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药物学(第17版)

新编药物学(第17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新谦 等 编
图书标签:
  • 药物学
  • 药理学
  • 医学
  • 药学
  • 教材
  • 新编药物学
  • 第17版
  • 临床
  • 基础医学
  • 药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7881
版次:17
商品编码:1055676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71
字数:2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商品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60年来,在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与出版者和读者的紧密联系,并在“准(确)、新(颖)、实(用),全(面)”这一编写方针的指导下,《新编药物学(第17版)》得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和修订再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新编药物学(第17版)》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并于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60年具影响力的600《新编药物学(第17版)》”(《新编药物学(第17版)》为其中科技类23种图书之一)。这些殊荣,充分说明了《新编药物学(第17版)》60年来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同时也为第17版的编写修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17版内容的编写修订是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晶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需要,以安全合理使用药物为重点,在第16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补充和提高。同时,为便于检索和阅读,对第17版的编排和印制也做了较大的改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引论
第1章 药物学总论
第2章 药物治疗的药理学基础(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第3章 合理使用药物
第4章 药物的制剂和贮存
第5章 药品和处方管理

第2篇 抗感染药物
第6章 抗生素
第7章 化学合成的抗菌药
第8章 抗结核药
第9章 抗麻风病药及抗麻风病反应药
第10章 抗真菌药
第11章 抗病毒药
第12章 抗寄生虫病药

第3篇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13章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
第14章 镇痛药
第15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16章 抗痛风药
第17章 抗癫痫药
第18章 镇静药、催眠药和抗惊厥药
第19章 抗震颤麻痹药
第20章 抗精神病药
第21章 抗焦虑药
第22章 抗躁狂药
第23章 抗抑郁药
第24章 抗脑血管病药
第25章 抗老年痴呆药和改善脑代谢药
第26章 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

第4篇 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27章 拟胆碱药和抗胆碱药
第28章 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

第5篇 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29章 钙通道阻滞药
第30章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第31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32章 防治心绞痛药
第33章 周围血管舒张药
第34章 降血压药
第35章 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
第36章 调节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6篇 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37章 祛痰药
第38章 镇咳药
第39章 平喘药

第7篇 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40章 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
第41章 胃肠解痉药
第42章 助消化药
第43章 促胃肠动力药及止吐药和催吐药
第44章 泻药和止泻药
第45章 微生态药物
第46章 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第47章 治疗炎性肠病药
第48章 其他消化系统用药

第8篇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49章 促凝血药
第50章 抗凝血药
第51章 血浆及血浆代用品
第52章 抗贫血药
第53章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第54章 抗血小板药物

第9篇 主要作用于泌尿和生殖系统的药物
第55章 主要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
第56章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和泌乳功能的药物

第10篇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第57章 垂体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第58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59章 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第60章 避孕药
第61章 胰岛激素和其他影响血糖的药物
第62章 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和抗甲状腺药物

第11篇 主要影响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药物
第63章 抗变态反应药
第64章 免疫抑制药
第65章 免疫增强药

第12篇 抗肿瘤药物
第66章 抗肿瘤药

第13篇 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以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药物
第67章 维生素类
第68章 酶类和其他生化制剂
第69章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用药
第70章 营养药
第71章 抗肥胖症药
第14篇 各科用药
第72章 老年病用药
第73章 外科用药和消毒防腐收敛药
第74章 皮肤科用药
第75章 眼科用药
第76章 耳鼻喉科和口腔科用药
第77章 妇产科外用药

第15篇 其他类药物
第78章 解毒药
第79章 防治矽肺的药物
第80章 防治放射病的药物
第81章 药用附加剂
第82章 诊断用药
第83章 生物制品
附录
一、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
二、药物的近似溶解度
三、儿科用药剂量表
四、按体表面积计算小儿药物用量
五、按对妊娠的危险性等级的药物检索表
六、哺乳期妇女慎用的药物
七、运动员禁忌的药物
八、常见农药及毒物中毒急救一览表
九、某些药物及化学物品的血药浓度
十、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数学术语及其定义
十一、某些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
十二、肝、肾功能低下时药物的f1/2和剂量的调整
十三、医药卫生学科常用计量单位和医用计量单位换算系数
中文药名索引
英文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1.1我国药物学史
药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西方是如此,在我国也是如此。
我华夏之邦素称文明古国,向来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称于世。我国医药起源很早,古代典籍有“伏羲氏尝味百草”、“神农尝百草”之说,虽然伏羲、神农是否实有其人尚待确定,但肯定有人将前人的发现、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这也表明我国早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已逐渐认识了某些植物、动物、矿物药的治疗作用。
根据现有史料,远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夏代和商代,我国就已有了酒和汤液的发明。周代的《诗经》、《山海经》等著作中已收载许多种药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是公元前3世纪的写本)记载的药物达242种。秦汉之际,新的药物品种更不断增加。西汉初年已有药物著作在民间流传。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曾征集天下通晓方术本草者来京师,“本草”已成为药物学的通称。《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1~2世纪间。它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知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收载药物365种。以后许多朝代都曾编修过本草。南北朝时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加以整理补充,汇编成《本草经集注》,药物由:365种增加到730种,这是《神农本草经》以后药物学的又一次整理提高。显庆2年(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长孙无忌、苏敬等20余人编撰本草,并向各地征集药物标本,绘制成图,于显庆4年编成,收载药物850种,取名《新修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物学权威著作,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官方与私人均从事本草的编修。宋初,政府曾组织编修《开宝本草》、《嘉祜本草》和《图经本草》,并颁行全国。四川名医唐慎微独力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收载药物达1558种,附单方验方3000余首,为保存我国古代本草史料作出了贡献。明代李时珍所编《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余首,共有插图1160幅,内容非常丰富。1596年出版以后,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还陆续译成德、日、英、法文等文字,传播海外,成为国际上研究药学和生物学的宝贵参考资料。清代赵学敏编著《本草纲目拾遗》,收《本草纲目》未收载之药。700余种,同时还博采国外及民间医药资料,内容很有参考价值。

