙觀的建築實踐。 第一節 都城形製與裏坊製度 中軸對稱: 分析長安、洛陽等都城規劃中,中軸綫的重要性,它如何組織宮殿、祖廟、社稷壇等核心建築群。 裏坊製: 研究唐代城市中居住區與商業區的劃分、坊牆的作用,以及其在社會管理中的功能。 第二節 壇廟祭祀建築的象徵意義 祭祀建築是古代政治權力的最高體現。 天壇與地壇: 闡釋圓形(天)與方形(地)的哲學對建築形製的影響。重點分析圜丘的颱層數、欄杆的數目與數字的象徵意義(如九的運用)。 帝王陵寢: 從秦始皇陵到明清帝陵,探討“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如何體現在地下宮殿的營造上,以及神道、碑亭、享殿的序列布局。 第四章 園林藝術:人造山水與詩意棲居 中國園林是建築學、文學、繪畫的綜閤藝術,強調對自然的模擬與情感的寄托。 第一節 皇傢園林與私傢園林的區彆 皇傢園林(如頤和園): 規模宏大,氣勢非凡,以展現帝王的權威與天下的廣博為宗旨。 私傢園林(以江南為例): 追求“不齣城郭而獲山水之趣”,以小見大,精巧雅緻。 第二節 造園要素的有機結閤 水體處理: 湖、池、溪、瀑的布局與引流技術。 山石疊砌: 湖石、太湖石在園林中的應用,以及“皺、漏、透、瘦”的審美標準。 建築點景: 亭、榭、樓、舫等建築在園林空間中的功能與布局,它們如何作為觀景的媒介。 第五章 建築工藝的細節與材料科學 本書最後探討支撐起宏偉建築群的精細工藝。 第一節 傳統材料的物理特性 木材防腐與防蛀: 灰漿、桐油、白堊在古代木構件保護中的應用。 琉璃與彩畫: 琉璃的燒製工藝及其對色彩等級的界定。官式彩畫的圖案(如和璽彩畫、鏇子彩畫)與題材的寓意。 第二節 磚石砌築與防水技術 研究古代城牆、橋梁(如趙州橋)所體現的石工技術,以及地下室和颱基的防潮排水係統。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視角的中國古代建築全景圖,理解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與工程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國傢標準”的正式和莊重與“技術規程”的實用和精確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雖然它畢竟是規範文件,但編撰者似乎很注意照顧不同背景讀者的理解需求。在描述一些關鍵術語時,總能輔以簡短而精煉的解釋,避免瞭過度晦澀的行話堆砌。例如,對某些特定術語的定義,不僅給齣瞭精確的數學錶達,還用通俗的語言描繪瞭其物理意義。這種亦莊亦諧、精確到位的敘事方式,使得即便是需要快速檢索信息的讀者,也能高效地提取核心信息,而深度學習的專業人士則能從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裝幀設計充滿瞭現代感又不失莊重,尤其是封麵那種啞光處理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作為國傢行業標準的權威性。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字跡清晰銳利,圖錶綫條乾淨利落,即便是長時間查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章節的劃分邏輯性極強,從基礎理論到具體應用,再到質量控製和驗收標準,層層遞進,結構組織得像精密的儀器。初次翻閱時,我甚至被它那種嚴謹的學術美學所吸引,仿佛不是在閱讀一本技術規範,而是在欣賞一部工業設計的傑作。對於常年與圖紙和標準打交道的工程師來說,這種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極大地提升瞭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仔細研讀瞭關於鋼絲疲勞性能測試的部分,發現這本規程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一堆數據和公式,而是深入探討瞭冷拔工藝對鋼絲微觀結構的影響機製,這一點對於理解材料的長期可靠性至關重要。書中引用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為理解這些技術規範背後的科學原理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尤其是那些復雜的應力-應變麯綫圖,繪製得極其精確,配上詳盡的文字注釋,即便是麵對一些晦澀的力學概念,也能迅速建立起直觀的認識。這種將理論深度與工程實用性完美結閤的處理方式,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標準手冊,更像是一本高級的專業參考書。

評分

從曆史沿革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是無法用單純的技術內容來衡量的。它不僅是對現有冷拔低碳鋼絲應用經驗的係統性總結,更代錶著我國在這一關鍵工業材料領域最新技術水平的官方認證。每一次標準的更新,都意味著行業嚮著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嚮邁進瞭一大步。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附錄”部分收錄的曆次標準修訂說明和主要的修改對比錶。通過對比,我能清晰地看到行業對於某些安全隱患的認識是如何逐步深化,技術要求是如何不斷提高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書,更是一部記錄中國基礎工業進步的活態曆史文獻,對於理解行業標準背後的宏觀決策思路極有幫助。

評分

作為一名新入行的項目管理人員,我最看重的是標準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性。這本規程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簡直就是我們現場施工的“救命稻草”。比如,在“鋼絲錨固與連接技術”那一章節,它不僅給齣瞭明確的步驟圖示,還詳細列舉瞭不同環境下(如高濕、低溫)的施工注意事項和糾偏措施。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安全係數設定的部分,那套嚴謹的計算模型讓我對成本控製和風險評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以往遇到類似的復雜工序,總需要翻閱好幾份文件纔能拼湊齣完整的操作指南,而現在,這本規程幾乎涵蓋瞭從材料進場到最終驗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極大地簡化瞭我的工作流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