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经典著作(第1卷)

档案学:经典著作(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编
图书标签:
  • 档案学
  • 档案史
  • 档案理论
  • 文献学
  • 历史学
  • 信息管理
  • 文化遗产
  • 学术著作
  • 经典文献
  • 中国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1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9015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档案学经典著作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6
字数:7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档案学:经典著作(第1卷)》第一卷以文书学为主,包括了徐望之先生的《公牍通论》、陈国琛先生的《文书之简化与管理》、许同莘先生的《公牍学史》和周连宽先生的《公文处理法》;第二卷以档案学为主,包括了程长源先生的《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先生的《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先生的《档案管理法》、梁上燕先生的《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傅振伦与龙兆佛先生的《公文档案管理法》、黄彝仲先生的《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周连宽先生的《档案管理法》、秦翰才先生的《档案科学管理法》和殷钟麒先生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每一种旧著之后都编人了学界对其书的评论,以供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及其思想,起到一个导读的作用。

目录

公牍通论
徐望之与《公牍通论》
文书之简化与管理
陈国琛与《文书之简化与管理》
公牍学史
许同莘与《公牍学史》
公文处理法
周连宽与其档案学著作

精彩书摘

  (69)题本题本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令诸司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具题本投进,清因之。光绪末年,均改为奏本,明清两朝《会典》载有题本式,均首称“某衙门某官臣某等谨题为某事”,末称“谨题请旨”。如不请旨,只用“谨具题知”。后书某年月日某衙门某官臣某。
  (70)揭帖揭帖自宋时已有之。而以之为文书之名,则始于明。明阁中凡有密奏及奉谕对答者,皆称为揭帖。其制视题本差狭而短,字如指大,以文渊阁印缄封进御。清初尚沿其制,后废。其式首称“某官某谨揭为某事云云”,末称“理合具揭,须至密揭帖者”,后书某年月日。
  (71)咨呈咨呈始于明。凡六部行文五军都督府、各处承宣布政使司行文六部、清各省布政按察上六部,皆用咨呈,民国因之,今废。明咨呈之程式首称“某部为某事”,末云“合行咨呈,伏请照验施行,须至咨呈者”。文后书“右咨呈某军都督府”,次书某年月日尚书及侍郎名押。(参阅本书第三章第四款第一节咨)
  (72)牒呈牒呈始于明,应天府上都司布政司、各府上按察司、按察司上布政司用之。清各府行按察司亦用牒呈,今废。
  (73)牒上牒上仅明有之。凡各处守御千户所兵马指挥上各府,皆用牒上,其式与咨呈略同。
  (74)参评乃长官告属吏之辞,即古人所谓教也。明人偶为之,此外则少见。第九节公文名称始于清代者
  (75)谕谕者,告之使晓也。《左传》有周天子手谕告诸侯,是谕之称,已见于春秋之世。汉高祖有入关古谕,但其文不可考。清制特降者为谕,因请而降者为旨,凡晓谕中外及京官自侍郎以上,外官自知府总兵以上之黜陟调补,皆以谕行之,谓之上谕。而传递上谕之由内阁者,谓之明发,又日明降或明寄;由军机处者,谓之廷寄;由藩臬者,谓之传谕。上谕无一定程式。民国始废。但长官告其属吏日谕,现今机关中犹沿用之。
  ……

