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学

中国篆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清辉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中国书法
  • 传统艺术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 篆刻艺术
  • 印学
  • 历史
  • 艺术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805170619
版次:2
商品编码:106057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篆刻学》的作者吴清辉,在学习、创作书画篆刻作品的同时,阅读了不少有关书画篆刻的理论书籍。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这本《中国篆刻学》比较系统,浅近易懂,对初学者的学习有益处。1990年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对原书作了一些修订后予以重版,希望能继续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目录

历代印章
一 印源之说、印称变迁
二 春秋弥印
三 战国官、私弥印
四 秦官、私玺印
五 西汉官、私印
六 新莽官、私印
七 东汉官、私印
八 曹魏官、私印
九 晋代官、私印
十○ 十六国官印
一一 南北朝官印
一二 隋官印
一三 唐官、私印
一四 五代十国官印
一五 北宋官、私印
一六 南宋官、私印
一七 辽官、私印
一八 金官、私印
一九 西夏官、私印
二○ 元官、私印
二一 明官印
二二 清及清以后官印
第二章 篆刻流派
一 篆刻流派之先驱
米芾、赵孟頫、吾丘衍
王冕、文徽明、唐寅
周应愿
二 明清篆刻流派概论
文彭及其流派
何震派 魏植、吴晋
苏宣派 甘旸
杨士修、徐上达、沈野
汪关
朱简
……

