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书轩 著,王书轩,范国光 编
图书标签:
  • 医学影像
  • CT
  • 影像学
  • 诊断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 读片
  • 影像诊断
  • 医学科普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1345
版次:2
商品编码:112194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汉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是一套由国内影像专业知名教授写给基层影像医师和影像科新手的实用参考书。必要基础知识以问答式轻松直观呈现;重点在于强化新手的读片思路和读片技巧;书中呈现的大量珍贵影像资料是作者及其团队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阅读本书是新手学习、积累影像诊断经验的捷径。第二版特别用铜版纸印刷,图片更清晰。

内容简介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作者简介

  范国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兼任教育部、卫生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委;中华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华放射学杂志》、《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委;《European Radiology》、《癌症》、《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4种专业杂志审稿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ISTP收录3篇。出版专著2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CT诊断的物理基础和检查技术1 第一节CT成像的物理基础1 一、CT成像基本原理1 二、CT的种类1 第二节CT检查技术2 一、常用检查术语2 二、CT图像的特点4 三、CT成像对比剂5 第三节CT图像的阅读与报告书写5 一、书写前准备工作5 二、CT片观察6 三、描述6 四、印象6 五、建议7 六、报告书的核对工作7 第二章CT的临床应用及正常影像 解剖8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8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8 二、头颅CT的解剖8 三、头颅CT的扫描平面8 四、头颅典型层面的正常影像解剖9 五、正常CT血管造影(CTA)影像11 六、正常脑增强CT11 第二节头颈部12 一、鼻和鼻窦12 二、眼与眼眶13 三、咽部13 四、喉部15 五、耳部16 第三节胸部18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18 二、影像解剖和观察内容18 第四节腹部21 一、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21 二、肝脏、胆囊、脾脏及胰腺21 三、肾脏、输尿管与肾上腺25 四、盆腔25 第五节骨骼肌肉系统27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27 二、CT图像分析27 第三章CT在神经系统的应用28 第一节颅内肿瘤28 一、神经胶质瘤28 二、脑膜瘤29 三、垂体腺瘤31 四、颅咽管瘤32 五、松果体瘤33 六、听神经瘤34 七、脑转移瘤34 八、颅内肿瘤治疗后改变和肿瘤复发36 第二节颅脑损伤37 一、脑挫裂伤37 二、弥漫性脑损伤38 三、颅内血肿39 四、硬膜下血肿(积液)40 五、硬膜外血肿42 第三节脑血管疾病42 一、脑梗死42 二、颅内出血43 三、脑血管畸形45 四、颅内动脉瘤46 五、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8 第四节颅内感染性疾病49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49 二、颅内寄生虫病50 第五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52 第六节脊髓外伤53 第四章CT在头颈部的应用55 第一节眼和眼眶55 一、眼和眼眶肿瘤55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55 (二)色素膜黑色素瘤57 (三)海绵状血管瘤59 (四)神经鞘瘤60 (五)视神经胶质瘤61 (六)脑膜瘤62 (七)泪腺肿瘤63 (八)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65 (九)横纹肌肉瘤67 二、眶内炎性假瘤67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69 四、眶骨骨折和眶内异物71 (一)眶骨骨折71 (二)眶内异物72 第二节鼻和鼻窦74 一、鼻和鼻窦肿瘤74 (一)内翻性乳头状瘤74 (二)骨瘤75 (三)骨化性纤维瘤75 (四)鼻腔恶性肿瘤78 (五)鼻窦恶性肿瘤79 二、鼻和鼻窦炎性疾病80 (一)鼻窦炎80 (二)鼻和鼻窦息肉82 三、鼻窦囊肿84 (一)黏液囊肿84 (二)黏膜下囊肿85 四、鼻和鼻窦外伤86 (一)鼻骨骨折86 (二)鼻窦骨折86 第三节咽部89 一、咽部肿瘤89 (一)鼻咽血管纤维瘤89 (二)鼻咽癌89 (三)口咽癌93 (四)下咽癌95 二、咽部感染性疾病97 (一)咽后间隙感染和脓肿97 (二)咽旁间隙感染和脓肿98 三、咽扁桃体(腺样体)肥大99 四、咽部异物100 第四节喉部101 一、喉癌101 二、喉外伤104 第五节耳部104 一、耳部肿瘤104 (一)听神经瘤104 (二)血管球瘤105 