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德 著,杨祖陶 校
图书标签:
  • 哲学
  • 理性主义
  • 认识论
  • 康德
  • 纯粹哲学
  • 批判哲学
  • 形而上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7350
版次:2
商品编码:120570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较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全书约有45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读者对象 哲学工作者及广大师生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当过插队知青和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
  
  杨祖陶,1927年生。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听、洪谦诸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
  著有<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欧洲哲学史稿》《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译著有《精神哲学》《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等。

目录

中译本序
[题辞]维鲁兰姆男爵培根《伟大的复兴》序
[献辞]致宫廷国务大臣冯·策特里茨男爵大人阁下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目录

导言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Ⅴ.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Ⅵ.纯粹理性的总课题
Ⅶ.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

一、先验要素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1.
第一节 空间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二节 时间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6.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
§7.解说
§8.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
先验感性论的结论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
Ⅰ.一般的逻辑
Ⅱ.先验逻辑
Ⅲ.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
Ⅳ.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第一章 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
第一节 知性在逻辑上的一般运用
第二节
§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第三节
§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11.
§12.
第二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第一节
§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
……

二、先验方法论
德汉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汉德术语对照表

精彩书摘

  《纯粹理性批判》:
  我们平常喜欢在现象中区分出:本质上依赖于现象的直观并对任何一般人类感官都有效的东西,以及只是偶然归于这些现象的直观的东西,它不是在与感性的关系上普遍有效,而只是对这个那个感官的特殊职能或机制有效。这样,我们就把前一种知识称之为表现自在的对象本身的知识,而把后一种知识称之为只是该对象的现象的知识。但这种区分只是经验性的。如果我们停留于此(如通常发生的那样),而不再把那种经验性的直观作为单纯的现象来看待(如应当发生的那样)、以致在其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依赖于某种自在事物本身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先验区分就丧失了。而这样一来我们还是会相信能认识自在之物,尽管我们(在感官世界中)到处、哪怕在对感官世界的对象作最深入的研究时,也只能与现象打交道。所以,虽然我们把虹称之为只是晴天雨的现象,而把这场雨称之为自在的事物本身,这也是对的,只要我们把这个概念仅仅从物理学上理解为在普遍经验中、在对感官的所有不同情况之下,毕竟是这样而不是别样地在直观中被规定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一般性地看待这种经验性的东西,并且不顾及它与每一种人类感官的协调性,而探问它是否也表象了一个自在的对象本身(不是雨滴,因为雨滴作为现象已经是经验性的客体了),那么这个表象与对象的关系问题就是先验的了,并且,不光是这些雨滴只是现象,而且甚至它们的圆形、乃至于它们在其中下落的空间,都不是自在的本身,而只是我们感性直观的一些变形,或者是感性直观的基础,但先验的客体仍然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我们的先验感性论要做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它不仅仅是要作为一种表面上的假设来赢得人们的一些好感,而是要具有对任何一种应被当作工具论的理论所可能要求的确定性和不被怀疑性。为了完全说明这种确定性,我们想选择某种案例,在其中这种工具论①的有效性可以变得一目了然,并用来进一步澄清在§3.中所讨论的问题。
  于是我们假定空间和时间本身自在地就是客观的,且是自在之物本身的可能性条件,那么显然首先,将会出现大量的关于这两者的先天无可置疑的综合命题,特别是关于空间的,所以我们这里要优先把空间当作例子来研究。由于几何学定理是先天综合地并以无可置疑的确定性被认识的,所以我要问:我们是从哪里取得这类定理的,并且我们的知性是靠什么来支持自己去达到这类绝对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真理的?没有任何别的道路,唯有通过概念,或是通过直观;但这两者本身要么是先天地、要么是后天地被给予出来的。后一种情况,即经验性的概念连同它所建立于其上的经验性的直观,所能提供的综合命题没有别的,只有这样一种本身也只是经验性的命题、即经验命题,因而这种命题也永远不可能包含必然性和绝对的普遍性,而后者却是一切几何学定理所表现的特征。但要达到这种知识,何者将是首要的和唯一的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单纯概念还是通过先天直观,那么很显然,从单纯概念是完全不能达到任何综合知识的,而只能达到分析的知识。且让我们看看这条定理:“凭两直线不能围住一个空间,因而不能有任何图形”,让我们试着从直线的概念和“两”这个数目的概念中把这个定理推导出来;或者另一条定理:“凭三条直线可以有一个图形”,并试试同样单从这些概念中推出它来。你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你将发现你不得不求助于直观,正如几何学也一直在做着的那样。所以,你给自己提供了一个直观中的对象;但这是哪一种直观,是先天的纯直观还是经验性的直观?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永远不可能从中得出一个普遍有效的命题,更得不出一个无可置疑的命题:因为经验永远不能提供这样的东西。所以你必须给自己在直观中提供一个先天对象并在此之上建立你的综合命题。假如在你的内部没有一种进行先天直观的能力;假如这个主观条件按其形式来说并非同时又是唯一使得这个(外部)直观的客体本身得以可能的先天的普遍条件;假如对象(即三角形)是与你的主体没有关系的某种自在的东西本身:你怎么可以说,凡是在你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主观条件中必然存在的东西,也必须属于自在的三角形本身呢?因为你毕竟不可能在你的概念(三条直线)上添加任何新的东西(图形),使它必然会在对象上被碰到,因为对象是在你的知识之前,而不是通过你的知识被给予的。因此,假如空间(时间也是如此)不是你的直观的一个单纯形式,它包含有唯一能使事物对你成为外在对象的先天条件,无此主观条件对象就会什么也不是,那么,你就根本不可能对外部客体先天综合地决定任何事了。
  ……

