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海外遗珍·陶瓷》(卷四)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馆按门类介绍中国流失海外国宝的产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时注重于器物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朝代特征。
内容简介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早在唐代就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了许多国家,随后又通过战争和走私等多种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遗珍·陶瓷》共分四卷,以时间为序,精选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美国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家收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22家著名博物馆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珍品不可复制的珍稀之美。
作者简介
叶佩兰,现任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四十余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并对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还数次赴国外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世界享有声誉。代表作品:《国宝荟萃》 (部分词条)、《中华文化大辞典》(部分词条)、《中华文物鉴赏》(部分词条)、《元代瓷器》(专著,获第三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
目录
《海外遗珍·陶瓷》卷四
清代陶瓷
青花...10
青花留白海水异兽纹盘10
青花人物故事纹笔筒11
青花司马光砸缸故事图笔筒12
青花龙纹筒炉14
青花留白二龙戏珠纹盖碗16
青花西厢记故事图盘18
青花十八学士登瀛洲图笔筒19
青花夔凤纹摇铃尊20
青花福禄寿三星图尊22
青花人物故事图凤尾尊24
青花缠枝莲纹寿字纹蒜头瓶26
青花西厢记故事图瓶28
青花西厢记故事图棒槌瓶30
青花四季花卉图方瓶32
青花福禄万代纹葫芦瓶34
青花杨门女将图盖罐36
青花刀马人物图缸38
青花缠枝莲纹双龙柄尊40
青花折枝花卉纹盘42
青花折枝佛手纹天球瓶43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44
青花缠枝莲纹烛台(一对)46
青花缠枝莲纹香薰48
青花云鹤纹爵50
青花桃蝠纹如意耳扁壶52
青花缠枝花卉纹方砖53
青花婴戏纹碗54
青花五福捧寿纹盘55
青花岁寒三友图盘56
青花莲托八吉祥纹盉57
黄釉青花花卉纹莲瓣盘58
黄釉青花云龙纹梅瓶60
黄釉青花把莲纹盘62
黄釉青花折枝花卉纹碗63
釉里红...64
釉里红旋涡纹瓶64
釉里红云龙纹长颈瓶66
釉里红海水白龙纹梅瓶68
釉里红云龙纹瓶70
釉里红折枝瑞果纹玉壶春瓶72
釉里红梅雀纹背壶74
釉里红翼龙纹葵瓣洗75
青花釉里红...76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76
青花釉里红龙凤纹盂78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80
青花釉里红指日高升图折沿盆81
青花釉里红麻姑献寿图尊82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灵芝耳扁壶84
青花釉里红八仙过海图葫芦形执壶86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背壶88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89
青花/釉里红加彩...90
釉里三彩牡丹湖石纹棒槌瓶90
釉里三彩岁寒三友纹花觚92
釉里红绿彩花卉纹马蹄尊94
青花红彩梵文碗95
青花红彩云龙纹盘96
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碗97
青花红彩缠枝花卉纹螭龙耳瓶98
豆青釉青花釉里红花卉纹象耳尊100
五彩...102
五彩青袍记故事图筒瓶102
五彩渭水访贤图方瓶104
五彩婴戏图碗106
米黄釉五彩花鸟图碗107
五彩十二月令花卉图杯108
五彩仙女献寿图盘114
五彩蛟龙出海纹盘115
五彩荷莲翠鸟图盘116
五彩加金折枝桃纹盘117
五彩哪吒闹海图盘118
五彩人物故事图四方花盆119
五彩耕织图棒槌瓶120
五彩郭子仪庆寿图棒槌瓶122
五彩竹林七贤图棒槌瓶124
洒蓝釉描金开光花鸟纹棒槌瓶126
墨地五彩四季花图方瓶128
五彩三狮纹长颈瓶130
五彩加金花鸟图凤尾尊132
洒蓝地开光花篮图缸134
五彩雉鸡牡丹纹缸135
五彩花卉人物图胆瓶136
五彩龙凤纹碗138
五彩芙蓉诗句杯139
斗彩...140
斗彩缠枝莲纹蒜头瓶140
斗彩凤穿花纹尊142
斗彩穿花龙凤纹盘144
斗彩渊明爱菊图盘145
斗彩花鸟纹碗146
斗彩竹凤纹碗147
斗彩落花流水纹碗148
斗彩云龙纹罐149
斗彩八宝团龙纹罐150
斗彩道教人物图灯笼瓶152
斗彩海屋添筹纹盘154
斗彩竹纹碗155
斗彩花鸟纹盖碗156
斗彩团花纹碗157
斗彩八吉祥云龙纹罐158
斗彩描金云龙纹双螭耳瓶160
斗彩八吉祥纹双螭耳抱月瓶162
斗彩夔凤八宝纹盘164
斗彩鸡缸杯165
斗彩折枝花果纹梅瓶166
珐琅彩...168
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168
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169
