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线上的风雅:苏州民俗博物馆馆藏民间绣品

丝线上的风雅:苏州民俗博物馆馆藏民间绣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方勇,沈建东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刺绣
  • 苏绣
  • 民间工艺
  • 民俗
  •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工艺
  • 丝线绣
  • 博物馆馆藏
  • 刺绣艺术
  • 江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45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8376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59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些刺绣小品。它不像大幅的刺绣字画,可以张之于壁供人欣赏,而是点缀于生活的各面,才显示出它的可贵。而当生活的变革时尚转化时,它也只好躲进人们的箱柜,保存着往年的记忆。在这些精致的绣品中,有的可能是年轻人定情的信物,有的是感情交流的纪念。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早栽桑养蚕的国家之一,小小的蚕儿孕育出了悠久的丝绸文化,细细的丝线更是连接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早在良渚文明时期,吴地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尝试缫丝织绸;到了春秋时代,吴国的妇女就已经是银针飞舞,彩线流动,绣出大好河山,无限风光;宋元明清以降,苏州无数的织工和绣娘更是织出了一个人间天堂,绣出一派滋生盛世。刺绣对苏州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的装点,但这恰恰说明,它不是无关紧要,而是非常要紧,正是刺绣技艺才使得丝绸由单纯的商品升华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丝绸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方才愈加重要。因此,现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技艺,早已经成为古老苏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之一。

作者简介

宁方勇,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沈建东,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苏州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目录

