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结构与分子运动篇
第1章 绪论
第1节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命名
1.1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高分子材料的命名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结构特点
2.1 巨大的分子量
2.2 独特的分子几何形状
2.3 结构的多分散性和多尺度性
2.4 凝聚态结构的特点及材料的软物质特性
第3节 高分子物理学发展简史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分子的链结构
第1节 高分子链的近程结构
1.1 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
1.2 结构单元的键接异构
1.3 结构单元的立体构型
1.4 分子链的支化与交联
第2节 高分子链的远程结构
2.1 分子链的内旋转构象
2.2 分子链的柔顺性及其表征
2.3 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
第3节 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
3.1 均方末端距的几何计算法
3.2 均方末端距的统计算法
3.3 等效自由连接链的均方末端距及其讨论
3.4 关于柔顺性定量表征的小结
3.5 蠕虫状分子链模型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结构
第1节 高分子间作用力和内聚能密度
1.1 静电相互作用
1.2 氢键
1.3 分子间配键作用
1.4 憎水相互作用
1.5 内聚能密度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态结构
2.1 高分子晶体结构的特点
2.2 晶体中高分子链的构象
2.3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形态
2.4 结晶高分子的结构模型
2.5 结晶度的计算和测量
2.6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过程
2.7 影响高分子材料结晶的因素
2.8 结晶聚合物的熔融
第3节 高分子材料的非晶态结构
3.1 高分子材料的非晶态
3.2 非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模型
第4节 高分子材料的取向态结构
4.1 取向态和取向结构单元
4.2 取向方式
4.3 取向度定义及测量方法
第5节 高分子材料的液晶态结构
5.1 液晶态及其分类
5.2 高分子液晶的结构及性能特点
第6节 多相高分子材料的织态结构
6.1 高分子共聚物的织态结构
6.2 高分子共混物的织态结构
6.3 填充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织态结构
第7节 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和多尺度性
7.1 软物质概念和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
7.2 高分子材料的时空多尺度性
附录一 些常见聚合物的晶胞结构数据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分子运动及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
第1节 高分子运动的特点
1.1 运动单元和运动模式的多重性
1.2 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
1.3 分子运动的温度依赖性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1 非晶态线形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2 结晶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2.3 交联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第3节 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
3.1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量及其意义
3.2 玻璃化转变的理论分析
3.3 影响玻璃化转变的因素
第4节 玻璃态和结晶态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4.1 研究次级转变的方法
4.2 玻璃态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4.3 结晶高分子材料的次级转变
第5节 高分子材料的黏流转变
5.1 黏流转变及分子运动特征
5.2 影响黏流转变温度的因素
附录 常见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下篇 材料性能与功能篇
第5章 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和黏弹性
第1节描述力学性能的基本物理量
1.1 形变与应力
1.2 简单剪切形变
1.3 均匀拉伸形变
1.4 体积压缩或膨胀
第2节 高弹形变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2.1 高弹形变的特点
2.2 平衡态高弹形变的热力学分析
2.3 高弹形变的分子理论
2.4 高弹形变的唯象理论
第3节 线性黏弹性现象及其数学描述
3.1 应力松弛现象,Maxwell模型
3.2 蠕变和蠕变恢复现象,Kelvin模型
3.3 复杂黏弹性模型
3.4 动态力学松弛现象
第4节 影响黏弹性的主要因素
4.1 影响应力松弛与蠕变的主要因素
4.2 影响动态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4.3 次级转变与低温黏弹性
第5节 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5.1 时温等效原理
5.2 Boltzmann叠加原理
5.3 松弛时间谱和推迟时间谱
物理量符号一览表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强度及破坏
第1节 高分子材料的应力一应变特性
1.1 应力一应变曲线及其类型
1.2 影响应力一应变行为的外部因素
1.3 关于屈服变形的讨论
1.4 强迫高弹形变与“冷拉伸”
第2节 高分子材料的破坏和强度
……
第7章 高分子溶性质及应用
第8章 高分子液体的流变性
第9章 高分子材料的势学性能
第10章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致入微”。无论是对聚合物分子结构的描述,还是对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分析,都力求做到详尽。我记得在读关于聚合物结晶的部分时,它详细阐述了成核、生长机制,以及影响结晶度的各种因素,比如冷却速率、分子链规整度等等。这些细节的刻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想象出聚合物从无序的液态转变为有序晶态的整个过程。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谱,比如DSC(差示扫描量热法)曲线、XRD(X射线衍射)图谱,这些直观的证据,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具体的实证支撑。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些图谱,试图从中解读出聚合物材料的微观信息。对于高分子链在受力作用下的行为,这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链的伸展、取向,到宏观的力学响应,它都试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联系。特别是关于应力松弛和蠕变的部分,这些概念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高分子材料在持续受力下会发生形变,并且这种形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它对每一个物理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高分子世界的奥秘一一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嗯,怎么说呢,它更偏向于学术化的严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我记得在读到关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部分时,它详细地阐述了不同理论模型,比如自由体积理论、驰豫理论等等,并且对比了它们在解释现象时的优劣。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对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以及分子链的动力学行为紧密相关的。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高分子链运动的信息,比如链段的运动、扩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比如粘弹性、形变能力等。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这些都为理论模型的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时候,我会停下来,仔细研究图表中的每一个数据点,试图从中找到规律,并与理论进行对照。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消化。
评分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本引导我们深入高分子世界奥秘的地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分子链动力学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链段运动、弛豫过程,以及这些动力学行为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比如粘弹性、形变能力等。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温度、分子量、以及外部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这些直观的证据,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具体的实证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玻璃化转变的描述,书中对这一关键过程的多种解释,让我对高分子材料的温度依赖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它对每一个物理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高分子世界的奥秘一一呈现。
