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列传:蓝色

色彩列传:蓝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米歇尔·帕斯图罗 著
图书标签:
  • 色彩学
  • 蓝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设计
  • 心理学
  • 历史
  • 流行文化
  • 视觉艺术
  • 颜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56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13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色彩列传·蓝色》为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系列作品第一部。在欧洲社会中,蓝色成就了一部彻底反转的历史:对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来说,蓝色是野蛮的颜色,价值不足一提。而在今天,蓝色成为人们更钟爱的颜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古典社会对蓝色的漠视,最终了蓝色色调在中世纪和近代的逐渐崛起与升值,并突出强调了12—18世纪美学、道德及宗教范畴内与蓝色相关联的问题。

作者简介

  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1947年出生。历史学家,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l’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担任研究员,专门研究色彩、图画、纹章和动物的历史。自1982年起,他也在该校担任西方符号历史学教授。发表了大量著作,其中一部分被翻译成三十多国语言。


精彩书评

  “这本美丽的图文书文笔好,见识广,为艺术的社会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CHOICE

  “……一次既博学又愉快的美味享受。”

  ——Livres

目录

导言 颜色与历史学家 ...1


1. 隐秘的颜色

起源至12世纪 ...001

白色与它的两个反色 ...003

染蓝:菘蓝与靛蓝 ...006

用蓝色作画:青金石与石青 ...011

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看得见蓝色吗? ...016

彩虹中没有蓝色? ...022

中世纪前期:对蓝色的缄默 ...027

礼拜仪式颜色的诞生 ...031

热爱颜色的高级教士

与患有颜色恐惧症的高级教士 ...037


2. 全新的颜色

11—14世纪 ...045

圣母马利亚的角色 ...047

纹章的见证 ...055

从法国国王到亚瑟王:

蓝色在皇室中的出现 ...061

染蓝:菘蓝与欧洲菘蓝 ...065

红色洗染商和蓝色洗染商 ...068

混杂的禁忌与媒染 ...076

洗染方法手册 ...079

全新的颜色秩序 ...084


3. 道德的颜色

15—17世纪 ...089

限制奢侈法与服装法 ...091

合规的颜色与被禁的颜色 ...095

从流行的黑色到道德的蓝色 ...103

宗教改革与颜色:礼拜 ...108

宗教改革与颜色:艺术 ...113

宗教改革与颜色:服饰 ...118

画家的调色板 ...124

颜色的新格局和新分类 ...130


4. 钟爱的颜色

18—20世纪 ...135

蓝色对蓝色:菘蓝与靛蓝之争 ...137

全新颜料:普鲁士蓝 ...144

浪漫主义蓝色:从维特的衣着到

“布鲁斯”的节奏 ...151

法国的蓝色:从纹章到帽徽 ...159

法国的蓝色:从帽徽到国旗 ...166

政治和军事上的蓝色的诞生 ...178

最常穿着的颜色:从制服到牛仔裤 ...184

最钟爱的颜色 ...194


结论 今日的蓝色:一个中性的颜色? ...205


注释 ...209


精彩书摘

  导言 颜色与历史学家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建筑,它不服从于任何一概而论的总结,抑或任何分析。它引发出众多难题。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鲜有以颜色为主题的严肃专著,而从历史视角对其进行谨慎而专门的研究的书籍则更为少见。相反,许多作家倾向于玩弄时间与空间概念,追寻颜色背后那些所谓的普遍事实或典型现象。然而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些都是子虚乌有。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颜色中不存在一个跨文化标准,尽管有些书籍依据神经生物学的理论劝说我们相信这一点,这些书错误地解读了该学科,更糟糕的是陷入了晦涩的心理学垃圾怪圈。遗憾的是,围绕颜色这一主题的图书市场上充斥了这类有害的书籍。

  历史学家对这一局面多少负有一定责任,因为他们极少谈及颜色。不过他们沉默的背后有不同的原因,这些原因本身就是历史文献。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想把颜色视为一个完全独门独类的历史物品会遭遇多重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文献层面的: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历史传递给我们的,呈现了时间的塑造结果,而非其本来的面貌;此外,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在光线作用下的颜色,通常与之前的社会所了解的颜色毫无关系;最后,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习惯通过黑白摄影研究历史上的图片与物品。尽管有彩色照片的普及,我们的思维模式本身似乎依然多多少少固化在黑白的世界里。