精彩书摘

  (三)圆细朱文印,如“敬身”一印,继承了元明圆细朱文印一类的特点,细而不弱,工而不板,在圆劲秀丽中仍存浑朴之美。
  (四)方圆结合细朱文印,如“砚林亦石”。此类印较有自己的特征,把汉篆与秦小篆融合起来,印文转折处间于方圆之间,被浙派同人所效仿。
  (五)仿明人大篆细朱文印,如“寒潭雁影”、“上下钓鱼山人”。此类印多强调文字的象形,突出“点”的表现,弄巧成拙,颇显做作之俗习。
  (六)仿战国小玺朱文印,如“宝古”一印(见《西泠四家印谱》)。此印章法松散,篆法虽采用简体字,但不协调,没有“小鲸神足”之感,也是失败之作。
  白文印五种。
  (一)仿汉白文印而出新意,如“陆飞起潜”、“下调无人采,高心又被嗔,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二印。此类印是从汉印平而灵动一路发展而来的,并创造性地强化了方折与圆转的溶合与变化特征。直画不直,笔画粗细不匀,篆法结字富有天趣。碎切刀法波磔前进,似离而合,使印文线条别具浙派风格的浑厚金石意味,于平正大方中显天真,从而形成灵动而又朴茂青刚的印章风格。这是丁敬的代表作,开浙派白文印的规范,为后人所取法。
  (二)仿汉凿玉印而有新意,如“龙泓外史丁敬身印记”一印,运刀稳健朴拙,自然而有笔意,尤如铁笔书法。
  (三)方文圆转,用刀冲切奔放的白文大印,如“宗镜堂”。此类印是丁敬晚年白文印中有创造性的一种。其优点有三:一是从篆法演印法,将印文及篆书统一起来写印。二是印文篆法方中寓圆,方圆相济,厚实庄重而又舒展自然。三是用碎切刀和冲刀相辅而行,急速运刀切、冲,大刀阔斧,气势磅礴。由于这类印章的浙派风格不如白文印的第一、二种来得鲜明生动,所以没能被浙派同人继承。
  (四)仿倒薤体印,如“两般秋雨庵”一印,印文失之柔软姿媚,收笔凝粗笨劣,流有俗习之弊。
  (五)柳叶篆体印,如“采南”一印(见《西泠四家印谱》),篆法、章法都不成功。
  以上大致可见丁敬篆刻艺术的全貌。他在篆刻史上,反对泥古不化,提倡借古开今,开创了浙派。他的篆法,不受《说文》所拘,广采博取诸体,多用减笔汉篆及简体篆字,并参用隶法入印,章法宽舒大方,刀法独具一格,用碎切短刀波磔前进,来增加金石韵味,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汉印。他的“倒丁”行书边款,意态跌宕,藏奇险变化于统一之中,特具一格。
  丁敬的印风为蒋仁、黄易、奚冈所继承发展。
  蒋仁、黄易、奚冈与丁敬,被合称为西泠前四家。蒋、黄、奚三家主要继承了丁敬的如下
  三种印章风格:1.方细朱文印;2.白文印的第一种;3.方圆结合的细朱文印。并能各出新
  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清新画风,打破了当时画坛泥古的寂寞局面。他著的《画语录》是画论著
  作中的典范。篆刻得力于秦汉法,用刀苍浑雄放,尽通笔意。
  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排行第一,自称郑大、郑大郎、号板桥、板桥居士、
  板桥道人,晚年署作板桥老人,后以号行。江苏兴化县人。为扬州八家之一·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他在书法中,大胆地融篆、隶、行、楷于一体,创造出“乱石铺街”的板桥书体,自称“六分半”。善写兰竹,别具俊瘦刚毅的个性。篆刻取法汉印平实大方一类,而扬其浑劲俊拔之
  气。
  清代中期,篆刻名家辈出,丁敬、邓石如等和他们的流派,矫正了当时印坛上恋古守旧、竞巧斗妍的习气,开创r崭新的面貌,在篆刻流派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丁敬(1695 1 765),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梅农、清梦生、玩茶翁、丁居士、龙泓山人、研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等别号,浙江杭州人。精诗文、书法、金石文字鉴别·善画黑梅。篆刻取法汉印及明何、苏等家平正方刚一路,旁及六朝唐宋等印章妙谛而出新意。印文多取简正一路汉篆,常参以隶意.或参以周秦汉魏金石文字。章法宽舒大方,工稳妥贴。
  刀法受到苏宣等碎刀的启示,并加以发展,形成用刀苍劲钝拙、沉稳生涩的细碎短刀,波磔前进,似离而合,刀棱具见。具有青刚朴茂、古拗峭折的印章风格,而且多样。也出现过一螳不好的作品,是受到当时印坛上颓风恶习的影响所致,说明继承创新的艰巨性。
  文、何、苏、汪、朱、程等家,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创造出一个个崭新的印章面目,但受文、何之前的明人习气的影响,直到丁敬时代,仍有印人以平方板滞为宗·有的以轻狂怪异
  为上,有的以秀媚相竞尚,有的以工整细密的技术代替艺术,有的以临摹汉印代替自己的
  创造。清代《飞鸿堂印谱》中的作品,可见当时印坛上斗巧争怪之一斑。
  丁敬最主要的成就,是他能提出:“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街所知。解得汉人成印
  处,当知吾语了无私。”“占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景守汉
  家文?”指出篆刻应不受《蜕文》的限制,不要“黑守汉家文”,而是要广采博取“六朝唐宋”等印章的妙谛,来一个“离群”。他所指的“离群”,正是“离”明人俗习之“群”,走青刚朴茂之路;“离”孽汉泥古之“群”,走自己创造之路。正是这个“离群”,“开千五百年的奇秘”,开创了浙派。
  丁敬传世印章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朱文印六种。
  (一)方细朱文印,如“频罗庵主”、”丁敬身印”。此类朱文印源于汉魏晋代的方细朱文
  印,明代已流行。印文多用汉篆参以隶意,并加以简化。印文中的圆转之笔作成约四十五度的斜度,方而不板。
  (二)方粗朱文印,如“扬州罗聘”。此类印与前一种印相似,只是印文笔画加粗·印面饱
  和,颇有醇厚之意。其中也有受明人呆板习气影响的印章。
  ……

