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影印版)》适用于如下课程:文化与媒介体研究、性别研究、媒介社会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和政治学。媒介是如何建构性别的?性别描述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自身和自身行为的感知?媒介通过何种方式强化或是挑战了性别不平等?
内容简介
媒介是如何建构性别的?
性别描述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自身和自身行为的感知?
媒介通过何种方式强化或是挑战了性别不平等?
《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以生动而迷人的方式向您介绍了媒介与性别研究这一领域。本收广泛收录了重要国际学者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观念和方法途径,探讨了诸如娱乐、新闻、基层传播、新媒介文本、体制与受众等主题。
《批判性读本:媒介与性别》适用于如下课程:文化与媒介体研究、性别研究、媒介社会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和政治学。
作者简介
辛西娅·卡特(Cynthia Carter)现为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miversity)讲师,研究领域为新闻、媒介和文化。她曾出版有《暴力与媒介》(2003)、《环境风险与媒介》(1998)。她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杂志的合编者之一。
琳达·斯泰纳(Linda Steiner)现为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分校(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at Rutgers)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新闻与媒介。她编著有《媒介传播的批判性研究》,并参与了六份期刊的编辑工作,还撰写了30篇有关女性主义媒介、媒介伦理和新闻历史学方面的文章以及专著的章节。
目录
SERIES EDITORS FOREWORD
ACKNOWLEDGEMENTS
ACKNOWLEDGEMENTS FOR READINGS
1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READINGS: MEDIA AND GENDER
2 MAPPING THE CONTESTED TERRAIN OF MEDIA AND GENDER RESEARCH
PARTI TEXES IN CONTEXT
3 FROM MRS HAPPYMAN TO KISSING CHAPS GOODBYE: ADVERTISING RECONSTRUCES FEMININITY
4 THE POLITICS OF THE :SOFT NEWSAND THE SEXUALIZATION OF THE POPULAR PRESS
5 MURDER,GENDER AND MEDIA:SEXUALIZING POLITICS AND VIOLENCE
6 OLD STRATEGIES FOR NEW TEXES:HOW AMERICAN TELEVISION IS CREATING AND TREATNG LESBIAN CHARACTERS
7 PRETTY TOUGH:THE CULT OF FEMININITY IN WOMENS MAGAZINES
8 THE IMPACT OF MONITORING MEDIA IMAGES OF WOMEN
9 THE GREAT ROCK AND ROLL SWINDLE:THE REPRESENEATION OF WOMEN IN THE BRITISH ROCK MUSIC PRESS
10 LOSING FEAR:VIDEO AND RADIO PRODUCTIONS OF NATIVE AYMARA WOMEN
11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MASCULINITIES:FROM THENEW MANTO EHE NEW LAD
12 WOMEN AND THE INTERNET:THE NATURAL HISTORY OF A RESEARCH PROJECT
PART III AUDIENCES AND IDENTITIES
13 KNOWING PORNOGRAPHY
14 SAPPHIRES,SPITFIRES,SLUES AND SUPERITCHES:AFRAMERICANS AND LATINAS IN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15 WOMEN AND SOAP OPERA:RESISTIVE READINGS
16 FRUD VS.WOMEN:THE POPULARIZATION OFTHERAPY ONDAYTIME TALK SHOWS
17 WHAT GIRLS WANT:THE INTERSECTIONS OF LEISURE AND POWER IN FEMALE COMPUTER GAME PLAY
GLOSSARY
MEDIA AND GENDER VIDEO RESOURCES
INDEX
前言/序言
《性别光谱:重塑媒介叙事与社会认知》 一、 引言:穿越“二元对立”的迷雾,拥抱多元真实的性别光谱 长久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认知和文化表达,往往被一种僵化而狭隘的“二元对立”思维所笼罩:男性与女性,阳刚与阴柔,主导与被动。这种思维模式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限制了个体潜能的自由舒展,更在主流媒介的塑造下,将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意识深处。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由社会建构与权力结构编织而成的迷雾,便会惊奇地发现,性别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一片辽阔而斑斓的“光谱”。 《性别光谱:重塑媒介叙事与社会认知》一书,正是以此为核心出发点,旨在挑战并瓦解那些陈旧的性别二元论,鼓励读者以一种更为开放、多元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性别在当下社会中的复杂形态及其不断演变的意义。本书将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媒介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构建、传播、巩固甚至颠覆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的。从电影、电视、广告到社交媒体、网络游戏,媒介无处不在,它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渠道,更是塑造我们身份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场域。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是力求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维度,剖析媒介与性别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我们希望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媒介如何通过叙事策略、视觉呈现、语言运用等方式,强化或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媒介又如何成为争取性别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抑或是加剧性别歧视、固化社会不公的工具。 阅读本书,将是一场充满挑战与启发的思想旅程。我们将学习如何批判性地审视我们所接收到的媒介信息,辨析其中隐藏的性别偏见与权力运作;我们将有机会重新认识性别本身的丰富性与流动性,理解性别认同、性别表达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历是何其多元;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媒介叙事朝着更加包容、公正、真实的方向发展,从而重塑我们的社会认知,为构建一个更加平等的未来贡献力量。 二、 媒介的“性别滤镜”:审视主流叙事中的刻板印象与权力结构 媒介,如同一个巨大的“性别滤镜”,以其独特的方式过滤、重塑并呈现着关于性别的意义。