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汤普逊的经济理论述评
原编者序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从我们的本性以及我们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研究一切公平的财富分配应该依据的自然原理、原则或法则
第一节 财富是由劳动产生的
第二节 分配财富的目的和用劳动来生产财富的目的一样
第三节 社会上所有的成员(畸形的人除外)既然在身体构造上相同
第四节 多数人的幸福优先于少数人的幸福
第五节 被称为财富的那些生活享受手段或者谋求幸福的手段是在知识的指导之下
第六节 按照自然之理
第七节 财富品的一切自愿交换
第八节 把劳动生产品、财富品和谋求幸福的手段
第九节 从任何一定数目的个人手里
第十节 没有一个人的劳动产品
第十一节 物质财富、劳动生产品的分配应该完成双重目的
第十二节 为了完成这个公平的分配
第十三节 只有一种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是应该被支持的
第十四节 所有其他种分配上的不平等不仅是不必要的
第十五节 劳动生产者在生产时使用的物品叫作资太
第十六节 从上述前提得出来的一般结论
第二章 强迫的财富不平等实际造成的弊害
第一节 强迫的财富不平等所造成的道德方面的弊害
第二节 强迫的财富不平等所造成的经济方面的弊害
第三节 强迫的财富不平等所造成的政治方面的弊害
第三章 分配的自然法则即“自由劳动、完全享用劳动产品和自愿交换”,也就是为同样有保障所限制的平等所带来的利益
第一节 从分配的自然法则产生的政治方面的利益
第二节 从分配的自然法则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利益
第三节 从分配的自然法则产生的道德方面的利益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是提高生产和增加享受以及使分配和自然法则获得巩固的一种手段
第五章 现在从无保障的法律制度中产生的财富分配的情况和怎样把现存的造成不平等分配的强 迫后伙成了自愿的在保障原则限制之下的平等方式
第六章个人竞争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在财富生产与幸福方面的利弊的比较个人竞争的利益个人竞 争的弊害
第七章 财富分配的自愿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和个人竞争的劳动的对比
结束语
人名对照表
平日里,我是一个对社会发展和经济现象比较关注的人,但总觉得很多关于财富分配的讨论,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过于实用主义,缺乏一种能够真正触及人心的深度。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最能促进人类幸福”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次对人类普遍幸福感的深刻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直接给出“最优”的财富分配模型,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社会实验以及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来揭示财富分配与个体和社会整体幸福感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书中对“稀缺感”与“丰裕感”对人类心态的影响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受到财富分配方式的影响,就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还强调了“机会公平”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于物质的平均分配,更来自于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财富分配不仅仅是分蛋糕的问题,更是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制作蛋糕的过程中,并且能够从分享蛋糕中获得满足感。这种以人为本、以幸福为导向的分析,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关于财富分配的论述中,显得尤为独特和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公正的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本书的标题《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立刻吸引了我,它没有停留在批判不公的层面,而是着眼于“促进幸福”这一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目标。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大量经济学模型和复杂计算的书,但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的视角更加宏观和人性化。作者似乎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或哲学家,他从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一些关于财富分配与幸福感之间微妙联系的洞察。例如,书中对某些传统社区共享资源模式的描绘,以及它们如何维系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我们过于依赖现代化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富分配模式,而忽略了一些古老但有效的集体智慧。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万能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财富分配方式,并鼓励我们去探索那些能够真正提升个体和社会整体福祉的路径。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反而比直接的结论更能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也更能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感觉,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简洁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深刻思想的探索。我之前对财富分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基本模型,比如基尼系数、累进税制等等,这些概念虽然重要,但总感觉缺少了些人性的温度。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书,才意识到原来财富的公平分配,远不止于冰冷的数字和制度设计,它更关乎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尊严和归属感。作者似乎没有选择那种大刀阔斧、颠覆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温厚的智者,娓娓道来,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那些关于公平与幸福的古老智慧,又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进行细腻的剖析。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片段,那些关于分享、关于给予、关于被帮助的时刻,都突然有了新的解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财富”的定义,它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更是一种资源,一种机会,一种可能。如何让这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最大化人类的整体幸福感,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探讨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既承认市场经济的活力,也看到了其可能带来的不平等,并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