二、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106 (一)中耳乳突炎106 (二)胆脂瘤110 三、耳部先天性发育畸形110 (一)外耳畸形110 (二)中耳听小骨畸形111 (三)先天性内耳畸形112 四、颞骨骨折113 第六节口腔颌面部114 一、颌骨肿瘤114 (一)牙源性肿瘤114 (二)非牙源性肿瘤117 二、涎腺肿瘤121 (一)多形性腺瘤121 (二)腺淋巴瘤121 (三)涎腺恶性肿瘤122 (四)腺样囊性癌123 三、牙源性囊肿125 (一)根尖囊肿125 (二)含牙囊肿125 四、先天性囊肿126 (一)甲状舌管囊肿126 (二)鳃裂囊肿127 第七节颈部128 一、颈部淋巴结病变128 (一)单纯性淋巴结炎128 (二)颈部淋巴结结核129 (三)淋巴管瘤130 (四)淋巴瘤130 (五)淋巴结转移132 二、颈部血管性病变(血管瘤)133 三、甲状腺疾病133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133 (二)亚急性甲状腺炎135 (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36 (四)甲状腺腺瘤136 (五)甲状腺癌138 四、甲状旁腺腺瘤140 第五章CT在呼吸系统的应用141 第一节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41 一、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41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141 三、支气管扩张142 四、慢性支气管炎142 五、气管肿瘤144 第二节肺先天性疾病145 一、肺不发育和发育不全145 二、肺隔离症146 三、肺动静脉畸形148 第三节肺部炎症148 一、大叶性肺炎148 二、支气管肺炎149 三、支原体肺炎150 四、间质性肺炎150 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151 六、肺炎性假瘤152 七、肺脓肿153 八、球形肺炎154 第四节肺结核155 一、原发型肺结核155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56 (一)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56 (二)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 肺结核156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157 四、结核性胸膜炎159 第五节肺真菌病160 一、曲霉病160 二、隐球菌病162 第六节原因不明性肺疾病162 一、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162 二、结节病163 三、韦格纳肉芽肿病164 四、肺泡蛋白沉着症165 五、肺泡微结石症166 第七节肺肿瘤167 一、支气管肺癌167 二、肺转移瘤171 三、肺良性肿瘤174 (一)错构瘤174 (二)腺瘤175 (三)肺硬化性血管瘤176 第八节肺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76 一、肺水肿176 二、肺栓塞177 三、肺梗死178 第九节尘肺(肺尘埃沉着病)178 一、矽肺(硅沉着病)178 二、石棉肺(石棉沉着病)179 第十节胸膜病变180 一、胸膜炎180 二、胸膜增厚、钙化180 三、胸膜间皮瘤182 四、胸膜转移瘤182 第十一节纵隔疾病183 一、纵隔气肿183 二、纵隔肿瘤184 (一)胸内甲状腺肿184 (二)胸腺瘤184 (三)畸胎瘤186 (四)淋巴瘤186 (五)淋巴管瘤187 (六)支气管囊肿188 (七)食管囊肿189 (八)心包囊肿189 (九)神经源性肿瘤189 第十二节膈肌病变191 一、膈疝191 (一)食管裂孔疝191 (二)胸腹裂孔疝192 二、膈膨升193 第十三节胸部外伤193 一、骨折193 二、气胸和液气胸193 (一)气胸193 (二)液气胸194 三、肺挫伤194 四、肺撕裂伤和肺血肿194 第六章CT在循环系统的应用196 第一节心包疾病196 一、心包积液196 二、缩窄性心包炎196 三、心包囊肿197 第二节大血管病变198 一、主动脉瘤198 二、主动脉夹层200 三、主动脉壁内血肿202 四、大动脉炎204 第三节冠状动脉病变205 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05 二、先天性冠状动脉瘘208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209 四、冠状动脉内支架评价215 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复查218 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218 第四节心肌病变220 一、扩张型心肌病220 二、肥厚型心肌病220 三、心室憩室221 第七章CT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223 第一节骨与关节创伤223 一、骨折223 二、关节脱位226 三、软组织损伤229 四、致密性骨炎230 第二节骨软骨缺血坏死230 一、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230 二、月骨缺血坏死231 三、剥脱性骨软骨炎231 四、骨梗死231 第三节骨髓炎232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32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233 三、慢性硬化性骨髓炎233 四、慢性骨脓肿235 第四节骨关节结核235 一、骨结核235 二、关节结核237 三、脊椎结核237 第五节骨肿瘤和瘤样病变239 一、良性骨肿瘤239 (一)骨瘤239 (二)骨样骨瘤239 (三)骨软骨瘤240 (四)单发内生软骨瘤240 (五)成软骨细胞瘤241 (六)非骨化性纤维瘤242 (七)骨血管瘤242 (八)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瘤)244 二、恶性骨肿瘤244 (一)骨肉瘤244 (二)软骨肉瘤246 (三)骨髓瘤247 (四)脊索瘤248 三、转移性骨肿瘤248 四、骨肿瘤样病变249 (一)骨纤维异常增生症249 (二)骨囊肿251 (三)动脉瘤样骨囊肿252 (四)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52 第六节关节病变253 一、化脓性关节炎253 二、类风湿关节炎254 三、创伤性关节炎255 四、退行性骨关节病255 五、髌骨软化症256 六、滑膜骨软骨瘤病256 第七节脊柱病变257 一、椎管狭窄257 二、椎缘骨和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57 三、脊椎退行性变259 四、椎间盘突出259 五、强直性脊柱炎260 第八节软组织病变261 一、软组织钙化和骨化性疾病――骨化 性肌炎261 二、软组织炎症262 三、软组织肿瘤263 (一)脂肪瘤263 (二)淋巴管瘤263 (三)血管瘤264 (四)神经纤维瘤265 第八章CT在消化系统的应用266 第一节消化道266 一、食管癌266 二、食管平滑肌瘤266 三、胃癌267 四、胃平滑肌瘤和胃平滑肌肉瘤、 胃间质瘤269 五、胃淋巴瘤271 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72 七、十二指肠恶性肿瘤272 八、小肠克罗恩病274 九、十二指肠和小肠良性肿瘤275 十、小肠恶性肿瘤276 十一、小肠转移肿瘤277 十二、结肠结核279 十三、结(直)肠癌280 十四、结肠息肉和息肉综合征282 十五、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283 十六、阑尾黏液囊肿284 第二节肝脏、胆系、胰腺和脾285 一、肝脏285 (一)肝硬化285 (二)肝弥漫性疾病286 (三)肝脓肿286 (四)肝寄生虫病287 (五)肝血管瘤288 (六)肝脏良性肿瘤――局灶性结节 增生和肝腺瘤289 (七)肝癌291 (八)胆管细胞癌293 (九)肝转移瘤294 二、胆系294 (一)结石症294 (二)胆囊炎296 (三)胆管炎300 (四)胆囊癌301 (五)胆管癌303 (六)胆囊和胆管的良性肿瘤及 瘤样病变303 (七)胆系梗阻304 三、胰腺305 (一)胰腺炎305 (二)胰腺癌307 (三)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307 (四)胰岛细胞肿瘤308 (五)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310 四、脾脏311 (一)脾先天性发育异常311 (二)脾脏增大312 (三)脾脓肿313 (四)脾脏良性肿瘤314 (五)脾脏恶性肿瘤315 (六)脾梗死316 第三节急腹症318 一、胃肠道和肠系膜急腹症318 (一)胃肠道穿孔318 (二)肠梗阻319 (三)肠套叠321 (四)肠系膜血管栓塞322 二、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损伤322 (一)脾脏损伤322 (二)肝脏损伤323 (三)胰腺损伤325 第四节腹膜腔326 一、腹膜炎和腹腔脓肿326 (一)腹膜炎326 (二)腹腔脓肿326 二、腹膜肿瘤327 (一)腹膜假性黏液瘤327 (二)腹膜间皮瘤和肠系膜硬纤 维瘤329 (三)腹膜转移瘤330 第五节腹膜后间隙331 一、腹膜后肿瘤331 (一)腹膜后原发肿瘤331 (二)腹膜后转移瘤331 二、腹膜后血管病变332 (一)腹主动脉瘤332 (二)腹主动脉夹层334 (三)下腔静脉先天性发育异常和 畸形334 (四)下腔静脉血栓或癌栓形成335 第九章CT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应用338 第一节泌尿系统338 一、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338 (一)肾脏先天性发育异常338 (二)肾盂和输尿管先天性发育 异常340 (三)膀胱和尿道先天性发育异常342 二、泌尿系统结石343 (一)肾结石343 (二)输尿管结石344 (三)膀胱结石345 (四)尿道结石345 三、泌尿系统结核347 (一)肾结核347 (二)输尿管结核348 (三)膀胱结核349 四、泌尿系统炎症349 (一)肾盂肾炎349 (二)肾脓肿与肾周脓肿351 五、泌尿系统肿瘤352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52 (二)肾腺瘤和其他少见肾脏 良性肿瘤353 (三)肾癌354 (四)肾母细胞瘤356 (五)肾转移瘤357 (六)白血病肾浸润357 (七)肾盂癌358 (八)输尿管癌359 (九)膀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360 (十)膀胱癌361 (十一)其他少见膀胱恶性肿瘤362 六、肾囊肿性疾病363 (一)单纯性肾囊肿363 (二)复合性肾囊肿363 (三)多囊性肾病364 (四)肾盂源性囊肿、肾盂旁囊肿和 肾窦囊肿365 (五)多囊性肾脏发育不良367 (六)髓质海绵肾367 第二节男性生殖系统368 一、前列腺增生368 二、前列腺癌368 第三节女性生殖系统370 一、子宫370 (一)子宫肌瘤370 (二)子宫内膜癌370 (三)宫颈癌371 二、卵巢373 (一)卵巢瘤样病变373 (二)卵巢囊性畸胎瘤375 (三)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 性囊腺瘤375 (四)卵巢原发恶性肿瘤376 (五)卵巢转移瘤377 第四节肾上腺378 一、库欣综合征378 二、原发醛固酮增多症379 三、嗜铬细胞瘤380 四、神经母细胞瘤381 五、肾上腺非功能性皮质腺瘤、非功能 性皮质腺癌和转移瘤381 六、肾上腺囊肿和髓脂瘤382 (一)肾上腺囊肿382 (二)肾上腺髓脂瘤382 第十章乳房疾病的CT诊断384 第一节正常乳房CT表现384 第二节乳房常见病变的CT表现385 一、急性乳腺炎385 二、乳腺增生386 三、乳房纤维腺瘤387 四、叶状肿瘤388 五、乳腺癌392 参考文献396

