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于心安

人生在于心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云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心安
  • 人生
  • 感悟
  • 平静
  • 幸福
  • 自我成长
  • 生活
  • 哲理
  • 心态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717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184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高僧大德、一代宗师星云大师寥寥数语为你道破人生的种种真相

★《自在》《圆满》《人生就是放下》之后,星云大师全新人生开示

★《人生就是放下》上市至今畅销380,000册

★星云大师以80年的精进修行为您开示人生

★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这份心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人生充满无常与苦乐,只有心安,才是最终的归宿。


  

内容简介

人生忙忙碌碌,总为了求得一个身心安住的地方。

安住在发心立愿上:每日不时地发心,不时地立愿,发心会增加力量,立愿能确立目标。发心愈大,立愿愈坚,成就必然愈大、愈多。

安住在般若智慧上:为人不能愚痴、执著,生活在愚痴执著中,懵懵懂懂,难有成就。如果我们能将身心安住在般若智慧上,时时用般若观照,用智慧处事,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星云大师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稳。

人生好的状态,是永远心安地活着,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淡定从容,平安喜乐。

一代高僧星云大师娓娓道来人生的本质,犹如一道甘泉滋润心灵,让你豁然开朗。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

1927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于江苏江都,为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国际著名佛学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1967年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佛光山寺首位、第二任、第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创办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出版社,20所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16所佛教丛林学院;著作等身,有110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德、法、西、韩、泰、葡等十余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厥功至伟!


目录

第一章 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宿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想要的少。财富再多,如果用不上,也便成了累赘。不要急着追求财富的数量,要先弄清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然后再去追求。有目的地寻找,总要比无目的地获取能给人们更大的幸福感。

将苦活出甜味来/ 003

给心一个安定的理由/ 004

心中有灯人生亮/ 005

不求那无用的事物/ 007

心静世界静/ 008

足够就好,何必贪多/ 009

搬开心上的石/ 010

不要要求太多/ 012

不让内心陷牢笼/ 013

忘记不愉快/ 015

不怒不躁/ 016

不生错心/ 017

专注才有力量/ 019

让有限的心变无限/ 020

守好自己的心/ 022

忘情便是佛/ 023

不要让曾经打扰现在/ 024

安心就是忘记/ 026

追求内心安/ 027

心安即是道/ 028

不迷途/ 029

找自己/ 030

要喝就喝无心茶/ 031

不系身外物/ 033

用心去看人/ 034

平常心/ 035


第二章 生命的利益在于让别人快乐

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人生的质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帮助别人多少。想要做到这点,自然要从做个好人开始。约束自己、爱护亲友、帮助他人,让自己成为别人需要的人,让自己在别人的人生中占有一个位置,生命才算是真正的精彩。

有情才是家/ 041

将自己的时间分给家人/ 042

勇于承担/ 044

做好人/ 045

不做讨人嫌/ 047

施人玫瑰,手留余香/ 048

助人就是助己/ 050

报恩施恩/ 052

吃亏是福/ 053

真心才能换真心/ 054

善待别人/ 055

找回自己的心/ 056

善者天助/ 058

负起责任来/ 059

何必说谎/ 060

诚信是一种智慧/ 061

善有善报/ 063

好心换好报/ 064

莫贪婪/ 066

懂得担当/ 067

不去伤害人/ 068


第三章 无限的内心,才会让人生精彩

有的人,心是有限的;有的人,心则是无限的。前者是因为在内心中装下了太多不该装的东西,因此没有地方再容纳自己想要的了,因此有限;后者则是将心放空,留出足够的空间容纳情、爱和善良。前者会因为心有限,只能过枯燥的生活。后者会因为心无限,从而能体验人生的精彩。

学会转弯/ 073

拥有多不如享受多/ 074

拒绝痛苦,便是拒绝欢乐/ 075

满则亏/ 077

做事留余地,看事看透彻/ 078

活出自我来/ 079

低头做事,抬头看人/ 080

遇事要先忍、后思/ 081

一理通则百事通/ 082

做事要做透,看事要看清/ 083

不妨“呆傻”/ 084

山不过来,就走过去/ 086

换个角度/ 087

付出就是收获/ 088

给予即是交换/ 090

跳出问题找答案/ 091

信念即是力量/ 093

先付本钱/ 094

不迷眼/ 095

所想即所要/ 096


第四章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不是丢失,而是舍弃。舍的是那些于我们无用的,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的。将这些舍弃后,自然剩下的就是满足和快乐了。人生并不是拥有多便快乐多,只有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多才会有快乐。那些于我们无用的,放下就好,不要让它牵扯自己的精力,给自己造成负担。