  第二方面是方法论层面的:在颜色的问题上,历史学家要同时面对以下问题:物理、化学、材料、技术,以及肖像学、意识形态、象征学和符号学。如何为这些问题分类?应该以何种顺序提出合适的问题?如何确立研究彩色图像与物品的分析标准?尚未有任何研究人员、团队或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各方都倾向于在有关颜色的繁杂的数据与问题中挑选那些符合其当下的论证的方面,反过来,则将所有不符合的地方都搁置在一边。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对于史料,我们经常被诱惑着为物品和图像附着上文本带给我们的信息,而正确的方法—至少在分析的第一阶段,是学习史前学家(他们没有掌握任何文本,但需要分析壁画):通过研究如频率与稀缺,排列与分布,高与低、左与右、前与后、中央与周边的关系等事物,从这些图像和物品本身提取意义、逻辑和系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进行内部结构研究,开启对图像或物品颜色的全面研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应该止步于此)。

  第三方面是认识论层面的:我们不可能把现今对颜色的定义、概念和分类原样投射到历史上产生的图像、遗迹和物品上。它们有别于之前的社会(也可能与明日的社会不同……)。混淆年代的错误危险从文献的每一个角落袭向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尤甚。当我们讨论颜色以及它的定义和分类时,则愈加有这种危险。请不要忘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都被视为自成一体的颜色;17世纪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光谱与颜色的光谱排列顺序;也是在17世纪,原色与补色之间的关联才慢慢地浮出水面,并直到19世纪才真正为民众所接受;暖色与冷色的对比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在不同时代(例如在中世纪,蓝色是暖色)和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界定。光谱、色轮、原色的概念、并置对比法则、视网膜锥体与杆状体的区别,这些并非自古流传的真理,而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获得的知识。我们不能牵强附会。

  在之前的著作中,我好几次停留在这些认识论、方法论和文献层面的问题上,在这本书里我不希望驻足于此。1尽管本书必定提及某些问题,但并不会用所有篇幅讨论这些问题。同样,本书也不会专门论述图像或艺术作品对色彩史的贡献,这段历史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考证。相反,本书希望根据各式各样的文献,以多重视角观察色彩史,并说明其不仅限于艺术范畴。大部分对色彩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的著作都错误地把视野限定在图像或艺术范畴,或是科学范畴。2真正的重点事实上在别处。

  此外,色彩史说到底也只能是一部社会史。对历史学家来说—如同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看待其他问题—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是社会“创造”了颜色,为颜色赋予了定义与含义,确立了它的法规与价值,为其提供用处,决定其利害。不是艺术家或学者,更不是人类的生物器官或大自然的景致。颜色的问题首先是并永远是社会问题,因为人类并非离群索居,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如果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会陷入狭隘的神经生物学理论或是危险的唯科学主义,所有试图构建色彩史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为完成这项工作,历史学家要肩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他必须试着发现在我们之前的社会里颜色所处的环境,以及组成这个环境的所有要素:命名的词汇与行为,颜料化学以及染色技术,服饰体系以及服饰暗含的规章,颜色在日常生活和物质文化中占据的地位,官方颁布的法规,宗教人士的教化,科学人士的思辨,艺术人士的创造。可供调查和思考的场地从不匮乏,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应聚焦某个特定的文化,从语言的历时性出发,对所有在历史上可以观察到的、对颜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要素进行研究,包括其应用、规章、体系以及变迁、消失、创新或融合。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反,这个任务可能比前一个更困难。

  在进行这两项工作时,需要对所有文献存疑:颜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跨文献、跨学科的领域。但这其中有些学科相较其他领域取得了更为丰硕的成果。词汇方面亦同理:在世界各地,词语的历史都为我们了解过去提供了大量相关的信息。在颜色的领域,词语的历史强调说明,在任何社会中,其首要功能就是分类、标记、声明、关联或反对。在染料、织物、服饰领域亦然且尤甚。因为正是在这些领域中,化学、技术、材料和专业问题与社会学、意识形态、象征学和符号学的问题进行了最亲密的碰撞。在中世纪史研究者看来,染料、织物和服饰能比彩绘玻璃窗、壁画或油画板乃至彩饰字母本身(当然其与各种文献有紧密的联系)带来更为坚实、更为广泛和更具关联的文献材料。

