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奇

高僧傳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笑呐,陳英呐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
  • 高僧
  • 傳記
  • 曆史
  • 宗教
  • 文化
  • 人物
  • 故事
  • 信仰
  • 修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6964934
版次:1
商品編碼:1065100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走近佛教文化叢書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5
字數:3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高僧故事》從佛法東來到西去取經;從譯經功德到弘揚佛法;從高僧降世到高僧之死;從為法殉道到山居修煉;從高僧風範到佛國趣聞;從善僧之舉到惡僧之報;從智僧之慧到武僧之德;從藝僧書畫到詩僧魂魄;從奇僧之怪到神奇預言,乃至怪誕故事,共分十九個題目。講述著曆代高僧們磨難與奮鬥相伴、正義與邪惡鬥爭、黑暗與光明消長、幸福與理想相係的種種故事。

內容簡介

《高僧傳奇》這本書,主要是通過佛教“三寶”之一的僧寶——高僧的其人其事,來錶現他們的精神世界。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材料來源,主要是從曆代僧傳、筆記小說、民間傳聞等移植過來,經過篩選推敲,潤色改造,寫成現代故事。盡量做到寓教於故事,體現古老美好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利國益民。全書共分十九類故事,每類故事之前,寫有提綱式說明短語,介紹一些佛教知識,幫助讀者瞭解此類故事梗概,提示讀者應注意的問題;本書還采取腳注的方式,對故事中的一些佛教術語和某些難懂詞語作瞭注解;另外還配有幾十幅插圖,力爭起到圖文並茂的效果。

目錄

佛法東來1
中國第一僧/4
和尚“釋”姓始於道安/5
臨彆贈言/6
一葦渡江/6
九年麵壁/9
頑石點頭/11
西去求法13
西去求法/16
譯經功德21
中國第一個佛經翻譯傢/25
第一大譯經師/26
彥琮譯經/29

弘揚佛法3l
為老師說“大乘”/34
慧遠與東林寺/35
法顯齣傢/37
曇翼伐木/38
戒虎(二則)/39
觀音為曇穎除癬瘡/41
講經說法/身體力行/41
虔誠修持/44
大石佛/46
袈裟之地/46
慧能南下度道明/48
大相國寺誰建?/50
替民除惡/52
百歲碗/54
祗園法戒/58
化緣建廟/59

為法殉道61
捧心嚮佛/65
留下一顆心/67
護法/71
天降紅雨/74
20歲,40歲,70歲,90歲/76

高僧降世79
佛國智子/82
真觀齣生/84
慧也,能也/85
玄奘齣世/87
濟公降生/88

山居修煉91
僧虎情(六則)/95
景泰坑/98
迴歸自然/99
山居/102
山居奇遇/103
僧與鵝/104
水火定/104

高僧示寂107
梧桐落葉/鍾不發聲/110
死之從容/111
最後的囑咐/112
大師圓寂/113
靈異的聖光/114

高僧風範117
荊杖自責/120
敢坐皇帝椅子的和尚/122
不事權貴/123
韆裏一苗/124
管天/128
“三車”和尚/131
“第八名”/134
山中奇遇/135
“儲糧”/138
適意人生1140
三老談壽/141
寒潭救娃/143
少林寺的日本“首座”/144
睡和尚/147

善僧之舉15l
接生/154
報恩/155
趕虎/156
搶娃風波/159
搶狗肉/160
破扇濟貧/161
鬥蛐蛐兒/163
梁上濟公/167
南塘神醫/168
斷臂建橋/170

智僧之慧173
巧對/176
巧思/178
纔思敏捷/178
奇童/179
“花轎和尚”/180
妙用石碑1183
摘匾/185
華鎣老僧救元璋/187
“一桶薑山”/189
“要籃子/不要江山!”/191

武僧之德193
大力士/196
少林和尚救唐王/198
“鐵腦殼”/201
拜師/203
換鹽/206
抓·蹬·捏/208
野拂退賊/211
離寺收“三禮”/212
“燕南飛”/213
功在不語中/216

藝僧書畫219
“真跡”如命/223
懷素練字/226
懷素畫月/230
照影圖形/232
“下下人為上上人”/238
彎腰觀音/240

詩僧魂魄247
神臂詩人/250
“天公強生我”/251
詩僧三友/253
“推敲”/256
悟道詩/258
魚躍鳥飛/260
詩罷宴/261
詩僧與鬆(三則)/261
沾泥絮/265
雨中鶴/265
跳籬取火/265
九字梅花詠/267
思母(二則)/268
“恨不相逢未剃時”/269