每一个当下,都是美好的未来/ 101

学会加减/ 102

善待时间/ 104

彻底忘记,才能获得重生/ 105

何必等将来/ 107

专注当下/ 109

养身莫善于寡欲/ 111

人生就是放下/ 112

人生一念间/ 114

成功前的干扰,最折磨人/ 115

心空世界稳/ 117

心诚则灵/ 119

不设枷锁/ 120

适当放下/ 121

放下即是福/ 122

去闲名/ 124

去做喜欢的事/ 126

学做真洒脱/ 127

一念放下,自然美好/ 129

一切随缘/ 130

来自任他来,去自随他去/ 131

何必生气/ 133

我有我之福,他有他之幸/ 135

让生活慢下来/ 136

任他去/ 137

接受突然的失去/ 138


第五章 通过努力得来的,才有价值

林语堂说:“鹤足的挺拔之美是逃离危险的结果,熊掌的雄壮之美是捕捉食物的结果。”只有在努力、追逐中展现出的美,才最动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得来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满足和快乐。

懈怠毁掉你的当下与未来/ 143

得到别人得不到的/ 144

行动即知识/ 145

自爱方有人敬/ 147

追逐想要的/ 149

做好自己最重要/ 150

做人生的主人/ 151

坚持就是胜利/ 153

要想,更要做/ 154

滴水石穿/ 156

努力得来的才有价值/ 157

用心提升生命的质量/ 159

路要自己走/ 160

看不如说,说不如做/ 162

事事努力尽心,不求万全/ 163

不要别人的钱/ 165

不念无因果/ 166

未经炼狱,怎见天堂/ 168

不畏艰难/ 170

时时存储/ 17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72

撒种才有粮收/ 174


第六章 真心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真心对待你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便对你笑;投它以认真,它才会回报以认真。如果用稀里糊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得到的必然是一塌糊涂的人生。认真不是古板,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只有精致,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质。

平等最安全/ 179

用心做好一点点/ 180

不做名利的奴隶/ 182

活好每一天/ 183

结交能带来快乐的人/ 185

将物质看淡,人生才能快乐/ 186

量力而行,量情而诺/ 187

不轻言轻信/ 189

跟快乐做朋友/ 190

过犹不及/ 191

真心为念/ 193

不做钱的奴隶/ 194

白得的饭菜不香/ 195

一呼一吸/ 198

不入梦境/ 199

生活面目/ 200

生活无高低/ 202

去做就好/ 203

多看如意处/ 204

真才是好/ 205

孝与天齐/ 207

找到自己的“菩提树”/ 209

心静处处静/ 210

不执迷于答案/ 212

生活的智慧/ 213

莫着急/ 215

本性不漏/ 216


第七章 困难是阻碍,也是人生的考验

困难是折阻,也是考验,从中能体验到痛苦,也能获得成长。不要惧怕困难,困难不是人生的毒瘤,而是人生的调剂。怎样面对这调剂,便有怎样的人生。乐观面对它,它就是一个插曲;悲观面对它,它便成了人生的障碍。

用心才能成就自我/ 221

努力就是缘/ 223

聪敏不如认真/ 224

不怕苦,只怕不能吃苦/ 225

信心在,未来就在/ 227

头脑有,才能得到/ 228

牢记目的/ 229

想是什么,便是什么/ 231

不放弃/ 232

不怕考验/ 233

做个掌棋人/ 235

不畏愚笨/ 236

不找借口/ 238

找准时机/ 239

最大的成就是坚持/ 240

笨鸟要先飞/ 241

不怕花时间/ 243

地狱与天堂/ 245

专则成/ 247

没有不变的圆满/ 248

平常的话语最值钱/ 249

因境而变,随情而行/ 251

有头寻头/ 252

时时自省/ 253

好事不如无事/ 255


第八章 心安世界稳,知足无烦恼

心空世界明,心安世界稳。烦躁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心的波动,还可能是人生的波动。冲动从来都不是豪气,冷静地面对才能显现出豪气。让自己的心安,冷静面对一切,自然想要什么便得什么。/ 257