  本书不局限于研究中世纪,远不止此。但本书并无意构建一部真正的西方社会色彩史,而只希望做几项起步工作。为此,本书从蓝色入手,讲述其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的历史。蓝色的历史的确涉及一个历史演变的问题:对于古典时代的人来说,这个颜色微不足道;对于古罗马人来说,它甚至是令人不舒服、不值钱的:它是野蛮人的颜色。而今天,蓝色显然是全欧洲人最钟爱的颜色,他们对蓝色的喜爱远远超过对于绿色和红色的喜爱。所以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发生了价值的彻底颠覆。本书要强调的正是这种颠覆。本书首先描述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前期对蓝色的漠视;接着追述了蓝色自7世纪以来在各个领域内,尤其是服饰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崛起的声誉和显著提高的身价,强调了从该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之间,与蓝色相关联的社会、道德、艺术和宗教因素。最后,着重说明了蓝色在当代的成功,对其运用和意义进行了小结,并追问了它的未来。

  但说到底,一个颜色不是凭空“降临”的。它只有与一个或几个其他颜色进行关联或对比的时候,才能体现其意义,完全地“发挥作用”。所以谈论蓝色,就必须同时谈论其他颜色。在随后的篇章里,不会遗漏其他颜色,正相反:不仅有绿色和黑色这两个长期用来与蓝色作比较的颜色,还有白色和黄色这两个经常与蓝色一同出现的颜色。此外当然还有红色,数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对色彩的应用中,它一直是蓝色的反色、搭档与对手。

