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教程

文化语言学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新春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语言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教程
  • 教材
  • 跨文化交际
  • 认知语言学
  • 语用学
  • 社会语言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538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7079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语言学教程》是为高等学校学生开设文化语言学一科而编写的入门性教程。本教程全面介绍了文化语言学在我国缘起、发展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在各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文化语言学教程》同时也是一部研究性的学术专著,在注重架构文化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同时,力图对若干基础理论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试图将理论的思考尽可能同具体文化现象的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苏新春,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汁量词汇学、词典学、文化语言学研究。主张语言研究要语义与语形结合,语言结构与文化背景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古今汉语词汇相贯通。主要著作有《汉语词义学》、《汉字语言功能论》、《文化的结晶——同义》、《当代中国词汇学》、《汉字文化引论》、《词义文化的钩沉探赜》、《汉语词汇计量研究》、《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语言学
一、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学科
二、文化语言学是阐释性学科
三、文化语言学是交叉性学科
四、文化语言学是关于语言本体的学科
第二节 文化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
二、文化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关系
三、文化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的关系
四、文化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
第三节 本课程主要内容与学习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任务与目的
二、课程学习方法与时间安排

第二章 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的人文研究
一、威廉·冯·洪堡特
二、萨丕尔和沃尔夫
三、马林诺夫斯基
第二节 我国20世纪前半期的汉语人文研究
一、20世纪前半期汉语人文研究的理论来源
二、汉语人文研究的实践
三、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
四、20世纪前半期汉语人文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兴起、原因及特点
一、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出现与发展
二、中国文化语言学出现的历史原因
三、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第四节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一、文化参照派
二、文化认同派
三、社会学派
四、三个流派之比较

第三章 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容
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三、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二节 语言的多重属性与多重功能
一、人文性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
二、语言人文性的含义
三、语言的人文性与文化内涵
四、语言人文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
第三节 语言人文性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人文性在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有反映
二、语言人文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四节 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一、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二、文化语言学对语言个性的研究

第四章 汉语词汇与文化
第一节 单个词语的文化探求
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
二、词语命名
三、词义演变
第二节 类别词的文化探求
一、基本词汇
二、亲属称谓词
三、动物词
第三节 词汇系统的文化探求
一、词汇体系的内部构成
二、词汇系统的开放与同化

第五章 汉语语法与文化
第一节 语法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一、语法人文性考察的依据
二、三级语法单位的人文映射
第二节 汉语词法结构与民族思维特点
一、词素的对称与汉民族的辩证思维
二、词素的先后与汉民族的道德观念
第三节 汉语句法结构与汉民族思维特点
一、重语序背后的语义观
二、流水句与重时间的逻辑思维

第六章 汉语语音与文化
第一节 语音结构对汉语构成的影响
一、汉语音节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同源词的音义联系
三、联绵词和叠音词的表义特征
第二节 语音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一、词语命名中的语音因素
二、同音词谐音的文化功能
三、语音对文学的影响

第七章 汉字与文化
第一节 汉字的形成与文化基础
一、汉字的性质
二、汉字字根的象形特点
三、汉字表意性质的扩展
四、“六书”揭示的汉字发展过程
第二节 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一、汉字反映的古代生活方式
二、汉字反映的古代钱币兴替
三、汉字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
第三节 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
一、字形显示字内部的意义关系
二、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三、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四、用汉字造词
第四节 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
一、汉字的具象性
二、汉字的平衡性
三、构字与构词之间的通约性
第五节 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
一、回文诗
二、顶真与成语接龙
三、字谜
四、汉字的倒置、重合与错讹

第八章 方言与文化
第一节 汉语方言的形成与人口迁移
一、方言区的形成
二、方言岛
第二节 汉语方言的强弱互易与社会文化
一、强弱不同的方言对民族共同语发生的影响力不同
二、方言竞争中的文化优势决定论
第三节 方言词语与地域文化
一、词语命名与气候环境
二、词语命名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方言使用与地域文化
一、方言的社会地位
二、方言的法律地位