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万寿长春碗170
珐琅彩红地九秋图碗171
珐琅彩蓝彩山水图茶壶172
珐琅彩九莲献瑞图茶壶茶杯173
珐琅彩花卉图盘174
珐琅彩绿地花卉图盘175
珐琅彩粉地竹纹盘176
珐琅彩鸲鹆秋光图碗177
珐琅彩蓝山水图碗178
珐琅彩百花地开光胭脂红四季山水图碗179
珐琅彩胭脂红地梅花纹碗180
珐琅彩山石花竹图瓶(一对)181
珐琅彩山石秋卉图蒜头瓶(一对)182
珐琅彩西洋人物图瓶184
珐琅彩岩石花卉图双耳瓶186
珐琅彩山石花卉图长颈瓶188
珐琅彩西洋人物图葫芦瓶190
珐琅彩山水图灯笼式瓶192
珐琅彩芦雁图茶壶194
珐琅彩杏花柳燕图碗196
珐琅彩锦上添花图碗197
粉彩...198
粉彩桃花游鱼图胆式瓶198
粉彩仕女弈棋图橄榄瓶200
黄地粉彩浮雕花鸟宝瓶纹六方瓶202
粉彩花鸟图如意耳扁壶204
仿木釉粉彩人物图笔筒205
粉彩过枝桃蝠纹盘206
粉彩过枝梅花山茶图盘207
粉彩牡丹纹菊瓣式盘208
粉彩花卉图盘209
粉彩花卉纹盘(一对)210
粉彩西厢记人物图盘211
粉彩团蝶纹碗212
粉彩过枝花卉纹碗213
粉彩牡丹玉兰图折腰碗214
粉彩黄地云蝠纹碗215
粉彩百鹿图双耳尊216
粉彩九桃天球瓶218
粉彩莲托八宝纹如意耳瓶220
粉彩黄开光御题诗轿瓶222
粉彩黄地开光四季花卉图方瓶224
粉彩紫地轧道团花纹螭耳瓶226
粉彩紫地轧道开光婴戏图螭耳瓶228
粉彩粉青地开光四季花卉图象耳尊230
粉彩霁蓝描金开光山水图方瓶(一对)231
粉彩绿地莲托八宝纹贲巴壶232
粉彩瓷雕罗汉234
粉彩雕瓷鹰(一对)236
粉彩鸭形盒237
粉彩镂空八卦纹螭耳转心瓶238
粉彩镂空葫芦转心瓶240
粉彩木纹釉花卉纹包袱瓶242
粉彩梅竹纹尊244
粉彩蓝地云龙纹灯笼式瓶246
粉彩无双谱人物图水丞248
粉彩蔬菜草虫纹盖碗249
粉彩蓝地轧道开光天河配图碗250
粉彩紫地轧道开光博古图碗251
粉彩松石绿地蝠纹盖碗252
粉彩十八罗汉图碗253
粉彩红地博古图六方瓶254
粉彩金地荷花纹碗256
粉彩黄地百蝶图碗257
粉彩紫地花鸟图盘258
粉彩莲花式秋操纪念杯259
杂彩...260
白地矾红彩描金团花纹瓶260
白地矾红彩描金牡丹纹棒槌瓶262
矾红彩花蝶纹圆盒264
白地矾红彩龙凤纹盖碗265
白地矾红彩三清诗意图碗266
矾红彩缠枝花卉纹碗267
绿地矾红彩龙纹盘268
黄地矾红彩龙纹碗269
青花地黄彩花卉纹盘270
白地绿彩龙纹盘271
青花地绿彩龙纹盘272
黄地绿彩桃蝠纹碗273
黄地绿彩龙纹盘274
黄地绿彩龙纹碗275
黄地绿彩龙纹碗276
墨地绿彩缠枝花卉纹盘277
绿地紫彩云龙纹碗278
绿地紫彩云龙纹碗279
黄地紫绿彩云龙纹盘(五件)280
蓝釉描金缠枝莲纹棒槌瓶282
乌金地描金开光花卉纹棒槌瓶284
蓝地金彩龙纹螭耳瓶286
素三彩...288
白地素三彩镂空香薰288
素三彩瓷塑财神像290
素三彩瓷塑福神像292
素三彩花鸟图小几294
素三彩纹章纹攒盘295
素三彩黑地四季花卉图方瓶296
素三彩花果纹盘298
虎皮三彩碗299
颜色釉...300
东青釉瓜楞式橄榄瓶300
青釉九管葫芦瓶302
粉青釉六联瓶305
白釉凸花钟306
郎窑红釉观音瓶308
珊瑚红釉双兽耳罐310
霁蓝釉簋312
黄釉龙纹方托双耳杯313
郎窑绿釉直颈瓶314
孔雀绿釉螭龙耳尊316
窑变釉贴花莲瓣口瓶318
精彩书摘
总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就是中国文物,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无价珍宝。当我们漫步在博物馆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文化精品叹为观止。然而中国文物不仅仅收藏在中国的博物馆,实际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找到中国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许多精品是国内所没有的。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外流文物。在鸦片战争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文物主要是对外贸易的产物;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物外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近代中国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探险为名,来中国低价购买或通过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国文物直接带走。此类方式多由探险家、博物馆策展人和学者所为。二是以购买为手段,从中国收藏家手中或古董市场上直接购入。此类方式多由外国收藏家所为。三是以获利为目的,国内外古董商人联手,在中国市场上以低价收购,再高价出售给国外买家。
中国近代文物流失国外可以分成四个大的时间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外国侵略者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损失难以计数。随后几年内,多国人士分别以考察的名义深入中国各地,或买或盗或抢或骗,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时,曾带走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品,在动荡的时局中,这些文物或变卖或丢失,逐渐变成了国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华时期。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得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均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弱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物的外流达到了高峰。