前言/序言

  值此《新编药物学》出版60周年之际和在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本书第17版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60年来,在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与出版者和读者的紧密联系,并在“准(确)、新(颖)、实(用),全(面)”这一编写方针的指导下,本书得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和修订再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本书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并于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本书为其中科技类23种图书之一)。这些殊荣,充分说明了本书60年来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同时也为第17版的编写修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17版内容的编写修订是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需要,以安全合理使用药物为重点,在第16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补充和提高。同时,为便于检索和阅读,对第17版的编排和印制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具体修订调整如下:
  1.调整收载的药物品种本版正文共收载药物近2100种。补充了第16版应该收载而被遗漏的药物品种以及自2006年以来国内上市的国产和进口的新药品种,如新型带状疱疹镇痛药等共120余种。删除了由于不良反应或毒性而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淘汰的药物[仅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淘汰或制药企业召回者用文字注明,本版未予以删除],如在我国撤市的抗肥胖症药西布曲明等共3种;删除了第16版列于章(或节)末表格中确已不再应用的药物,但为便于个别读者作历史性的检索,在相应的章或节末用文字注明了需了解的相关药物“可查阅本书第16版第××页”。为节省篇幅,对第16版中列于章(或节)末表格中仍在应用的药物,改为连续文字叙述,不列项目标题,以小一号字体排印。
  2.更新和充实相关内容对各类药物的“综述性介绍”,根据临床的需求更新和补充该类药物药理学及药物治疗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分类等内容。并依据国内外药品管理机构(如sFDA、:FDA等)正式发布的文件以及相关权威刊物如《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国药物警戒》等,特别针对有关药物安全有效方面的内容,予以修订充实了部分药物(如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增敏剂类的罗格列酮等)的有关项目如“适应证”、“用法和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对个别药物的文字内容表述做了删繁就简和调整,使之更加简明、准确和富有条理性。
《中国药典》(2020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药典》(2020年版)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纂的国家法定药典,是药品研制、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的技术依据。本版药典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在第十二届药典委员会的组织下,历经四年多的修订,于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 总体情况 《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药品4500余种,其中新增1350余种,修订1700余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部:中药 收载了3000余种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新增了1200余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包括了一些濒危和稀缺的药用植物资源。 修订了1400余种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提高了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新增了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等。 完善了中药材和饮片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标准,更加注重药材的内在质量和药效物质的控制。 引入了部分先进的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提高了鉴别和定量的准确性。 加强了中药材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如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确保用药安全。 新增了部分具有药理活性的单体和化合物的质量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 对中药材的产地、采收、加工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强调道地药材的质量保障。 二部:化学药 收载了1000余种化学药。 新增了100余种化学药,涵盖了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等多个治疗领域。 修订了800余种化学药的质量标准,更加符合国际制药技术要求。 新增了部分注射剂、口服固体制剂等制剂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指标。 强调了药物的杂质谱研究和控制,更加精细地规定了有关物质的限度。 部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等指标得到完善,更加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引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提升了检测能力。 对药物的辅料、包装材料等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保障药品整体质量。 新增了部分高风险药品的管理规定,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 三部:生物制品 收载了100余种生物制品,包括人用疫苗、血液制品、细胞治疗产品、基因治疗产品等。 新增了部分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 对现有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提升,特别是在免疫原性、纯度、杂质等方面。 加强了对生物制品生产过程的监管要求,如无菌检查、热原检查等。 增加了对生物制品中潜在病毒污染的检测方法。 更加关注生物制品的有效期和贮藏条件,确保产品质量。 对部分细胞治疗产品和基因治疗产品,进行了初步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和标准制定。 四部:药用辅料、药包材 收载了300余种药用辅料和药包材。 新增了部分新型药用辅料和药用包装材料。 对现有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质量标准进行了完善,确保其安全性、稳定性。 对药包材的理化性能、相容性、迁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加强了药用辅料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 关注药用辅料的功能性,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等。 主要修订特点 1. 体现国家药品监管战略和发展方向 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重点关注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内品种以及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等。 加强了对创新药物、生物制品、基因治疗产品等前沿领域的收载和标准研究。 积极采纳国际最新技术和标准,推动药品质量与国际接轨。 2. 提高标准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更先进的分析技术,如LC-MS/MS、GC-MS、UPLC、NMR等,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注重药物的内在质量控制,如有效成分、关键杂质、基因毒性杂质等的限度控制。 完善了部分制剂的溶出度、释放度等与疗效密切相关的指标。 加强了对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的质量要求,从源头保障药品质量。 3. 强化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 进一步完善了药物杂质、残留溶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 对高风险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等,提出了更严格的检验和管理要求。 加强了对生物制品中的病毒灭活、清除等环节的控制。 4. 体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继承历版药典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纳了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 特别是在中药部分,更加注重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挖掘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鼓励对具有潜力的天然药物进行系统研究和质量标准提升。 5. 优化结构和内容编排 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便于查阅和使用。 增加了部分图谱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检测方法和技术。 完善了索引和检索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应用价值 《中国药典》(2020年版)作为国家法定的医药卫生技术标准,其应用价值体现在: 指导药品研制与生产:为药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是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出厂放行的重要依据,确保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 规范药品市场: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撑,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主流药典接轨,为我国药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通行证。 服务公众健康: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维护公众健康。 《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对提升我国药品质量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新编药物学(第17版)》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之前接触过不少药学类的书籍,很多都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例如,在介绍消化系统药物时,它不会仅仅罗列胃酸抑制剂、促动力药等分类,而是会结合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详细讲解不同药物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选择依据、剂量调整以及联合用药的策略。这种“问题导向”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抗感染药物的章节。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谱、耐药性产生机制,还对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给出了相应的药物选择建议和治疗方案。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处理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一本“救命书”。书中的表格设计也相当精巧,很多关键信息都被提炼成表格,比如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剂量等,一目了然,非常方便查阅。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药物在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的指导。这充分体现了本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药物,如何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评分

