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让·雅克·卢梭 著,彭正梅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
  • 哲学
  • 卢梭
  • 爱弥儿
  • 启蒙思想
  • 经典
  • 译文
  • 成长
  • 儿童教育
  • 西方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1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9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
字数:1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教育著作。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原序(节译)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教育的意义
二、自然的教育者
三、爱弥儿和他的导师
四、教育的开始
五、生命力的表达
六、语言的开始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一、婴儿期的结束
二、童年的快乐
三、需要的法则
四、消极教育(Ⅰ):没有道德教育
五、消极教育(Ⅱ):没有知识教育
六、身体训练
七、感觉训练
八、12岁的爱弥儿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童年的第三期
二、爱弥儿的科学研究
三、有用原则
四、鲁宾逊的游戏
五、职业的选择
六、15岁的爱弥儿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一、16岁的爱弥儿
二、18岁的爱弥儿:博爱的年龄
三、20岁的爱弥儿:爱的年龄
第五卷 婚姻
一、青年的最后阶段
二、女子的教育
三、10岁之前的女子教育
四、10岁以后的教育
五、苏菲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游历中的爱弥儿
八、爱弥儿和苏菲的婚
附录
1.卢梭的童年――摘自《忏悔录》(第一、二部)
2.《波兰政府论·教育章》(1773)
3.莱莉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新爱洛漪丝》第五卷·第三封信

精彩书摘

  3.儿童的发现

  卢梭的自然教育和人性本善的假设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即“儿童的发现”。卢梭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认识、思考和感情方式;再也没有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更为愚蠢的事情了;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10岁的时候长得身高5尺,也不愿他有什么判断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不过是儿童体力发展的枷锁。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

  在卢梭看来,尽管人生百年,不可谓短,但是,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每一具体的人的寿命那样更不确定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达到这个最长的期限。因此,他反对为了所谓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卢梭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生命如白驹过隙的人类,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确定可靠的现在和当下,简直是发了疯!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疯狂也会增加,因而更具危害性;它使得老年人总是猜疑、充满远虑和悭吝,宁愿今天节约一切,也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之物。因此,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试图攫取一切。每一个人都试图扩展自己,也就是说,试图拥有整个世界,试图在整个大地上都感觉到了自己。”卢梭痛惜地指出:“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对于那些声称“童年是改正人的不良倾向的时候,因为这时的孩子对痛苦的感觉最轻;这时候多受些苦楚,可以使之在成年少受些痛苦”的主张,卢梭认为,这完全是罔顾自然秩序,胡来一气:“谁告诉过你们,这一切可以由你们随心所欲地安排;谁告诉过你们,你们对孩子的稚弱的心灵所进行的美妙驯化,将来不至于他害多益少?谁又向你们保证,你们对孩子所施与的痛苦就能够减少他们将来的一些麻烦?既然是不能肯定目前的痛苦能够解除将来的痛苦,那么为什么又要使他遭受他现在仍承受不了的那么多灾难呢?你们怎样给我证明,你们企图医治的孩子的那些不良倾向,是来自孩子的天然本性,而不是来自你们的错误做法?你们希望(这种希望或有其合理之处,或是毫无根据)孩子将来有一天会获得幸福,却让孩子目前遭受苦楚,如此远虑是多么可怕!这些庸俗的理论家竞把放纵同自由、快乐的儿童和娇惯的儿童都混为一谈。”

  既然人性本善,那么,生命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不能因为成年而否定童年,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童年不幸,一生也别想幸福。相反,若童年是快乐的,那么,即使以后人生是不幸的,至少这段幸福时光,会为以后的生活准备活力和生命力。卢梭在描述12岁的爱弥儿时说:“爱弥儿12岁以后,进入了成熟的童年阶段。