前言/序言

  随着医学影像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由一种临床辅助检查手段发展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X线、CT检查早已普及到县级基层医院,近几年基层医院也纷纷引进了MRI诊断设备,为基层医院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普及放射科相关治疗技术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基层医师很多没有机会接受更深入的专业教育,加之多年在基层,所见病例量少,病种局限,影像读片诊断存在困难。针对这种现状,本着“贴近基层实际,提高基层影像诊断水平”的原则,我们编写了《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第一版自2009年出版以来,得到广大医学影像学同仁及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特别是满足了在基层工作的医生的实际需要。许多热心读者来信或打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本书的厚爱并提出许多宝贵建议,正是在广大读者的殷切鼓励下,在编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第二版才得以出版。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第二版(以下简称第二版)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本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在编写内容方面,以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基础,兼顾专业技术的进展与其他相关知识,做到重点突出、深度适宜、涵盖面广、实用性强。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各位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联系临床实际,以实用为目的,紧扣影像科工作实践,以尽量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在病例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学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同时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作以简要介绍。总体来看,丛书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基本上涵盖了X线、CT及MRI诊断过程中所涉及的必备知识,既可作为基层医师的工具书,又能成为城市各大医院与医疗保健机构临床医生的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一直得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省内外多家医院放射科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与帮助。许多专家及同道为本书第二版出版提出宝贵建议并为本书无偿提供许多珍贵影像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虽几经审稿,仍难免存在疏漏、不当乃至错误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道不吝赐教,以期再版修订时完善。
  王书轩范国光
  2013年1月
医学影像学前沿系列:CT读片精要与临床应用 本书致力于为广大临床医师、影像科医师及相关专业医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实用的CT读片指导。我们深刻理解医学影像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评估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本书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帮助读者从入门到精通,熟练掌握CT影像的解读技巧,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 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写方式,将复杂的CT读片知识体系化、条理化。全书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CT成像原理与基础知识回顾 在深入探讨具体疾病的影像表现之前,我们首先回顾CT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线的产生与穿透、探测器的工作机制、图像重建的算法(如滤波反投影法、迭代重建法)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解CT图像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影像学上的“所见即所得”。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详细阐述X射线与不同组织密度之间的衰减差异,这是CT图像呈现不同灰阶的基础。 CT成像参数与图像质量: 探讨层厚、视野(FOV)、矩阵大小、重建算法等参数如何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分辨率和噪声水平。 CT数值(Hounsfield Unit, HU)的意义: 详细解读不同组织在CT图像上的HU值范围,以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 造影剂的应用与安全性: 介绍不同类型造影剂的特性、静脉注射的时机与方法,以及潜在的副反应及处理原则。 第二部分:重点器官系统的CT影像解剖与常见病变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以系统性的方式,逐一剖析人体各主要器官系统的CT影像解剖特点,并结合临床最常见的病变,进行深入讲解。每一章节都将聚焦于特定系统,提供详尽的影像学表现描述、鉴别诊断要点以及最新的影像学进展。 颅脑: 正常脑部CT影像解剖: 详细描绘脑实质、脑室系统、颅骨、脑膜等结构在轴位、冠状弥、矢状位CT上的表现。 常见病变: 脑出血(各种类型、部位)、脑梗死(急性期、陈旧期)、脑肿瘤(良恶性鉴别)、脑外伤(颅骨骨折、硬膜下/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脑炎、脑脓肿、脑积水等。重点关注不同病变的CT特征,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胸部: 正常肺部CT影像解剖: 重点介绍肺实质、肺血管、支气管、胸膜、纵隔、胸壁等结构。 常见病变: 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肺结核、肺肿瘤(肺癌的早期诊断与分期)、肺栓塞、胸腔积液、气胸、肺气肿、弥漫性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强调高分辨率CT(HR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腹部: 正常腹部CT影像解剖: 涵盖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胃肠道、腹膜后腔、盆腔器官等。 常见病变: 肝胆胰脾: 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急性/慢性)、胰腺癌、脾肿大等。 泌尿系: 肾结石、肾囊肿、肾肿瘤、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等。 胃肠道: 阑尾炎、肠梗阻、消化道肿瘤、憩室炎等。 腹膜与腹膜后腔: 腹腔积液、腹膜转移、腹膜后肿块等。 骨关节与脊柱: 正常骨关节CT影像解剖: 骨骼的密度、皮质、骨髓以及关节面的表现。 常见病变: 骨折(各种类型、移位)、脱位、骨关节炎、骨肿瘤(良恶性)、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肿瘤)等。 