这本《新编药物学(第17版)》真是让我惊艳了一把。我原本以为药学书籍就那样,枯燥、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就非常出色,大量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让原本抽象的药物作用机制变得一目了然。我尤其喜欢那些生动形象的图示,比如描述药物如何在细胞内传递信号的,再比如不同类型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方式,都画得特别细致,即使是药学小白也能很快理解。其次,内容的更新和深化也做得相当到位。相比我之前读过的老版本,这一版的药物收录更全面,尤其是近几年上市的新药,信息都非常及时。而且,对于每个药物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更深入地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甚至还涉及到一些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引发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指南。我经常会花很长时间去研究某个章节,比如关于抗肿瘤药物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联合用药的方案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临床实践中有所提升的医务工作者来说,简直是太宝贵了。这本书的语言也相对易懂,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并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术语,即使遇到不熟悉的词汇,也很容易通过上下文或者书中提供的相关概念来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并且兼具可读性的药学教材,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药物学感兴趣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从业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新编药物学(第17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本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药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又饱含着深刻的临床智慧。我特别赞赏它对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很多书籍只会简单列出药物相互作用,但这本书却会详细分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如何避免或处理。这对于理解复杂的药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我曾经在学习抗凝药物时遇到瓶颈,但这本书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解释了华法林与食物、其他药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INR监测来指导剂量调整。这让我对这类药物的使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指南,比如“四合理”等,并结合大量实例进行讲解,使我能够更好地掌握药物使用的核心要义。我喜欢关于降脂药物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他汀类药物的药效学特点、剂量调整,以及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注意事项,并且还结合了不同血脂异常患者的管理策略,非常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也很人性化,它在枯燥的专业知识中融入了许多医学史的趣闻和药物研发的感人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药物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出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扇开启新视角的门。它在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阐述,是我之前很少见过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药物“怎么用”,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抗血栓药物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新型口吻抗凝药)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并且结合了不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评估,给出详细的药物选择和监测方案。这让我在面对复杂的血栓性疾病患者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而且,书中对于药物的储存、有效期以及特殊剂型(如缓释片、控释片)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章节,书中不仅分析了耐药性的产生机制,还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抗菌药物以及在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策略,这让我对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的编写方式也十分具有启发性,它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案例分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评分