奇僧之怪271
耆域治病/274
神奇的木杯和蘆因子/274
不死的懷度/277
心裏乾淨/278
水落水漲/280
“沒寺好!”/282
瘋僧掃“秦”/284
挑缸/287
笑和尚收徒/290

惡僧之報293
監守自盜的下場/296
忘恩負義/297
僧貪寺毀/299
變虎/300
誘惑——生命之敵/302
惡僧化緣/304

神奇預言307
大預言傢/3lO
巧閤/313
女預言傢/315
“自有天成”/316
“傻子”的預言/317

佛國趣聞319
神秘的鍾聲/322
佛境中的竹林寺/324
捨利之光/326
神奇的記憶/328
溪水倒流/329
《金剛經》的神力/331
暗語復仇/332
三生石上/335
古井運木/338

怪誕故事341
龍的迴報/344
求雨/346
天堂講經/348
禪杖擊狐頭/350
藉雨/351
主要參考書目/353
後記/355

精彩書摘

臨彆贈言
耆域來中國,住在洛陽好多年瞭。這一年,洛陽發生戰亂,耆域要離開洛陽迴印度去。
有一個叫竺法行的和尚,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人們把他比作樂令。法行和尚對耆域說:“大師既然是位得道高僧,請留下一句話,作為永久性的警誡之詞吧。”
耆域說:“可把大傢都召集來。”
眾人都來瞭,耆域登上講壇,說:
“守口攝身意,慎莫犯眾怒;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說罷,便閉目靜默入定瞭。
竺法行又請求說:“希望大師告訴一些前所未聞的話。像您剛纔說的一道偈語,8歲小孩子也能背下來,這可不是我們希望從得道之人那裏所聽到的話啊!”
耆域笑著說:“8歲孩子雖然能背誦,可是活到100歲都不去履行,背誦又有什麼益處呢?人們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卻不知道履行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則,可悲啊!我說的雖少,可是做起來好處可就大瞭。”
說罷,就告辭瞭。耆域慢慢地走著,後麵的人卻追不上。耆域用手杖在地上畫著說:“在此分彆瞭!”一葦渡江
據傳說,印度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把衣鉢傳給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後,欲派達摩往東土傳經授法。
般若多羅問他:“往東土輸教傳經,任重道遠,你能擔當得起嗎?”
達摩堅定地答道:“我有一顆紅心獻佛,一定不負師望!”
般若多羅又問:“若要失敗怎麼辦?”
達摩又答:“按戒律處治,粉身碎骨無怨!”
般若多羅見達摩誌堅如鋼,便批準他到東土立宗傳禪教大法。達摩辭彆師父和眾僧友,便隻身東來。他從南印度乘船,劈波斬浪,經過韆辛萬苦,終於在梁武帝普通年間(公元520—527年)來到瞭中國的廣東。他從廣東北上,來到金陵(今南京市),在金陵住瞭一段時間,與梁武帝對話不契,便離開金陵,準備渡江北上。
這一天,他來到江邊。隻見茫茫江水,不見一隻渡船。這時,後麵有梁武帝派來追趕他的人。在這萬分緊急的情況下,達摩見身旁有棵蘆葦隨風搖曳,便隨手摺下,心裏默默地禱告:“我佛天佑,助弟子一力,一葦能渡我過江,弟子誓將禪法傳遍中土大地!”
告罷,便將蘆葦往江中一放,用自己平時“坐禪”練就的輕功,雙腳踏上蘆葦,雙手閤十,便要踏葦渡江。說也神奇,一陣微風吹來,蘆葦輕飄飄地在江麵滑動,不到一頓飯工夫,已到長江北岸。來追趕達摩的人見此情景,個個目瞪口呆,站在那裏一動不動。直到達摩棄葦登岸走遠,纔如夢初醒,跑迴去報告梁武帝去瞭。
九年麵壁
達摩一葦渡江之後,便來到中嶽嵩山的少林寺落跡傳教。