第九章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已有研究之综述
一、罗常培的研究方法
二、游汝杰的研究方法
三、陈建民的研究方法
四、申小龙的研究方法
五、邢福义的研究方法
六、戴昭铭的研究方法
七、《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反映的研究方法
八、对已有研究之思考
第二节 文化参照法
一、什么是文化参照法
二、文化参照法的运用
第三节 阐释法
一、什么是阐释法
二、阐释法的运用
第四节 描写法
一、什么是描写法
二、描写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术语表
《文化语言学教程》 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深度互动,揭示人类思维模式与社会行为的奥秘之作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文化、塑造思维、影响行为的载体。每一门语言都像一个独特的窗口,折射出其所依附的民族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经验以及社会结构。《文化语言学教程》正是以此为核心,致力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而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剖析语言如何被文化所浸润,又如何反过来雕塑文化,最终共同构建出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石——界定与视角 本书的开篇,将为读者构建起一套坚实的理论框架。我们将首先对“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进行清晰的界定,阐释其研究对象、核心问题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符号学、认知语言学、符号互动论等)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梳理文化语言学的学术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这一领域如何从早期对语言习俗的零散观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严谨的学科。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语言学的核心视角。其中,“语言相对论”(也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将是不可回避的重点。我们会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分析其不同强度的表述,并结合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案例,探讨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语用)是否真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认知。这部分内容将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思考,避免将语言相对论简单化或绝对化。 同时,本书还将引入“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s)的概念。文化模式是指在特定文化群体中普遍存在、反复出现、且对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的思维定式、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我们将探讨语言是如何体现和传递这些文化模式的,以及如何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方式来识别和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 第二部分:语言的文化维度——词汇、语法与语用 本书将从语言的三个基本层面——词汇、语法和语用——来深入揭示其文化内涵。 词汇的文化意蕴: 词汇是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我们将探讨“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s)和“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s)如何受到文化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有些文化对颜色、亲属关系、时间或空间有着比其他文化更精细、更独特的词汇划分?我们会通过分析不同语言中表示特定概念的词汇,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变迁和社会关注点。我们会考察“文化词”(culture-specific words)和“借词”(loanwords)在语言中的存在及其文化意义,以及“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在语言中如何映射和建构文化认知。例如,对“家”的理解,在不同文化中有何词汇上的差异,又反映了怎样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 语法的文化印记: 语法结构并非是普适的、纯粹形式化的,它同样折射出文化对人际关系、时间观念、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我们将探讨不同语言中语法范畴(如时态、体、语态、性数、格等)如何体现不同的时间观、主观性或客观性倾向。例如,一些语言中对“动作完成”或“状态持续”的区分,可能与该文化对过程与结果的重视程度有关。我们还会讨论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和连接词(connectors)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构建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关系。 语用的文化潜规则: 语用学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而这正是文化影响最深远、最微妙的领域。我们将详细分析“会话准则”(conversational norms)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例如,直接与间接的表达方式,对“是”或“否”的回答,以及在不同场合如何进行赞美、批评、拒绝或请求,都可能遵循截然不同的文化规则。我们会探讨“暗示”(implication)、“潜台词”(subtext)和“言外之意”(implicature)的跨文化解读困难,以及“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如眼神、手势、空间距离等在文化语境中的意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揭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s)是如何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敏感性来克服这些挑战。 第三部分:语言在文化中的功能与表现 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和语言的文化维度后,本书将进一步探讨语言在文化中的具体功能和多样化表现。 语言与身份认同: 语言是构建和维护个人与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我们将分析语言如何成为地域、民族、阶层、性别甚至亚文化群体的标识。我们会探讨“方言”(dialects)、“变体”(varieties)和“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如何与身份认同相关联,以及“语言选择”(language choice)在特定情境下所传递的身份信号。本书还将讨论“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如何影响身份认同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语言复兴”(language revitalization)运动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中的作用。 语言与社会权力: 语言与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将考察语言如何被用作区分社会等级、维护现有秩序,或挑战不平等。我们会分析“权力语”(power language)和“被压迫者语言”(language of the oppressed)的概念,以及语言如何被用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操纵。本书还将探讨“语言歧视”(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的现象,以及语言的规范化(standardization)过程如何可能边缘化某些语言变体和使用者。 语言与思维方式: 回到语言相对论的讨论,我们将通过更具体的案例,深入探究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我们将分析语言在建构“世界图式”(world schemas)和“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中的作用。例如,语言中对“原因”和“结果”的表述方式,可能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归因;而描述“空间”和“方向”的词汇,则可能塑造我们对三维世界的空间感。我们将探讨故事、谚语、俗语等语言形式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知识与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决策。 语言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语言最精美的展现,也是文化最深刻的载体。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描绘社会、传递思想。我们会探讨翻译在跨文化文学交流中的挑战与意义,以及语言的文学性(literariness)如何体现文化审美。本书还将分析诗歌、戏剧、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在语言运用上的文化特色。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本书将聚焦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深入分析“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和“文化误解”(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策略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和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增进理解与合作。这部分内容将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者和跨文化从业者在实践中应具备的文化敏感性、同理心和灵活应变能力。 第四部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引导读者了解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展望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 我们将介绍文化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语料库分析(corpus analysis)、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问卷调查(surveys)、访谈(interviews)、个案研究(case studies)以及实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s)等。我们将强调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研究者应具备的客观性、反思性和文化意识。 应用领域: 本书将探讨文化语言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例如: 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培训: 如何设计更符合学习者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国际商务与市场营销: 如何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者偏好,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外交与国际关系: 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化理解来促进国家间的沟通与合作。 媒体与传播: 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信息的设计与解读,以及避免文化偏见。 心理咨询与治疗: 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需求。 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 如何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文化语言学教程》旨在通过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介绍,为读者开启一扇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奇妙联系的大门。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语言的深层思考,提升其跨文化理解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更加具文化敏感性、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公民。本书适合语言学专业学生、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语言、文化和人类思维奥秘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起这本书,原本是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文化语言学田野调查”的实操指南,但读完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邃的理论地图集。它描绘了文化语言学的广袤疆域和主要山脉,却很少提供具体的攀登工具。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地图集”式的梳理,其价值可能更为根本。作者将不同的理论流派——符号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以一种宏大的视野整合起来,清晰地标示出它们之间的交汇点和张力所在。这种对学科边界的审视,使得我对自己所处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自我定位。书中对于“意义生成”的讨论尤为精彩,它摆脱了单一的编码/解码模型,转而强调意义是在特定的社会剧场中被共同协商和生产出来的。对我而言,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认为语言就是简单传递信息的工具性看法。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需要对语境的敏感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放下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长跑,考验着读者的专注力和理解力。

