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史
  • 法令文件
  • 史料
  • 点校本
  • 法律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清末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ISBN:9787100073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1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清新法令》是清末商务印书馆推出的《大清光绪新法令》和《大清宣统新法令》的合编点校本,共11卷,约300万字,基本涵盖了始于“清末修律”至“辛亥革命”这十年间清政府推行“新政”所颁布实施的几乎所有法令、法规,不仅是民国时期法律改革和法律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学术界研究中国近代法制变革的珍贵文献。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为《大清新法令》第6卷,收录宣统己酉(1909)年间五月二十八至十月十四的新法令,形式上主要是皇帝的谕旨和皇帝朱批的各类法令,内容上主要涵盖了宪政、官制、任用、外交、民政、财政、旗务与藩务、教育、军政、司法、实业、交通等十多个方面。

目录

点校前言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附分类目录

近代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深度探析 《晚清社会转型与国家重构: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的十年变局(1901-1911)》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即1901年至1911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场波澜壮阔、充满剧烈张力的社会转型与国家重构过程。这一时期,大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重压下,被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治、军事、教育和经济改革,试图在“中体西用”的传统框架内挽救危亡的帝国命运。然而,改革的深入与外部冲击的加剧,最终催生了足以颠覆数千年封建统治的革命力量。本书旨在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揭示这一“新政”时期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帝国的危机与自救的起点(1901-1905) 清政府在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惨痛教训,成为推行“新政”的直接动因。本部分首先细致梳理了《辛丑条约》对国家主权和财政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并阐述了清廷“权宜之计”式的改革动机。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再分配: 重点分析了“督抚权力扩张”的背景及其对中央权威的消解作用。在镇压义和团和南方反抗势力后,地方实力派如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角色空前重要。本书探讨了“筹办军政”过程中,地方新军的建立如何成为一股难以被中央完全控制的新兴军事力量。 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 详细考察了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的历史意义。这一举措不仅是教育体制的革命,更是对传统士绅阶层社会基础的釜底抽薪。通过对新式学堂(特别是法律、军事、实业学堂)的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分析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包括留学生群体)的形成,以及他们所携带的革命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如何为后续的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经济政策的尝试与局限: 研究了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框架下对财政和实业的整顿,包括厘金改革、外债发行、以及对新式工商业的有限扶持。尽管旨在增加国家收入,但改革的步伐受制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和中央财政的脆弱性,最终未能根本改善民生或增强国家经济的独立性。 第二部分:预备立宪的迷局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906-1910) “预备立宪”是晚清改革的重心,但其设计本身便蕴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本书将此阶段视为清廷试图“有限授权、维持集权”的最后努力。 “仿行宪政”的政治实践: 深入剖析了中央成立“修订法律大臣”和地方成立“咨议局”的过程。研究表明,清廷在设计新式官制时,刻意保留了皇权至上的结构,导致新产生的议会机构权力虚弱,无法有效制约行政部门。 地方自治的悖论: 考察了地方“保甲”制度的重建与“地方自治”的推行。在基层,新制度的推行往往加剧了地方绅士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自治的实践也为民间政治参与提供了初步的经验。 保路运动的爆发与意义: 详细分析了1911年川、汉、粤、湘四省的保路运动。本书认为,保路运动不仅是经济利益受损的抗争,更是民间(特别是地方士绅和知识分子)对中央收权政策的集体抵制,标志着地方精英对清廷的信任彻底破裂,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直接的导火索和组织基础。 第三部分:新军的崛起与革命力量的合流 新军(新式陆军)是清朝自救的矛头,却最终指向了自身的覆灭。 军事现代化的“双刃剑”: 聚焦于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新军,以及张之洞等人在南方组建的新军。分析了这些部队的训练水平、意识形态灌输(忠君思想的削弱与国家/民族认同的增强),以及它们与传统绿营的根本区别。 革命党人的渗透与策略转变: 探讨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通过“会党”、“学生”和“新军官佐”三个主要渠道,有效地将革命思想植入军事体系。尤其是武昌起义前夕,革命组织在湖北新军中的影响力已达到关键临界点。 结论:历史的终结与新时代的酝酿 本书最后总结了1901年至1911年间改革的内在逻辑:一个试图在不触动皇权核心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努力,最终被自身的改革所释放的社会动能所吞噬。新政时期虽然在某些领域(如教育、法律的现代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其核心的政治设计缺陷和对地方力量的错误处理,使得这场和平过渡的尝试最终导向了武力推翻的结局。本书为理解辛亥革命的深层结构性原因,提供了扎实的制度分析与社会史的视角。 主要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事件罗列,侧重于制度史、社会史和政治思想史的交叉分析。通过对中央谕旨、地方公牍、士绅日记及外文使馆报告的综合运用,力图呈现一个多层次、充满内在张力的晚清社会图景。其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洞察力,旨在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分析性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一直对晚清时期那种“剧变前夜”的社会氛围充满好奇。这本书,《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那个时代深处的大门。1901年至1911年,这是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的挣扎与改革,充满了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感。