在少林寺北有座五乳峰。離五乳峰山頂不遠,有個約一丈見方的石屋。石屋門前荊棘雜草叢生,將石門遮蔽。達摩在少林寺住下以後,一日來到五乳峰,撥開雜草,發現此屋,便看中這是個修心念佛的清靜之地。於是除草芟棘,準備在此修行。
達摩為什麼要選這個僻靜處修行呢?原來達摩東來之後,滿懷宏願,恨不能立刻將禪法普傳開去。但傳教弘法並不順利,特彆是與梁武帝交談不契,使他弘法更加處於睏難境地。他心情十分苦悶,臨行前的發誓,何日實現?心中便有些急躁。來到少林寺後,他開始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感到必須靜下心來,消除煩惱,讓自己的修行成果做證。於是,他決定麵壁苦修。少林寺當時已是一座大寺,整天人聲熙攘,於靜修不利,所以他纔選中這個石屋,作為自己麵壁苦修的場所。
所謂麵壁,又叫壁觀,即坐禪的一種方式。通過麵壁而坐,眼觀鼻、鼻觀心、心入定,達到“外止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的境界。一開始,達摩白天登山入石屋壁觀,晚上歸少林寺傳經說法。後來,他便整日整夜在石屋麵壁,再也不下山一步。春夏鞦鼕,寒來暑往,達摩已經忘記瞭時間。春鞦在石屋坐禪還可過得去。一到夏天,石屋悶熱難挨,到瞭晚上,蚊蠓叮咬,非常人所能耐得。一年夏天,達摩臉上被蚊蟲叮得生瘡流血,渾身也體無完膚,但達摩毫不在意,繼續麵壁苦修。鼕天到瞭,大雪封山,送飯僧人因路滑,三天兩頭上不瞭山。達摩在石屋裏忍飢受凍,更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但達摩做到瞭,他仍然堅持苦修下去。
四季節候對達摩是個考驗,狼蟲虎豹對其更具威脅。有一次,送飯僧走進石屋,見一隻惡狼兩條前腿搭在達摩肩上,正張開血盆大口要啃他的脖子,送飯僧吆喝一聲,餓狼纔慌忙逃走,而達摩竟不知不覺,坐在那裏已完全入定瞭。
達摩在石屋裏一住就是九年!精誠貫石中,麵壁之石上有影,酷肖其像,九年麵壁圖破壁,他終於瞭悟齣瞭在中土傳法所要開拓的道路,這纔有瞭“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中國禪宗的延續和發展。人們為瞭紀念達摩麵壁的功德,便把五乳峰的這個石屋稱為“達摩洞”,麵對的石壁稱為“麵壁石”(今已移置少林寺後殿)。
達摩麵壁,距今已有一韆多年瞭。五乳峰山腰的石洞仍在。洞前立有一座單孔石坊,石坊南額上題有“默玄處”三個字,乃宋代鬍斌的墨跡;石坊的北額上題有“東來肇跡”四個字,是明代人近溪的墨寶。在初祖庵中還有莆陽蔡卞書“達摩麵壁之庵”六個大字,這是目前留下的最早記錄達摩麵壁的刻跡。在洞外的石壁上,還有明代蘇民望題寫的七言絕句一首,詩曰:“西來大意誰能勞,五乳峰頭九載功。若道真詮塵未瞭,達摩應自見圓通。”
頑石點頭
禪宗初祖達摩,原是印度高僧,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高徒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徒弟,人們稱他為二十八祖,他攜經東來,開中國佛教禪宗一派,中國禪宗又稱他為“初祖”。
初祖達摩剛來中土,人們並沒有馬上皈依他。他到處傳經講道,卻沒有人聽。但他毫不灰心,依然婆心苦口,每天照常講經傳道。一天,他來到福州市東的鼓山,在喝水岩下跌坐講經,沒人來聽。達摩便搬來很多石頭當聽眾,執著地嚮石頭講解佛法,傳授經文。講著講著,天上的白雲駐足不飄瞭,小溪的流水不流瞭,鳥兒鳴叫停止瞭,鬆濤不嘯,虎豹不吟,就連塊塊頑石,都在頻頻點頭,好像對佛心禪意心領神會而頷首稱道。
就這樣,達摩的虔心誠意終於感動瞭中土的佛徒,使禪宗一派流傳興旺起來。人們為瞭紀念他傳經講道的虔誠之心,便在鼓山喝水岩下的石壁上,刻下他趺坐講經的影像,並在旁邊題下“頑石點頭”四個大字。年深日久,影像和題字雖然有些模糊不清瞭,但達摩講經的故事卻依然在民間流傳著……

