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梁漱溟是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之一,新儒傢的開創者,也是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傢。
1953年9月,梁漱溟在中央政府委員會擴大會議期間,當眾與毛澤東就農民問題發生激烈爭辯。此後,毛澤東認為他可以繼續當全國政協委員,還有充當活教材的作用,梁漱溟“反麵教員”的稱號不脛而走。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梁漱溟生平所作所為都堪與“反麵教員”的聲名相稱:堅持獨特的思想和學識,特立獨行,講真話,錶裏如一,不隨大流。但發生在梁漱溟身上的種種與眾不同的經曆和遭遇,都有其深刻而復雜的思想和社會背景,不可簡單言之。許多問題需要研究,許多認識需要更久遠的時間和實踐的驗證。
《“反麵教員”梁瀨溟》作者汪東林曾長期在梁漱溟先生身邊工作,他的講述或許可以為您提供一些瞭解梁漱溟、瞭解中國知識分子的曆史綫索。
作者簡介
汪東林,男,漢族,曾用鄭直淑、鄭言、汪洋波等筆名。中國作協會員,祖籍安徽徽州。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1962年至2004年4月在全國政協機關工作四十餘年。曆任全國政協機關乾事、秘書、副局長、巡視員,並擔任《人民政協報》副總編輯和高級讀者,現兼任《百年潮》、《群言》雜誌編委。是第八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主要作品有:《李宗仁歸來》(與他人閤作)、《宋希濂今昔錄》、《梁漱溟問答錄》、《名人傳記集萃》、《十年風暴中的愛國民主人士》等,約一百餘萬字。
目錄
費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為思想傢(代序)
一、“反麵教員”梁漱溟
二、梁漱溟與毛澤東
三、梁漱溟與毛澤東1953年曆史公案補遺
四、在反右鬥爭中梁漱溟何以沉默不語
五、梁漱溟1958年嚮黨交心
六、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梁漱溟
七、1964年:梁漱溟談自己的思想問題
八、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隨大流
九、梁漱溟在“文革”風暴中
十、梁漱溟與趙樸初
十一、梁漱溟與馮友蘭
十二、梁漱溟的晚年生活
附錄一:辛亥革命前後的梁漱溟
附錄二: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後記
增訂本後記
精彩書摘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嚴寒逼人,屋內溫暖如春,毛澤東與梁漱溟作徹夜長談……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麵爆發。梁漱溟在山東搞瞭曆時7年的鄉村建設工作自然也搞不下去瞭。抗禦外敵,保我中華,同樣也是梁漱溟主持的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師生們責無旁貸的任務。不久“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時局更緊張瞭。其時,梁漱溟在山東濟寜接到老朋友張群先生轉來的蔣介石邀梁去南京的電報。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答應瞭張學良、楊虎城和周恩來等人提齣的停止內戰、一緻抗日的要求。由於日本人在盧溝橋擴大瞭戰火,蔣介石在廬山發錶瞭抗日宣言,全國老百姓所盼望的國共閤作,停止內戰,全民抗日,已成為事實。作為實際上執掌大權的國民黨政府,十分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於是就邀集瞭一些社會各界有代錶性的人物到南京,在所謂“最高國務會議”之內,成立瞭一個谘詢性質的機構叫“參議會”。其中亦有中共的代錶,但大多數成員仍為國民黨人。梁漱溟是作為無黨無派的社會賢達被邀請去參加“參議會”的。這個“參議會”,就是後來在武漢成立又遷至重慶的“國民參政會”的前身。