点校本的出现,让原本可能艰涩难懂的法令条文,变得清晰明了,仿佛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对原文的尊重与现代解读的结合,让我既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时代气息,又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望而却步。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对外关系、民生经济以及教育推广的法令,试图从中捕捉到那个帝国最后的改革脉搏。每每读到一些触及人心、或预示着某种转折的条文,我都会停下笔来,陷入沉思,想象着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这些法令是如何被讨论、被颁布,又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掀起层层涟漪。这本书让我不再是站在历史的门外旁观,而是能够更深入地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它的呼吸,去理解它的困惑,去思考它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历史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波诡云谲时代的无尽宝藏之门。1901年至1911年,这十年间,大清帝国在内外交困中步履蹒跚,一系列的改革与革新如同在沉疴旧疾的巨兽身上动刀,充满了挣扎与阵痛。点校本的出现,更是为我们这些并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些繁杂的古文、晦涩的条规,如今在现代标点和清晰的注释下,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会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紫禁城的宫殿,或是京城的街巷,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如何在这个时代洪流中,或是被裹挟,或是奋起抗争,或是默默承受。那些法令条文,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它们背后是血与泪,是兴衰的密码,是帝国最后的绝唱。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方自治、教育改革的条文深感兴趣,它们预示着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方向,也折射出统治者试图挽救危局的决心。每每读到一些深刻的条文,我都会停下来,反复思索,并与我所了解的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真是令人沉醉。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法令”二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枯燥和专业。《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这个书名,确实不高冷,但内容却是我之前一直回避的。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却惊喜地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和引人入胜。1901年至1911年,这十年,是晚清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集中爆发期。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以窥见那些改革的“内核”——即具体的法令条文。点校本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籍,以一种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教育和司法改革的法令所吸引,它们展现了清政府试图引入西方制度、培养新式人才的努力。这些条文,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蓝图。我常常会想象,这些法令的颁布,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又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帝国在垂死挣扎中,所做出的最后努力,也让我反思,为何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挽救其命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清末新政时期的具体政策细节。这本书,说实话,完全满足了我这种“钻牛角尖”式的需求。1901年到1911年,这十年,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充满了变革的动能与守旧的阻力。《大清新法令》点校本,就像是把那个时代一股脑儿地塞进了我的手里,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旨在“振兴”国家的法令条文是如何被制定、颁布,又如何在现实中被执行(或被架空)。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经济、军事和司法改革的部分,试图从中梳理出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社会各阶层所承受的压力和迸发的希望。点校本的注释细致入微,对于一些当时特有的政治术语和历史典故,都给予了恰当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甚至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官员们在衙门里讨论法令的场景,想象着那些普通百姓在法令颁布后生活发生的微妙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与努力,让我对“改革”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关于清末社会变迁细致描绘的史料,而《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点校本)则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满足了我。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而又充满张力的时期,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喘息,到辛亥革命前夕的暗流涌动,国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这本书收录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令,其点校本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不再需要为繁琐的古文感到头疼,而是能更专注于法令本身的意义和影响。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官制改革、经济政策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法令。通过这些条文,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清政府试图应对内外挑战的思路,以及这些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阻碍。我也会对比不同法令之间的逻辑联系,试图理解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试图在一系列危机中寻找出路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推着前进的国家机器。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集合,更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的缩影,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