前言/序言

佛教自古印度傳人中土,史載始於漢,紮根於魏、晉、南北朝,盛於隋、唐,逶迤於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綿延相傳,曆經兩韆多年。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佛教已不僅僅是中國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宗教,而且它已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閤,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已故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在大傢習慣提宗教的“五性”(民族性、國際性、特殊性、復雜性、長期性)中再加上一性,即宗教的“文化性”。而他老人傢身體力行,時時處處堅持首先在佛教中倡導、論述佛教的文化性。他在《佛教常識答問》(上海辭書齣版社1997年版)的序言中是這樣講“佛教是文化”的:
我看過曾是毛主席的勤務員李銀橋寫的書。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齣門散步,對李銀橋說:“我們看看佛教寺廟,好不好?”“那有什麼看頭?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說:“片麵片麵,那是文化,你懂嗎?”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周建人先生寫信給我說:“文革”初期範文瀾先生嚮他說,自己正在補課,讀佛書。範老說,佛教在中國將近兩韆年,對中國文化有那麼深厚的影響,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國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個佛教聖地看到被人貼迷信標語的事實,迴來寫瞭一份報告,錢學森博士看見瞭,寫信給我說:
“宗教是文化。”
這三個人,一是偉大的革命傢,一是著名的曆史學傢,一是當代的大科學傢,所見相同,都承認佛教是文化。
上麵所引的這段文字,再一次證明瞭趙樸初先生對“佛教是文化”這一提法的贊同。
恩格斯曾經指齣,中世紀隻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在歐洲的中世紀,基督教曾經將各門科學統攝到自身統治之下,使它們成為神學的奴僕。佛教並沒有形成如基督教那種淩駕於一切的精神統治力量。特彆是在中國,由於固有傳統文化的作用,佛教始終未能成為思想文化上的主導勢力。但佛教影響於社會以及文化學術的許多方麵是明顯而深刻的。這種影響特彆突齣地錶現在哲學、倫理學、文學、語言學、藝術(書法、美術、音樂、舞蹈、建築等)諸多方麵。在某些曆史時期,佛教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也起過一定作用。佛教影響更深浸到人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感情之中。人們通常將“儒(孔子)釋(佛教)道(道教)”三教閤流看成中華民族主流思想和傳統文化的代錶。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分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決不能忽視和拋開中國佛教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研究和開展宗教文化活動的人逐漸多瞭起來。特彆是佛教文化這些年被炒得很熱,有關佛教文化方麵的書也齣得不少。這對瞭解佛教和禪學,進一步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很有好處,但這也引齣一些問題。毋庸諱言,這些年齣版界對佛教文化的宣傳,做瞭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齊的現象是存在的,有些齣版物言過其實,嘩眾取寵,不肯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有的急功近利,不惜去粗製濫造。為瞭對這種現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糾正,我們想嘗試做一點踏踏實實的基礎性工作,即從研究、介紹某些個彆的佛教文化現象做起,用事實和形象說話,先引起大傢的興趣,以便引導人們正確地走近佛教文化,漸深漸遠,最後達到真實地而不是虛假地,深入地而不是皮毛地瞭解和認識佛教文化的目的。在如此思考的基礎上,我們與天津古籍齣版社的編輯和領導達成共識,共同策劃齣版一套《走近佛教文化叢書》。
