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双林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地理学
  • 西学东渐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地理
  • 中西交流
  • 社会变迁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45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9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 道咸年间:初步传入
二 同光年间:系统介绍
三 光宣年间:理论阐述
四 传教士于近代西方地理学东传
五 外国“探险家”与近代西方地理学东传
六 晚清西方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的际遇
第二章 从传统地理学到近代地理学
第三章 晚清地理学研究与民族救亡
第四章 地理学研究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第五章 地理学研究与传统观念的变异(一)
第六章 地理学研究与传统观念的变异(二)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中外人名对照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的表述。 《帝国边缘的测量:晚清地理学与全球视野的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地理学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与全球化浪潮时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挣扎。这个时期,晚清的知识分子群体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危机——以实地勘测、精确测量和科学分类为核心的西方地理学范式,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涌入古老的中华帝国。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地理学家的生平或著作,而是着力于揭示知识、权力与空间观念是如何在“西潮”的冲击下相互作用,最终重塑了中国对自身疆域和世界的认知。 一、 测量与主权的边界:帝国地理学的危机与重构 晚清时期,传统的“禹贡”体系和“天朝上国”的观念在边界的冲突中逐渐瓦解。本书首先考察了西方测绘技术,如经纬线定位、三角测量法等,如何被用于军事勘界与殖民扩张。面对沙俄、英国等国在西北、西南边疆的蚕食,清廷内部对地理测绘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我们详细梳理了清末官员和知识分子如何被迫采纳西方法制图学,以期通过精确的“科学”手段来维护或至少界定岌岌可危的帝国主权。 核心议题聚焦于: 传统“舆图”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意义,如何在新式“地图”的客观性叙事面前退却?知识分子群体(如徐寿、傅兰 পরিবহ等人)在学习西方地理学时,如何进行选择性吸收和本土化改造?他们试图用“科学”来对抗“武力”,但这种知识上的接纳是否本身就预示着另一种形式的主权让渡? 二、 知识的迁徙:地理学的“西化”路径探析 地理学的知识输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的翻译和引介过程。本书探讨了传教士、留学生以及新式学堂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关注到,早期的地理学知识往往附着在自然科学、军事学甚至外交实践之中,而非独立学科的形态出现。 术语的“大爆炸”: 传统中文中缺乏对“地质学”“气候学”“人口地理学”等现代分支的对应词汇。本书细致考察了翻译家们在构建这些新术语时的困境与创造,例如“大陆”“洋流”“经纬度”等基础概念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士人对全球空间的基本感知。 教科书与教材体系: 晚清新政后,教育体系的改革将地理学确立为基础学科。本书分析了《地理学通论》等早期教材的内容结构,揭示了西方学科体系(如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如何取代传统的方志编纂模式,以及这种转变对中国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三、 人文地理的转向:地域认知与民族构建 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地理学不再仅仅是测量疆域的工具,它开始涉足对“人地关系”的阐释,这直接影响了晚清的民族主义叙事构建。 本书第三部分探讨了地理学如何被用作构建“中华民族”的物质基础。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们开始强调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从广袤的西北高原到富饶的东南沿海——并将这种多样性视为“大一统”民族的内在支撑。然而,这种对地域的科学划分,也无意中强调了内部的差异性,为日后的区域分化思潮埋下了伏笔。 旅行与观察的伦理: 晚清兴起的“游记”和“考察报告”是地理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分析徐霞客式的传统游历与西方科学观察方法的结合,考察知识分子如何以新的“理性之眼”重新审视本国山川,这种审视背后隐含的对“落后”与“先进”的自我评判。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实体: 晚清的地理学家试图在世界地图的框架内,为“中国”界定一个精确的、可量化的、同时又具有独特性的位置。这种努力,是试图在被西方定义的全球秩序中,为中国争取一个“科学”的席位。 四、 实践与后果:地理学者的身份认同 晚清地理学家的身份是复杂的:他们既是传统士大夫,又是新式科学的实践者。本书通过对如丁文江、竺可桢等一代科学家的早期活动进行考察,揭示了他们在体制内外的挣扎。他们如何在旧式官僚体系中争取资源,建立现代地理研究机构(如地质调查所的地理部门),以及他们在政治动荡中如何努力将地理学塑造成一个独立于政治干预的“纯粹科学”。 本书认为,晚清地理学的转型是一场痛苦的“去魅”过程,它剥离了传统地理观念中的神圣性与道德性,代之以精确、实证和全球对标的现代理性。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中国的地图,更重塑了中国人观察、理解并定位自身于世界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现代中国科学体系形成的复杂路径及其遗留下的深刻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标题中“激荡”二字,预示着这并非一段平静的知识接收过程。西方的地理学传入,必然会与中国传统的“舆地”观念发生碰撞。我很好奇,这种碰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两种不同认知体系的冲突,还是在冲突中孕育出新的融合?比如,在中国传统地理学中,更多的是以中原为中心,强调“中国”的独特性,而西方地理学则是一种更客观、更普适的全球视角。当这些新的地理知识被引入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去消化、吸收,甚至反思的?他们是全盘接受,还是有所保留,甚至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这本书很可能捕捉到了这些思想的火花,描绘了当时学术界关于地理学定义的争论,以及不同学派在这种新知识冲击下的分化与演变。我想,这不仅是对地理学本身的研究,更是对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和转型的一次深入剖析。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地理概念,在晚清那个时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的陌生和充满挑战。想象一下,在没有全球定位系统,甚至连准确的世界地图都稀缺的年代,如何去描绘和理解那个辽阔而充满未知的世界?《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最根本的层面出发,去梳理那些西方地理知识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中国社会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地图测绘、山脉河流的介绍,更关乎于“世界”这个概念本身是如何被重塑的。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传教士、探险家,甚至是近代官员,他们是如何将西方绘制的地图带回中国,又是如何用各种方式去解读和传播这些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出,在晚清的语境下,地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认识世界、重塑国家认知的工具,甚至是一种抵抗外来侵略、寻求自强图存的隐秘力量。