评分

这本《文化语言学教程》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带着一种学院派的严谨感。我最初翻开它,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毕竟,“文化语言学”这个交叉领域,总是让人觉得它既神秘又充满挑战。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框架,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语言现象切入,比如方言的消亡与文化记忆的关联。这种叙事方式,立刻拉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同探索语言与人类社会之间复杂交织的脉络。书中的案例选取也十分巧妙,涵盖了从日常交际中的语用习惯到文学文本中的符号解读,让我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情境化交际”的那一章,它详细阐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句话语可能承载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含义,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跨文化交流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过往的经历去反思,那种知识与经验碰撞产生的“啊哈”时刻,是阅读其他纯理论书籍难以给予的。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文化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在探讨语言变异与社会阶层关系的那几节内容时,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硬核”。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结构内部的微小差异是如何被社会权力结构所固化和放大的。我记得有一段分析了特定语法结构的社会价值倾向,引用了大量社会语言学的实证研究数据,图表和数据分析非常详尽,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对于那些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妙。但对我而言,这种扎实的学术训练正是它宝贵之处。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的语言直觉,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在构建理论体系时,逻辑衔接得非常紧密,前一个概念往往是后一个更复杂概念的基石,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阶梯,每登上一级,视野都会开阔一分。唯一的“缺点”可能在于,它更侧重于理论的梳理和批判,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应用指南着墨不多,但这也许是它作为“教程”而非“手册”的定位所决定的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工艺,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纸张的质地厚实,墨色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伏案学习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从内容编排上看,它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在介绍当代文化语言学的核心议题之前,作者花费了不少篇幅回顾了早期人类学对语言的考察,以及结构主义思潮如何为后来的文化转向奠定基础。这种回溯性的视角,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今天的学者会选择从“文化”这个维度来解构语言现象。它不是孤立地讨论“是什么”,而是细致地阐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特别是对索绪尔、布尔迪厄等大家在文化语境下观点的重新诠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经典文献的精准把握。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与拓展”小节,它总能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将书本知识投射到更广阔的现实议题中去,比如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权力转移,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沉稳而富有启发性”,它没有追求时髦的热点词汇,而是专注于夯实基础概念的内涵。其中关于“隐喻的文化塑造力”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隐喻,揭示了语言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底层认知框架。这种对深层结构的研究,让语言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媒介,而成为了我们感知和理解现实的“操作系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偶尔会流露出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讨论语言少数群体的生存困境时,那种文字背后的同理心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论分析有了温度。它成功地证明了语言研究绝非象牙塔内的清高游戏,而是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严肃事业。对于任何希望从语言的表层现象深入到文化肌理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而可靠的指引。

评分

内容好,讲得比较详细

评分

给力

评分

没有问题好就是好之处

评分

质量还可以,运输需改进。

评分

内容好,讲得比较详细

评分

最近在校进行考研复习,缺少这本文化语言学课本,很是急切。在京东上面订货后,第二天就到了。直接送到寝室楼下。这本书适合初涉语言学的学生阅读。

评分

宝贝非常满意!

评分

没有问题好就是好之处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