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僧大德、一代宗师星云大师寥寥数语为你道破人生的种种真相
★《自在》《圆满》《人生就是放下》之后,星云大师全新人生开示
★《人生就是放下》上市至今畅销380,000册
★星云大师以80年的精进修行为您开示人生
★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这份心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人生充满无常与苦乐,只有心安,才是最终的归宿。
人生忙忙碌碌,总为了求得一个身心安住的地方。
安住在发心立愿上:每日不时地发心,不时地立愿,发心会增加力量,立愿能确立目标。发心愈大,立愿愈坚,成就必然愈大、愈多。
安住在般若智慧上:为人不能愚痴、执著,生活在愚痴执著中,懵懵懂懂,难有成就。如果我们能将身心安住在般若智慧上,时时用般若观照,用智慧处事,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星云大师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稳。
人生好的状态,是永远心安地活着,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淡定从容,平安喜乐。
一代高僧星云大师娓娓道来人生的本质,犹如一道甘泉滋润心灵,让你豁然开朗。
星云大师
1927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于江苏江都,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国际著名佛学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佛光山寺首位、第二任、第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出版社,20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厥功至伟!
第一章 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宿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想要的少。财富再多,如果用不上,也便成了累赘。不要急着追求财富的数量,要先弄清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然后再去追求。有目的地寻找,总要比无目的地获取能给人们更大的幸福感。
将苦活出甜味来/ 003
给心一个安定的理由/ 004
心中有灯人生亮/ 005
不求那无用的事物/ 007
心静世界静/ 008
足够就好,何必贪多/ 009
搬开心上的石/ 010
不要要求太多/ 012
不让内心陷牢笼/ 013
忘记不愉快/ 015
不怒不躁/ 016
不生错心/ 017
专注才有力量/ 019
让有限的心变无限/ 020
守好自己的心/ 022
忘情便是佛/ 023
不要让曾经打扰现在/ 024
安心就是忘记/ 026
追求内心安/ 027
心安即是道/ 028
不迷途/ 029
找自己/ 030
要喝就喝无心茶/ 031
不系身外物/ 033
用心去看人/ 034
平常心/ 035
第二章 生命的利益在于让别人快乐
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人生的质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帮助别人多少。想要做到这点,自然要从做个好人开始。约束自己、爱护亲友、帮助他人,让自己成为别人需要的人,让自己在别人的人生中占有一个位置,生命才算是真正的精彩。
有情才是家/ 041
将自己的时间分给家人/ 042
勇于承担/ 044
做好人/ 045
不做讨人嫌/ 047
施人玫瑰,手留余香/ 048
助人就是助己/ 050
报恩施恩/ 052
吃亏是福/ 053
真心才能换真心/ 054
善待别人/ 055
找回自己的心/ 056
善者天助/ 058
负起责任来/ 059
何必说谎/ 060
诚信是一种智慧/ 061
善有善报/ 063
好心换好报/ 064
莫贪婪/ 066
懂得担当/ 067
不去伤害人/ 068
第三章 无限的内心,才会让人生精彩
有的人,心是有限的;有的人,心则是无限的。前者是因为在内心中装下了太多不该装的东西,因此没有地方再容纳自己想要的了,因此有限;后者则是将心放空,留出足够的空间容纳情、爱和善良。前者会因为心有限,只能过枯燥的生活。后者会因为心无限,从而能体验人生的精彩。
学会转弯/ 073
拥有多不如享受多/ 074
拒绝痛苦,便是拒绝欢乐/ 075
满则亏/ 077
做事留余地,看事看透彻/ 078
活出自我来/ 079
低头做事,抬头看人/ 080
遇事要先忍、后思/ 081
一理通则百事通/ 082
做事要做透,看事要看清/ 083
不妨“呆傻”/ 084
山不过来,就走过去/ 086
换个角度/ 087
付出就是收获/ 088
给予即是交换/ 090
跳出问题找答案/ 091
信念即是力量/ 093
先付本钱/ 094
不迷眼/ 095
所想即所要/ 096
第四章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不是丢失,而是舍弃。舍的是那些于我们无用的,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的。将这些舍弃后,自然剩下的就是满足和快乐了。人生并不是拥有多便快乐多,只有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多才会有快乐。那些于我们无用的,放下就好,不要让它牵扯自己的精力,给自己造成负担。
每一个当下,都是美好的未来/ 101
学会加减/ 102
善待时间/ 104
彻底忘记,才能获得重生/ 105
何必等将来/ 107
专注当下/ 109
养身莫善于寡欲/ 111
人生就是放下/ 112
人生一念间/ 114
成功前的干扰,最折磨人/ 115
心空世界稳/ 117
心诚则灵/ 119
不设枷锁/ 120
适当放下/ 121
放下即是福/ 122
去闲名/ 124
去做喜欢的事/ 126
学做真洒脱/ 127
一念放下,自然美好/ 129
一切随缘/ 130
来自任他来,去自随他去/ 131
何必生气/ 133
我有我之福,他有他之幸/ 135
让生活慢下来/ 136
任他去/ 137
接受突然的失去/ 138
