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冷印社出版社邀请,我于前年撰写了一本《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因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一版再版。因此,出版社希望能再写一本关于吴昌硕篆刻章法的图释本,以编成第二套《篆刻章法》的系列丛书之一,并望早日完稿。为此,我把其它尚可推迟的工作任务略向后推延,“见缝插针”地利用炎热的暑期将过去收集好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类,添撰说明文字,补绘示意图例。经过紧张的四十余天,终于草成。
  原来只觉得吴昌硕在篆刻章法上,有不少个人的创造发展,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但具体撰写起来,确又感到难以下笔。因为有些印章作为某一章法的具体特点,很典型,在这一方面可以作为范例讲述,到另一题目又觉得还是此方最为典型,于是就重复使用,但这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认识他某一件篆刻作品。其它印例,尤其是与他风格差距甚远的印章,虽收在他的《印影》中,没有边款也难以肯定,因此也不敢贸然选用,尽量避免重复。
  我觉得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熔汇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融铸。以他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与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其他在字法的变化与统一、边与格发展与统一等等方面,都有他个人的许多独特创造性的使用与发挥。我从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上、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篆刻的章法构成,是与形式美构成因素相吻合的。因此章法的创新,都应从形式美的法则中去探求规律,吴昌硕当时并未提及形式美这一词与要求,但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却无处不充满着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这也说明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古老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矿石,有待我们今天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我于此仅作了一点粗浅的尝试,谬误之处难免,尚望读者与同道、方家正之。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熔汇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融铸。以他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与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其他在字法的变化与统一、边与格发展与统一等等方面,都有他个人的许多独特创造性的使用与发挥。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一、吴昌硕篆刻章法简论
二、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
(一)平而不板
1.平中寓奇
2.破除板滞
3.形块调整
4.虚实相救
5.留空通灵
6.疏密自然
(二)奇而不怪
1.有纵有收
2.开合有致
3.轻重相应
4.刚柔对比
5.对称不等
6.穿插成趣
(三)呼应有情
1.上下承应
2.左右顾应
3.对角呼应
4.多点照应
5.宾主团聚
6.直曲相顾
(四)对立统一
1.大小相参
2.轻重相济
3.长短相间
4.方圆相合
5.彀正相生
3.透气通灵
4.残破气连
5.借并自然
6.照应生辉
(五)章法申边的样式
1.白文印底代边
2.白文印边种种
3.粗边细文
4.细文细边
5.粗细兼施
6.虚边让字
……
四、章法与书体
五、章法与结字
六、章法与笔法
七 章法与印形
后记
这本关于篆刻艺术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印章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技法,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敬畏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篆刻家们如何将宇宙万物、个人情怀融入一方寸之间的方寸天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意在笔先”的阐释,它将篆刻从单纯的雕刻技艺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书中对不同时期篆刻风格的流变分析得鞭辟入里,例如魏晋的古朴雄浑与唐宋的细腻典雅之间的分野,被描述得如在眼前。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审美取向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比如,对“刀法入石”那一刻的描绘,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能听到刻刀与石材摩擦时发出的那种独特声响,那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是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极致体现。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一个看似固定的框架内,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这对于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醍醐灌顶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章法布局”的系统性梳理,这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对篆刻“只是写字再刻出来”的肤浅认知。作者将章法提炼为一套精妙的视觉语言体系,详细分析了留白、虚实相生、线性的呼应等复杂关系。书中对如何处理字与字之间、印面与印边之间的空间关系,有着近乎数学般精确的剖析,但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特别喜欢它用大量的图例来佐证每一个观点,使得抽象的理论立刻变得具象化。比如,对“方中寓圆”这一理念的阐述,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流派的处理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一个方形的边界内,创造出流动的韵律感。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高级的视觉设计教材,它不仅仅是针对篆刻爱好者,对于任何从事平面设计、书法乃至现代艺术创作的人来说,都能从中汲取到关于构图与平衡的宝贵经验。它教会我如何“看”作品,如何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支撑。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慢”且需要沉浸的,它不适合碎片化阅读。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泡一杯茶,在温暖的灯光下细细研读的古籍。作者在探讨篆刻艺术的演变时,总是能巧妙地将之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对礼制、度量衡制度变迁与印章形制关联的探讨,展现了极强的跨学科视野。这种宏观的视野,让读者对篆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高度。书中对不同时期玺、印、章的名称界定和使用习惯的考证非常扎实,每一个定义背后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撑,这种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每一方小小的印章,都承载着古代社会运行的精密规则和审美共识,其意义远超我们想象的范畴。
评分我最近读完这本关于古代金石学力作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艺术的“残缺之美”。书中对印章边款的研究尤为独到,那些看似随意的刀痕、不经意的文字,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成了时间留下的独特印记,是艺术家在创作当下心境的直接流露。这种对“不完美”的欣赏,与当下追求完美无瑕的主流审美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价值。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反复揣摩书中引用的那些拓片细节,那些斑驳的文字,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作者的文笔兼具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使得原本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有趣。它教导我们,艺术的生命力往往藏在那些未被过度修饰、最接近本真的地方,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沉淀下来的那种沧桑感,构成了不可替代的魅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印文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用极富煽动性的语言描述了篆刻如何从官方的权力符号,逐渐演变为士大夫阶层表达自我性情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书中对印泥色彩与印文气韵的关联分析尤为精彩,红色印泥的浓淡、干湿,是如何反作用于观看者对印文的感知,影响着整个画面的情绪张力。这种对辅助材料的深入探讨,显示了作者考察的全面性。此外,书中对历代篆刻家“治印心得”的摘录,充满了人生哲理和艺术家的独特视角,那些看似随性的短语,实则是经过无数次锤炼的结晶。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石头,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温度、可以与人进行跨越时空对话的媒介,让读者在品味艺术的同时,也体味到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力的倔强与坚韧。
评分刀法的后续,两本都好,相得益彰。
评分我觉得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熔汇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融铸。以他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与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其他在字法的变化与统一、边与格发展与统一等等方面,都有他个人的许多独特创造性的使用与发挥。我从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上、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评分挺好的,比较满意,你值得拥有
评分篆刻的章法构成,是与形式美构成因素相吻合的。因此章法的创新,都应从形式美的法则中去探求规律,吴昌硕当时并未提及形式美这一词与要求,但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却无处不充满着形式美的构成法则,这也说明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古老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矿石,有待我们今天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我于此仅作了一点粗浅的尝试,谬误之处难免,尚望读者与同道、方家正之。
评分读读读读读读读
评分书是非常好的 有空好好学习了
评分初学买来看看,感觉还可以。
评分书的质量没得说,学习章草的比备书,是铜版纸印刷,虽说是有点反光,但是挺厚实,感觉物超所值啊。。这一系列的书都还不错,我都买了十几种了,差不多快收齐了。就是这版书印刷的次数太多,所以有点地方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的来说,还是值得购买和收藏的。希望出版社能多出精品,在印刷质量上在下点功夫,给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评分东西不错,很满意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