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根本经典。它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反对渐修,提倡顿悟佛性。它把印度佛教中蕴含对人或人生的关注及肯定作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精神的影响下,形成和其特有的重现实和人生的特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目录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精彩书摘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述了禅宗的根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精髓在于其“顿悟”的法门,强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需破除妄想,即可当下成佛。 《六祖坛经》并非寻常的经文,它记录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言行与开示。慧能大师一生不识字,却凭借其非凡的智慧与悟性,将佛法的精要阐释得淋漓尽致,其言语直接而有力,直击人心,与当时流行的一些经文的繁复解释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六祖坛经》在佛教界独树一帜,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 本书的结构并非循规蹈矩的经文体裁,而是以慧能大师在不同场合的开示、问答、以及他对于各种境界的体悟所组成。从他年轻时听闻《金刚经》而得悟,到被五祖弘忍选中为衣钵传人,再到南下弘法,直至最后圆寂,大师的整个修行过程与弘法历程都在其中得以展现。 《六祖坛经》的开篇,便直接点出“无相”与“无念”的禅宗核心。《无相颂》和《无念颂》是其最为精炼的概括。慧能大师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仪式和执着,而在于内心的觉悟。所谓“无相”,是指不着相,不执着于任何外在的形象、观念、甚至佛法本身。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唯有超越这些相,才能见到实相,也就是佛性。 而“无念”,并非指断灭念头,而是指不起妄念。当境界来临时,心不起分别,不被贪嗔痴所转,不生烦恼,这便是“无念”。这种“无念”的状态,并非槁木死灰,而是保持清明觉照,随缘而作,而心不动摇。这与“无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慧能大师“直指人心”的法门。 本书对于“见性”的强调,是其另一大特色。慧能大师认为,人人本具佛性,如明镜一般,只因尘垢(妄想、烦恼)的遮蔽而无法显现。一旦“明心”,便能“见性”。“见性”之后,便不必再苦苦修行,因为当下即是佛。这种“顿悟”之说,打破了传统佛教中渐修的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后世的修行者。 《六祖坛经》中关于“布施”的论述也颇为深刻。慧能大师将布施分为“相”与“性”两种。外在的物质布施,如果没有内在的智慧相伴,便容易落入相的执着,而不能真正得益。真正殊胜的“法布施”,在于以智慧布施,引导他人明心见性。同时,他也强调“心”的布施,即以慈悲心、平等心待人,这才是最究竟的布施。 书中对于“造业”与“解脱”的解释,也极富启发性。许多人认为造业是外在的行为,而慧能大师指出,造业的根源在于内心的“心”。当心起贪嗔痴,便会造下恶业。反之,若能“无念、无相”,便能“自净其意”,不受业力的束缚,从而获得解脱。 《六祖坛经》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它没有艰涩的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阐述最深奥的佛法。这使得本书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对人生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例如,在谈及“修行”时,慧能大师说:“善知识,心迷则众生,悟则佛。自性不迷,凡夫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段话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迷悟之间的转换,在于自性本身,而非外在的条件。 再如,在谈及“念佛”时,慧能大师不提倡形式化的念佛,而是强调“念自性佛”。即通过内观自心,体悟本自具足的佛性,这才是真正的念佛。这种“理”上的念佛,远胜于口头上的念诵。 书中关于“一切福田,不离自性”的论述,更是点明了福报的来源。所有的福田,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最终都离不开自性。真正的福报,源于内心的清净与觉悟,而非外求。 《六祖坛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哲学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对个体生命解放的指引。它告诉我们,解脱并不遥远,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无需向外追寻,只需向内观照,便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光明。 本书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进程。慧能大师将佛教的根本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这种本土化的努力,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并最终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和文化现象。 《六祖坛经》并非一本仅仅适合佛教修行者的书籍。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录。对于每一个渴望认识自己、理解人生、寻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它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书中关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论述,更是将佛法的智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自在。 阅读《六祖坛经》,需要一颗开放的心,以及一颗愿意去体悟的心。它不是一篇需要死记硬背的教材,而是一份需要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的指南。每一次的阅读,或许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觉醒。 本书所蕴含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各种事物所牵绊,心无所住。而《六祖坛经》的智慧,正是指引我们如何在这种纷繁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独立,不被外境所染,不被欲望所缚。 它教会我们,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被自己的念头所控制。当我们的心能够随缘而住,而不执着于任何一处,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总而言之,《六祖坛经》是一部超越时代、超越宗教的智慧经典。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生命的奥秘,指引我们走向觉醒与解脱。其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的智慧,以及对个体生命解放的关注,都使其成为千古传诵的瑰宝。 本书的语言,如清泉般流淌,洗涤心灵的尘垢;其思想,如明灯般闪耀,照亮人生的迷茫。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我、探索生命真谛的读者而言,《六祖坛经》都将是一次不可错过的精神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