  ……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围绕“色彩列传”系列中的“蓝色”之外的其他主题展开,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名称:光影流转:寻绎赤诚与斑斓 简介: 本书并非《色彩列传:蓝色》的续篇或补充,而是一部独立而宏大的视觉文化探源之作。它将目光投向了光谱上最为炽热、最具冲击力的那端——红色,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由人类情感、信仰和技术发展共同塑造出的复杂色谱。如果说“蓝色”承载着宁静、深邃与理性,那么本书所聚焦的“赤与斑斓”,则代表着生命的原初冲动、文明的勃发与艺术的极致张扬。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由色彩驱动的历史、社会与心理学图景。 --- 第一部:燃点文明的原始之火——赤的史诗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红色在人类文明早期所占据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探讨的并非是颜料本身,而是“红”这一概念对早期社群的意义。 一、岩壁上的图腾与血液的契约: 首先,我们将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解析赭石红(Hematite Red)如何成为人类最早的符号系统。这种朴素的红色,在当时不仅仅是矿物质的堆积,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祭祀、狩猎胜利的宣告,也是与自然沟通的媒介。我们将细致比对拉斯科(Lascaux)和阿尔塔米拉(Altamira)壁画中红色的使用频率与位置,论证其在叙事结构中的核心作用。 二、帝王的袍色与权力的烙印: 随后,视角转向古典文明。重点剖析“泰尔紫”(Tyrian Purple)——这种由海螺中提取的、极其珍稀的紫红色。我们详细叙述了腓尼基的提取工艺的复杂性(强调其成本之高昂,一磅染料可能价值数月工资),以及罗马帝国如何通过严苛的法律,将这种色彩垄断为皇室与元老的专属。书中将还原公元前后的罗马元老院景象,分析“红色”如何被设计为一种视觉上的社会阶层划分工具,而非仅仅是装饰。 三、火焰的炼金术:从丹砂到朱砂: 本章聚焦于汞硫化物颜料——朱砂(Vermilion)的发现与应用。红色在这里不再是动物性的,而开始具备了“永恒”的意味。我们将对比分析中国道家文化中对丹砂的痴迷,以及欧洲中世纪炼金术士们试图通过提炼朱砂来追求“点金石”的狂热尝试。这种对红色的追求,体现了人类渴望突破物质界限、追求生命永恒(或转化)的哲学倾向。书中将详尽描绘宋代和元代宫廷绘画中,顶尖匠师如何运用不同质地的朱砂,实现从厚重到透明的层次变化。 --- 第二部:情感的谱系与心理的张力——热度与禁忌 “赤”的意涵远超物质范畴,它是人类最直接、最原始情感的投射。本部分探讨红色在心理学、社会习俗和艺术表达中的张力。 一、情欲、战争与警示:边界色彩的模糊性: 红色是爱恋的极致,也是暴力的顶峰。我们将并置分析不同文化中对“红唇”、“红晕”与“血迹”的描绘。书中特别辟出章节,研究日本浮世绘中对“艳色”的刻画,以及巴洛克时期油画中,对“殉道与激情”的戏剧化处理。重点分析在特定语境下,红色如何从“危险”一词的代名词,瞬间转化为“魅力”的符号,探讨这种快速转换背后的文化逻辑。 二、东方艺术中的“喜庆”红与“辟邪”红: 我们将深入探讨亚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红色在节日与婚庆中的统治性地位。书中细致区分了用于新年春联、灯笼的“大红”与用于传统婚礼的“正红”之间的细微色差(通常涉及到不同的植物或矿物基底),以及为何在这些场合,红色被视为驱散晦暗、带来繁荣的“阳气”象征。 三、光线与色彩:红色在戏剧舞台上的角色: 本章转向现代媒介。我们研究了早期电影胶片在处理红光时的独特美学,以及舞台灯光设计如何利用红色滤镜来瞬间改变观众的情绪基调。这里不涉及蓝色所代表的冷峻观察,而是专注于红色带来的、不容忽视的沉浸式体验。 --- 第三部:斑斓的交响:从颜料到数字的进化 如果说第一部是关于单一色彩的深度挖掘,那么第三部则关注色彩的“组合”与“技术演进”,即如何从自然界有限的资源中,创造出无限的“斑斓”。 一、中世纪的珍宝色谱:绿与黄的共舞: 本书特意绕开“蓝”,转而重点解析绿色和黄色如何与红色结合,构建出复杂的中世纪手抄本插画。我们将分析石青(Azurite)与孔雀石绿(Malachite)的调和技术,以及早期油画中,群青(Lapis Lazuli)的稀有性如何迫使画家大量使用含有黄色底色的绿色来模仿深邃感。这部分旨在展示艺术家在资源限制下,如何通过“色相偏离”来模拟更高阶的色彩体验。 二、荷兰静物的“物质性”:物质的展示与消逝: 重点研究17世纪荷兰静物画(Vanitas)中的色彩运用。这些画作是物质财富和生命短暂的哲学宣言。我们将解析画家如何使用饱和度极高的镉黄(Cadmium Yellow)与深沉的棕色(Umbers)、黑色(Blacks)形成强烈对比,强调水果的丰美、织物的奢华,以及随之而来的腐朽感。这种“斑斓”是建立在对“逝去”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三、数字时代的色彩边界:超越光谱的“想象之色”: 最后,我们将讨论现代技术如何彻底解放了“斑斓”的定义。从CMYK印刷模式到RGB显示系统,色彩的生成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书中将探讨“非光谱色”(Non-spectral colors)的概念,例如洋红(Magenta),它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却成为数字印刷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这部分并非探讨颜料制造,而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构造出超越自然界原本光谱范围的视觉体验。 --- 总结: 《光影流转:寻绎赤诚与斑斓》是一部关于能量、渴望与冲突的色彩编年史。它不沉溺于单一的宁静美学,而是用激昂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岩洞壁画的原始火光、帝王的朱红法袍、以及现代屏幕上由光点构筑的无限可能之中。它试图揭示,色彩的表达,永远是人类文明最热烈、最无法掩饰的侧面。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字体选择来看,出版方显然希望营造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对撞感,这本身是一个有趣的尝试。然而,这种视觉上的精雕细琢,并不能弥补内容上的“失焦”。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点是,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被大众广泛认知和讨论的经典案例,转而深挖那些晦涩难懂的边缘角落。虽然这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性和反主流倾向,但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某一领域整体认知框架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障碍。它更像是一份为少数圈内人士准备的“内部备忘录”,充满了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梗”和“潜台词”。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可以被引述和分享的、具有普适性的洞见,但大部分内容都过于依赖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例如,书中对某个小众艺术家的某个不为人知的创作阶段的分析,如果脱离了对其生平的全面了解,便显得空洞无力。这本书更像是在向读者证明“我比你知道得多”,而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有趣的领域”,因此,它在传递知识的有效性上,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那封面材质的触感和油墨的层次感,的确能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艺术品”气息。然而,内里的文字内容,却与这种精致的包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尝试从作者的行文风格中寻找一种稳定、有力的“声音”,但收获的却是一连串的疑问和感叹。作者似乎热衷于使用极其繁复的句式和晦涩的词汇,仿佛在故意设置阅读的门槛。许多段落读下来,我需要反复咀嚼,试图从中剥离出核心观点,结果往往发现,观点本身可能非常简单,却被层层叠叠的华丽辞藻所掩盖。这种写作手法,与其说是为了阐述复杂的概念,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文字的炫技,让人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场烟花表演——瞬间的绚烂之后,留下的却是对“到底看到了什么”的迷茫。书中对“时间”与“色彩”关系的探讨,本应是极富张力的主题,但作者处理得过于抽象,没有提供任何可供触摸和感知的锚点。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清晰的理论模型,而不是一堆漂浮在半空中的、美则美矣却无处落脚的哲学思辨。对于一个渴望知识获取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诗意化的表达,最终带来的不是启发,而是疲惫。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布置精美的画廊,但墙上挂着的,却大多是尚未完成的草图,或是仅描绘了轮廓而缺乏色彩填充的素描。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编年史一样,清晰地梳理出某一类事物的演变脉络和重要节点,但这本书的结构是如此的松散,以至于我很难确定它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作者似乎热衷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跳跃,从文艺复兴的某个不知名画家的边角料笔记,一下子跳跃到二十世纪中叶的某个工业设计手册的脚注,中间的过渡和联系处理得极为突兀。如果说这是一部探索“光影哲学”的著作,那么它在处理“光”的部分时,显得过于单薄和概念化,没有给出足够多的物理学或光学基础支撑。相反,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作者本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的引入,虽然增加了可读性,却稀释了本应严肃的探讨。读到最后,我反而更清楚地了解了作者本人的阅读品味和旅行经历,而对于书名所暗示的主题,了解却依旧停留在最初的猜想阶段。它更像是一本“我读过的书和我想到的事”的混合体,而不是一个独立、成熟的研究成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颇具挑战性的,尤其是在需要保持专注力的下午时段。它并不适合作为快速消遣的读物,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不甚明了的线索。作者似乎有一种“知识密集恐惧症”,总想把所有他所接触到的相关信息一股脑地塞进书里,导致文本的密度过高,缺乏呼吸的空间。每当我以为即将抓住一个关键论点时,作者又会急转弯,引入一个看似相关但不那么重要的旁支。举例来说,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某一材料工艺的详细描述,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然而,这些详尽的描述与全书的宏大叙事目标之间的连接,却显得异常微弱。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极差,忽快忽慢,让人难以保持恒定的阅读速度。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似乎存在一些自我矛盾的论断,在前面的章节中被极力推崇的观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又被轻描淡写地否定,却没有给出清晰的修正或解释。这让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构建一个内部逻辑自洽的阅读框架,这对于一本非学术性的读物来说,要求未免过高了。