评分

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心怀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知识领域。最近在书架上翻到一本《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听到滚滚浪潮拍打着古老海岸的声音。我一直觉得,地理学并不仅仅是地图和山川河流的描述,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脉络。晚清,一个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的时代,西方地理知识的传入,无疑会对当时的中国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是单纯的学习和模仿,还是在吸收中融入本土的智慧?那些在教科书里被简略带过的地理启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物故事和学术争鸣?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知识转型图景,从宏观的疆域认知到微观的物产考察,从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到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隐藏着精彩的细节。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感受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挣扎、探索与创新,理解地理学如何成为晚清社会变革的一个独特视角。

评分

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地理学在晚清社会各个层面的具体影响。它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术探讨,有没有可能渗透到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在海防建设、矿产开发、对外贸易,甚至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中,地理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或许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地理知识如何被应用于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我想到,当一个国家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疆域、资源和周边环境时,它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方向都会随之改变。《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很可能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从“纸上谈兵”到“指导实践”的过程,揭示了地理学作为一种实用知识,如何在那个变革的年代,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它或许还能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地理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关于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

评分

总的来说,我被《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这个书名所吸引,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晚清那个特殊时期知识转型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地理认知,是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外部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涌入时,这种认知必然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场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展现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接受、理解、消化西方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认识世界,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关于文化、关于民族如何在剧变中寻求自身定位的生动写照。我渴望从字里行间,感受那个时代知识界的脉搏,理解地理学所承载的时代意义。

评分

科学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凡有文明的地方,就可以写出它的科学史来。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有“美洲的玛雅科学史”、“非洲科学史”、“少数民族科学史”,当然也可以有“中国科学史”。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史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假定科学作为“人类”的自然知识有一种主导的、本质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或先或后的靠近这种主导形态——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容易认同这个主导形态就是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科学史就是记载自然知识的这一主导形态的发展历程。这个假定也被认为是“现代性”在科学史领域中的体现。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想把中国的科技文明纳入统一的世界科学史图景之中,就属于这种伟大的努力。他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本参照系,仔细查检中国历史上与之类似的科技成就,从而按现代的分科体系梳理出中国古代科技的涓涓细流来。

评分

此书是郭双林先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一部力作,在学界颇受好评,影响较大。该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并与时代紧密结合,把握晚清西方文化传播、民族危机与地理学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考察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影响,且着重探讨了晚清地理学对近代社会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它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评分

科学史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凡有文明的地方,就可以写出它的科学史来。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有“美洲的玛雅科学史”、“非洲科学史”、“少数民族科学史”,当然也可以有“中国科学史”。但是,这样定义的科学史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假定科学作为“人类”的自然知识有一种主导的、本质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或先或后的靠近这种主导形态——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很容易认同这个主导形态就是西方的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科学史就是记载自然知识的这一主导形态的发展历程。这个假定也被认为是“现代性”在科学史领域中的体现。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想把中国的科技文明纳入统一的世界科学史图景之中,就属于这种伟大的努力。他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本参照系,仔细查检中国历史上与之类似的科技成就,从而按现代的分科体系梳理出中国古代科技的涓涓细流来。

评分

假定各个文明特别是主要的大文明之间,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的本质意义上的自然知识形态,各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并形成各自特有的自然知识形态。要是写起通史来,前者可以称为“百川纳海”型,后者则可以称为“百花争妍”型。科学史将主要是西方的历史。这是西方大多数科学史家采用的定义,因此他们编写的科学史基本上是西方科学史。只是由于对西方科学文明的产生和传承有过贡献,少数非西方的文明也可以纳入其中,比如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可能对希腊科学的产生有过贡献,阿拉伯人在公元8-11世纪在希腊科学的传承方面有过贡献,所以通常也被提及。过去我们多认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在作怪,其实主要是科学的定义在“作怪”。再说大多数科学史家采纳这个定义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科学首先是作为“西学”而成为“显学”的。

评分

虽然自然界的实证研究已经自古代经典描述(例如,泰勒斯,亚里士多德等人),和科学方法已自中世纪使用现代科学的曙光往往追溯到近代早期,特别是科学革命发生在16世纪-17世纪的欧洲。科学的方法被认为是如此重要,以现代科学的一些考虑,早前咨询走进大自然是前科学。传统上,科学史家所定义的科学足够广泛,包括那些调查。

评分

经典之作

评分

当历史背景故事来读

评分

此书是郭双林先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一部力作,在学界颇受好评,影响较大。该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并与时代紧密结合,把握晚清西方文化传播、民族危机与地理学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考察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影响,且着重探讨了晚清地理学对近代社会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它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评分

科学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经验,理论和实践知识,科学家谁强调观察现实世界的现象,解释和预测产生了身体。科学编史学,相反,往往借鉴了这两种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历史研究方法。不过,这个英文单词的科学家是相对较新的,第一次由William Whewell在19世纪创造。以前,人们研究性质自称自然哲学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