当我拿到《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住的,是它那种严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学术氛围。这本书不是那种死板地堆砌知识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引领我走进药物学的世界。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药物作用机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药物“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比如,在讲解心血管系统药物时,它会详细剖析不同药物是如何作用于离子通道、受体或者酶,从而影响心脏收缩力、血管张力或心率的。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深入挖掘,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药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记忆表面的信息。另外,本书在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分析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严重的副作用,还深入分析了发生这些不良反应的药理学基础,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剂量、联合用药等方式来规避或减轻。这一点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抗精神类药物的章节,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药物对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精神症状改善和锥体外系反应等。这种精细的分析,让我对药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此外,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十分丰富,为我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每当我遇到感兴趣的领域,我都会去查阅书中引用的文献,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药学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的综合性科学。

评分

《新编药物学(第17版)》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引路人,将我从药物学的茫然未知,带入了清晰透彻的认知殿堂。我尤其赞赏它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详细阐述。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个药物的半衰期或者Cmax,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药物的给药剂量、给药频率,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肾功能、肝功能)进行调整。这让我理解到,药物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科学原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我曾经在学习麻醉药物时感到非常困惑,但这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场景和安全性考量。这让我对麻醉药物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此外,本书在药物研发和新药审批流程的介绍上也相当具有前瞻性。它不仅关注现有的药物,还展望了未来药物研发的方向,比如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这让我看到了药学领域的无限可能,激发了我持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抗血小板药物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不同风险人群的药物选择和联合用药的推荐,都非常具体和实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求知欲。

评分

当我翻开《新编药物学(第17版)》时,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本书在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上,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深入剖析了药物与人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从分子层面到生理层面,层层递进,让我对药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它不仅列举了药物的作用,还深入分析了其作用的分子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可能产生的毒性机制。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药物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我曾经在学习心血管系统药物时,对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图解和文字描述,清晰地展示了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在心脏和血管上的作用,让我对这些药物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药物研发的历史和前沿进展,这让我看到了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喜欢关于神经系统药物的章节,书中对不同类别的抗抑郁药物(如SSRIs, SNRIs, TCAs)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用药选择,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逻辑的力量,它用精准的词汇和严密的推理,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药学知识体系。

评分

从拿到《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一本真正有分量的药学参考书。它的内容之详实、分析之透彻,让我惊叹不已。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药物的分类和系统性梳理所打动。它不仅仅将药物按照作用系统进行分类,还会进一步细分到具体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以及临床应用,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抗过敏药物的介绍,它详细解释了组胺、肥大细胞等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抗组胺药物(一代、二代、三代)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给出详细的用药指导。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处理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医生来说,帮助巨大。而且,书中对于药物的毒理学评价也十分到位,它不仅列举了药物可能存在的毒副作用,还会深入分析其毒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这使得我在用药时,能够更加审慎,充分权衡药物的疗效和潜在的风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抗肿瘤药物的章节,其中对于不同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等常见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都有详细的介绍和建议,这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管理化疗患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力量感,它用精准的词汇和严谨的逻辑,传递着最前沿的药学知识。

评分

《新编药物学(第17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引领我走进了药物学的殿堂。我尤其赞赏它对药物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应用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药物的适应症,而是会结合具体的疾病病理生理,深入分析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与其他治疗手段协同作用。我曾经在学习抗哮喘药物时,对不同吸入剂的使用方法和选择感到困惑,但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图示和临床案例,清晰地解释了不同吸入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以及如何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和联合用药。这让我对哮喘的药物治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药物在特殊疾病状态下(如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的调整原则,这对于临床用药的个体化至关重要。我喜欢关于抗寄生虫药物的章节,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阿米巴病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耐药性问题,也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在严谨的学术内容中,融入了对患者病情的理解和对治疗效果的期待,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温馨和有意义。

评分

我与《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相遇,可以说是“相见恨晚”。这本书在内容的新颖性和前瞻性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收录了大量近年来的新药物和新进展,比如关于生物制剂、基因治疗药物等方面的介绍,都非常及时和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用药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在药物选择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基因型来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这让我看到了未来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我曾经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应用感到十分模糊,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分类和大量的图表,详细解释了不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让我对这类药物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而且,书中对于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和合理用药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仅关注药物的疗效,还考虑到了药物的成本效益,这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喜欢关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章节,书中对于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介绍,不仅包含了其药理作用,还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首发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节律障碍的治疗方案,给出了详细的指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现代化,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药学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

评分

东西不错,实惠好用,好评

评分

快递速度很快,包装完好,内容很新

评分

应该是正版,很实用,物流很快服务态度也很不错。

评分

边角有破损,不影响使用

评分

很不错,东西很全,非常受益,满意。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纪宁眼睛一亮。

评分

京东的速度非常快,第二天就到了,东西也很好

评分

是正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