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 [Evgeny Pashukanis:A Criticl]

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 [Evgeny Pashukanis:A Critic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迈克尔·黑德 著,李其瑞 编,刘蔚铭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苏联法律
  • 法理学
  • 历史唯物主义
  • 法律社会学
  • 批判法学
  • 帕舒卡尼斯
  • 法律与政治
  • 法律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26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208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
外文名称:Evgeny Pashukanis:A Criticl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3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是研究前苏联著名法学家帕舒卡尼斯的重要文献。它全面检讨了帕舒卡尼斯的著作,为重新恰当地评价帕舒卡尼斯做出了重要贡献。《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讨论了帕舒卡尼斯的理论遗产及其与当下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相关性。迈克尔·黑德在历史语境和当下的法律理论背景下重新审视了帕舒卡尼斯。黑德指出,帕舒卡尼斯的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国家理论,客观评价帕舒卡尼斯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迈克尔·黑德,现任西悉尼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西悉尼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自由、民主权利、公法与法律理论。他的代表作有《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与法律:苏俄早期的激辩》、《行政法:语境与批判》。
刘蔚铭,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法理学专业(法律语言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语言学家协会会员,国际语言与法律协会会员。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帕舒卡尼斯之谜
早期苏联法学的挑战
共产主义真的死亡了吗?
对帕舒卡尼斯的新评价
早期辩论如何演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社会主义和民主
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遗产
基本概念
本质命题
第三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律
乔治·普列汉诺夫的贡献
列宁和法律
列夫·托洛茨基的观察
第四章 俄国革命的动态
俄国革命的群众性
俄国革命的性质:不断革命
蜕化变质的根源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主义阶层的出现
左翼反对派
第五章 实践中的布尔什维克“法律”
后知后觉
教育性法令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主义的“法制”
第六章 苏联早期激烈的法律辩论:1917~
1917~1921:从革命到内战
1921~1924: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斯图奇卡和帕舒卡尼斯
第七章 从辩论到抨击:1924~
1924~1927:真正辩论的最后阶段
1927~1937:从辩论到抨击
结论
第八章 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和斯大林主义:一名苏联法学家的盛衰
帕舒卡尼斯和苏联政策的转变
帕舒卡尼斯之死
结论
第九章 帕舒卡尼斯的理论成就
法律形式批判
“商品交换”理论
法律相对于规制和计划的比较
法律的消亡(相对于“无产阶级法律”)
“犯罪”、“罪行”和“惩罚”
法律和道德
意识形态和法律理论
第十章 有无其他选择?帕舒卡尼斯和反对派
从民主到镇压
左翼和联合反对派分析
第十一章 帕舒卡尼斯和西方理论家
传统评价
来自“左翼”的批评
阿伦·亨特
休·柯林斯
第十二章 帕舒卡尼斯过时了吗?
帕舒卡尼斯和对公民自由的攻击
“犯罪”和“惩罚”
法律和规制
马克思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三套马车”指责左翼反对派违反了党的1921年关于遏制派系的规定。托洛茨基在知识青年中间和军队内部维系着有力支持,但拒绝呼吁军队行动起来反对新兴的斯大林政权。他坚持认为这种干预远不能消除官僚主义根深蒂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反而会危及工人国家自身的这个社会和政治基础。历史学家,包括同情托洛茨基的那些人,往往只从关于世界革命的计划中看到总纲领的最薄弱环节。这个批评低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潜力,未能明白斯大林主义对世界革命发展的影响。斯大林主义者给共产国际带来的政治毁灭,即共产国际转变成苏联官僚主义的附属品,是工人阶级遭受灾难性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1923年德国的工人阶级,1926年英国的工人阶级,1926年至1927年中国的工人阶级,以及1933年德国的工人阶级,1936年至1937年西班牙的工人阶级。这些失败,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发展进程。托洛茨基指出,这里有两个日子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
1923年下半年,苏联工人热情地注视着德国,当时那里的无产阶级似乎已经开始夺取政权。德国共产党的仓皇退却给苏联劳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失望。苏联官僚立刻展开了一个运动,反对“不断革命”论,并且给予左翼反对派第一次残酷的打击。在1926年和1927年,苏联居民又有了新的希望。所有的眼睛都转向东方,当时在那里中国革命的戏剧正在发展。左翼反对派已经从以前遭到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正在征收大批新的追随者。1927年底,中国革命遭到了刽子手蒋介石的屠杀,共产国际实际上把中国的工人和农民出卖给了蒋介石。一种失望的冷潮淹没了苏联的群众。
……