前言/序言

  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是其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正是这部巨著开始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革命,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正是这部巨著,奠定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及往后的全部哲学研究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正是这部巨著,成了康德哲学对后世直到当代西方哲学方方面面的经久不衰的深刻影响的最本原的源泉。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人们在这样说时,心目中首先想到的和所指的毫无疑问就是康德的这部巨著。因此,英国的著名康德哲学专家、《纯粹理性批判》第四个、英译本的译者、《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的作者康蒲·斯密有充分的理由而且十分正确地宣称:“《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甚或三年五载之功。它是康德从1770年起长达11年之久的潜心研究、上下求索、反复尝试、千锤百炼和呕心沥血的成果。它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第二版对第一版的某些部分做了重大的修改,甚至重写。后世研究康德哲学的学者,有的推崇和强调第一版,有的推崇和强调第二版,但无论持哪种观点的人,都一致同意必须把两个版本结合起来研究,不可有所偏废。所以,后来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单行本,无论是德文本或其他文字的译本,一般都是把两版的异文全部包含在内的合刊本,并在栏外注明版次和页次——以A代表第一版,以B代表第二版,A、B之后的数字则指该原版的页码。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一条主线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由此可见,《纯粹理性批判》的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而这样性质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但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只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入门”、“初阶”或“导论”。由于康德把只涉及知识的先天要素即先天的知识形式而不涉及对象的一切知识都称为先验的知识,所以他认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样一种研究应称为“先验的批判”。这种先验的批判属于先验哲学,“它是先验哲学的完备的理念,但还不就是这种先验哲学本身。”
  《纯粹理性批判》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者占全书约4/5的篇幅,是全书的主体部分,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人类认识能力由作为接受性的直观能力的感性和作为自发性的思维能力的理性这样两类原则上不同而又彼此联系的认识能力构成,因而“先验要素论”就区分为讨论感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感性论”和讨论(广义的)理性的先天要素的“先验逻辑”。
《星河漂流者》 内容简介 在一片广袤无垠、星辰闪耀的宇宙深处,有一艘名为“黎明号”的探索飞船,正承载着人类最后的希望,孤独地航行在未知的星系之间。飞船上,聚集了一群来自不同背景、怀揣着各自秘密的船员,他们是被选中执行一项史无前命的伟大任务——寻找一个能够容纳全人类的新家园。 故事的开篇,是在一次例行的深空扫描中,飞船探测到了一个异常的能量信号,其来源指向了一个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星系。这个信号的强度和规律性,让经验丰富的船长艾伦·维克多,这位曾在星际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感到一丝莫名的不安。但他深知,在绝望的环境下,任何一丝微弱的希望都必须抓住。于是,艾伦船长下令,调整航向,朝着那未知信号的方向全速前进。 船上的首席科学官,一位名叫莉娜·卡特的天体物理学家,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知宇宙的无限好奇。她坚信,这个信号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足以颠覆人类现有认知的规律。莉娜的科学探索精神,在飞船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她夜以继日地分析着信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试图从中解读出宇宙的奥秘。 与此同时,飞船上的安全主管,名叫马克·里德的退役士兵,则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他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深知在未知领域,潜藏的危险远比想象中更加可怕。