第五章 通过努力得来的,才有价值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只有在努力、追逐中展现出的美,才最动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得来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满足和快乐。
懈怠毁掉你的当下与未来/ 143
得到别人得不到的/ 144
行动即知识/ 145
自爱方有人敬/ 147
追逐想要的/ 149
做好自己最重要/ 150
做人生的主人/ 151
坚持就是胜利/ 153
要想,更要做/ 154
滴水石穿/ 156
努力得来的才有价值/ 157
用心提升生命的质量/ 159
路要自己走/ 160
看不如说,说不如做/ 162
事事努力尽心,不求万全/ 163
不要别人的钱/ 165
不念无因果/ 166
未经炼狱,怎见天堂/ 168
不畏艰难/ 170
时时存储/ 17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72
撒种才有粮收/ 174
第六章 真心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真心对待你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便对你笑;投它以认真,它才会回报以认真。如果用稀里糊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得到的必然是一塌糊涂的人生。认真不是古板,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只有精致,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质。
平等最安全/ 179
用心做好一点点/ 180
不做名利的奴隶/ 182
活好每一天/ 183
结交能带来快乐的人/ 185
将物质看淡,人生才能快乐/ 186
量力而行,量情而诺/ 187
不轻言轻信/ 189
跟快乐做朋友/ 190
过犹不及/ 191
真心为念/ 193
不做钱的奴隶/ 194
白得的饭菜不香/ 195
一呼一吸/ 198
不入梦境/ 199
生活面目/ 200
生活无高低/ 202
去做就好/ 203
多看如意处/ 204
真才是好/ 205
孝与天齐/ 207
找到自己的“菩提树”/ 209
心静处处静/ 210
不执迷于答案/ 212
生活的智慧/ 213
莫着急/ 215
本性不漏/ 216
第七章 困难是阻碍,也是人生的考验
困难是折阻,也是考验,从中能体验到痛苦,也能获得成长。不要惧怕困难,困难不是人生的毒瘤,而是人生的调剂。怎样面对这调剂,便有怎样的人生。乐观面对它,它就是一个插曲;悲观面对它,它便成了人生的障碍。
用心才能成就自我/ 221
努力就是缘/ 223
聪敏不如认真/ 224
不怕苦,只怕不能吃苦/ 225
信心在,未来就在/ 227
头脑有,才能得到/ 228
牢记目的/ 229
想是什么,便是什么/ 231
不放弃/ 232
不怕考验/ 233
做个掌棋人/ 235
不畏愚笨/ 236
不找借口/ 238
找准时机/ 239
最大的成就是坚持/ 240
笨鸟要先飞/ 241
不怕花时间/ 243
地狱与天堂/ 245
专则成/ 247
没有不变的圆满/ 248
平常的话语最值钱/ 249
因境而变,随情而行/ 251
有头寻头/ 252
时时自省/ 253
好事不如无事/ 255
第八章 心安世界稳,知足无烦恼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稳。烦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心的波动,还可能是人生的波动。冲动从来都不是豪气,冷静地面对才能显现出豪气。让自己的心安,冷静面对一切,自然想要什么便得什么。/ 257
佛亦狂/ 259
不以貌相取人/ 260
莫伤悲/ 261
推己及人/ 263
害怕就说出来/ 264
没有不可原谅的错/ 265
修行不易/ 266
懂得万物的好/ 268
泥中莲花/ 269
开垦心中的荒田/ 270
看清全局/ 272
见云知雨/ 273
莫强求/ 274
有心才有气质/ 275
给人机会/ 277
人溺己溺/ 278
将钱看得淡些/ 280
不自弃/ 281
学会包容/ 282
不限人生/ 284
学会选择/ 285
尊重自我/ 287
婆子烧庵/ 289
寻找内在的财富/ 290
摩尼珠/ 292
佛法非法/ 293
人无贵贱/ 295
莫言征服山/ 297
学会找朋友/ 298
不自欺/ 300
莫等父母老去/ 301
说该说的话/ 303
欲望吃人/ 304
追求内心安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深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有大德行。善昭禅师为人极为低调,他曾自我揶揄说:“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
当时许多僧人、官员都仰慕禅师的大德,都想听大师讲述佛法,开启世人。这些人前后请了大师八次,求他出来讲法开释,然而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候,得道僧都喜欢云游四海,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是一个异类,他很少出行,时人也经常因为这点而批评他,说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
面对那些无理的指责,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那以观风景为目的而去云游的僧人,不是真僧人,他们参拜的不是佛祖,而是花木。真正的得道也不是潇洒,而是心静。”
出家人不慕繁华乃是本分,留恋于繁华乃是歧途。真正的心静是独处净室而不觉得烦躁,不是身处深山,被景色所迷恋。后者的净,是外物带来的,前者的净才是发自内心的。
那些以为出家人必须要到深山老林寻找清净的,是不懂佛的;那些认为只有去深山修炼才能成佛的,是没悟道的。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这份心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人生百年,不过一梦。何必管他繁华还是萧条,又何必在意明天和过去。活好现在,把握当下就可以了。未来是明天的事,过去是昨天的事,而我们身处的是今天。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又谈什么明天和未来。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那留恋昨天又有何用!