一方面,艺术品收藏在当时欧美成为一种时尚,国外文物商趁时局之乱往往能以极便宜的价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在中国各个文物大省中,田间地头的农民们无意中发现了很多文物,但由于相关知识缺失,通常给几个自认为合适的价钱就随便卖出。这一时期,为了获利,盗墓和仿古之风也日渐兴盛。在日本刻意搜罗和明火执仗的盗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来,成船成船地运往东京。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当时,很多机构和个人钻了政策的漏洞,国家规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出口,他们就把清乾隆后的官窑瓷器和书画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后,这次是以走私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盗墓之风狂刮,当时的中国香港成为了内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大批中国文物通过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这样,中国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数以百万计的精品,甚至是绝品、孤品,流失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只占所有外流中国文物数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则难以统计。按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共有1000万件左右。
在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属于数一数二的。在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中,以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陶瓷最多,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绝世无价之宝;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有2万多件。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6万多种。流失的地方志和古籍在美国最多,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美国共有中国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馆藏中国文物高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和瓷器为主,此外,还收藏有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
在日本各地,馆藏中国文物数量约在数十万件,其国内1000多家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有中国藏品,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仅日本收藏就有近1.3万片。
就中国敦煌宝藏而言,中国国内保存数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于世界各地,如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藏有1.37万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万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
无数的宝物流落在海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当我们去看海外博物馆展出的这些中国文物时,我们会怀着一种悲痛的心情。然而,除了文博方面的专家和出国旅游、学习的人员外,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很难一睹这些文物的真面目。为了更好地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和欣赏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精品,我们特地策划并出版了这套《海外遗珍》。
《海外遗珍》分为陶瓷、绘画、玉器、杂项和青铜器五种,每种共分四卷,以时间为顺序,分门别类地讲述了流失在海外的这些中国文物珍品。书中所有图片资料主要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译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国弗立尔-赛克勒美术馆的合称)、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提供,特此申致谢陈,以不没其收藏维护之功。
书成仓促,难免挂一漏万,缺憾在所难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序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千年传承不绝,创造了不胜枚举的物质财富,文物光华,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种相继出现。商周时期,建筑用陶出现,原始瓷器初登舞台。两汉时期,陶器的发展则以釉陶为代表,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渐成风格。三国两晋时期,是中国陶瓷尤其是越窑青瓷的大发展时期。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方越窑瓷器成为主流,北方则出现了新的窑口,开创了不同的陶瓷风格。