前言/序言


沧桑刻痕:秦汉金石拓本的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 作者:李 鸿 出版社:文渊阁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定价:188.00元 ISBN:978-7-5003-1234-5 --- 内容简介 《沧桑刻痕:秦汉金石拓本的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头——秦汉时期金石拓本的专题学术专著。本书并非探讨篆刻艺术流派的演变或印章篆法的技法嬗变,而是将研究的焦点精准地投向了那些镌刻于青铜器、石碑、瓦当、砖铭等载体上的文字与图像的物质形态、传播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本书以严谨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图像分析为两大支柱,旨在重构秦汉帝国庞大而复杂的书写传统与视觉符号系统。 全书共分八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作者李鸿,长期致力于古代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其研究方法兼具传统金石学的扎实功底与现代图像学、符号学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物质基础与图像语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 载体的物质性与文本的初现:秦汉金石的物料学考察 本章首先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切入,系统梳理了秦汉时期用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的主要材料——青铜合金、不同质地的石材(如花岗岩、砂岩、页岩)、陶土的物理特性。重点分析了不同材料对文字笔画、线条的保留程度和拓印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例如,青铜器的锈蚀环境与石碑风化模式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字貌”。本章强调,理解拓本,必须先理解其源头物质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第二章 拓印技术的演变与图像的再生产 本书认为,拓印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生产过程,而非单纯的复制。本章详细梳理了秦汉至魏晋时期不同拓印技法的微妙差异,如湿拓、干拓、朱拓、墨拓的运用场景。通过对比同一器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技术下留下的拓片,揭示了拓印者(匠人或文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介入到对原刻文的“再创作”之中。重点分析了“失真”与“再现”之间的张力,探讨拓片如何成为一种独立于原刻的艺术品和文献源。 第三章 秦汉碑刻的“空间叙事”:文本布局与纪念性 本章转向对碑刻整体布局的图像学分析。秦汉时期的碑、碣、摩崖,其文字排布绝非随意,而是严格遵循了当时的礼制和空间美学。本章考察了“竖行横读”、“分栏对界”、“环绕题辞”等布局方式,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祭祀、表彰、界址等社会功能中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这些空间安排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视觉化的“叙事”,传达着权力、秩序与永恒的诉求。 第二部分:文字的图像性与符号系统(第四章至第六章) 第四章 隶变的视觉动力学:从笔画结构到线条意志 本书摒弃了传统书法史中对隶书“成熟”与否的简单评判,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变动的视觉系统。本章运用笔画分析法,深入剖析了秦汉隶书(特别是“八分书”的早期形态)中,横向拉伸、蚕头燕尾、波磔的生成逻辑。研究聚焦于这些结构元素如何在石、金、简牍等不同介质上产生动态平衡,并探讨了这种对笔画的“造型化”处理,如何与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产生共振。 第五章 秦汉印章的文体与图像学关联:从规整到异形 虽然本书不侧重于篆刻艺术本身,但本章探讨了秦代小篆、汉代缪篆在印面上的应用及其作为“名章”的视觉功能。通过对官印、私印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印文的“方寸世界”如何体现了帝国对规范化的强调。特别关注了部分具有强烈图像色彩的吉语印、肖形印,探讨它们在文字符号之外,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与吉祥图腾的视觉交流功能。 第六章 瓦当与砖铭:城市基础设施中的视觉符号学 瓦当和砖铭是秦汉城市生活最常见的文字载体。本章着重分析了这些实用性极强的“大众媒体”上的文字和图像如何服务于建筑与身份标识。瓦当上的“四神纹”、“文字铭”与其几何图案如何形成互文关系,反映了工匠的集体审美。本章利用出土实例,重建了秦汉城市空间中,不同等级的建筑如何通过其表面的铭文符号系统来界定社会等级。 第三部分:拓本的传播与文献价值(第七章至第八章) 第七章 拓本的流传史:从“物证”到“文献”的转化过程 本书溯源了拓片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在雕版印刷术成熟之前,拓片是保存和传播古代碑刻信息最主要的媒介。本章分析了自宋代金石学兴起到清代学派分流过程中,不同学人对拓片的不同取舍、校勘和收藏习惯,揭示了拓片流传过程中的损毁、拼接、摹写带来的文献可靠性问题。 第八章 文本的“缝合”与新发现:以秦诏版为例的个案研究 最后,本章选取一则特定的秦代诏版材料为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多张残损、异本的拓片,通过图像学比对和文献交叉验证的方法,重新“缝合”出原刻文的完整面貌和原始语境。这不仅是对前述理论的实践检验,更展示了对秦汉官方文书规范的细致洞察力。 --- 核心价值与读者对象 《沧桑刻痕》避免了对篆刻技法和印石材质的宏大叙事,转而深入文本的物质载体、视觉结构和传播史。它不仅是书法史、文字学和文物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古代社会史、艺术史及符号学研究者,也是理解秦汉帝国精神面貌的全新视角。本书以其扎实的考据和创新的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国古代视觉文化和书写传统提供了一套系统而精微的研究范式。全书配有大量高清拓片细节图和对比图表,极具学术参考价值和视觉欣赏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虽然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但作者在配图和案例选择上显示了极高的“实战”智慧。几乎每一个关键概念的阐述之后,都会紧跟着一组高质量的图例,这些图例的选择并非随机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用以支撑作者前文论述的每一个细微观点。例如,在讨论“飞白”的运用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成功的范例,甚至还配上了几张“失误”的印面拓片,并精准指出了问题所在,这种正反对比的教学方式,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高效得多,它帮助我快速识别和修正自己创作中可能出现的盲点。总而言之,它是一本能够陪伴学习者从入门到精通、并且在每个阶段都能提供新鲜见解的宝贵工具书,其知识的密度和广度,使得它在同类书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抱持着一丝警惕,生怕内容过于枯燥晦涩,充满冷僻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像啃石头一样费劲。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在处理那些高度专业化的技法讲解时,他会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或者名家轶闻,这些“插曲”不仅成功地缓解了理论部分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人文色彩。比如,书中对某位清代篆刻家的生平描述,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艺术理想的形象,这使得冰冷的刀法理论瞬间鲜活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说明,而是融入了人类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载体。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探索欲,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点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著作的,当时正在为一个即将举办的传统文化展览寻找可靠的参考资料,朋友强力推荐了它。坦白说,初读时我确实被其中详尽的脉络梳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震撼。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于印章艺术的历史分期处理得极为清晰,从先秦的古玺一直梳理到近现代流派的兴衰,逻辑线索清晰得像一张铺展开来的精美地图,让人即便初涉此领域,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历代名家治印风格的对比分析,简直可以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比如,对吴昌硕那种浑厚磅礴的气势,和赵之谦那种“书入印”的精致典雅之间的差异,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特征,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学养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一般入门读物的范畴,让人在理解技法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篆刻作为“刀上写字”的哲学意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考究,从拿到手的第一刻起,我就被那种沉稳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采用了某种带有细腻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力量感,色彩搭配上,深沉的墨黑与古朴的赭石色交织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正中央的书名印章,字体遒劲有力,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刀锋划过石头的沙沙声。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精到,米白色调既保护了读者的视力,又烘托出了文字和图版的质感,特别是那些经典印章的拓片呈现,黑白分明的层次感和细微的刀痕细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这对于我们这些对视觉体验有较高要求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装帧的整体风格传递出一种对艺术本体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时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心,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普通的书籍,而是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精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仪式感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已经有一定基础,但渴望在理论体系上进一步深化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它并没有止步于对“篆刻是什么”的解答,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篆刻的内在规律”的探讨上。书中对不同印石材质(如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等)的物理特性如何反作用于刀法和最终的视觉效果的分析,细致入微,甚至涉及到了矿物学和力学层面的考量,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拓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篆刻艺术的理解边界。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印文结构”的章节,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解对称或错位布局,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书体(如小篆、金文、缪斯文等)在入印后形态的演变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对笔画粗细、起收转折的微妙调整,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与意境的营造,这为我后续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评分