佛亦狂/ 259

不以貌相取人/ 260

莫伤悲/ 261

推己及人/ 263

害怕就说出来/ 264

没有不可原谅的错/ 265

修行不易/ 266

懂得万物的好/ 268

泥中莲花/ 269

开垦心中的荒田/ 270

看清全局/ 272

见云知雨/ 273

莫强求/ 274

有心才有气质/ 275

给人机会/ 277

人溺己溺/ 278

将钱看得淡些/ 280

不自弃/ 281

学会包容/ 282

不限人生/ 284

学会选择/ 285

尊重自我/ 287

婆子烧庵/ 289

寻找内在的财富/ 290

摩尼珠/ 292

佛法非法/ 293

人无贵贱/ 295

莫言征服山/ 297

学会找朋友/ 298

不自欺/ 300

莫等父母老去/ 301

说该说的话/ 303

欲望吃人/ 304


精彩书摘

追求内心安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深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槃,有大德行。善昭禅师为人极为低调,他曾自我揶揄说:“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

当时许多僧人、官员都仰慕禅师的大德,都想听大师讲述佛法,开启世人。这些人前后请了大师八次,求他出来讲法开释,然而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候,得道僧都喜欢云游四海,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是一个异类,他很少出行,时人也经常因为这点而批评他,说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

面对那些无理的指责,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那以观风景为目的而去云游的僧人,不是真僧人,他们参拜的不是佛祖,而是花木。真正的得道也不是潇洒,而是心静。”

出家人不慕繁华乃是本分,留恋于繁华乃是歧途。真正的心静是独处净室而不觉得烦躁,不是身处深山,被景色所迷恋。后者的净,是外物带来的,前者的净才是发自内心的。

那些以为出家人必须要到深山老林寻找清净的,是不懂佛的;那些认为只有去深山修炼才能成佛的,是没悟道的。真正的道,是安放自己的心,而这份心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

人生百年,不过一梦。何必管他繁华还是萧条,又何必在意明天和过去。活好现在,把握当下就可以了。未来是明天的事,过去是昨天的事,而我们身处的是今天。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又谈什么明天和未来。倘若连今天都过不好,那留恋昨天又有何用!

真正安心之后,自己便是无限风景,此时,我们站在哪儿,哪儿就是旖旎风光。若靠风景才能获得心安,那么便是心还没有安,即使身处美妙的大自然,一样只是短暂的安宁。等到离开后,那大批的烦恼一样会重新占据我们的内心。


心安即是道

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可以成佛。但是,他苦修参禅多年,却没有一点儿进步。

这一天,年轻和尚打听到某深山中有一个破旧的古寺,那里的住持是一个老和尚,修炼圆通,堪称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见面后,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禅师,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您得道之后又做什么呢?”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如此说来,那何谓得道?那道又于你何益?”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的事;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年轻和尚听后,若有所悟。

所谓得道即安心。心安了,便是道,心不安,便没有道。道的真谛不在于万法圆融,而在于禅定心静。足够专注,便是道的前身。

不管做什么,想要做好,都要专心、专注,把所有精力放在当下,自然能够将事情做好。

如果手里做着今天的事,心里想的是昨天的遗憾,或者明天将要遇到的困扰。那么不仅没有一个好心情,连手上的活也做不好。这样,不仅失了情绪,还耽搁了事业。

专注于当下,把今天的事、手头的事情做好,就是最大的道。


不迷途

崛多禅师游历到太原定襄县历村,看见神秀大师的弟子结草为庵,独自坐禅,便走上前去,问:“你在干什么呢?”

那僧人回答:“参禅打坐,探寻清静。”

崛多禅师又问:“你是什么人?清静又为何物呢?”

僧人知道遇到了高人,于是起立礼拜,请教道:“这话是什么意思?请你指点。”

崛多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为什么要探寻清静呢?何不探寻自己的内心?心不在,让谁来给你清静呢?”

僧人听罢,恍然大悟。

人们常常顾此而失彼,愿意将手段当成是目的本身,从而去坚持,却不知,这份坚持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不但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会迷惑住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就像佛家著名的故事,如何从千尺之井中出来。很多人执着问题的答案而陷入了迷思。禅师见到弟子的模样后,大喊了一声徒弟的法号,那弟子应了一声,禅师说:“哆,出来了。”弟子从此契悟。

这两个故事是一样的,都是执念于问题本身,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有人追求幸福,觉得有钱才会有幸福,于是便开始追求金钱。结果,导致自己用牺牲幸福的方式去获取钱财。这也是将手段当成目的的典型。

我们要了解自己所做的,更是要记住自己所要的。只有牢记目标,在努力的路上不迷失,才能达到终点。若是太过执拗于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手段,那么便是陷入歧途了。

一定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可以忘记从哪里出发,但绝不能忘记自己要去哪里。


找自己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打坐。突然,从远方传来了一对男女的争吵声。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张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那女子跑得太专注了,以至于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却没发现禅师。过了一会儿,从那方向又出来一名居士模样的男子,他速度稍慢,发现了禅师,于是走到释尊禅师面前,气急败坏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男子目光凶狠地说:“那个女人是一个小偷,她偷了我的钱,让我抓到的话,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年轻人,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

青年男子没有明白禅师的意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呢?”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人们常说,动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话是不错的。那男子一副居士模样,想必也是进行过修行的,自然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可是仅仅因为被人偷了钱包,便气急败坏,遇到大师也没有一副好模样,不就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吗?