隋代时青瓷普及南北,同时南北方都创烧成功了白瓷。唐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越窑创烧出了类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窑烧制成了类雪似银的白瓷,唐三彩独树一帜,长沙窑别具一格,鲁山窑匠心独运,为后来宋、辽、金、元时期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是中国陶瓷制造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又出现了以定窑、磁州窑、越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和景德镇为代表的八大窑系。辽、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窑、磁州窑和钧窑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元代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在瓷器制作上却功勋卓著。除了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继续烧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镇窑开始以全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景德镇不仅延续了两宋时期的青白瓷的烧制,更创烧了枢府瓷、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种,为明清两代瓷器的精绝做了完美的铺垫。
明清两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官窑瓷器在景德镇的持续烧制,使景德镇赢得了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镇除延续元代创烧的青花和釉里红之外,还创烧出了斗彩、五彩、素三彩、杂釉彩等新品种,颜色釉方面的烧制成就突出。清代时,景德镇的官窑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为佳。同时各地民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使得陶瓷业的发展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
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了能够让国人欣赏到流失海外的这些艺术珍品,同时也方便广大收藏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参考,特此搜罗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陶瓷珍品,以历史发展为顺序,各从其类加以编辑整理,出版了这部四卷本《海外遗珍·陶瓷》,以飨广大读者。
寰宇瑰宝:全球陶瓷艺术的流光溢彩 (卷一至卷三) 概述: 《寰宇瑰宝:全球陶瓷艺术的流光溢彩》系列丛书,精选并系统梳理了自史前时期直至近现代,全球范围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陶瓷艺术珍品。本系列旨在为艺术史学者、收藏家、设计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演进中物质载体——陶瓷——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内容详实、图版精美、论述深入的综合性研究文献。本套书(卷一至卷三)聚焦于非中国陶瓷艺术的深度探索,力求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制瓷技艺、审美变迁与社会功能的剖析,展现陶瓷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可触摸的史书”所蕴含的无限魅力与复杂性。 --- 卷一:文明曙光与早期探索——欧亚大陆的制瓷前夜与萌芽 主题聚焦: 本卷追溯了陶瓷艺术在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重点探讨了人类如何从陶土的简单塑形发展到追求物质的精致与实用性的平衡。 主要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的陶土遗产 美索不达米亚的“彩陶革命”: 深入探讨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文明中陶器的早期形制、用途以及装饰技法。重点分析了泥板(作为书写载体)与日常陶器的功能区分,以及在萨马拉(Samarra)等地发现的几何纹饰陶器的技术突破。 古埃及的法尤姆与“埃及蓝”: 详细介绍古埃及人对釉料的早期掌握,尤其侧重于人工合成的釉料——“埃及蓝”(Egyptian Blue)的化学构成、烧制温度及其在陶俑、护身符和小型容器上的应用,揭示其与宗教信仰的紧密联系。 第二部分:小亚细亚与爱琴海的文明碎片 赫梯与弗里吉亚的实用陶艺: 分析安纳托利亚地区,特别是赫梯帝国时期,陶器在军事后勤和宫廷生活中的作用。对保存下来的陶制信函、水罐的结构特点进行解读。 米诺斯与迈锡尼的“海浪与海洋”: 集中展示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以“海洋风格”为代表的爱琴文明陶器。通过对章鱼纹、海藻纹的细致描摹,展现早期地中海文化对自然元素的艺术提炼。分析其与东方贸易的影响关系。 第三部分:印度河流域与中亚的早期技术交流 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的规范化生产: 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陶器生产体系。