(三)方文圆转,用刀冲切奔放的白文大印,如“宗镜堂”。此类印是丁敬晚年白文印中有创造性的一种。其优点有三:一是从篆法演印法,将印文及篆书统一起来写印。二是印文篆法方中寓圆,方圆相济,厚实庄重而又舒展自然。三是用碎切刀和冲刀相辅而行,急速运刀切、冲,大刀阔斧,气势磅礴。由于这类印章的浙派风格不如白文印的第一、二种来得鲜明生动,所以没能被浙派同人继承。

评分

不错 有用的书

评分

宝贝收到了,和图片一样的,质量也不错,谢谢卖家的耐心解答。还会再来的。

评分

这本《中国篆刻学》比较系统,浅近易懂,对初学者的学习有益处。1990年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对原书作了一些修订后予以重版,希望能继续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评分

对喜欢篆刻的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

评分

书印的真是非常的不错啊,挺清晰的,价格定的也是挺便宜的,还是在促销的时候购买的,个人觉得挺划算的。希望京东继续保持,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优质的图书,同时也节省银子,不然我们这些穷读书人还真是吃不消啊,定价真是贵,别想有的图书老大,价格就像啥是的,也不咋让利,让读书人寒了心,我会继续在京东够书的,毕竟不但价格有较大的优惠,服务也是没得说啊。

评分

宝贝收到了,和图片一样的,质量也不错,谢谢卖家的耐心解答。还会再来的。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二)仿汉凿玉印而有新意,如“龙泓外史丁敬身印记”一印,运刀稳健朴拙,自然而有笔意,尤如铁笔书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