  ……

前言/序言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 一本关于个体生命、人性觉醒与自然教育的永恒经典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深刻地触及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奥秘,为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提供了一盏明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便是这样一部不朽的杰作。它由瑞士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创作,历经数百年洗礼,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思想家乃至普通读者。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小说式的教育论著。卢梭以生动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教育过程,阐述了他对儿童天性、教育目标以及人生成长的独到见解。书名中的“爱弥儿”(Émile)并非一个普通的名字,他象征着每一个被赋予了潜在可能性、渴望成长与探索的生命个体。 拨开迷雾,重拾人性本真 在卢梭的时代,欧洲的教育深受社会等级、宗教教条和僵化传统的束缚。儿童往往被视为成人的缩小版,被强行灌输既定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他们的天性被压抑,个性被抹杀。卢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弊病,他高声疾呼,要“把人还原为他本来的样子”。 《爱弥儿》正是他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卢梭坚信,人生而自由,且生来是善良的。然而,社会却腐蚀和扭曲了这份天然的纯真。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保护和培养这份“自然的人”,使之不被后天的环境所污染。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并非抛弃一切人为的教导,而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天性,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在自主的探索中,逐渐认识世界,塑造自我。 从生命的起点,开启一场自由的探索 《爱弥儿》以一个虚构的男孩“爱弥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卢梭为爱弥儿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教育方案,由一位睿智的导师(即卢梭的化身)亲自陪伴和引导。这个教育过程,并非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而是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婴儿时期:生命的呼吸与律动 卢梭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最初阶段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他强调,婴儿的身体健康是其心智发展的基础。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过度包裹、束缚婴儿的陋习,主张让婴儿拥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的温暖,用身体去感受世界。他认为,婴儿的哭泣和啼叫,并非无意义的噪音,而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表达需求的方式,应该被理解和回应。他对哺乳的推崇,更是将母性关怀和生命连接提升到了教育的层面。 童年时期:感官的觉醒与经验的积累 进入童年,爱弥儿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卢梭认为,儿童的思维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在于发展他们的感官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触摸、倾听、品尝、嗅闻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导师不会直接告诉爱弥儿“这是什么”,而是鼓励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在学习地理时,不会枯燥地背诵地图,而是通过实际的野外考察,让他亲眼看到河流的流淌,山峦的起伏,从而形成对地理概念的直观认识。 在此过程中,卢梭也极其重视培养爱弥儿的独立思考能力。他鼓励爱弥儿质疑,鼓励他犯错,并通过错误来学习。他认为,知识并非灌输而来,而是通过亲身体验和独立思考逐渐构建起来的。 少年时期:理性的萌芽与道德的启蒙 当爱弥儿步入少年,身体和心智都逐渐成熟,理性开始萌芽。此时,导师开始引导他接触更复杂的概念,学习抽象的知识。但即便如此,卢梭依然坚持“在实践中学”。例如,在学习科学时,会让他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是爱弥儿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卢梭认为,道德并非来自外在的训诫,而是源于内心的同情和正义感。他会通过设计各种情境,让爱弥儿体验到他人的痛苦与快乐,引导他理解社会公德和个人责任。他强调,真正的道德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之上。 青年时期:社会实践与情感的成熟 步入青年,爱弥儿将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卢梭引导他走出象牙塔,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去认识不同职业的劳动,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鼓励爱弥儿去旅行,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同时,青年时期也是情感爆发和成熟的时期。爱弥儿将遇到索菲(Sophie),一位与他一同成长的女性。卢梭在这里探讨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爱情和婚姻中保持理性和独立。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共同成长之上。 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为一个自由而完整的人 《爱弥儿》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并非培养一个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天才”,而是培养一个“自由而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身心健康:强健的体魄是承载丰富心智的基础。 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有自己的判断力。 自给自足:具备生存的基本技能,不依赖他人。 热爱劳动:尊重任何形式的劳动,理解劳动的价值。 情感丰富:能够体验和理解各种情感,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道德高尚:拥有同情心、正义感和责任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卢梭相信,当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些状态,他便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一个能够独立地思考、自由地选择、并对自身和社会负责的个体。 超越时代的启示与价值 《爱弥儿》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史上的不朽经典,在于它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儿童天性的尊重:卢梭对儿童天性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应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规律。 “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死记硬背的知识已显不足。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主动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现代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理性与情感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两翼。如何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共情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教育者不可忽视的责任。 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教育不应脱离生活,而应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社会的反思:卢梭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批判,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今社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过度功利化、竞争压力过大等,并思考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 《爱弥儿》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无论您是一位家长、一位教师,还是一位对人生充满好奇的探索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它引导我们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并重新思考“何以为人”这一终极命题。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最独特、最美丽的光彩,成为一个自由、完整、并能为世界带来美好的存在。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爱弥儿(精选本)》不仅仅是一本教育著作,更是一首关于生命、成长与自由的壮丽诗篇,它将继续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智慧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我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我正在阅读一本讨论在线学习平台和人工智能助教的书籍。那本书充满了对未来教室的畅想,分析了大数据如何实现个性化辅导的极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打破地域限制。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科技感和前瞻性,它关注的是工具的革新如何带来教育模式的颠覆。读完后,我对效率和可及性充满了乐观。然而,当我回到那本我正在细品的教育名著时,我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去技术化”的冲动。那本书的核心论点似乎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不是机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导师精心设计的“环境”和“关系”。作者几乎是本能地排斥任何形式的“中介”——无论是僵化的教科书,还是成人预设的教条。他推崇的是一种更原始、更直接的互动。比如,书中对于“手工劳动”的推崇,不是把它看作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看作一种培养专注力和真实感的方式。这与我正在读的AI教育书所描绘的未来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强调“慢下来,去感受”,另一个是主张“快起来,去优化”。这本经典教育著作提醒我,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种不可替代的、充满生命力的连接,才是教育的根基。它让我警惕,不要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牺牲了教育中最宝贵的那份“人性温度”。