第三部分:CT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与进阶读片技巧 本部分将拓展读片思路,介绍CT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应用,以及更高级的读片技巧,帮助读者应对更复杂的临床挑战。 CT血管成像(CTA): 原理与技术: 介绍CTA的工作原理、扫描方案的选择以及不同造影剂注射策略。 临床应用: 重点讲解CTA在脑血管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狭窄)、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等诊断中的价值。 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介绍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引流术、射频消融等技术。 CT的局限性与误诊、漏诊的分析: 总结CT读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分析常见的误诊、漏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人工智能(AI)在CT影像分析中的初步展望: 简要介绍AI技术在CT图像识别、病灶检测、量化分析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视角。 本书特色: 丰富的真实影像资料: 全书配有大量来自临床的典型、少见及疑难病例的CT影像图片,直观展示病变特征。 图文并茂的讲解: 结合精美的图示,对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 临床导向的鉴别诊断: 针对每一种病变,都提供详细的鉴别诊断思路,帮助读者在实践中做出准确判断。 强调细节与技巧: 突出CT读片中的关键细节和实用技巧,避免盲点,提高诊断效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书适合所有致力于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加自信、准确地解读CT影像,为患者的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真是太及时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影像学的住院医师,面对浩如烟海的CT图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以前,我的读片经验主要来自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现场讲解,虽然直观,但往往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图谱,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CT的世界。 从基础的影像解剖,到各种常见病变的识别,再到疑难杂症的分析思路,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而清晰的阐述。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不同病变时,不仅提供了典型的CT表现,还深入分析了其病理生理基础,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图像背后的意义。书中大量的真实病例图片,配以精准的标注和生动的文字描述,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是什么”,而是着重于“怎么看”和“为什么”,教会我如何系统地分析CT图像,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诊断思路。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图书馆翻阅各种影像学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图片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直观的感受。而这本《CT读片指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张CT图像都经过精心挑选,分辨率高,层次感分明,标注清晰准确,让我能够非常容易地分辨出不同的解剖结构和病灶。特别是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书中还运用了放大和箭头等方式进行提示,大大降低了漏诊的可能性。 我还发现,这本书的编写逻辑非常符合临床需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疾病,而是按照解剖部位和系统来组织内容,这使得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找到与我正在面对的病例相关的章节,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参考。比如,当我遇到一个肺部占位时,我可以直接翻阅关于肺部CT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肺部常见病变的CT特点,以及鉴别诊断的思路。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另外,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常见病到少见病,从良性病变到恶性肿瘤,从急性期到慢性期,几乎囊括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这让我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某一种疾病的CT表现,而是能够建立起对各种影像学表现的整体认知,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还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临床经验和“小技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内容,却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我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在讲解胸部CT时,作者提到了一些在评估肺部结节良恶性时非常实用的影像学征象,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纸张的质量很好,印刷清晰,翻阅起来手感舒适。而且,它的大小也适中,方便携带,我可以在工作间隙,或者通勤路上随时拿出来学习。在书的最后,还附有详细的索引,方便我快速查找所需内容。 我之前参加过一些线下的影像学培训班,虽然老师讲得也很认真,但总觉得时间和空间有限,很多知识点只能浅尝辄止。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我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下,反复研读,直到完全掌握。它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老师,随时准备为我解答疑惑。 自从开始阅读这本《CT读片指南》,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读片时的信心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前,我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分析一张CT,而且常常会感到不确定。现在,我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并做出初步的判断。这让我对影像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更加期待未来能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影像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强烈推荐所有正在学习影像学,或者希望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阅读这本《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你成长和进步的宝贵工具。