从早期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花瓶”与“荡妇”二元标签,到电视广告中男性“养家糊口”和女性“操持家务”的固化形象,再到如今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直男癌”言论与“绿茶婊”标签,媒介始终在以各种方式参与着性别的生产与再生产。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主流媒介叙事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我们将分析: 经典叙事中的性别角色定型: 通过对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经典媒介内容的梳理,揭示男性如何长期被描绘成理性、强大、主导的英雄形象,而女性则常被塑造成情感化、被动、需要保护的形象。即使是那些看似反叛的角色,也往往难以摆脱“颠覆性的刻板印象”,最终服务于更宏大的男性中心叙事。 广告与消费文化中的性别营销: 广告作为媒介的商业触角,其性别呈现尤为值得关注。我们将剖析广告如何利用性别符号、身体意象和家庭场景,精准地将产品与特定的性别期待绑定,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社会价值观。从“男性专属”的汽车广告,到“女性专属”的美容产品广告,其背后隐藏的性别分工与权力逻辑不言而喻。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失衡与偏见: 新闻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其对性别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公众认知。本书将探讨新闻报道中女性声音的缺失、性别议题的边缘化、对女性受害者的污名化等问题,以及男性叙事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主导地位。 网络媒介的新形态与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介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和低门槛的特点,为性别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孕育了新的问题。我们将分析网络社群中的性别歧视、网络欺凌、性别表情包的滥用,以及网红文化如何重新定义或固化性别形象。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刻板印象背后所潜藏的权力结构。我们并非简单地将媒体视为一个被动的反映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建构者。媒介通过选择、编码、传播特定的性别信息,不仅反映了现有的社会权力关系,更在不断地塑造和巩固这些权力关系。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等宏观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媒介得以维系和传播的?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又如何服务于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和利益?这些都是本书将要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 三、 解构与重构:媒介如何成为打破性别壁垒的力量 尽管媒介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同样蕴含着打破性别壁垒、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本书将着重探讨媒介在解构旧有性别规范、重构多元性别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边缘群体的发声平台: 许多曾经被主流媒介忽视的性别群体,如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性少数群体等,正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媒介、独立媒体以及新兴的文化创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分享自己的经历,挑战既有的性别二元论。本书将分析这些“边缘叙事”如何丰富我们对性别的理解,并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女性主义媒介实践的创新: 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富有创造力的媒介实践。从独立出版物、播客、纪录片到社交媒体上的倡导活动,女性主义者们正在积极地利用媒介来挑战性别歧视,争取性别平等。本书将呈现这些实践的案例,探讨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多元性别认同的呈现与普及: 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开始尝试展现更加多元化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元划分。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对于性别的理解和接纳度。我们将分析这些“新叙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升公众的批判性媒介素养,是应对媒介性别议题的关键。本书将介绍如何培养读者辨别信息真伪、识别媒介偏见、理解媒介运作机制的能力,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关于性别的公共讨论中,并抵制有害的性别刻板印象。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机遇: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为打破传统的视觉界限、探索全新的性别表达方式提供了可能。本书将展望这些技术在未来性别叙事中的潜力。 四、 迈向性别光谱:重塑我们的认知与行动 《性别光谱:重塑媒介叙事与社会认知》一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读者从僵化的性别二元论走向对性别光谱的理解和拥抱。这意味着: 承认性别的流动性与多样性: 性别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流动的概念,每个人都可能在性别光谱的不同位置找到自己的坐标,或者在不同时期经历性别的变化。 超越简单的“男性”与“女性”标签: 我们的社会认知不应被简化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应包含更丰富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社会性别角色。 理解个体经验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性别体验都是独特而复杂的,不应被刻板印象所限制或概括。 推动社会包容与平等: 承认并拥抱性别光谱,是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尊重个体差异、实现真正性别平等的基石。 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自我反思与意识觉醒的过程。我们将鼓励读者: 批判性地审视自己接触到的媒介信息: 问自己,这些信息是如何塑造我关于性别的认知?它们是否在强化刻板印象? 积极地寻找和支持多元的性别叙事: 关注那些挑战二元论、展现性别丰富性的作品和声音。 参与到关于性别的开放和尊重的对话中: 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经历,共同探索性别的意义。 将媒介素养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抵制性别歧视,倡导性别平等。 《性别光谱:重塑媒介叙事与社会认知》希望成为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媒介世界中性别构建的复杂图景;它更希望成为一盏启明的灯,照亮我们通往理解、接纳和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公正、平等的性别未来的道路。本书将陪伴您一同走过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共同塑造一个不再被“性别滤镜”所束缚,而是尽情展现性别光谱之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