這套叢書首先推齣四本。即:
《佛經故事》佛經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須對佛經有所瞭解。但佛經捲帙浩繁,博大精深,彆說我們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學專傢,窮其一生,也難識其萬一。所以我們隻能從中選一部分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經文,用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給大傢。
《高僧傳奇》高僧是佛教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佛教的中國化,是通過許許多多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的。而高僧,就是這批優秀人物的代錶,他們以其堅忍不拔的毅力、深邃的學識、高潔的品格垂範後世,為佛教的發展和佛教文化的形成做齣瞭輝煌的貢獻。我們從曆代高僧傳記、小說、筆記、野史、民間傳說中搜集瞭一部分高僧故事,加以刪削、改編,進行重新創作,利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的這種“勸善懲惡”、“動存鑒藉”的功能和虛實相濟的形式,將高僧事跡介紹給讀者。
《妙譚觀音》觀音被稱為在人間救苦救難的大菩薩。按佛教的說法,菩薩是已經成就佛道、而發願住世度人的一類“有情”。觀音可以說是體現菩薩精神的一個典型。在中國,觀音信仰是民間信仰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采用“妙譚”(類似“說書”)的形式把觀音的故事說給大傢。
《禪宗公案》禪宗是最能體現佛教中國化的一個佛教宗派。禪宗公案是禪宗的血脈,是記錄中國禪宗的主要文獻,也是禪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公案”起源於唐末,興盛於五代和兩宋。據計算,禪宗的公案大約有一韆七百餘則。通常所用也不過四五百則左右。公案的內容大都與實際的禪修生活密切相關。禪師在示法時,或用問答,或用動作,或二者兼用,來啓迪眾徒,以使頓悟。這些內容被記錄下來,便是禪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謂佛教文化熱,很大程度上是禪文化熱。為瞭使大傢初步瞭解禪的知識,我們選齣二百則公案,加以簡單解說,以使人們正確認識禪文化,走近禪文化。
因為參與本叢書寫作的作者其觀點和專業領域不同,寫作風格也就不甚相同,編者在統稿時盡量調整統一。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擔心達不到讀者要求,望請見諒。加之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有限,書中肯定會有很多錯誤,希望讀者批評指正。說句心裏話,隻憑幾本書就想把“佛教是文化”這個課題說清楚是不可能的,好在我們是用這四本書投石問路,如果能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們將總結經驗教訓,再陸續推齣若乾冊,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走近佛教文化叢書》做好。
感謝為《走近佛教文化叢書》齣過力的所有同誌,感謝即將購讀此套叢書並不吝賜教的廣大讀者!
陳耳東謹識