马克将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飞船的防御系统和船员的安全训练上,他将“谨慎”二字奉为圭臬,警惕着任何可能出现的敌意。 在“黎明号”航行的漫长旅途中,船员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挑战。恶劣的宇宙环境,飞船内部的故障频发,以及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都在考验着他们的意志。更令人担忧的是,船员之间也逐渐产生了裂痕。一些人开始质疑任务的意义,怀念地球上曾经的温暖和安定;另一些人则因长期的孤独和压抑,表现出偏执和敌对。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飞船抵达信号源所在的星系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行星,其环境与地球惊人地相似,仿佛是宇宙为人类量身打造的避难所。然而,当他们准备登陆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一种从未见过的智慧生命,以一种极其隐蔽的方式,阻挠着他们的探索。这些生命体并非具有实体,而是以一种能量场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目的,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 为了理解这些神秘生命的意图,艾伦船长、莉娜以及马克,组成了一个小队,深入探索。他们不仅要面对未知的危险,还要克服各自内心的恐惧和怀疑。在这个过程中,莉娜逐渐意识到,这些能量生命体并非是攻击者,而是某种形式的“守护者”,它们的存在,似乎与这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随着故事的深入,船员们逐渐揭开了这个星系的惊人真相。原来,这个星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某个古老的、已经消亡的文明,经过精密的改造而成的。而那些能量生命体,则是这个文明留下的“遗产”,它们负责维护星球的平衡,抵御外界的干扰。 然而,人类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古老的宁静。一些船员,被这个星球所蕴含的巨大资源所诱惑,试图强行占领,这引发了能量生命体的强烈反击。艾伦船长和莉娜,必须在混乱中找到一条和平共处的道路,他们需要说服自己的同胞,尊重这个星球的规则,并与能量生命体建立起联系。 马克则在与能量生命体的直接对抗中,逐渐改变了最初的敌对态度。他目睹了这些生命体的非凡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它们守护星球的决心。他开始反思,人类是否真的有权,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来寻求生存。 故事的结局,并非简单的“成功登陆”,而是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艾伦船长最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放弃了占领这个星球的计划,而是选择与其上的能量生命体达成一种共生协议。人类将在此地学习,而非统治;探索,而非掠夺。 《星河漂流者》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冒险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探索未知、以及面对自身欲望的深刻寓言。在冰冷的星辰大海中,“黎明号”上的船员们,经历了一场关于文明、道德和未来的洗礼,他们的旅程,也代表着人类在宇宙中的一次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当人类带着自身的缺陷和欲望,闯入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生态系统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的解决之道。它迫使读者思考,真正的“家园”,是否是征服和拥有,还是尊重和共存。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范畴表的构建和演绎,简直是一场逻辑上的建筑奇迹。如果说科学依赖于观察和实验,那么这部著作则展示了纯粹理性如何通过一套先天的、不依赖于经验的结构来预先设定我们经验世界的可能性。我曾被那些复杂的推导过程所震撼,它们如同数学证明一般严密,却又承载着深刻的形而上学意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拆解一块精密的瑞士钟表,去理解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判断、每一个推理形式——是如何咬合,共同驱动我们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世界图景的。康德对“统一性如何可能”的追问,最终落脚在了“知性如何综合经验的直观”这一核心命题上,这使得知识的来源问题不再是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的简单对立,而是在主体的先天结构中找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结合点。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的思维震撼,至今未消,它改变了我看待知识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视角。