梁漱溟立即關閉瞭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風塵僕僕趕到瞭南京。自此,他作為“國民參政會”的一員,為抗戰齣力。但事與願違。國民黨軍隊 “八一三”失利,日寇長驅直入,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搬到武漢,梁漱溟作為特邀的“參議員”(後為“參政員”)也隨即到瞭武漢。
沿途所見,一幅流離失所、爭相逃難的景象!特彆是一些國民黨大員,無信心抗日,有的丟棄大片國土,不戰而逃;有的隻顧自己逃難,甚至有人把資産、妻兒送往國外。梁漱溟對此大失所望,自己對抗戰的前途也很是悲觀。但得知自日本侵華後,中共提齣一係列抗日主張,特彆是國共閤作,一緻抗日,深得人心,而終於變成現實。梁漱溟想,現在國民黨方麵令人失望瞭,共産黨方麵又怎麼樣呢?再說,關於共産主義學說,梁漱溟早年就讀過一些經典著作,諸如李大釗先生等中共的先驅者還是他的好朋友,但他後來根據自己對中國社會、曆史的研究,認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因此不信奉共産主義學說。如今中共的領袖如毛澤東、周恩來等又搞瞭近20年,經過多少次失敗,還在堅持奮鬥,中心在陝北的延安。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於是梁漱溟産生瞭去延安會見毛澤東的念頭。由於國共兩黨已經閤作,從武漢去延安也較方便。梁漱溟作為國民參政員,首先把自己的這個願望和想法嚮蔣介石提齣,他同意瞭。
中共方麵也錶示歡迎。不幾天,梁漱溟便登程北上瞭。
梁漱溟到達延安,接待他的是中共總書記張聞天。經張的介紹,梁纔知道毛澤東是中共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主席。張對梁來延安錶示歡迎,並設宴洗塵。張說,毛的習慣是白天休息,夜間辦公,談話也安排在夜間。
頭一天夜間的談話從下午六時至次日淩晨。時令正是鼕天,延安氣候嚴寒。六點鍾天已擦黑,屋裏掌瞭燈。談話的地點不在窯洞,而在延安城內的一間瓦房裏,但很暖和。毛澤東告訴梁,在屋外地下燒火,地麵和牆都發熱。
在毛澤東首先提到1918年在北京楊懷中先生傢中已多次見過梁先生之後,談話轉入正題。梁先生開門見山地提齣瞭抗日戰爭的前途問題。梁說,他對目前的抗戰情況甚感失望,戰場上中國軍隊節節敗退,國民黨方麵上上下下缺乏信心,個人心中亦十分悲觀。如此下去,中國的前途如何?中華民族會亡嗎?梁錶示這次來延安,就是嚮中共領袖討教來的。毛澤東十分耐心地聽完梁漱溟的敘述,纔露齣笑容,十分果斷而有力地迴答道: “梁先生,你所聽到看到的若乾情況,大體都是事實。但我的看法,中國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觀,應該非常樂觀!中華民族是不會亡的,最終中國必勝,日本必敗,隻能是這個結局,彆的可能沒有!”毛澤東一開頭語氣就這樣肯定,神態這樣堅決,很齣乎梁漱溟的意料。接著,毛澤東十分詳盡地、有聲有色地分析瞭國內、國外,敵、我、友三方麵力量的對比,強弱的轉化,戰爭的性質,人民的力量,戰爭發展的幾個階段,等等,最後又迴到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光明結局上。毛澤東講得那樣頭頭是道,人情人理,使梁漱溟打心眼裏佩服。毛澤東話音剛落。梁漱溟即說:“毛先生,可以這樣說,幾年來對於抗戰必勝,以至如何抗日,怎麼發展,還沒有人對我作過這樣使我信服的談話,也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文章。您今天的談話使我豁然開朗,精神振奮!”“過奬瞭,過奬瞭,梁先生!”毛澤東連聲說。梁漱溟心裏不由得想起瞭蔣介石。蔣介石的講話、文告,梁漱溟聽過、看過多次,個彆交談也若乾次瞭,從來沒有像這一次毛澤東那樣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梁漱溟怎能想到,毛澤東這天所談的“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觀點,即是不久後完稿的《論持久戰》一書的主要論點。
……
前言/序言
費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為思想傢梁漱溟先生是我一嚮尊敬的前輩,是當代中國一位卓越的思想傢。我學生時代就讀過他的書,雖然沒有全都讀懂。但梁先生的確是一位一生從事思考人類基本問題的學者,我們稱他為思想傢是最恰當不過的。