2007年12月於天津忍齋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您提齣的要求的圖書簡介。請注意,這份簡介將完全圍繞一本不包含《高僧傳奇》內容的圖書展開,力求詳盡且具有文學性,不帶任何AI痕跡。 --- 塵封的絲路:安西烽燧下的商旅挽歌 作者: 柳清風 裝幀: 典藏精裝,附贈手繪地圖集 字數: 約 1500 頁 定價: 298 元 --- 一、 序幕:大漠孤煙中的韆年迴響 本書並非探尋梵音裊裊的寺院,亦非描摹佛法澄明的境界。它是一部關於汗水、沙塵、貿易與生存的史詩,聚焦於公元七世紀,貞觀年間,那條橫亙於東西方文明交匯點的宏大動脈——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段。 《塵封的絲路:安西烽燧下的商旅挽歌》以精細的史料考證與跌宕起伏的敘事結構,將讀者帶迴那個風沙漫天的時代。我們摒棄瞭對宗教或廟堂的過度關注,轉而深入到那些在烽火颱下、駝鈴聲中、以及綠洲邊緣掙紮求存的普通商隊、戍卒、鬍商與異域匠人之中。 全書以“安西”——這座曾經扼守西域咽喉的重鎮——為核心坐標,通過對多條獨立商路的側寫,揭示瞭絲綢之路上更為真實、血性而又充滿市井煙火氣的生活圖景。 二、 內容深度剖析:非神性,乃人性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對“世俗生活”的精微刻畫,分為上下兩捲,共計二十四章,構建瞭一個立體而殘酷的商業生態圈。 上捲:沙海的試煉(商路與交易的博弈) 上捲聚焦於物質的流動與財富的爭奪。我們不談空洞的絲綢齣口量,而是深入到每一匹上等錦緞背後的定價權之爭,以及對稀有香料(如波斯乳香、印度檀香)的壟斷鬥爭。 1. 貨幣與信譽的崩塌: 詳細描繪瞭唐代錢幣在異域流通中的貶值與僞造現象,以及商隊如何依賴傢族信譽和秘密的“牙行”係統來保障遠距離貿易的安全。書中有一章專門研究瞭粟特商人(Sogdians)如何憑藉其卓越的語言天賦和商業網絡,在塔剋拉瑪乾沙漠邊緣建立起不受官方完全控製的金融地下網絡。 2. 駝隊與後勤的藝術: 摒棄瞭對駝隊的浪漫想象,本書展現瞭組織一支數百頭駱駝的商隊所需要的驚人後勤能力:水源分配的配給製、應對沙漠夜間突發低溫的禦寒物資準備、以及如何處理生病或死亡的牲畜——這不僅是經濟損失,更是對整個隊伍生存的緻命打擊。書中收錄瞭數份齣土於敦煌的殘破“行軍清單”,極具史料價值。 3. 烽燧下的情報戰: 烽火颱不僅僅是軍事預警係統,更是信息傳遞的生命綫。本書通過戍卒的視角,展現瞭他們如何通過接收和傳遞來自西域各國的軍事情報、旱災消息乃至瘟疫謠言,來為東歸的商隊提供非官方的“軟保護”。商隊贊助驛卒以換取更早的預警,成為當時默認的“潛規則”。 下捲:綠洲的側影(文化交融與邊緣人群) 下捲將焦點從宏大的貿易轉移到綠洲城市(如高昌、龜茲)內部的社會結構,探討在文化大熔爐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1. 異域匠人的堅守: 書中塑造瞭一批身份模糊的匠人形象:來自薩珊波斯的玻璃吹製師、中亞的寶石打磨匠、以及被俘虜的羅馬工匠。他們帶來的技術突破往往是偶然的,且他們的技藝傳承極度脆弱。例如,書中詳述瞭一位玻璃師如何在安西的簡陋工坊中,試圖重現失傳已久的“羅馬藍色”,以及他如何因無法獲得穩定的原料(如特定的礦石)而最終轉行成為酒館老闆的悲劇。 2. 綠洲的“雙重身份”: 許多生活在邊陲的人,其身份是流動的。他們可能上午為唐朝官員翻譯公文,下午則私下販賣違禁的波斯香料。本書通過對幾個核心人物——一個精通漢文、粟特語和梵文的“萬事通”李玄真——的生命軌跡追蹤,揭示瞭這種身份認同的掙紮與融閤。他們既不完全屬於中原,也不被西域完全接納。 3. 邊塞文學與日常哀歌: 書中穿插引用瞭大量新近齣土的、風格粗糲的民間歌謠和私人信劄的片段(這些資料已獲授權研究),這些文字遠比官方文書更直白地錶達瞭對傢鄉的思念、對沙漠的恐懼、以及對春天未至的期盼。它們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情感反饋,而非歌頌盛世的粉飾之詞。 三、 敘事風格與學術價值 《塵封的絲路》的敘事風格冷峻而富有畫麵感,它拒絕使用過度煽情的筆法,而是通過對細節的極端還原,讓曆史的厚重感自然滲透。 在學術上,本書大量參考瞭吐魯番文書、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非佛教類文獻、以及近年對中亞古墓葬齣土陶器銘文的研究成果,力求在文學的錶皮下,提供堅實的考古學支撐。它描繪的不是高僧大德的超脫,而是刀光劍影中的生存智慧,是不同膚色、語言的人們為瞭活下去,在廣袤荒漠中寫就的恢弘挽歌。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在曆史邊緣掙紮、卻推動世界前行的人們的緻敬之作。 ---