评分

整部巨著的布局,更像是一场精心的、层层递进的探险。从对知识可能性的追问开始,逐步深入到对判断的分类,再到对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认识,最后才转向对形而上学自身地位的裁决。这种结构安排极具教学价值,它强迫读者必须先掌握了知识的“硬件”和“软件”的运作原理后,才能去讨论那些更宏大的“哲学目标”是否可达。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提出的具体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和批判所有知识主张的系统性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剥离概念的表象,直击其经验基础或先验结构。读完之后,仿佛拥有了一副全新的“分析眼镜”,看待任何理论陈述时,都会下意识地去审视其基础是否牢固,其推导过程是否经得起纯粹理性的检验,这是一种能力上的根本提升。

评分

阅读过程中,常常有一种被引导至思想悬崖边的体验,那是面对“先验的二律背反”时的感受。康德不动声色地展示了,当理性脱离了感性直观的缰绳,试图去把握整体、无限、绝对的实在时,必然会陷入两难的困境,且两种对立的观点似乎都有其逻辑上的立足点。这并非作者的哲学上的失败,反而是他对人类理性局限性最精彩的揭示。他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精准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我们试图用有限的认知工具去把握无限的对象。这对我个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扰哲学家千年的难题,或许并非因为我们缺乏信息,而是因为问题的提问方式本身就超越了我们认知能力的边界。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刻哲学态度,比任何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都更具力量和启发性。

评分

此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让人倍感晦涩,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专业术语和复杂从句的迷宫。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极其克制的、力求精确表达的德语古典哲学语境,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美感。它拒绝任何华丽的辞藻,一切都服务于概念的明确界定和逻辑的无懈可击。相比于后世某些哲学家的激情洋溢,康德在这里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冰冷的、审慎的“理性之爱”。我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是对思维秩序的最高敬意。每一个定义,每一个区分,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以排除任何歧义的可能性。这种对清晰性的不懈追求,本身就是对哲学作为一门严谨学科最好的辩护,它要求读者也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专注力,才能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

评分

这部作品犹如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哲学地图,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康德之前哲学家们对于知识来源的争论,更像是搭建了一座横跨经验与先验的桥梁。读罢全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勘察。作者以近乎法庭审判般的严谨态度,审视了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基础。他没有简单地否定传统思辨哲学的价值,而是试图为它划定一个清晰的疆域——在这个疆域之内,理性可以自由翱翔,但一旦越界,便会陷入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迷思。这种对“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精妙区分,让我对“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像是一束冷峻的光,照亮了人类心智的结构,也让人意识到,有些终极的谜题或许只能被思辨到,却无法被经验所把握。这种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坦诚,反而赋予了哲学本身一种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

不错,有点小磕碰,可以接受。

评分

好书,得慢慢看了,支持京东,送货很快

评分

好书好书,已经看了一遍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须得静下心来慢慢看,最近有点心浮气躁

评分

12345,上山打老虎。评价要10个字以上才有豆豆。

评分

有塑料薄膜包装,感觉很好

评分

孩子这个阶段自己选择的书!一定会有道理的!

评分

康德是最好的,无可置疑。

评分

难道是你解释解释就是你上哪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