他先是丢了钱包,又因为丢钱包这事而丢了自己的修行,这自然是划不来的。

别人常常会无理地惹恼我们,这时候不要去生气,更不要对谁都是一副气急败坏的恼火模样。那么做的话,不仅受了委屈,反而丢了形象,更是丢了我们的气度。别人犯错,不是我们犯错的理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是真正于我们有益的。

前言/序言


《浮沉》 内容简介 《浮沉》是一部深邃而细腻的长篇小说,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捕捉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沉浮跌宕。小说以主人公陆君的视角展开,这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青年,在动荡的年代中,经历了一系列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理想幻灭与人生抉择。 故事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南水乡。陆君,一个敏感而多情的少年,在诗书礼仪的熏陶下成长,心中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然而,战争的阴影悄然笼罩,故乡的宁静被打破。他的家庭,作为旧时代的残余,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历史的洪流。父亲的失势,家族的衰败,让陆君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残酷。 在动荡中,陆君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女性。有出身官宦却内心叛逆的大家闺秀苏婉,她身上散发着独立而耀眼的光芒,是陆君少年时期纯真爱恋的寄托;有饱经沧桑却依然坚韧善良的舞女林月,她的风情万种与命运的无奈交织,让陆君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还有革命热情高涨的女青年赵晓梅,她的理想主义与坚定信念,在陆君心中激起了思想的涟漪,也带来了对时代潮流的深刻反思。 陆君的人生轨迹,如同被历史巨浪裹挟的浮萍,时而随波逐流,时而奋力挣扎。他曾满怀抱负,试图在变革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但现实的复杂与人性的幽暗,一次次地将他的理想击碎。他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洗礼,目睹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疏离,也感受到了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渺小与无力。 小说对时代背景的描绘极为细致,从抗战时期的烽火连天,到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再到后来的社会变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对历史进行评判,而是通过陆君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困境以及那些隐匿在时代洪流之下的真实情感。 陆君的爱情故事,更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他对苏婉的爱,是少年朦胧而热烈的情感,是生命中最初的美好;他对林月的感情,则充满了对女性独立生存的尊重与同情,是对生命苦难的共鸣;而与赵晓梅的相遇,则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这些爱情,或因时代阻隔而无法圆满,或因个人选择而走向分歧,都成为陆君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困境。 除了爱情,陆君在友情、亲情方面也经历着重大的考验。他与童年玩伴的疏远,与长辈的代沟,以及在政治风暴中,那些曾经的亲密关系变得岌岌可危,都让他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与无常。他曾试图维护那些珍贵的情感,但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浮沉》并非一部激昂的英雄史诗,而更像是一曲关于人生沉浮的挽歌。陆君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有过迷茫、有过软弱、有过妥协,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一份真诚与对人性的一丝探求。他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小说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陆君内心的挣扎、矛盾与反思。当他面对政治压力时,他内心的恐惧与不甘;当他目睹亲友遭受不公时,他内心的愤慨与无奈;当他回顾过往,面对自己的人生抉择时,他内心的悔恨与释然。这些内心独白,充满了哲学思辨,将人物塑造得立体而丰满,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浮沉》也探讨了“何为真实”的命题。在信息被过滤、真相被掩盖的时代,个体如何去认识世界,如何去寻找真实?陆君的经历,就是一次次地在虚实之间进行摸索,在谎言与真相的夹缝中求生存。他逐渐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并非全貌。而内心的澄明与坚守,才是抵御外界喧嚣与欺骗的屏障。 小说的语言风格洗练而富有诗意,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回味悠长的意境。即使是描写最残酷的现实,也带着一种超脱的美感。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力求客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的关怀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却充满了力量。 《浮沉》并非旨在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深刻的问题:在巨变的时代,个人的价值何在?如何在洪流中保持内心的独立?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又如何在失落中寻找新的开始?小说在结尾处,并没有给陆君一个明确的归宿,而是让他继续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如同真正的浮沉,带着过往的痕迹,继续向前。 这部小说,适合那些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也对人生有着无限思考的读者。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时代的记忆,感受一段生命的起伏,并最终在掩卷之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这是一部能够触动灵魂的杰作,它将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深沉的、关于生命与时代的震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结构上的精妙布局。它像一个迷宫,但入口和出口都设置在同一处——那就是“当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对照,比如“远方的灯火”与“眼前的烛光”,前者代表着尚未实现的宏大目标,后者则聚焦于此刻触手可及的温暖和确定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带来的冲击力过于直接,迫使我进行反思。比如那段关于“接受遗忘的必然性”的论述,它没有流于悲观,反而将遗忘视为一种必要的清理过程,为新的体验腾出空间。这本书的叙事者仿佛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旅人,他不再对世界抱有天真的期待,但同时也卸下了所有沉重的包袱。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虽然不走量化路线,但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度的淬炼。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激动得想立刻去做些什么的“激励读物”,而是让你读完后,不自觉地想把呼吸放慢,将身体的姿态调整得更放松一些的“稳定读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感到由衷的佩服。作者似乎精通多国语言的韵律,尽管内容是中文,但在阅读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节奏感和音律的变化,某些段落的排布,极具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绝不流于表面浮夸。不同于许多当代作品追求新奇的词汇,这里的语言是古典而又现代的完美结合,既有传统文学的厚重感,又饱含对现代生活困境的精准洞察。其中关于“界限的艺术”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没有给出僵硬的“说不”的技巧,而是从内在价值观出发,阐述了为何我们需要设置边界,以及这些边界如何反过来滋养我们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的逻辑推进如同攀登一座被云雾缭绕的山峰,你看不清顶端在哪里,但每一步的攀升都踏实有力,每当你疑惑时,云雾刚好散开,让你看到脚下已取得的风景。它引导读者审视的,是那些构成我们“内在领地”的边界墙,它们应该由什么材料构成,以及如何维护它们不被外界的喧嚣所侵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近乎是物理上的“放松”。这绝非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解决问题”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近乎反高潮的叙事节奏。作者似乎对“戏剧性”抱有一种天然的回避,转而聚焦于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微小的、几乎无法用语言捕捉的“瞬间平衡”。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如哲学家般严谨地构建逻辑链条,分析某种情绪的成因;时而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园丁,用极其朴素的土话,讲述植物如何顽强地向阳生长,无论脚下的泥土是贫瘠还是肥沃。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于“自我对话”的探讨,它没有采用心理学上的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展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永不休止的审判者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主义”——它赞美那种在不完美中找到安稳的力量,就像一块经过千年风霜打磨的鹅卵石,不再追求棱角分明,而是拥抱了圆润带来的稳定感。它像一个温暖的提醒,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充满回声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内在风景”的描摹,其丰富程度远超一般的散文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通感”的能力,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画面。我常常在阅读中,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场景:比如,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阳光投射在地板上的方块,那方块的温度感;或者,雨后泥土散发出的那种混合着青草和湿润的气息。这些感官上的细节捕捉,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要平和”,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平和的场景,让你自己“体验”到平和是什么感觉。书的结尾部分,处理得尤为高明,它没有试图给出一个圆满的句号,反而像是在一个开放的田野上,邀请读者自己继续前行。这是一种极其尊重读者的姿态,它提供了地图和指南针,但最终的行进方向,完全交由持书人自己决定。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在合上书本之后,仍在持续发酵,不断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留下回响。