评分

最近我在啃一本关于近现代西方教育史的书,那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将教育视为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详细分析了普鲁士模式如何影响全球的义务教育体系,以及工业革命对课程设置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分析框架,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支撑,让人不得不承认教育体系的复杂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书中深入剖析了标准化考试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固化阶层差异的。读到这些内容时,我深感沉重,因为这完全脱离了个人情感的层面,直指制度的冰冷逻辑。然而,我正在参考的另一本经典教育著作(就是那本著名的《爱弥儿》),给我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那本书似乎完全忽略了宏大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的制约,它完全聚焦于“个体心灵的塑造”,仿佛教育者拥有创造一个完美人类的权力,可以完全屏蔽掉外部世界的“腐蚀”。那本教育名著更像是一部哲学沉思录,它探讨的是“人是什么”以及“人应该如何被引导才能实现其本性”,而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种对比非常鲜明:一个是“社会决定论”的冷峻剖析,另一个则是“人文主义”的激情呐喊。我必须承认,后者在鼓舞人心方面更胜一筹,但前者在解释现实困境时则更具穿透力。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的另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著,其核心在于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详尽阐释。那本书的语言非常科学和克制,充满了对儿童思维过程的精确观察和分类,例如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以及如何设计相应的、能激发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阅读体验是认知上的挑战,需要不断对照现实中的案例去理解那些抽象的心理学名词。这本书的实用性在于,它能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这么想”,以及“什么时候他们才能理解抽象概念”。然而,当我转向我手上正在看的这本教育名著时(那本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我发现作者的论述完全不依赖于后世的心理学实验数据,而是基于一种先验的、纯粹的哲学推演。他对于儿童心智的描述,虽然具有惊人的洞察力,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理想化观察的“直觉性把握”,而非实证性的研究。例如,书中对于“无知”价值的肯定,对于“想象力”的极度推崇,这些都建立在一种对自然本性的崇拜之上。它没有告诉你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和限制,而是告诉你应该“等待”,等待自然规律揭示一切。这两种方式的碰撞非常有趣:一个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模型,告诉你“孩子能做到什么”;另一个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告诉你“孩子应该如何成长”。前者是“描述性”的,后者是“规范性”的。

评分

我正在阅读的另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文本,它着重探讨了杜威的“做中学”理念,并将其与现代项目式学习(PBL)进行了深度对接。那本书的基调是实用主义的、面向未来的,它强调教育的民主性、工具性和与社会进步的关联性。作者大量引用了20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案例,探讨了学校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微型社会”的实践场。整本书充满了对“参与感”、“解决真实问题”的呼唤,它告诉我们,教育的价值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改造能力。这种观点无疑是强劲有力的。但是,我手头上的这本教育经典(那本写给苏菲的)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导向”。它几乎将教育的目光收回到个体自身的精神世界,它关心的焦点是“灵魂的完善”而非“社会效率的提升”。书中对于“情感教育”和“道德自律”的论述,其深度和广度,是许多现代效率导向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协作,而是教你如何与你自己、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纯粹的关系。如果说杜威的理念是面向外部世界的“伸展”,那么这本经典的导向就是面向内部世界的“沉潜”。读完其中关于“如何与财富和名誉保持距离”的那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这种对内在自由的追求,在强调社会适应性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套“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真是淘到宝了!我最近沉迷于另一本教育经典,那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公民”的实操手册,而不是像我预期的那样,侧重于早期的自然引导。这本书的作者,我记得是位法国思想家,他的核心观点是教育应该完全顺应儿童的天性,避免成人世界的过度干预和僵化的知识灌输。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伊甸园,在那里,孩子通过直接的经验而非书本去学习物理、道德乃至宗教。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对“纯真”的推崇到了极致。比如,书中提到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在某个特定年龄段之前,不应该教导任何道德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善恶的后果。这种“消极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它挑战了传统上强调纪律和知识积累的教育模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感官训练”的重视,他认为一切知识的起点都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比我正在读的这本译丛以外的书,那本侧重于“社会化”和“精英培养”,而这本则更像是为构建一个“理想的自然人”而设计的蓝图。读完后,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是不是把太多“应该知道”的东西,硬塞给了不具备吸收能力的幼小心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端的、但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

评分

还没看完。等看完 再写读后感

评分

物流满意,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好书,纸张质量好

评分

一直想看,正在阅读当中

评分

大致翻了一下很好,可以借鉴。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很喜欢!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发货快,物流也快,很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好想有点深高,慢慢看,总有一天能看完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