梁漱溟先生在他自己1984年齣版的《人心與人生》一書的第27頁這樣說:“我曾多次自白,我始未嘗有意乎講求學問,而隻不過是生來好用心思;假如說我今天亦有些學問的話,那都是近六七十年間從好用心思而誤打誤撞齣來的。”好一個“好用心思”,好一個“誤打誤撞”!這幾句簡單的心裏話,正道齣瞭一條做學問的正確道路。做學問其實就是對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問個為什麼,然後抓住問題不放,追根究底,不斷用心思。用心思就是思想。做學問的目的不在其他,不單是為生活,不是為名利,隻在對自己不明白的事,要找個究竟。宇宙無窮,世海無邊,越用心思追根,便越問越深,不斷深入,沒有止境。梁先生是一生中身體力行地用心思,這正是人之異於禽獸的特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屬性。人原是宇宙萬物中的一部分,依我們現有的知識而言,還隻有人類有此自覺的能力。所以也可以說,宇宙萬物是通過人而自覺到的,那正是宇宙進化過程本身的錶現。進化無止境,自覺也無止境。思想傢就是用心思來對那些尚屬不自覺的存在,誤打誤撞,把人類的境界逐步升華,促使宇宙不斷進化。
我正是從梁先生的做學問和他的為人中,看到瞭一個思想傢之所以成為思想傢的緣由。他的思想永遠是活的,從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種學科,各科學說,從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結果中提齣新問題,進行新思考,産生新的學問。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惟上、惟書、惟經、惟典?為此舞文弄筆的人也不少,卻常常不敢尋根問底,不敢無拘無束地敞開思想,進行獨立思考。可見要真正做一個思想傢,是多麼不容易。
正因為是物以稀為貴吧,我對梁先生的治學、為人,是一直抱著愛慕心情的。
我認識到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我認為,在當今人類遇到這麼多前人所沒有遇到的問題的時刻,正需要有更多的這種人,而又實在不可多得。什麼是文化,文化不就是思想的積纍嗎?文化有多厚,思考的問題就有多深。梁先生不僅是個論文化的學者,而且是個為今後中國文化進行探索的前鋒。限於我本身的水平,我對這位思想傢的認識隻到這個程度,僅能提供與會的朋友們、同誌們作參考。
(選自費孝通先生1987年10月31日在北京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在綫試讀
《“反麵教員”梁瀨溟》內容相關
本書作者汪東林曾長期在梁漱溟先生身邊工作,與之交往密切。他的講述或許可以為您提供一些瞭解梁漱溟、瞭解中國知識分子的曆史綫索。
《塵世微光:一個時代的迴響》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瞭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一批行走於社會邊緣,卻以獨特視角洞察時代脈絡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的未刊或佚失文稿、私人書信及口述記錄。通過這些零散卻彌足珍貴的史料,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下,個體精神世界的掙紮、光芒與沉寂。全書分為“失語者之聲”、“圖景的碎裂”、“重塑的記憶”三個部分,力求勾勒齣一幅宏大敘事之外,由個體經驗編織而成的復雜曆史切麵。 --- 第一章:失語者之聲 本章聚焦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聲音被有意或無意壓製的人群。他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或“反派”,而是生活在夾縫中的記錄者和反思者。 1.1 廢墟上的素描:陳教授的日記殘片 (1958-1966) 陳教授,原為某重點大學的人類學教師,因研究方嚮被視作“不閤時宜”,在特殊時期被調離講颱,從事基礎體力勞動。本書首次公開瞭他秘密保存的七本袖珍日記(現存五本殘片)。這些文字並非直接的政治批判,而是細膩入微的社會觀察。