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6
明清史学术文库·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首先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三点,即“观念史研究高度重视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要从观念变迁、时代精神的角度,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却实在不能成为观念史的特色。但凡思想史的写作,都是想以思想为切入点来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成功或失败罢了。
评分首先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三点,即“观念史研究高度重视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要从观念变迁、时代精神的角度,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却实在不能成为观念史的特色。但凡思想史的写作,都是想以思想为切入点来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成功或失败罢了。
评分从传统的思想史的写法来说,高先生此说是没有问题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若论成系统的、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思想史体系,无可否认是由侯外庐先生建立的。从“正统”的思想史写作范式来看,不管现今思想史的具体内容有了多少推进,(事实上,我觉得相比于侯外庐先生的时代,现在对于中国思想通史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即便是具体内容上,也多是修补,而没有突破。)从整体上看,仍没有超出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的范围。在此不妨以张岂之先生主编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为例。《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思想绪论”,总论中国思想缘起、商周时代思想;中篇为“孔墨显学”;下篇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分老子、庄子、杨朱学派、思孟学派、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荀子、韩非子等章。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从章节上看,这部出版于2008年的新作,较之五十余年前的旧著(此书第一册初版于解放前,解放后,经改编,于1961年撰成《中国思想通史》)有什么突破呢?很遗憾,我只能说没有。《先秦卷》分为八篇,第一篇“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第二篇“儒学篇”、第三篇“墨学篇”、第四篇“道家篇”、第五篇“法家篇”、第六篇“名学篇”、第七篇“纵横家篇”、第八篇“兵学篇”。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增加纵横家篇(《思想通史》第一册第十七章有纵横家思想一节)、兵学篇,《先秦卷》相较于《思想通史》第一册的区别并不大。当然,不可否认,《学说史》较之《通史》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领域,如因简牍的发现而得以大展拳脚的先秦兵学研究,较之《通史》,《学说史》中关于《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的论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说,在《中国思想通史》之后,各种中国思想史的论述,虽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互有歧异,但综而言之,却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这一方面可说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确立了一个合理的范式,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习惯了这种范式,没有了创新、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我想更多的是后者。那么多重复的研究,虽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进,但总体的停滞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高先生说:“摆在你面前的这部著作不是学术史,也不是思想史,而是一部关于观念文化史的著作。”(P1)对于思想史、学术史、观念史的界定,在我看来学界并没有能下明确的定义,那么,高先生是如何来界定他认为的观念史的呢?或者说,高先生自认这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观念文化史,那么,思想史与观念文化史的区别何在呢?
评分再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高先生说观念史“不但注重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且高度重视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直接点说,就是高先生认为思想史只需要研究“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对于“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是不必措意的。同时,“观念史研究不能不建筑于对个人、特别是对群体考察的基础之上,但它绝不局限于对个人或群体的考察,努力揭示一个时代总的精神风貌是它最直接的研究目的。”这也是从传统的思想史写作出发来说的。
评分从传统的思想史的写法来说,高先生此说是没有问题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若论成系统的、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思想史体系,无可否认是由侯外庐先生建立的。从“正统”的思想史写作范式来看,不管现今思想史的具体内容有了多少推进,(事实上,我觉得相比于侯外庐先生的时代,现在对于中国思想通史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即便是具体内容上,也多是修补,而没有突破。)从整体上看,仍没有超出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的范围。在此不妨以张岂之先生主编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为例。《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思想绪论”,总论中国思想缘起、商周时代思想;中篇为“孔墨显学”;下篇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分老子、庄子、杨朱学派、思孟学派、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荀子、韩非子等章。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从章节上看,这部出版于2008年的新作,较之五十余年前的旧著(此书第一册初版于解放前,解放后,经改编,于1961年撰成《中国思想通史》)有什么突破呢?很遗憾,我只能说没有。《先秦卷》分为八篇,第一篇“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第二篇“儒学篇”、第三篇“墨学篇”、第四篇“道家篇”、第五篇“法家篇”、第六篇“名学篇”、第七篇“纵横家篇”、第八篇“兵学篇”。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增加纵横家篇(《思想通史》第一册第十七章有纵横家思想一节)、兵学篇,《先秦卷》相较于《思想通史》第一册的区别并不大。当然,不可否认,《学说史》较之《通史》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领域,如因简牍的发现而得以大展拳脚的先秦兵学研究,较之《通史》,《学说史》中关于《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的论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说,在《中国思想通史》之后,各种中国思想史的论述,虽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互有歧异,但综而言之,却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这一方面可说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确立了一个合理的范式,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习惯了这种范式,没有了创新、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我想更多的是后者。那么多重复的研究,虽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进,但总体的停滞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首先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三点,即“观念史研究高度重视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要从观念变迁、时代精神的角度,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却实在不能成为观念史的特色。但凡思想史的写作,都是想以思想为切入点来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成功或失败罢了。
评分那么,高先生这个界定就能真正划分开观念史和思想史、学术史吗?我看很难。首先让我们从高先生的三个特色入手来解读高先生的观念史吧。
评分那么,高先生这个界定就能真正划分开观念史和思想史、学术史吗?我看很难。首先让我们从高先生的三个特色入手来解读高先生的观念史吧。
明清史学术文库·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