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维特根斯坦 著,贺绍甲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逻辑学
  • 维特根斯坦
  • 语言哲学
  • 分析哲学
  • 早期维特根斯坦
  • 逻辑原子论
  • 意义论
  • 形而上学
  • 20世纪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98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45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逻辑哲学论》是1921年最早发表在德文期刊《自然哲学年鉴》上面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一个英译本。

目录

英译者前言
导言
逻辑哲学论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6.124 逻辑命题描述世界的脚手架。或者不如说,它们展示世界的脚手架。它们不“论及”什么。它们假定名称具有指谓。基本命题具有意义,这就是它们同世界的联系。显然,符号——它们本质上具有确定的特性——的一定结合是重言式,这种情况必定指示着关于世界的某种东西。这是关键所在。我们说过,在我们使用的符号中,有些东西是随意的,有些东西则不是随意的。逻辑中只表达后者,这就意味着,逻辑领域不是我们借助记号来自由表达的地方,而是绝对必要的记号自身表现其本性的地方。如果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记号语言的逻辑句法,那么也就有了所有的逻辑命题。
  6.125 即使按照旧逻辑的观点,事先描述所有的“真”逻辑命题,也是可能的。
  6.1251 因而在逻辑中决不可能有出乎意料的东西。
  6.126 通过对符号的逻辑属性的演算,可以演算一个命题是否属于逻辑命题。当我们“证明”一个逻辑命题时,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无须关心意义和指谓,我们只是应用处理记号的规则来从其它命题构造逻辑命题。逻辑命题的证明过程如下:我们连续应用总是由初始的重言式重又生成重言式的一定运算来从别的逻辑命题产生出待证明的逻辑命题。(而且,事实上从一个重言式只能得出重言式来。)
  ……
《逻辑的边界》:一场关于理性与存在的不懈追寻 在人类思想的宏大图谱中,逻辑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从最朴素的观察到最深邃的哲学思辨。然而,这条丝线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我们的理性能力是否足以触及存在的本质?《逻辑的边界》这部作品,便是作者以其精妙的笔触和严谨的推理,对这些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展开的一次深入探索。它并非对某个具体学科的复盘,而是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一次深刻审视,旨在揭示逻辑推理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无情地划出了其不可逾越的界限。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关于“意义”的迷思之中。我们如何理解世界,我们赋予事物以怎样的意义,这些意义又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作者并非直接给出一个普适的答案,而是从语言的运作机制入手,剖析了词语、命题、推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敏锐地指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逻辑则是语言得以有效运作的基石。通过对大量经典逻辑悖论和哲学疑难的梳理,作者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规则,并开始质疑其在面对某些极端情境时的有效性。 例如,作者会深入探讨“说谎者悖论”这类经典问题。当一个人说“我正在说谎”时,这句话本身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逻辑游戏,却触及了我们对真理、自我指涉以及语言自反性最根本的理解。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展示悖论的存在,而是尝试从其产生的根源出发,去理解逻辑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他可能会借用一些数学和集合论的工具,来分析那些导致悖论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宏大和精密的思维框架。 更进一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逻辑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逻辑推理来构建科学理论,预测自然现象,并试图理解宇宙的奥秘。但问题在于,我们赖以进行逻辑推理的“第一原理”又来自哪里?它们是天赋的,还是经验的产物?《逻辑的边界》在这方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作者可能会回溯到认识论的源头,探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并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更为均衡的视角。他会强调,逻辑推理本身需要一系列的预设,而这些预设的合理性,往往超出了纯粹逻辑的范畴,而涉及对世界本质的某种直觉式把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味地宣扬逻辑的无所不能,而是坦诚地揭示其“边界”。作者会通过分析一些哲学上著名的“不可知论”观点,来论证逻辑推理在某些领域所表现出的无力感。例如,关于上帝的存在、意识的本质、自由意志的真实性等问题,往往是逻辑分析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答案的。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我们缺乏足够的逻辑工具,而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根本限制。他可能会引用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来解释我们所能认识的,永远是事物的现象,而其背后隐藏的“自在之物”,则可能永远是我们无法通过逻辑抵达的。 《逻辑的边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可理解性”的探讨。我们如何能够理解他人,如何能够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逻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论证,使得思想得以传递和验证。然而,作者会提醒我们,逻辑的清晰并不等同于意义的全部。某些深刻的体验、某些艺术的表达,甚至是某些直觉的领悟,都可能超越纯粹的逻辑框架。他可能会讨论“共情”、“艺术的感染力”等概念,来展现人类理解世界的多样化路径,并强调逻辑并非是理解的唯一途径,也非是理解的终点。 在探讨逻辑的边界时,作者还会触及一些关于“存在”的哲学难题。例如,我们如何理解“虚无”?虚无是否可以被逻辑地描述?当我们试图通过逻辑去定义虚无时,似乎总会陷入循环或矛盾。作者认为,这反映了逻辑在处理一些最抽象、最基础的实在性问题时的局限。他可能会借用一些东方的哲学思想,来提供一种与西方逻辑传统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那些难以用逻辑完全把握的“空性”或“无”。 本书的篇幅虽长,但节奏明快,论证严谨,语言却充满文学性的魅力。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来阐释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在与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进行对话,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领略到智识的乐趣。他会引导读者反思自己日常思维中的惯性,质疑那些不假思索接受的观点,并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批判和开放的态度去面对知识和世界。 《逻辑的边界》并不是一本旨在给出终极答案的书。相反,它更像是一次引人深思的起点。作者通过对逻辑的深入剖析,旨在激发读者对于知识、理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提醒我们,理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理性的局限。只有当我们坦诚地面对逻辑的边界,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才能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深。这部作品,无疑是献给所有对理性、对存在、对智慧充满好奇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它邀请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关于逻辑与存在的追寻之旅,去感受思想的闪耀,去拥抱认知的未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它毫不留情地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逻辑训练基础,否则很容易在半路迷失方向。作者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内敛且注重细节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不容许丝毫的含糊或感情色彩的渗入。这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冰冷而客观的美感。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在涉及对传统哲学流派的批判性继承时,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但一旦你成功地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他对“一致性”与“完备性”的追求达到了令人敬畏的程度。他似乎在构建一个理想化的思维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每一个命题都必须经过最严苛的检验。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哲学史有一定涉猎,并渴望进入更深层次的、关于“如何构建有效论证”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的资深读者。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去“解码”的智慧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疏离感,仿佛作者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人类认知的全景图。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死板,反而充满了对“可能性”的执着追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的、形而上学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罕有的克制与精准。他不像某些哲学家那样热衷于堆砌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逻辑链条中最细微的张力与断裂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尝试重演作者构建的那个思维模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通常所依赖的“常识逻辑”,在更深层次上是多么脆弱和依赖于特定语境。这种对逻辑结构的深度挖掘,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寻宝游戏,你需要不断地跟随作者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那些隐藏在复杂论证背后的核心洞见。对于希望深化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能有效提升你对信息不对称和思维谬误的敏感度。