评分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高分子溶液理论的解释,特别是关于溶胀和渗透压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为什么一些高分子在水中会吸水膨胀,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溶液的性质来控制这种行为。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理论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它们如何能够精确地描述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行为。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和数据分析,这些都为我们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和稳定性分析,这让我看到了高分子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它对每一个物理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高分子世界的奥秘一一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高分子材料微观世界的大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高分子链相互作用的描述所吸引。理解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如何影响高分子链的聚集态结构,以及如何最终决定材料的宏观性能,让我感到非常着迷。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表征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实验技术,比如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等。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技术如何为我们提供关于材料微观结构的宝贵信息。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XRD来分析聚合物的结晶度和晶体结构,这让我对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我对高分子物理学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去消化。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嗯,我得说,它确实是一本厚重的读物。刚拿到的时候,那个分量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感觉像是捧着一块知识的砖头。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高分子”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深度。我记得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开头的几个章节,那些关于链结构、分子量分布、以及不同聚合反应机理的论述,每一个概念都像是要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特别是那些统计力学和热力学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应用,一开始真的让人头晕目眩,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微观粒子组成的奇妙但难以捉摸的世界。我花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一边阅读,一边对照着课件和网络上的讲解,努力将那些抽象的理论模型与实际的聚合物材料联系起来。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背后却凝聚了科学家们多年的智慧和实验验证,理解它的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而且,这本书的章节安排也很有条理,从基础的分子结构讲到宏观的材料性能,循序渐进,但即便如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聚合物链构象的部分,各种卷曲、伸展、缠绕的模型,每一个都对应着不同的物理状态和性质,用文字去描述这种动态的、三维的运动,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深入、内容丰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去钻研。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它就像是一部关于高分子材料的“变形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分子链在受力作用下的行为的描述感到惊叹。它详细阐述了链的伸展、取向,以及这些微观过程如何导致宏观的力学性能,比如强度、韧性等。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形变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链性质的影响。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这些直观的证据,让那些抽象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具体的实证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聚合物的断裂机制,书中对这一关键过程的多种解释,让我对材料的失效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它对每一个物理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将高分子世界的奥秘一一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它就像是一本揭示高分子世界运作规律的百科全书。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高分子链在溶液中行为的描述所吸引。理解聚合物链的溶解、膨胀、以及在不同溶剂中的构象变化,对于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书中详细阐述了诸如Flory-Huggins理论等重要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理论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能够精确地预测聚合物在溶液中的行为。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技术,比如核磁共振谱(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这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高分子微观结构的手段。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NMR来分析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和链结构,这让我对这种技术的强大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我对高分子物理学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去消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由无数分子链交织而成的迷宫里探索了一番。它对于聚合物溶液理论的阐述,特别是自由体积理论和链膨胀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解这些理论,就像是掌握了打开聚合物行为之门的钥匙。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熵和焓在聚合物溶液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决定了聚合物的溶解度。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表征聚合物性能的实验技术,从宏观的力学测试到微观的光谱分析,每一个技术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高分子材料。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高分子链相互作用的部分,比如范德华力、氢键,以及它们在高分子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这些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影响到材料的宏观性能,这种“小”与“大”之间的联系,让我觉得非常奇妙。这本书在描述高分子链的构象时,也使用了大量的模型和图示,这些辅助性的工具,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揣摩图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领悟出更多的信息。
评分这本《高分子物理学》,坦白说,它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当然,这里的“惊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挑战。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材料科学有一定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高分子领域的知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概念和公式,而是真正地试图去揭示高分子材料背后深层的物理原理。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高分子溶液和凝胶的部分所吸引。描述聚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行为,比如溶胀、沉降,以及它们如何形成复杂的凝胶网络,这些部分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关于物质如何奇妙变化的科学故事。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相分离现象,以及如何利用它来制备多孔材料,那个过程的精巧设计和理论支撑,让我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关于高分子链的动力学,比如链段的运动、扩散,这些概念在解释聚合物的粘弹性、玻璃化转变等宏观现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些动态过程,特别是它们是如何受到分子量、温度、以及外部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这本书里充实的数据和实验结果,更是为那些理论模型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思考、甚至动手去做一些模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的学术专著。
评分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评分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
评分京东的东西就是不错,又快又好
评分理学起源
评分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
评分书完全是正品的,没有缺页等现象
评分很好,不错!!!!!!!!!
评分京东的东西就是不错,又快又好
评分性别: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