彩线牵情
丝线上的风雅——论苏绣民间绣品
荷包
发禄袋
扇袋
油面搦
名片袋
云肩
眼镜袋
钱褡
后记

精彩书摘

2.组合式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动物和植物组合,如蝴蝶和南瓜的组合就很常见,被称作“瓜瓞(音蝶)绵绵”。
(2)器物组合,如三个大小不同的元宝串起的造型,称作“连中三元”。器物和植物的组合,如石榴、寿桃等与盒子或篮子组合;如意和石榴、如意和果盘的组合;如意、寿桃和毛笔;如意和莲花;铜钱、寿桃、佛手、莲藕、石榴、柿子和盖盒等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寓意丰富,口彩很多,比如“和合如意”、“必定吉祥”、“事事如意”、“多子多福”等。
(3)动物、植物和器物的组合,比如铜钱、蝙蝠和桃子组合,就是祈求“福禄寿”的寓意。
发禄袋的造型多样、组合精妙、布局紧凑、内涵丰富,用色艳而不俗、清丽可爱,针法活泼多变,是苏绣民间活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绣品,而且,它的图案非常集中地展现了苏州民间高超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意识。
发禄袋的制作材料主要以绸布为主,织锦用得比较少,辅料多以棉布为主。它的底色主要以绸布的自然色为主,或有的是粉红、大红和藕色等。为突出造型的立体感,发禄袋的内部都衬有丝绵等,使得绣制的图案更加饱满,更有表现力。几乎所有的发禄袋都缀有数量不等的各种颜色的流苏,装点得更加华美。但传世的发禄袋中也有材质很特别的,有一种就是使用铜为原料,经过手工锤打、錾刻做出造型,再点缀流苏等做装饰。
(二)眼镜袋
收纳眼镜的袋状器具,也称眼镜套或眼镜盒。现在看到的传世实物多以纺织品和皮革等材料制成。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眼镜在中国的出现是在汉代,而普及大致在清代中后期。考古人员在发掘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时,出土了一只小巧的水晶放大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单照”,“也就是眼折叠扇铺”(叠一作揲),可见南宋时我国已经有折扇生产和供应了。到了明代,品种已是日益多样、镜的雏形。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眼镜出现在明代,只不过当时不叫眼镜而是称作“叆叇”。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日:此叆叇也。”到清嘉庆年间,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此中不难看出,眼镜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而且是很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时髦物件。根据传世的眼镜来看,不但是纯手工精细,而且制作的材料多是很考究的,制作镜片的是水晶等宝石,做镜框和镜架的多是玳瑁、白铜、黄金等贵金属,即便是漆器的镜架那也是价值不菲。为了便于保护和随身携带这样的贵重物件,就有了眼镜袋或是眼镜盒。
常见的眼镜袋或眼镜盒是将织绣面料裱在长圆形硬盒或较厚的纸板上。多用丝绦系口,用珠石或丝结固定,既方便于存放,也便于系挂。普遍是制作十分精致考究,表面上或绣或织各种吉祥图案,或是诗词和吉祥话。特别是清代男子多将其佩挂在腰间,也是作为一种装饰品。
锦绣华章:中国传统织绣艺术探微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悠久历史、精湛技艺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瑰宝,织绣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巅峰体现,更是承载着社会风貌、审美情趣和民间信仰的独特载体。本书将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版和严谨的学术分析,勾勒出中国织绣艺术从起源、发展到鼎盛的完整脉络,并重点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流派与审美特征。 第一编:织绣之源——历史的脉络与技艺的萌芽 本篇追溯中国织绣艺术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纺织印记,到商周时期已初具规模的丝织品,织绣的萌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我们将详尽考察考古发现中早期织物的形制与工艺,尤其关注战国至汉代缂丝、刺绣的初步发展阶段。汉代的“织锦”技术已臻成熟,为后世的繁复织绣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二编:技法探源:刺绣、缂丝与妆花的多维解读 织绣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纷繁多样的制作技法。本书将分章节对几项核心技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刺绣:针尖上的丹青 刺绣是中国最古老、流传最广的织绣形式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刺绣的基本针法,包括平绣、套针(齐针、散套)、锁绣、打籽绣、钉线绣等数十种针法。重点分析隋唐时期“针用金银线”的奢华气象,以及宋代刺绣从实用走向纯粹艺术欣赏的转变。我们将以清代刺绣大师的传世作品为例,解读“乱针绣”如何模拟西洋油画的光影效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立体感和写实功力。 二、缂丝:织中之圣 缂丝,又称“刻丝”,以其“以刀代笔,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被誉为“织中之圣”。本书将详述缂丝的原理、织造工具以及“通经断纬”所带来的色彩过渡的自然与精妙。重点研究明清时期缂丝艺术的辉煌,特别是模仿书画作品的“仿古缂”与文人参与创作的现象,揭示其如何成为衡量织绣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三、妆花与绒花:锦缎的立体魔法 妆花工艺是特种织锦中的集大成者,主要用于织造皇家服饰和高等级用品。本书将重点阐述妆花工艺中复杂的提花工艺和多层色彩的叠加技术,例如“挖花”和“毛边”的特殊处理。同时,对南方特色的“绒花”织造技术也将有所涉及,解析这些复杂的织造过程是如何被古代工匠完美掌控的。 第三编:流派纷呈:地域特色与文化标识 中国幅员辽阔,织绣艺术在不同地区孕育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形成了各具千秋的艺术流派。 一、苏派的精致与典雅 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和刺绣的中心。本书将深入探讨以苏绣为代表的江南织绣体系,其特点在于针法细腻、色彩柔和、绣面平整光洁,尤善于表现花鸟虫鱼和山水人物的细腻神韵。 二、湘绣的粗犷与写实 湘绣源于湖南,以其“以针代笔,落针成画”的雄健风格著称。我们将分析湘绣在动物题材(如虎、狮)上的表现力,以及其在色彩对比和线条处理上所体现出的民间力量感。 三、蜀绣的实用与生活气息 川渝地区的蜀绣历史悠久,其作品强调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图案的吉祥寓意,更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如服饰、戏装和家居用品的装饰。 四、粤绣的绚烂与融合 粤绣,即广绣,位于对外交流的前沿,其特点是色彩富丽堂皇,构图饱满,常采用金线盘绕,并吸收了部分西洋绘画的透视和光影技法,风格兼容并蓄。 第四编:织绣的文化语境:礼制、信仰与审美变迁 织绣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礼制结构、民间信仰和审美思潮之中。 一、礼制服饰中的等级秩序 从周代的冕服制度到明清的官服补子,织绣图案是区分身份、彰显等级的最直观符号。本书将对不同朝代的官服、朝珠、吉服上的纹饰(如龙纹、蟒纹、仙鹤、补子图案)进行详细的符号学解读,阐明织绣图案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无声语言”。 二、民间信仰与吉祥符号 在民间生活中,织绣品承担着祈福辟邪的宗教和文化功能。我们将探讨寿桃、蝙蝠、牡丹、八宝等常见纹样在特定场合(如婚嫁、寿诞、祭祀)中的象征意义,分析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何通过针线被记录和流传。 三、文人趣味与艺术化转型 宋代以后,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织绣艺术开始向书画靠拢,注重意境和笔墨趣味的表达。本书将探讨文人画家如何介入织绣图案的设计,以及这种趋势如何推动了缂丝等高端织造工艺的艺术化发展。 结语:当代织绣的传承与创新 最后,本书将对中国织绣艺术的当代发展进行展望。面对现代工业化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老一辈匠人的技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创新性的表达,是摆在当前文化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书资料详实,配有大量高清的织绣品局部与整体图样,旨在为艺术史研究者、工艺美术从业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织绣艺术研究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我的想象,它简直是一本深入了解中国民间审美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它在展示实物的同时,穿插介绍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每一件绣品都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故事性。从针法到图腾,从色彩到材质,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事物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懂得欣赏那些需要时间打磨才能显现出的美。对于任何热爱文化、热爱手工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珍藏佳作。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通过不同的主题,将这些民间绣品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线。我特别喜欢它对绣线材质、色彩运用以及图案寓意的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花卉图案在不同地区的寓意差异的讲解,让我对这些传统符号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充满了巧思,图文搭配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量的丰富,又保持了阅读的舒适感。读完之后,我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深了。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精品,无论是作为学术参考还是业余欣赏,都非常棒。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高冷”的专业书籍,没想到它竟然如此具有亲和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刺绣文化的人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民间”这一概念的解读,它没有将民间艺术神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载的情感。书中的很多细节描述,比如不同地域的嫁妆绣品、节日庆典上使用的纹样等,都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古朴宁静的年代。这本书让我对“生活美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最朴素的日常用品,也能被赋予如此高超的艺术价值。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那些精细的刺绣图案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里面的图片清晰度极高,色彩还原得非常真实,让我能近距离欣赏到那些传统工艺的细腻之处。尤其是那些关于不同地区绣法特点的介绍,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领略到其中的门道。作者的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刺绣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走进了那个充满锦绣的绣房,和那些巧手的匠人们面对面交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活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达到了收藏级别。纸张的选择很有分量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享受。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背景和工艺传承的描述,写得非常详尽和扎实,可以看出作者下了巨大的功夫去考证和梳理这些资料。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绣娘生活的侧写,那些简短却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冰冷的绣品瞬间有了温度。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件看似简单的民间绣品背后,都凝聚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的桥梁,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时代记忆。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