前言/序言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策划出版一套《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以“经典”的眼光检视档案学著作发展历史,并为爱好专业典籍者提供阅读便利,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所谓学术经典,大体是指那些能够解决时代的学术问题,又对后世学术发展提供启迪和示范,获得学界基本认同的著作。《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计划先从民国档案学经典编起,逐步扩至1949年以后的大陆和台湾,并旁及国外学术经典。这样的出版计划,无疑可以惠泽档案学人,对于传承和传播档案学术功莫大焉。
  清代学者阮元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学科意义的档案学从粗疏逐渐走向成熟。今天站在所谓“百年前后”的时间点上,回顾民国时期档案学发展历史,那些可圈点的经典之作,对于今天的档案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民国时期档案学研究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大转折中展开的,具有两个鲜明的时代特点。经世致用,切近时代需求,是这一时期的首要特点。一面因缘于史料大发现,以文化学术界学者为研究主体,以历史档案整理为中心问题,其成果兼承学术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重重任;一面受时政的助推,以行政界为主体,以文书档案改革为中心问题,其成果力求推动国家行政的高效运转。这一时期的经典著作大多语言浅近,方法力主可行,各种卡片簿册之设计与档案用具之描画不厌其细,不厌其详。著作者大多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经验,倾心于学术研究,其孜孜以求的精神隐藏于字里行间。如龙兆佛曾服务于广西省政府,从事档案整理,他的《档案管理法》易稿十余次始脱稿,字字句句皆从实践中得之。以后世眼光来看,这些著作于理论抽象概括或尚有欠缺,不过确实凸显了档案学的应用学科性质,朴实无华,不尚虚理。
档案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系“档案学经典著作”系列的第一卷,旨在为读者呈现档案学领域 foundational 的理论基石与前沿的实践探索。我们深知,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其科学的整理、有效的管理和智慧的利用,对于维护社会记忆、传承文明血脉、推动知识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卷着力于梳理档案学百余年来发展的脉络,汇聚领域内 seminal 的理论观点,揭示档案学核心概念的演变与深化,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与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展现档案学理论如何指导并塑造着实际工作。 一、 档案学的历史维度:从记录到记忆的演进 档案学的诞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对记录和保存信息的需求密切相关。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追溯档案学思想的源头。从古代王朝的史官制度、中世纪教会的文献管理,到近代国家档案机构的建立,我们不仅关注“形式”上的档案保存,更深入探究其背后“内容”的价值认识。我们将考察早期档案实践中蕴含的初步管理理念,例如按来源分类、保护物理安全等,以及这些理念如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演变。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历史文献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推动了档案作为历史研究基础的地位的确立。本书将重点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档案的集中整理和比利时两位先驱——杜切恩(Victor Duruy)和兰格洛瓦(Charles-Victor Langlois)与西翁(Sebastien Seigneobos)——对档案学理论做出的奠基性贡献。特别是兰格洛瓦与西翁合著的《导言》,其对档案“来源”的强调,对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考量,以及对历史学家如何利用档案的研究方法论的探索,都为后来的档案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将对此经典著作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其理论的时代背景、核心观点及其深远影响。 进入20世纪,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张、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以及信息爆炸的趋势,档案学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深度不断拓展。本书将考察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档案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各国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档案馆体系,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各类档案,以及如何将档案作为国家治理和历史叙事的重要工具。我们将探讨早期档案学理论中关于档案“组织”、“分类”、“描述”和“鉴定”等关键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二、 档案学的核心理论:理解档案的本质与规律 档案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档案工作的思想罗盘。本卷的第二部分将深入剖析档案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档案的定义、档案的特性、档案的生命周期以及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1. 档案的定义与本质: 我们将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档案”的定义演变,从最初的“历史文献”到更广泛的“活动记录”,再到现代信息时代对“数字档案”的认识。我们将讨论档案作为“证据”、“信息”和“记忆”的多重属性,并探讨如何准确界定档案的范畴,区分档案与一般文献、资料的区别。 2. 档案的特性: 档案的特性是理解和管理档案的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档案的原始性、独特性、连续性、关联性等关键特性,并分析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档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例如,原始性是档案作为证据的根本,独特性决定了档案无法替代,连续性体现了档案发展的动态过程,关联性则揭示了档案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 档案的生命周期理论: 档案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核心理念。本书将详细介绍该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不同模型(如“三阶段论”、“五阶段论”等)。我们将分析档案从产生、累积、归档、保管到最终处置(永久保管或销毁)的各个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需要进行的管理活动,如接收、整理、描述、保管、利用、鉴定和处置。我们将强调,理解档案的生命周期有助于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避免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 4. 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本节将系统阐述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来源原则、原始顺序原则、尊重档案原貌原则、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分类与组织原则、安全保管原则、有效利用原则等。本书将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案例,深入解读这些原则的内涵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例如,来源原则如何指导档案的整理与分类,以保持档案的整体性和上下文关系;原始顺序原则如何有助于理解档案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尊重档案原貌原则如何保障档案的证据价值和历史真实性。 三、 档案学的实践探索: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本卷的第三部分将聚焦档案学理论在不同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探索,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展示理论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手段,以及实践经验又如何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创新。 1. 国家档案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从欧洲大陆的中央档案馆到英美国家的公共记录办公室,本书将梳理各国国家档案机构的建立过程,考察其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职能定位、管理模式和法律依据。