前言/序言


亚历山大·赫尔岑:一个被遗忘的革命者的精神肖像 一册深邃的传记,带领读者穿越十九世纪俄国动荡不安的历史迷雾,重估一位伟大思想家、作家和活动家的复杂遗产。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Aleksandr Ivanovich Herzen,1812–1870),这位被后世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的人物,其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曲充满矛盾、抗争与不朽信念的史诗。本书旨在以一种全新的、审慎的批判视角,剥离历史强加于赫尔岑身上的刻板标签,深入探究他思想形成的环境、其政治哲学的演变,以及他对俄国乃至欧洲思想界的持久影响。我们并非简单地描摹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试图解构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理解其如何在沙皇专制的高压统治下,锻造出批判性的声音和对未来社会的深刻构想。 第一部分:血脉、创伤与早慧的觉醒 赫尔岑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一个私生子,其贵族父亲瓦西里·赫尔岑的冷漠与其母亲朱利娅·格雷格的悲剧性命运,构成了他早期世界观的基础。早年的不公待遇和对社会虚伪的敏锐洞察,如同刻入骨髓的烙印,塑造了他对“特权”与“不平等”的终生厌恶。 本章细致考察了赫尔岑在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度过的青少年时期。他如何通过对拜伦、席勒以及早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阅读,构建起初步的启蒙思想框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莫斯科大学的求学生涯,与奥加廖夫等志同道合者的深刻友谊,以及他们早期参与的,对未来革命事业进行预演的秘密聚会。这些早期经历,不仅仅是友谊的叙事,更是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寻求更优越生活方式”的集体焦虑的缩影。 第二部分:流放的熔炉与思想的定型 1835年,赫尔岑因其激进的诗歌和对沙皇制度的公开批判而被捕,随后被判处长期流放。本书将流放生活视为赫尔岑思想的“熔炉”。在维亚特卡和弗拉基米尔的艰难岁月中,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和反思社会现实。 我们聚焦于他流放期间的法律和行政工作,这些经验使他得以近距离观察俄国官僚体制的腐败与低效。流放的结束并非解放,而是转入警察的严密监视之下。然而,正是这种被压抑的经历,促使他与西方思潮进行更深入的对话,特别是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吸收,以及对西欧工业革命所带来社会后果的初步关切。 第三部分:《往事与思考》:回忆录的结构与哲学重量 赫尔岑的巨著《往事与思考》(Byloe i Dumi)是理解其思想遗产的核心文本。本章不将其视为简单的个人回忆录,而是将其置于欧洲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构。 我们分析了该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性——如何将个人经历、政治论述、哲学沉思和文学描写融为一体。书中关于“自由的逻辑”、“人性的堕落与复苏”的论述,如何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以及他如何试图在中立的科学理性与激进的道德诉求之间架起桥梁。同时,我们探讨了该书在流亡时期如何通过隐晦的语言,成为东欧各地被压迫民族的精神指南。 第四部分:流亡的“声音”:出版事业与政治实践 1850年代,赫尔岑的政治活动达到了顶峰。他逃离俄国,最终定居伦敦,并创立了著名的俄语流亡出版机构——自由印刷所(Volnaya Tipografiya)。 本书详尽考察了《钟声》(Kolokol)周刊的创办、运营及其在俄国的渗透网络。该刊物如何在严酷的审查制度下,成功地将真实信息和激进的改革呼声送达圣彼得堡的宫廷、军营和知识分子沙龙。我们剖析了《钟声》在1861年农奴解放问题上的立场转变,以及赫尔岑与更年轻一代激进派(如“民粹主义者”的先驱)之间产生的代际冲突。这次冲突,标志着赫尔岑所代表的温和、贵族式社会主义,开始被更具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所挑战。 第五部分:赫尔岑与“俄国特色”的探索 赫尔岑被公认为“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坚信俄国可以通过跳过西欧的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迈向基于“村社”(Obshchina)的社会主义社会。 本章深入辩论了赫尔岑的“村社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潜在缺陷。他浪漫化了农民的集体精神,并将其视为抵御西方“异化”的堡垒。然而,这种理想化也常常遮蔽了村社内部固有的专制和经济停滞性。我们通过对比他与其他同时代思想家(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巴枯宁)的观点,来定位赫尔岑在俄国革命思想谱系中的独特位置——一个既深爱自己的祖国,又对其体制抱有最深刻怀疑的“局外人”。 结语:未竟的遗产与持久的回响 赫尔岑的生命在1870年于巴黎的火车上终结,但他的思想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消亡。本书最后审视了赫尔岑的遗产在二十世纪的命运: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他的形象如何被高度简化和政治化,又如何在斯大林主义的压制下,其批判的精髓被长期埋没。 通过对赫尔岑思想的批判性再评价,我们发现他不仅是一位革命的先驱,更是一位深刻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试图为“何为人应有的自由”寻找俄国路径的悲剧性思想家。本书旨在让当代读者重新认识这位复杂、矛盾、但无疑是俄国自由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批判性的再评价”几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看来,任何思想,无论多么深刻,都应该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并接受持续的审视和检验。帕舒卡尼斯这位20世纪初的苏联法学家,其思想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产物,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法律理论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早期的理论可能需要被重新解读,其价值和局限性也需要被重新评估。《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的出现,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简单地将帕舒卡尼斯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理论大师,或者一个被时代误解的牺牲品。相反,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客观、更为辩证的态度,去挖掘帕舒卡尼斯思想的复杂性,去梳理其理论的演变,并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不仅是对一位重要思想家的尊重,更是对我们理解历史和理论发展规律本身的一种贡献。