评分

这本新近读完的精装书,装帧典雅,触感温润,初翻阅时,便被其内蕴的某种宁静气质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小心翼翼地编织成一张饱含人生哲思的挂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观察”这一行为的深入剖析,它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带着温度和理解的凝视。例如,其中描绘清晨雾气如何缓缓消散,将街道上的喧嚣渐渐剥离,只留下光影与寂静的过渡,那种精确到近乎冥想的描述,让人不禁停下手中所有的忙碌,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书中有大量关于时间流逝的隐喻,它不强调紧迫感,反而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让人学会与“等待”和平共处。整本书的气韵是舒缓的,如同在喧闹的市集里,忽然找到了一处可以安静坐下的老茶馆,品一口热茶,让心绪彻底沉淀下来。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励志书籍的视角,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接受生命中那些无法掌控的部分,并从中寻得一丝不易察觉的和谐。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修身养性

评分

发货挺快的 一直京东购买 很满意 是正品的发货挺快的 一直京东购买 很满意 是正品的

评分

要经常看点佛学的,让躁动的心静一静。

评分

价格优惠,质量绝对好,送货及时,值得信赖

评分

心境太浮躁了,看看书听听歌

评分

内容不错,印刷质量好,送货快!

评分

划算

评分

快递很给力,书看了一部分,现在人压力大心烦气躁,看了这本真的很静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