评分

这本哲学著作,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著,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思维边界的勇敢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犀利的手法,剖析了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推理结构。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强度,着实让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他并非满足于罗列前人的观点,而是不断地追问那些最根本的预设——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种对知识根基的动摇,虽令人不安,却也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振奋。书中对某些经典逻辑悖论的重构和解读,视角极为新颖,常常能让人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论证链条。尤其是在讨论“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章节,作者似乎在试图打破语言的僵局,探索一种更纯粹、更接近事物本真的交流方式。虽然有些段落的论证过程极为繁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领会其精妙之处,但那种拨开云雾见真境的体验,绝对值回票价。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你从未想过去质疑的东西,这对于任何一个对“思考本身”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就是“彻底”。作者没有采取任何折中的态度,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是彻底的,对逻辑语言局限性的揭示也是彻底的。这种彻底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意味着你必须放弃许多舒适的思维定势。书中对于“直觉”在逻辑构建中作用的探讨,尤为引人深思。作者没有完全否定直觉的价值,而是试图为直觉找到一个可以被系统性分析和定位的“逻辑位置”。这种试图将经验性和先验性熔铸一炉的努力,是全书中最具野心也最值得称赞的部分。虽然有些论证的跳转速度极快,需要读者极高的专注力才能跟上,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的——一种对思维工具的根本性重塑。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认知世界的局限,并指引我们去构建更强大、更具包容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对“非经典逻辑”的某种默许和探索。它没有固执地坚守某一种既定的逻辑框架,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审视那些传统逻辑所无法有效处理的领域。我感受到的不是教条的灌输,而是一种思想的自由漫步。作者在探讨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时间性对推理结构影响的篇章时,简直是天马行空,但这种“想象力”始终建立在极其扎实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之上。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既有哲学上的深刻洞察力,又不失科学推演的精准性。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偏移,看新闻报道也好,听朋友辩论也罢,那些潜藏在言语背后的结构性假设,似乎都变得清晰可见。它教会我如何拆解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论证,并找到那个最薄弱的环节。对于那些对当代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和工具箱。

评分

即使按照旧逻辑的观点,事先描述所有的“真”逻辑命题,也是可能的

评分

收到货比较快,满意

评分

提高自我修养多读书好好学习,多读书

评分

商品做工精美,大小合适,物美价廉,不错的东西。

评分

质量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若不静心如水,只怕无法拥有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发货快,京东质量杠杠滴,不得不赞,以后还会来买哦

评分

很好,就是有点难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