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

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景中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艺术史
  • 西方美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文化艺术
  • 艺术欣赏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830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2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美术史研究所丛书
出版时间:200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1
套装数量:2
字数:7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是为那些对西方美术史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编纂的,是为那些想了解西方美术史的探索方法、一般理论和学术演变的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的框架。也是一本关于美术史文献的书目,如果说美术史家都是旅行家这种说法言之不虚的话,那么,《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也是想给对这一领域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旅行用图。

作者简介

范景中,男,1951年11月生于天津。1977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理论。1993年至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主要著译有:《法国象征主义画家摩罗》、《古希腊雕刻》、《图像与观念》、《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等。

目录

上册
序言
瓦萨里 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名人传
贝洛里 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
德皮勒 绘画的基本原理
温克尔曼 古代美术史
歌德 论德意志建筑
布克哈特 历史的沉思
莫雷利 意大利画家
沃尔夫林 意大利的古典凯旋门
维克霍夫 论艺术普遍进化的历史一致性
李格尔 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普列汉诺夫 从社会学观点论18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
旋洛塞尔 论美术史编纂史中的哥特式
瓦尔堡 费拉拉的斯基法诺亚宫中的意大利艺术和国际星相学
德沃夏克 埃尔·格列柯和手法主义
弗莱 视觉与赋形
附录
戴恩斯 哥特式概念
贡布里希 阿比·瓦尔堡:他的目的和方法
注释

下册
序言
第一章 作品研究与查阅文献
第二章 1 美术书目的历史
2 美术词典的历史
3 美术品目录的类型和简史
4 美术期刊
5 美术史丛书
第三章 图像志书籍的历史
第四章 1 美术史学史书目
2 文艺复兴美术研究书目
3 美术史家及其代表作书目
第五章 瓦尔堡图书馆:古典文化艺术的记忆者
附录 美术文献
瓦尔堡图书馆的历史
美术书籍的艰难诞生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 --- 瑰丽的文明脉络:《世界文明史精粹:从古代到现代的宏大叙事》 一、 导言:人类文明的波澜壮阔 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宏大交响曲。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思想、艺术、技术与社会结构在时空中的深刻烙印。《世界文明史精粹》全套共四卷,旨在以宏观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梳理自史前时代迄今,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面貌与内在联系。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以西方为中心的叙事框架,力求呈现一个真正多中心、多元互动、相互影响的全球历史图景。我们相信,理解今日世界的复杂性,必须回溯至那些塑造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古老源头。 二、 第一卷:曙光与基石——古代文明的兴衰(约公元前3500年 – 公元500年) 第一卷聚焦于人类迈出农耕文明的第一步,直至古典时代的巅峰与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尼罗河的馈赠: 我们将深入探究苏美尔城邦的楔形文字发明、汉谟拉比法典的早期法治精神,以及古埃及法老体系的宗教、建筑与来世观念。这些“两河”与“一河”的文明,奠定了灌溉农业、城市管理和早期书写系统的基础。 东方的轴心: 视野转向东方,详细剖析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规划智慧(如摩亨佐-达罗),以及恒河平原上婆罗门教义的演变与佛教的兴起。在中国,本书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爆发,阐释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如何构建了此后两千年的社会伦理骨架。 地中海的理性之光: 本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哲学思辨(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探索)以及其艺术成就。随后,视角转向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探讨其卓越的法律体系、军事扩张如何构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及其对西方政治制度留下的持久遗产。同时,本书也未忽略波斯帝国的有效行政管理和丝绸之路的早期酝酿。 三、 第二卷:信仰的时代与文明的交融(约公元500年 – 1450年) 中世纪并非简单的“黑暗时期”,而是信仰力量塑造社会结构、不同文明寻求共存与冲突的关键阶段。 拜占庭与伊斯兰世界的崛起: 查士丁尼大帝的《民法大全》如何承载并改造了罗马遗产;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七世纪后对地中海世界的迅速重塑。本书细致考察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科学、数学(代数、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医学上的非凡成就,以及它如何充当了连接东西方知识的桥梁。 东亚的成熟与巩固: 在中国,唐朝的开放气象、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宋代在技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商业上的飞跃。在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与武士阶层的兴起。本书强调了东亚文明在技术和官僚体制上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欧洲的重塑与十字军东征: 西欧在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教会权力的膨胀。哥特式教堂的建造不仅是工程学的奇迹,更是精神追求的物质体现。十字军东征的复杂性被深入探讨——它既是宗教狂热,也是东西方贸易与知识交流的催化剂。 四、 第三卷:转型与扩张——近世的萌芽(约1450年 – 1750年) 本卷标志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不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开始相互碰撞、融合与重构。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意大利城邦的人文主义思潮如何重新点燃了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对“人”本身的关注。紧接着,技术的突破(如新式航海技术)催生了地理大发现。本书详细分析了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新旧大陆生态、人口和经济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宗教改革与绝对君主制: 马丁·路德的挑战如何撕裂了西欧的宗教统一,并间接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强化。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西班牙)的中央集权化进程,以及三十年战争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了主权国家的初步概念。 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确立了基于观察和数学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理性基础。 五、 第四卷:革命与现代性——世界格局的重塑(约1750年 – 20世纪初) 第四卷关注工业化、启蒙思想的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权力结构的剧烈变动。 启蒙的火焰与革命的浪潮: 洛克、卢梭、伏尔泰的思想如何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观念如何成为现代政治的基石。 工业革命的全球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英国首先爆发,引发了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本书着重探讨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对全球资源分配和殖民体系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被详细剖析。 帝国主义的顶峰与远东的觉醒: 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全球的瓜分达到了顶点。同时,我们也关注了非西方世界对西方冲击的回应:日本的明治维新如何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型,而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对传统模式的艰难调适。 结论: 本套书的终点设定在20世纪初,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一战前世界秩序形成的关键背景,而非简单地叙述当代史。通过对这四大阶段的梳理,《世界文明史精粹》致力于展现人类在追求秩序、信仰、知识和权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悲剧性循环。本书的撰写风格力求清晰、富有洞察力,适合历史爱好者、专业学者以及所有渴望理解人类复杂命运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的《图像时代的视觉符号学解析》,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当代艺术理论读物,但结构组织得相当清晰。它主要探讨了如何用符号学原理来解构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图像——从广告牌到数字媒体界面。作者引入了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框架,系统地分析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分析波普艺术中对大众文化的挪用和戏仿。书中对我冲击最大的部分是关于“凝视”的讨论,即图像如何主动地塑造观看者的权力关系。例如,作者分析了一幅著名的当代摄影作品,指出镜头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是如何被巧妙地隐藏在看似中立的构图之下的。虽然理论密度高,但作者总会穿插当下流行文化的案例来印证,使得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对“看”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反思,推荐给对媒介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建筑的诗意:空间、结构与时间体验》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建筑史,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存在与感受的哲学散文。作者对不同建筑材料的“情感倾向”有着独特的见解,比如她描述混凝土的“沉默的纪念碑性”和木材的“瞬时温暖感”,非常富有文学色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论述,书中通过对几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标志性建筑的微观分析,揭示了建筑如何吸收和固化地域的记忆和氛围。书中的案例横跨了哥特式教堂的垂直向上感、包豪斯的极简功能主义,以及当代解构主义的破碎结构,展现了一种对人类居住本能的宏大关怀。读完后,我走在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不自觉地去感受墙体的质地、光线的角度以及空间流动的方向,这本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感知”空间。