我们将分析国家档案在国家治理、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如档案资源的征集、保管、利用等问题。 2. 特殊类型档案的管理: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档案学研究逐渐延伸到各类特殊类型的档案,如政府档案、企业档案、档案、多媒体档案、数字档案等。本书将选取部分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档案的特殊性,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我们将探讨如何规范政府档案的形成与归档,如何处理企业档案的商业秘密保护与利用,如何有效管理和保存珍贵的音乐、电影等视听档案,以及在信息时代,数字档案的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如数字迁移、长期保存、元数据管理等。 3. 档案整理与描述的理论与方法: 档案整理与描述是档案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理论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领域。本书将回顾档案整理的基本方法,如按来源分类法、按问题分类法、案卷整理法等,并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和适用性。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档案描述的标准与规范,如ISAD(G)(国际现行档案描述总规)、ISAAR(CPF)(国际现行谱系档案描述总规)等,并分析其在提高档案可检索性和可访问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4. 档案的鉴定与处置: 档案鉴定是确定档案保存价值、决定其最终命运的关键环节。本书将探讨档案鉴定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档案的鉴定要点,并讨论档案的永久保管与定期销毁的意义。我们将强调,科学的档案鉴定是实现档案资源优化配置、减轻保管负担、提高利用效率的必要手段。 四、 档案学发展的未来展望 本卷的最后一章将对档案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档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档案的产生、管理和利用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将探讨数字环境下档案学的挑战,如数字鸿沟、数据安全、永久保存技术等,并展望档案学在人工智能辅助分类、智能检索、知识挖掘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我们将强调,档案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核心价值——保存人类记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未来的档案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与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携手,共同构建更加丰富、更加便捷、更加智慧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 本书旨在为档案学专业学生、研究者以及广大档案工作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档案学的理论精髓,掌握其核心方法,并对档案学的发展趋势有深刻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对经典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经验的借鉴,档案学将继续在守护历史、服务当下、启迪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保持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绝不卖弄文采,用词精确、逻辑清晰,如同外科手术刀般锋利。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复杂交叉学科概念时的措辞,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平衡点,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精确性的要求,也不会让非本专业背景的读者感到措手不及。每次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作者把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用一种近乎禅意的秩序感重新排列了一遍。这种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编排,让我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相较于市面上许多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简化的著作,这本书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它尊重知识本身,也尊重每一个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在着手准备一个关于历史文献整理的项目,急需一本权威性的参考书来打底。我之前翻阅了一些网络上的推荐,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当我开始接触这本著作时,我立刻感受到了它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严谨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分解,然后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把握住核心脉络。尤其是在讨论到档案的生命周期管理那一部分,描述得极其详尽,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都分析得入木三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步步学习如何“打磨”和“守护”时间留下的痕迹。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指导的完美结合,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论指导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老派的、厚重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封面的设计,那种字体选择和留白的处理,透着一股子对知识的敬畏感。说实话,我原本对“档案学”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有些刻板的印象,觉得它可能偏学术、偏枯燥,但这本书的整体呈现却非常专业且有品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精妙,无论是图表的插入还是注释的标注,都显得井井有条,阅读体验堪称一流。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个版本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追求高品质书籍的读者来说,光是冲着这份制作水准,就绝对值得入手。我甚至有点舍不得在上面做笔记,生怕破坏了它原本的美感,这可能也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吧。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大,纯粹是因为工作需要才硬着头皮开始看。没想到,这本书里的一些案例分析竟然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空谈,而是大量引用了历史上真实的档案事件作为例证,比如某个政府文件的意外发现如何改写了一段历史,或者某个企业档案管理不善导致了怎样的巨大损失。这些故事性极强的片段,让原本冰冷的技术名词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开始思考档案工作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意义。我发现,档案学远不止是分类和编目,它关乎记忆的存续,关乎真相的构建。我甚至为了理解某个案例,特意去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种由书本引导着主动探索知识的体验,实在太棒了。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它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对于那些已经在领域内工作了一段时间,希望能突破瓶颈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论点。比如,在涉及到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策略时,作者提出的几种前瞻性框架,我之前从未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如此细致的对比和评估。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未来十年、二十年技术迭代对现有工作流程的冲击。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元数据标准化的章节,那里的论述精妙且富有洞察力,感觉像是被塞进了一个高阶研讨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未来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

质量好好好

评分

质量好好好

评分

质量好好好

评分

经典。书品质量一般。

评分

经典。书品质量一般。

评分

经典。书品质量一般。

评分

质量好好好

评分

经典。书品质量一般。

评分

质量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