评分

初读这本号称“色彩列传”的著作,我原本寄予厚望,期望能在这浩瀚的书海中寻得一处关于色彩的深刻洞见,哪怕只是对某种特定色调的细致描摹,也能令人心满意足。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部个人化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随笔集,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种系统性、知识性的“列传”。书中的叙事线索跳跃得厉害,作者似乎沉醉于各种看似相关的、却又未能形成有力论点的联想之中。比如,他对某种古老哲学中对“空”的理解,与现代工业设计中对“留白”的运用进行了漫长的对比,这中间的逻辑跳跃之大,让人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趟毫无章法的过山车,时而极速俯冲,时而原地盘旋,最终抵达的站点,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书中大量引用的文学典故,虽然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但这些典故在串联起核心主题时,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同强行将不相干的宝石串在一起,虽然闪亮,却缺乏内在的凝聚力。我尤其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视觉感知”的探讨,往往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神经科学或心理学的层面,更像是停留在对“看到”这个行为的浪漫化描述上。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阅读体验,但这种体验是分散的、零碎的,未能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更像是一场未完成的思维漫游。

评分

京东买的东西都是让人放心的正品,没有二次包装痕迹,特别划算,以后还会继续支持京东。比在某些地方买到山寨货要放心太多了。

评分

应该还可以,看了再追评。

评分

《色彩列传·黑色》英文版获得2009年独立出版商出版奖艺术类铜奖,以及CHOICE杂志选定年度杰出学术著作。著名国外网站五星好评。

评分

质量好,不错,下次再来买。

评分

这个系列,印刷很是一般。三联有点草率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一糸列都挺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ω^

评分

包装密实,速度很快,活动价格很实惠

评分

有关蓝色颜色的较全面的人文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