考察其陶轮的成熟应用、均匀的烧制技术以及红陶的普遍使用,强调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统一标准。 丝绸之路的先声: 初步考察中亚地区(如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文化群)陶器中出现的技术渗透迹象,为后续卷册中东西方交流的深入讨论埋下伏笔。 --- 卷二:古典的辉煌与地中海的艺术对话——希腊、罗马与伊斯兰世界的陶瓷叙事 主题聚焦: 本卷是本系列研究的核心部分之一,全面考察了古典时代(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以及随后兴起的伊斯兰文明在陶瓷技术、造型艺术和叙事功能上达到的顶峰。 主要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希腊:从几何到叙事的完美过渡 几何风格的结构之美: 详述公元前1050年至前700年间,陶器上严格的几何图案、带状装饰的象征意义,以及对陶器形态(如双耳大壶Kylix、骨灰瓮Amphora)的规范化。 “黑绘”与“红绘”的革命: 深入分析陶艺家如何利用泥料的自然色差,将神话故事、日常生活场景、竞技场面转化为陶器表面的“黑色戏剧”与“红色雕塑”。重点剖析阿提卡半岛的工坊体系与著名画师的风格辨识。 绚烂的彩陶: 考察琉璃彩陶(Faience)在希腊化时期的发展,以及与埃及技术的融合。 第二部分:罗马帝国:实用、规模与“仿制”的艺术 萨尔迪的红陶(Terra Sigillata): 详细阐述罗马帝国时期,以意大利(Arretine Ware)和高卢(Gaulish Ware)为中心的印模浮雕陶器的生产流程、模具艺术及其在帝国疆域内的广泛传播。分析其如何成为罗马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玻璃化: 探讨罗马时期对玻璃质感釉料(如彩色玻璃镶嵌)的痴迷如何影响了陶器的装饰方向,以及对东方法郎(Faience)的早期学习。 边疆的适应性: 观察罗马陶器在不列颠、莱茵河沿岸等行省的本地化生产和风格变异。 第三部分:伊斯兰世界的技术飞跃与装饰哲学 萨玛拉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复兴: 探讨伊斯兰艺术对早期制釉技术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不透明的白色釉的突破性应用。 “金银彩绘”的诞生: 详尽介绍在波斯和伊拉克地区发展出的“锑酸铅釉下彩绘”技术,以及随后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马约利卡前身)发展出的金属光泽釉(Lustreware),分析其反射光线的魔幻效果及其宗教/宫廷用途。 钴蓝的引入: 初步考察伊斯兰世界对钴蓝的应用,这为后续与中国景德镇的瓷器贸易和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 卷三:黄金时代的工坊——迈向瓷器的黎明:欧洲与日本的早期探索 主题聚焦: 本卷关注欧洲大陆在漫长的“黑暗时期”中对精美陶器的渴望,以及东亚地区(除中国外)——特别是日本——在本土制瓷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为理解西方对“白色黄金”的追逐和日本艺术的独特性提供背景。 主要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欧洲中世纪的硬陶与釉彩的局限 拜占庭的奢华: 考察君士坦丁堡在玻璃与马赛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及其陶器在日常用品中的保守性,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往来。 中世纪西欧的铅釉陶器: 分析在法国(如诺曼底地区)和德意志地区发现的带有铅锡釉的陶器,其粗犷的质地与当时贵族对精细器物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落差。 伊斯兰技术的西传: 重点分析伊比利亚半岛(阿尔罕布拉宫的例子)如何成为伊斯兰精湛制釉技术输入欧洲的门户,为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陶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日本的萌芽与本土化风格的塑造 绳文与弥生时代的陶土基础: 快速回顾日本史前陶器的特征,特别是绳文时代复杂、粗粝的火焰纹装饰,展现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朝鲜半岛的影响与本土化: 详细分析朝鲜半岛传入的技术(如轮制与窑炉结构)如何影响了日本制陶业的发展。 早期“仿古”与“侘寂”的先声: 考察在室町时代,日本陶工对中国黑釉(建盏)和天目茶碗的模仿与再创作,以及如何开始形成植根于本土美学(如侘寂Wabi-Sabi)的审美倾向,区别于追求完美对称的东亚主流。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曙光——迈向瓷器前的最后一步 意大利的马约利卡(Maiolica): 详述佛罗伦萨、锡耶纳等地工匠如何成功复制伊斯兰的光泽釉技术,创造出以锡釉为基底的彩绘陶器。分析其图案如何从宗教主题转向神话、历史叙事和肖像的世俗化表达。 法恩扎(Faenza)的贡献: 研究法恩扎地区如何将制陶提升至“艺术品”的高度,并以其地名命名了欧洲最早的精美陶器类型。 --- 系列价值定位: 本丛书(卷一至卷三)避免了聚焦于中国陶瓷的传统叙事,而是以严谨的考古学和艺术史视角,填补了全球陶瓷通史中对非中华文明陶瓷艺术研究的系统性空白。它不仅展示了技艺的传播与融合,更深刻揭示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审美理念和权力结构如何塑形这些我们日常可见的“泥土与火焰的艺术”。通过对大量海外博物馆馆藏的精选图版和最新的学术研究的整合,读者将获得一个清晰、宏大的世界陶瓷艺术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