评分

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简直是我最近工作中的“救命稻草”!作为一名初级放射科医生,每天面对的CT片子数量庞大,而且各种病灶层出不穷,很多时候真的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以前,我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靠多看片子、多问老师,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遇到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时,就容易陷入迷茫。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导航图”。它不像一些过于学术的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非常实用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理解CT影像的奥秘。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不同脏器和系统的CT影像时,首先会详细回顾相关的正常解剖结构,这一点对于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且会详细分析其鉴别诊断的思路,这一点对于培养临床思维非常有帮助。 书中大量的真实病例图片,质量非常高,细节清晰可见,而且标注也非常到位,这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病例联系起来。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其他的影像图谱,但很多图片的分辨率不高,或者标注不够清晰,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这本《CT读片指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病变的细微之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告知”你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它会引导你关注病变的形态、密度、边缘、内部结构、增强特点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并告诉你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的诊断思路。这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背诵”更有价值。 我非常喜欢书中在讲解某些疑难杂症时,会列举出几种相似的病变,并详细对比它们的影像学差异,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鉴别诊断能力。比如,在讲解肺部结节时,书中就详细对比了肺癌结节、炎性假瘤、错构瘤等多种病变的CT表现,并给出了区分的要点,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 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我。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医学知识,即使是刚入门的医学生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临床上的“小贴士”和经验之谈,这些“干货”对于提高我的实操能力非常有帮助。 我曾经也参加过一些影像学培训课程,但终究因为时间和场地限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本《CT读片指南》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深入学习。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随时准备解答我的疑问。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图片质量极高,并且目录和索引都非常详细,方便查找。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影像诊断助手”。 自从阅读了这本《CT读片指南》,我发现自己在临床工作中,对于CT图像的解读更加得心应手了。以前,我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琢磨一张片子,而且常常会有不确定的地方。现在,我能够更快地抓住重点,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这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总的来说,这本《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是我在影像学学习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宝贵财富。我极力推荐给所有希望在CT读片领域有所建树的同行们,它绝对是你提升专业技能的绝佳选择。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最出色的影像学著作之一。作为一名影像科的住院医生,我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CT图像,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非常实用的学习框架。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教科书模式,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临床实践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CT读片。从基础的解剖学回顾,到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再到复杂的鉴别诊断,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病变的影像学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而是会深入分析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这些基础如何体现在CT影像上。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CT影像的意义。 书中大量的真实病例图片,质量非常高,分辨率清晰,并且标注非常准确。我发现,通过反复比对和学习这些图片,我能够更快地识别出各种病变,并对其影像学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很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陷阱提示”。这些经验之谈,往往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够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诊和漏诊。例如,在讲解腹部CT时,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对微小病灶的敏感性的技巧。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按照解剖部位和系统进行划分,便于我根据临床需求进行查阅。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毫不费力。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在我看来,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式的CT读片指南。作为一名影像科的年轻医生,我深知影像学知识浩如烟海,而CT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非常深入的学习平台。 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看”和“为什么”。书中在讲解每一个章节时,都会先回顾相关的解剖结构,然后逐步引入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详细分析其鉴别诊断的思路。这种系统性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维。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复杂病变的深入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疑难杂症,而是通过详细的病理分析和多角度的影像学对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给出合理的诊断思路。这对于我们处理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清晰度极佳,细节丰富,并且标注也非常准确。我发现,通过反复翻阅和学习这些图片,我能够逐渐培养出对CT影像的“敏感性”,能够更快地捕捉到病灶的细微之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很多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陷阱提示”。这些经验之谈,往往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讲解胸部CT时,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对肺部小结节的识别率的实用技巧。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按照解剖部位和系统进行划分,便于我根据临床需求进行查阅。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毫不费力。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这类书籍抱有怀疑态度,觉得很多都流于表面。但是,《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每一部分内容时,都非常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疾病,而是从基础的解剖知识出发,逐步引入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详细分析其鉴别诊断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 书中对真实病例的运用非常广泛,并且图片质量极高,分辨率清晰,标注也十分到位。我发现,通过反复观看和比对书中的图片,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将其与实际工作中的病例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是什么”,而是着重于“怎么看”和“为什么”。它会详细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征象,并解释这些征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果。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疑难病例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情况,而是通过深入的病理分析和多角度的影像学对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给出合理的诊断思路。这对于我们处理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且通俗易懂,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干货”对于提高我的临床技能非常有帮助。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时,我就被它扎实的专业内容和清晰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作为一名刚步入放射科不久的医生,我深感在影像学领域,尤其是CT影像的学习,需要一个系统而深入的指导。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各种疾病的CT表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CT成像的原理,以及不同成像参数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影响。