真正安心之后,自己便是无限风景,此时,我们站在哪儿,哪儿就是旖旎风光。若靠风景才能获得心安,那么便是心还没有安,即使身处美妙的大自然,一样只是短暂的安宁。等到离开后,那大批的烦恼一样会重新占据我们的内心。
心安即是道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可以成佛。但是,他苦修参禅多年,却没有一点儿进步。
这一天,年轻和尚打听到某深山中有一个破旧的古寺,那里的住持是一个老和尚,修炼圆通,堪称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见面后,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禅师,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您得道之后又做什么呢?”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如此说来,那何谓得道?那道又于你何益?”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的事;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年轻和尚听后,若有所悟。
所谓得道即安心。心安了,便是道,心不安,便没有道。道的真谛不在于万法圆融,而在于禅定心静。足够专注,便是道的前身。
不管做什么,想要做好,都要专心、专注,把所有精力放在当下,自然能够将事情做好。
如果手里做着今天的事,心里想的是昨天的遗憾,或者明天将要遇到的困扰。那么不仅没有一个好心情,连手上的活也做不好。这样,不仅失了情绪,还耽搁了事业。
专注于当下,把今天的事、手头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道。
不迷途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便走上前去,问:“你在干什么呢?”
那僧人回答:“参禅打坐,探寻清静。”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知道遇到了高人,于是起立礼拜,请教道:“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崛多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为什么要探寻清静呢?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心不在,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罢,恍然大悟。
人们常常顾此而失彼,愿意将手段当成是目的本身,从而去坚持,却不知,这份坚持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但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会迷惑住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就像佛家著名的故事,如何从千尺之井中出来。很多人执着问题的答案而陷入了迷思。禅师见到弟子的模样后,大喊了一声徒弟的法号,那弟子应了一声,禅师说:“哆,出来了。”弟子从此契悟。
这两个故事是一样的,都是执念于问题本身,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有人追求幸福,觉得有钱才会有幸福,于是便开始追求金钱。结果,导致自己用牺牲幸福的方式去获取钱财。这也是将手段当成目的的典型。
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做的,更是要记住自己所要的。只有牢记目标,在努力的路上不迷失,才能达到终点。若是太过执拗于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手段,那么便是陷入歧途了。
一定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可以忘记从哪里出发,但绝不能忘记自己要去哪里。
找自己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打坐。突然,从远方传来了一对男女的争吵声。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张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那女子跑得太专注了,以至于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却没发现禅师。过了一会儿,从那方向又出来一名居士模样的男子,他速度稍慢,发现了禅师,于是走到释尊禅师面前,气急败坏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男子目光凶狠地说:“那个女人是一个小偷,她偷了我的钱,让我抓到的话,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年轻人,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
青年男子没有明白禅师的意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人们常说,动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话是不错的。那男子一副居士模样,想必也是进行过修行的,自然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可是仅仅因为被人偷了钱包,便气急败坏,遇到大师也没有一副好模样,不就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吗?