评分

这本《文艺复兴的色彩与光影》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作者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位巨匠的解读独到而深刻。书中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生平,而是将他们的创作置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哲学背景下进行剖析。比如,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引入了尼奥柏拉图主义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完美女性”的理想化投射,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这幅画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湿壁画技法和油画材料的细致描述,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颜料和石灰混合的气味。那些关于透视法和明暗对比的章节,虽然理论性强,但作者的讲解极其生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中奥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赞助体系的分析,明白了艺术创作是如何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阅读乐趣的窗口,让人得以窥见那个伟大时代的艺术脉搏。

评分

不得不提我最近翻阅的这本《中国古代绘画的笔墨精神》,它简直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定海神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了文人的气韵,读起来让人心境平和。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年代和朝代更迭,而是聚焦于“笔墨”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对谢赫“六法”的阐释非常到位,尤其是“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通过大量的古代画论引用,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进行类比的章节,指出文人画中“书画同源”的内在逻辑,这种对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整体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鉴赏层次。书中对水墨晕染层次的描述,细致到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让人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真正与古人对弈的画家。如果你对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和哲学内涵感兴趣,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现代艺术的颠覆与重塑》,对20世纪初的艺术思潮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不像传统的史书那样拖沓,而是充满了对“为什么”的追问。从野兽派的色彩冲击到立体派的空间解构,作者总能精准地抓住每个流派诞生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在讨论抽象表现主义时,书中对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滴洒颜料的表象,而是深入探讨了二战后美国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对潜意识的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艺术家流派时的那种犀利和不留情面,比如她毫不客气地指出某些早期印象派作品的局限性,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有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作用。它迫使我跳出“艺术品是美的”这种单一评价框架,去思考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对于想了解艺术如何挣脱学院派束缚,走向自由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艺术史经典,推荐阅读。。。。。。。。

评分

附录

评分

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发现美

评分

一直想买,终于搞活动了

评分

瓦尔堡 费拉拉的斯基法诺亚宫中的意大利艺术和国际星相学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注释

评分

3 美术史家及其代表作书目

评分

《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是为那些对西方美术史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编纂的,是为那些想了解西方美术史的探索方法、一般理论和学术演变的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的框架。也是一本关于美术史文献的书目,如果说美术史家都是旅行家这种说法言之不虚的话,那么,《美术史的形状(套装共2册)》也是想给对这一领域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旅行用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