这让我能够从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CT影像,从而更好地把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书中对解剖结构的讲解尤为细致,配以高质量的断层解剖图和CT影像对比,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各个解剖层次。这为后续理解病变在不同部位的影像学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之前总是觉得解剖学知识有些枯燥,但这本书通过影像学的方式进行讲解,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既有趣又实用。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常见病变的详细阐述,不仅列举了典型的CT表现,还深入分析了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与其他相似病变的鉴别要点。例如,在讲解肺炎时,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类型的肺炎(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的CT特点,以及如何与肺结核、肺癌等进行鉴别,这对于我提高诊断的精确性非常有帮助。 书中大量的真实病例图片,质量非常高,分辨率清晰,关键部位标注明确,并且每张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让我能够充分理解病例的影像学特征。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影像学图谱,但很多图片模糊不清,或者标注不到位,学习效果不佳。而这本《CT读片指南》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作者的临床经验和“陷阱提示”,这些都是从海量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能够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误诊和漏诊。例如,在讲解腹部CT时,作者提醒我们要注意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调整窗宽窗位才能更好地观察。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按照解剖部位和系统进行划分,便于我根据临床需求进行查阅。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 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联系自己遇到的病例。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的“影像思维”能力。它让我明白,读片不仅仅是看图片,更是一个逻辑推理和信息整合的过程。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学习CT读片技术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提升专业技能的得力助手。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影像学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大同小异。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罗列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而是从“读片思维”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读片方法论。 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每一部分内容时,都非常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比如,在介绍腹部CT时,它不会孤立地讲解某个器官,而是会从腹腔的大体解剖入手,然后细致地讲解各个脏器在CT上的正常表现,再接着引入常见的病变。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理解不同解剖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病变如何影响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书中的图片质量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这本《CT读片指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张CT图像都经过精心挑选,分辨率极高,色彩还原真实,并且标注也非常清晰准确。对于一些重要的影像学征象,书中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强调,比如放大、箭头指示,甚至是多角度展示,这大大方便了我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看懂”CT影像,而是着重于“如何诊断”。它会详细分析各种病变的鉴别诊断思路,并给出具体的鉴别要点。例如,在讲解肝脏占位时,书中会详细对比各种肝脏肿瘤、转移瘤、血管瘤、囊肿等病变的CT表现,并给出明确的鉴别诊断提示,这对于提高我的诊断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我发现,这本书的编写者在影像学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在讲解中穿插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经验之谈,这些“干货”对于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这些经验之谈,很多是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却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还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读者的“影像学直觉”。它会引导读者去观察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影像学线索,并教导读者如何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诊断链条。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思考”,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会时不时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正在阅读的病例进行对照,这种即学即用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快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本书就像是我随身的“影像学顾问”,在任何时候都能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 我还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目录和索引都非常完善,方便我快速定位到我想要查找的内容。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毫不费力。 自从开始阅读这本《CT读片指南》,我感觉自己在读片时的信心和条理性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前,我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病例感到困惑,甚至出现漏诊。现在,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分析CT影像,并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总之,这本《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优秀的一本影像学书籍。我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资源。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同仁们,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医生,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我可以说,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是我近年来在医学影像学领域遇到的一本“宝藏”书籍。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影像学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而CT更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要真正做到“精通”CT读片,绝非易事。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如此推崇,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学习体验。它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出发,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开篇部分,对CT成像原理、伪影的产生及避免、以及各种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CT影像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识别。 在讲解具体器官的CT影像时,书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病例图片,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析了各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强调了鉴别诊断的关键点。例如,在讲解脑部CT时,书中详细对比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等常见病变的CT表现,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鉴别要点。这种详尽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诊断信心。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情况,而是通过深入的病理分析和多角度的影像学对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给出合理的诊断思路。这对于我们处理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细节丰富,色彩还原真实,并且标注清晰准确。我发现,通过反复观看和比对书中的图片,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CT影像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提高我的诊断敏感性。 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不失通俗,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干货”对于提高我的临床技能非常有帮助。 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比如如何根据病变的密度、形态、增强模式等特征,快速地缩小诊断范围,以及在哪些情况下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些经验之谈,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几乎每天都会翻阅它,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查阅遇到的病例,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帮助。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随时随地都在为我解答疑惑,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我强烈推荐这本《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给所有对CT影像学感兴趣,或者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你提升专业能力的“实战手册”。