他記錄瞭鄉間勞作時,農民對土地情感的微妙變化,以及城市中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壓力下的行為模式和心理退守。 核心內容聚焦: 語言的異化——當日常詞匯被賦予瞭新的、僵硬的含義後,人們如何通過非語言的交流來維係真實的情感聯係。例如,陳教授詳細描述瞭“集體勞動”中,不同個體如何通過眼神、步伐的微小差異,傳遞齣認同、敷衍或抵觸的情緒。 1.2 鏡子與迷宮:孤立藝術傢群像 本節展示瞭三位活躍於特定時期,卻從未獲得官方認可的藝術傢——畫傢“零”、詩人“霧”、雕塑傢“石”的創作手稿和信件往來。他們的藝術探索帶有強烈的內省性和象徵主義色彩,是對外部世界僵化形態的一種無聲反抗。 “零”的畫布哲學: 他的速寫本顯示,他熱衷於描繪光影在封閉空間中的摺射,以及物體被時間侵蝕後的殘缺美。手稿中附有他對“空間即是時間的容器”這一觀念的闡釋,揭示瞭藝術如何成為逃離物理限製的途徑。 “霧”的未發錶詩歌: 這些詩歌大量運用意象派手法,構建瞭晦澀難懂卻情感濃烈的內在景觀。例如,一首名為《閾限》的組詩,反復提及“未啓之門”和“迴聲的重量”,探討瞭選擇與放棄之間的精神悖論。 第二章:圖景的碎裂 本章深入探討瞭宏大敘事下,那些被刻意忽略或被時間磨損的個體記憶片段。重點在於對比官方記錄與私人經驗之間的巨大張力。 2.1 《北城檔案》:一次失敗的城市改造記錄 通過對市檔案館中一份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某老城區改造的原始資料的重新解讀,本書揭示瞭改造過程中,規劃者與居民之間信息不對稱所導緻的悲劇。我們不僅分析瞭當時的城市規劃圖紙,更交叉比對瞭當年被拆遷居民的口述迴憶錄(首次部分公開)。 技術性分析: 專傢團隊對舊照片進行瞭比對分析,發現官方宣傳照中“欣欣嚮榮”的景象,往往是特定角度下刻意構圖的結果,而記錄瞭真實生活場景的底片則被封存。 2.2 “旁觀者”的道德睏境:工廠車間訪談錄 本書收錄瞭對數位已退休的工業領域工人(化名處理)的深度訪談。他們大多是目擊者,而非直接參與者,處於一個道德和生存的十字路口。訪談聚焦於“沉默的共謀”與“必要的妥協”。 案例剖析: 重點記錄瞭一起關於設備安全事故的記錄被修改的事件。受訪者迴憶瞭當時上級施加的壓力,以及個人良知與傢庭責任之間的艱難權衡。其敘事充滿瞭對“何為正義”的長期追問。 第三章:重塑的記憶 第三章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瞭曆史記憶的建構過程,並探討瞭文化符號如何在變遷中被賦予新的意義。 3.1 戲麯的“新腔”:民間樂社的消亡與傳承 本章考察瞭傳統地方戲麯在特定時期為適應政治要求而進行的“改編”過程。通過對一個小型戲班的班主遺留下來的劇本修訂稿的研究,揭示瞭藝術形式如何被“馴化”的過程。 文本對比分析: 對比瞭同一齣古典戲目在三十年間的三個不同版本。修訂稿中,人物的動機被徹底重塑,原有的民間敘事邏輯被替換為官方認可的階級敘事。書中對“潛詞”和“刪節”進行瞭細緻的標記和注釋。 3.2 塵封的學術爭論:關於“現代性”的兩次邊緣會議記錄 收集瞭兩次未被主流學界收錄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學術小範圍研討會的會議紀要(手抄稿)。這些討論發生在對西方思潮進行初步接觸和批判的階段,充滿瞭對“現代化路徑”的焦慮與探索。 思想脈絡梳理: 展現瞭當時學者們試圖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思想間架設橋梁的努力,但這些探索最終因時代氣氛的轉變而中斷。其中對“技術理性”與“人本價值”的辯證討論,在今日仍具有啓發意義。 --- 結語:在縫隙中尋找真實 《塵世微光》並非一部編年史,它是一本關於“失焦”曆史的閤集。它拒絕提供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邀請讀者進入由無數微小、真實的聲音構建的復雜場域。這些被遮蔽的敘事,如同微弱的光芒,穿透瞭時代的厚重塵埃,提醒我們曆史的厚度遠超任何單一的官方文本。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幅關於生存、抵抗、妥協與堅守的復雜群像,是對單一化曆史敘事的有力補充與反思。本書的價值在於其資料的稀缺性與視角的獨特性,它試圖在已完成的曆史定論中,挖掘齣那些鮮活的、未被馴服的個體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