评分说实话,我对“财富分配”这个词的联想,往往是严肃的、甚至是有些沉重的。通常意味着税收、福利、贫困线之类的概念,感觉离我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也缺乏那么点吸引力。然而,这本书的标题中“最能促进人类幸福”这几个字,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这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要探讨一个更贴近我们内心需求的问题——如何才能活得更快乐,更满足?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他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许多关于财富、关于分享、关于满足的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心理财富”的观点,比如安全感、归属感、被尊重的感觉,这些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幸福感的关键,而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作者还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幸福感是如何受到财富分配的影响的,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社会是否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有多发达,更在于它能否让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公平和希望,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这种从“人”出发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往往流于表面,或者被情绪所裹挟。我对《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财富分配这一复杂议题。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并没有急于提出激进的改革方案,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审慎和循证的道路。他深入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财富分配模式,并尝试从中找出那些与人类福祉最相关的共性原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财富分配领域的应用分析,以及它如何解释为什么无限度的财富积累并不能带来无限度的幸福感。书中还探讨了“信任”和“合作”在财富分配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公平和高效的财富分配体系,不仅仅需要精密的制度设计,更需要良好的社会信任基础。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研究和案例,但语言却并不晦涩,使得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逻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财富分配问题的新框架,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人类幸福感的关注,并且这种关注应该贯穿于财富分配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评分第十四节所有其他种分配上的不平等不仅是不必要的, 而且 对于刺激生产是有害的, 所以必须加以制止
评分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
评分第十六节从上述前提得出来的一般结论
评分粗略翻了一下,蛮合个人预期的。
评分本书所讨论的和加以比较的人类劳动方式有三种:第一,直接或间接的强迫劳动;第二,在不受限制的个人竞争情况下进行的劳动;第三,互助合作的劳动。这三种人类劳动方式的最后一种,也就是互助合作的劳动,在增加生产和保证人类幸福上优于第二种个人竞争的劳动,而第二种又优子第一种的强迫劳动。引起作者通过本书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直接原因是这样的:在科克郡一个为了普及知识而建立的文学协会里,一位擅长在政治经济学问题上进行争论的先生,认为应该大力鼓吹目前存在的财富不平等的好处,宣扬穷人应当明白他们对富人的依赖;从而应当感激富人,以及美国的财富自由和平等太过火了等等。这样一些看法,特别是由这样一个人提出来,使我深感惊讶。因此,我不仅当时对他进行了反驳,并且决定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论文的形式把它提到社会面前,以备将来更广泛地加以讨论。
评分书已经到了,快递很快,不过还没有时间看!读的时候想起李娟和沈从文,笔法都是自然流畅的,情绪也是淡淡的,不过不同的是总觉得寒凉了很多。我觉得萧红对于故乡的记忆很复杂,温馨的有,悲哀的也有。对于故乡的人,眷恋的有,厌憎的也有,但这厌憎里又有同情。看完之后觉得很难过,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啊。 作者在第一章里开首就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读者便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的大地着眼,领略了呼兰河的自然、社会、人情风貌。到第二章,我们又顺着作者的笔触进入呼兰河人们的精神世界。那全身无处不哆嗦的大神,跳到半夜时分,那鼓打得分外地响;拥拥挤挤变得荒凉孤寂的河灯还在黑色的河水中流下去;野台子的戏牵动着小镇所有的人们,酿造许多或许欢乐或许不幸的故事;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没有儿子的妇女们正在给送子娘娘戴一副眼镜;人们围拥着争着看不倒翁的表演……到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童年的作者在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 我们只感到这是作者的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毫不娇柔,毫不矫饰,决没有因为它不像小说,感到斋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和中心的人物.当我们看到后几章的漏粉的一群的生活,贫苦却还苦中作乐,直感到一种凄凉和悲哀。及至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又使你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直至最后作者写到王大姑娘同磨官冯歪嘴子的爱情,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樊篱,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才透出一口气。不禁为他们的勇敢,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也是一种享受。 在这个村里,有一种自私的精神,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倒塌了。哥哥和弟弟都后悔万分。你想,区区一个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他们后悔也晚了。 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
评分第一节强迫的财富不平等所造成的道德方面的弊害减少 从财富中得到的总享受量并不增加富有者的幸福 造成富有者的绝对恶行因而带来悲惨的后果, 这些和 其它恶行将被传播到全社会,
评分书很好!很实惠!很喜欢!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