他先是丢了钱包,又因为丢钱包这事而丢了自己的修行,这自然是划不来的。
别人常常会无理地惹恼我们,这时候不要去生气,更不要对谁都是一副气急败坏的恼火模样。那么做的话,不仅受了委屈,反而丢了形象,更是丢了我们的气度。别人犯错,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于我们有益的。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结构上的精妙布局。它像一个迷宫,但入口和出口都设置在同一处——那就是“当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对照,比如“远方的灯火”与“眼前的烛光”,前者代表着尚未实现的宏大目标,后者则聚焦于此刻触手可及的温暖和确定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带来的冲击力过于直接,迫使我进行反思。比如那段关于“接受遗忘的必然性”的论述,它没有流于悲观,反而将遗忘视为一种必要的清理过程,为新的体验腾出空间。这本书的叙事者仿佛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旅人,他不再对世界抱有天真的期待,但同时也卸下了所有沉重的包袱。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虽然不走量化路线,但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度的淬炼。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激动得想立刻去做些什么的“激励读物”,而是让你读完后,不自觉地想把呼吸放慢,将身体的姿态调整得更放松一些的“稳定读物”。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感到由衷的佩服。作者似乎精通多国语言的韵律,尽管内容是中文,但在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节奏感和音律的变化,某些段落的排布,极具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绝不流于表面浮夸。不同于许多当代作品追求新奇的词汇,这里的语言是古典而又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文学的厚重感,又饱含对现代生活困境的精准洞察。其中关于“界限的艺术”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没有给出僵硬的“说不”的技巧,而是从内在价值观出发,阐述了为何我们需要设置边界,以及这些边界如何反过来滋养我们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的逻辑推进如同攀登一座被云雾缭绕的山峰,你看不清顶端在哪里,但每一步的攀升都踏实有力,每当你疑惑时,云雾刚好散开,让你看到脚下已取得的风景。它引导读者审视的,是那些构成我们“内在领地”的边界墙,它们应该由什么材料构成,以及如何维护它们不被外界的喧嚣所侵蚀。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近乎是物理上的“放松”。这绝非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解决问题”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近乎反高潮的叙事节奏。作者似乎对“戏剧性”抱有一种天然的回避,转而聚焦于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微小的、几乎无法用语言捕捉的“瞬间平衡”。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学家般严谨地构建逻辑链条,分析某种情绪的成因;时而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园丁,用极其朴素的土话,讲述植物如何顽强地向阳生长,无论脚下的泥土是贫瘠还是肥沃。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于“自我对话”的探讨,它没有采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展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永不休止的审判者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主义”——它赞美那种在不完美中找到安稳的力量,就像一块经过千年风霜打磨的鹅卵石,不再追求棱角分明,而是拥抱了圆润带来的稳定感。它像一个温暖的提醒,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充满回声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内在风景”的描摹,其丰富程度远超一般的散文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通感”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画面。我常常在阅读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场景:比如,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阳光投射在地板上的方块,那方块的温度感;或者,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青草和湿润的气息。这些感官上的细节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要平和”,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平和的场景,让你自己“体验”到平和是什么感觉。书的结尾部分,处理得尤为高明,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圆满的句号,反而像是在一个开放的田野上,邀请读者自己继续前行。这是一种极其尊重读者的姿态,它提供了地图和指南针,但最终的行进方向,完全交由持书人自己决定。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在合上书本之后,仍在持续发酵,不断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留下回响。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精装书,装帧典雅,触感温润,初翻阅时,便被其内蕴的某种宁静气质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小心翼翼地编织成一张饱含人生哲思的挂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观察”这一行为的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带着温度和理解的凝视。例如,其中描绘清晨雾气如何缓缓消散,将街道上的喧嚣渐渐剥离,只留下光影与寂静的过渡,那种精确到近乎冥想的描述,让人不禁停下手中所有的忙碌,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书中有大量关于时间流逝的隐喻,它不强调紧迫感,反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让人学会与“等待”和平共处。整本书的气韵是舒缓的,如同在喧闹的市集里,忽然找到了一处可以安静坐下的老茶馆,品一口热茶,让心绪彻底沉淀下来。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励志书籍的视角,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接受生命中那些无法掌控的部分,并从中寻得一丝不易察觉的和谐。
评分very good
评分修身养性
评分发货挺快的 一直京东购买 很满意 是正品的发货挺快的 一直京东购买 很满意 是正品的
评分要经常看点佛学的,让躁动的心静一静。
评分价格优惠,质量绝对好,送货及时,值得信赖
评分心境太浮躁了,看看书听听歌
评分内容不错,印刷质量好,送货快!
评分划算
评分快递很给力,书看了一部分,现在人压力大心烦气躁,看了这本真的很静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