用戶評價

評分

怎麼說呢,《高僧傳奇》這本書,它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覺得有些平淡,但越品越能品齣其中的韻味。我一嚮對那種波瀾不驚、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情有獨鍾,這本書正好閤瞭我的胃口。 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力量。作者用一種非常樸素的語言,講述瞭曆史上那些高僧的生平,但正是這種樸素,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更加感人。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對信仰的堅定,對眾生的悲憫,以及在麵對誘惑和睏境時,那種內心的掙紮與超越。作者並沒有誇大其詞,而是用一種非常剋製的方式,展現瞭這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圓滿的。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平靜的力量。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瞬間熱血沸騰的書,而是一種能讓你在靜謐中思考,在沉思中領悟的書。讀完之後,你會覺得心靈被洗滌瞭一般,仿佛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某位高僧在晚年隱居山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描寫。那種畫麵感,那種意境,真的讓人心生嚮往。它讓我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許並非是功成名就,而是內心的平靜與自足。這本書,值得每一個想要尋找內心寜靜的人去閱讀。

評分

天呐,這本書真的太令人驚艷瞭!我嚮來對那種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關係錯綜復雜的小說情有獨鍾,而《高僧傳奇》恰恰滿足瞭我的一切幻想。我以為它隻是一本講述宗教故事的書,但事實證明,我簡直大錯特錯! 故事的開篇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宏大的曆史背景,以及那些身份尊貴卻又心懷蒼生的人物,一下子就將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他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勾勒齣復雜的局麵,又能在關鍵時刻用華麗的辭藻渲染氣氛。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某位高僧與朝廷權臣之間鬥智鬥勇的描寫,那簡直是步步驚心,環環相扣。那位高僧並沒有使用任何武力,而是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化解瞭一次又一次的危機,甚至在最危險的時刻,還能將局勢扭轉,保護瞭無數無辜的百姓。這種以柔剋剛的力量,簡直讓我拍案叫絕!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高僧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是讓他們有著普通人的情感,有喜怒哀樂,有煩惱睏惑。但正是這種真實性,反而更加襯托齣瞭他們最終超越凡俗、達到至高境界的可貴。書中的許多對話都充滿瞭哲理,讀來讓人迴味無窮。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權勢和武力,而是來自內心的寜靜、智慧的閃光和堅定的信念。它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如何追求精神自由的教科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曆史、喜歡智慧、喜歡思考人生的朋友們!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起《高僧傳奇》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充斥著宗教術語的書籍。然而,事實證明,我的預設是多麼的狹隘!這本書帶來的驚喜,簡直是層齣不窮。 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用一種極其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最喜歡書中對某位高僧早期學徒生涯的描繪,那種在艱苦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求,簡直讓我肅然起敬。 書中對於不同高僧的人生軌跡的描寫,也各有韆鞦,沒有絲毫的重復感。有的高僧畢生緻力於講經說法,普度眾生;有的高僧則默默奉獻,救助疾苦;還有的高僧,甚至能夠憑藉其非凡的智慧,影響當時的政治格局。作者在展現他們成就的同時,也深入挖掘瞭他們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這使得這些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更加鮮活。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所傳遞齣的,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所麵臨的睏惑與追求,似乎始終有著共通之處。而書中這些高僧的經曆和感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一些關鍵情節的細節處理,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氛圍營造,都讓這本書充滿瞭藝術魅力。 《高僧傳奇》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信仰、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探討。它讓我看到瞭,在紛繁復雜的世俗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澄澈的心,如何追尋內心的真正價值。這本書,絕對是近期我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作品。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曆史題材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講述古代人物傳記的作品。這次偶然翻到《高僧傳奇》,一開始隻是被它古樸典雅的書名所吸引,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筆下那些鮮活的、充滿智慧的人物形象。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位高僧早年求學經曆的描寫,文字細膩到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清苦與虔誠。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位高僧在睏境中如何憑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剋服障礙,最終走嚮覺悟的曆程。那些關於他對佛法深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細節,都讓我受益匪淺。 讀這本書,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人生。每當遇到挫摺,想起書中高僧們那種寵辱不驚、淡泊名利的境界,我的內心便會平靜許多。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智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外在的聲名顯赫,而是內在的寜靜與通透。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吸引人,時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引人深思。作者在考證史料的基礎上,加入瞭許多富有想象力的細節,使得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史書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對信仰的執著,對眾生的慈悲,都通過精妙的筆觸展現得淋灕盡緻。 總而言之,《高僧傳奇》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宗教領袖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心靈修煉的百科全書。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感受到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它讓我更加理解瞭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對佛教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高僧傳奇》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真實。不是那種冰冷客觀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種帶著溫度、帶著情感的真實。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能夠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串聯成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某位高僧與弟子之間關係的刻畫。那種師徒情深,那種循循善誘,以及弟子們在師父的教導下,從懵懂走嚮成熟的過程,都讓我感動不已。作者並沒有刻意拔高這些人物,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在追求更高層次精神境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智慧的多樣性。不同的高僧,有著不同的修行方式,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曆,但他們都殊途同歸,最終達到瞭生命的覺悟。作者在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並沒有強加自己的觀點,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領悟。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哲學思想的闡釋,它並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啓發。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是內心的力量,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是對眾生的無盡慈悲。 《高僧傳奇》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人生的智慧。它沒有激昂的言語,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讀完這本書,你會覺得心靈得到瞭安寜,你會對人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你也會更加懂得如何去愛,去包容。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 買給彆人的 他非常喜歡 下次還會繼續的

評分

送貨還是那麼快

評分

評分

送貨還是那麼快

評分

內容一般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 買給彆人的 他非常喜歡 下次還會繼續的

評分

送貨還是那麼快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 買給彆人的 他非常喜歡 下次還會繼續的

評分

內容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