评分

在我看来,《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这本书,是一部真正能够帮助读者“登堂入室”的影像学经典。作为一名影像科的住院医师,我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CT读片技术,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 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复杂的CT影像学知识,以一种非常清晰、非常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基础的影像解剖,到各种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再到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书中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真实病例的运用。大量的、高质量的CT图像,配以精准的标注和生动的文字描述,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我发现,通过反复观看和比对书中的图片,我能够逐渐培养出对CT影像的“直觉”,能够更快地捕捉到病灶的细微之处。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是着重于“怎么看”和“为什么”。它会详细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征象,并解释这些征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果。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疑难病例的讲解。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情况,而是通过深入的病理分析和多角度的影像学对比,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给出合理的诊断思路。这对于我们处理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且通俗易懂,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许多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干货”对于提高我的临床技能非常有帮助。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之前,我对于CT读片的学习一直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各种零散的资料、零散的经验,总觉得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教你“看”,更重要的是教你“思考”。书中对于每一个器官系统的CT影像讲解,都是从基础解剖入手,然后逐步引入常见病变,并详细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CT影像背后的逻辑。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病变影像学表现的细致描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一些关键词,而是会详细分析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内部结构、增强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病变,书中还会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给出明确的鉴别要点。 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清晰度极佳,细节丰富,而且标注也很准确。我发现,通过反复翻阅和对比书中的图片,我能够逐渐培养出对CT影像的“敏感性”,能够更快地捕捉到病灶的细微之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很多作者的临床经验和“独门秘籍”。这些经验之谈,往往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讲解肺部CT时,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评估肺部结节良恶性的实用技巧,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按照解剖部位和系统进行划分,便于我快速查找所需内容。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流畅,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毫无压力。 我会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拿不准的病例时,翻阅这本书,它总能给我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它就像我随身的“影像学百科全书”,随时随地都能为我提供帮助。 这本《CT读片指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中最常翻阅的一本书籍。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在CT读片方面的能力,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需要提升CT读片能力的医务人员,它绝对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

你是谁呢。我也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想

评分

书已经大体看过了,内容很全面,图像也清晰,但感觉深度不够。

评分

纸质非常好,包装也很好,正版无疑!

评分

我不知道是京东的原因,还是快递的原因,我们书打开后竟然是破的!!!!让我很失望!!!!!!!!!!!!!!!!!!!!!!希望有人给我一个说法!!!!!!!!!!!!!!!!!!!!!!!!!!!!!!!!!!!!!!!!!!!!!!!!!!!!!!!!!!!!!!!!!!!!!!!!!!!!!!!!!!!!!!!!!!!!!!!!!!!!!!!!!!!!!!!!!!!!!

评分

你是谁呢。我也想要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想

评分

挺不错的,图片挺清楚的

评分

内容还可以

评分

适合我。。。

评分

书还可以,质量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