评分

读到《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打捞、重新审视的思想家。帕舒卡尼斯无疑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字,常常与早期苏联的法律革命、与对国家和法律功能的激进思考联系在一起。但我总觉得,对于像他这样的重要人物,我们的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甚至是刻板化的。这本书的“批判性再评价”这一提法,让我看到了它可能带来的深刻之处。我设想,作者必然会跳出简单的叙事框架,深入到帕舒卡尼斯思想的细枝末节中去,去探究其理论的内在逻辑,去揭示其思想的张力,甚至去辨析他与其他学派之间的论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帕舒卡尼斯的思想会显得如此激进,又为何在后来的发展中,他的理论会遭受如此大的冲击。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思想如何在历史中沉浮、如何被解读、如何被重塑的一个缩影。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脑海中涌现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解惑”。长期以来,关于帕舒卡尼斯,总有一种“他很厉害,但他到底厉害在哪里?”的模糊印象。这种印象更多来源于二手资料的转述,而非一手文献的直接阅读。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关于他的论述,但往往零散、片面,甚至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一本能够“批判性地再评价”他的著作,在我看来,是极具价值的。我设想,作者定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帕舒卡尼斯的原著,去辨析他的理论逻辑,去考察他思想演变的轨迹。我尤为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解释清楚,为何在苏联早期,他的理论能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又为何后来又遭受了严厉的批判?这种理论的起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想斗争和社会现实?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答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个观点的简单认知上。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对《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在我职业生涯中偶尔会浮现的理论盲点。在日常的法律实践中,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运作,对法律的起源、性质以及其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往往缺乏深入的反思。帕舒卡尼斯的思想,尤其是他对法律的工具性、阶级性以及最终“消亡”的预言,无疑是对传统法律观念的巨大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带领我深入理解帕舒卡尼斯理论的核心论证过程。我渴望了解,他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法学体系?他的理论在解释和指导当时的社会转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批判性的再评价”这个标签,更让我相信,本书不会止步于对思想的复述,而是会对其进行深刻的审视,指出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之处,也会探讨其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或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分

这本《叶夫根尼·帕舒卡尼斯:一个批判性的再评价》的出现,无疑给法律哲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也让许多像我一样对这位早期苏联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感到好奇却又不得其法深入了解的读者,看到了希望。我并非专业学者,仅仅是一名对社会思潮和法律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帕舒卡尼斯的“国家与法的消亡论”以及他独特的法学思想,总是在各种讨论中若隐若现,却又像隔着一层迷雾,难以窥探其全貌。这本书的书名便直接点明了其核心——“批判性的再评价”,这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介绍或颂扬,而是会深入剖析,甚至可能挑战传统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多元、更为细致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帕舒卡尼斯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下,当我们重新审视国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时,回顾早期激进的理论探索,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逻辑、翔实的史料,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直面帕舒卡尼斯的思想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