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 [General Principles of Drawing and Document for Motorcycles and Mopeds]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 [General Principles of Drawing and Document for Motorcycles and Moped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摩托车
  • 轻便摩托车
  • 技术图纸
  • 设计文件
  • 工程制图
  • 机械设计
  • 产品设计
  • 标准规范
  • 车辆工程
  • 摩托车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1580177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9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802-2008)
外文名称:General Principles of Drawing and Document for Motorcycles and Mopeds
开本:16开
出版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802-2008):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是参照了JB/T5054.1-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术语》、JB/T5054.2-2000《产品图样基本要求》、JB/T5054.3-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JB/T5054.5-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JB/T5054.7-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和QC/T1-1992《汽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QC/T2-1992《汽车产品图样格式》、QC/T3-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QC/T4-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采用与更改办法》及QC/T5-1992《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等标准进行制定的。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图样格式要求
5 图样基本要求
6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完整性
7 图样及技术文件采用和更改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题栏格式

前言/序言


汽车工程技术系列丛书:现代汽车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本书是《汽车工程技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专注于现代汽车传动系统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性能分析与实际应用。 本书旨在为汽车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汽车行业的技术工程师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涵盖了从传动系统基础理论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全过程。 第一章 绪论:汽车传动系统的演进与核心地位 本章首先追溯了汽车传动系统自内燃机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强调了传动系统在整车性能(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驾驶舒适性)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详细阐述了传统机械式传动系统(MT)、自动机械式传动系统(AMT)、液力自动变速器(AT)和无级变速器(CVT)的基本功能和结构组成。此外,本章还概述了未来传动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混合动力和纯电动驱动系统对传统传动概念的革新。 第二章 传动比计算与选型基础 本章深入探讨了汽车传动比的设计原理。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发动机的特性曲线、车辆的性能指标(最高车速、爬坡度、加速时间)来确定最优的主减速比和各挡位传动比。内容包括了转矩传递的平衡分析、经济性与动力性的矛盾统一,并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计算方法。特别针对不同用途车辆(轿车、货车、越野车)的传动比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三章 离合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本章聚焦于连接发动机与变速箱的离合器系统。系统阐述了单片干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布局,并详细讲解了摩擦片材料的选择标准、压盘弹簧的设计计算(包括静特性和工作特性)。对于液力变矩器,本章则着重分析了泵轮、导轮、涡轮的叶片角度对传递效率和锁止特性的影响,并提供了变矩器性能图表的读取与应用方法。 第四章 手动变速器(MT)的结构与设计 本章是关于传统机械式变速器的核心章节。详细剖析了同步器的工作机理,包括摩擦锥的啮合过程和同步力矩的计算。重点阐述了齿轮箱的布局方式(双轴、输入轴/输出轴平行布置),并对渐开线斜齿轮的强度设计(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进行了详细的校核步骤和图示说明。本章还包括了换挡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第五章 自动变速器(AT)的液力传动部分 本章深入研究了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核心部件——液力变矩器的高级应用。涵盖了变矩器中的“扭矩放大”现象的物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导轮方向实现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内容还涉及变矩器的散热设计、油路系统中的压力控制阀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 自动变速器(AT)的行星齿轮组设计 本章详尽讲解了行星齿轮组作为AT核心传动单元的原理。通过基轮、太阳轮、行星架、齿圈之间的速比关系,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离合器和制动器组合实现不同的挡位输出。本章提供了基轮组合的奇偶性分析法和基轮组合图的绘制方法,是理解AT挡位切换逻辑的关键。 第七章 无级变速器(CVT)的设计与控制 本章专门探讨了钢带式CVT的设计。详细介绍了主动锥轮与从动锥轮的夹紧力计算模型,确保在高转矩输出下钢带不发生打滑。内容涵盖了钢带(链)的疲劳寿命分析、锥轮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工艺,以及液压系统对锥轮施加的轴向夹紧力的精确控制策略。 第八章 差速器原理与锁止差速器设计 本章聚焦于驱动桥的最终减速与差速功能。详细分析了开放式差速器的转矩分配原理,并讨论了其在附着力差异路面上的局限性。随后,系统介绍了限滑差速器(LSD)的类型,包括粘性联轴节式、多片离合器式和托森式差速器的机械结构与工作特性。 第九章 传动效率与系统损失分析 本章侧重于工程优化。分析了传动系统中各部件(齿轮啮合、轴承摩擦、油液搅动)的能量损失来源。介绍了提高传动效率的工程措施,如采用低粘度润滑油、优化齿面接触几何形状、采用超速比设计等,并建立了整车传动效率与燃油消耗的量化模型。 第十章 传动系统的NVH分析与优化 本章处理传动系统带来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问题。分析了齿轮啮合误差、轴系不对中引起的振动源,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模态分析、时域/频域分析手段识别噪声源。优化措施包括齿形修形技术、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以及阻尼材料的应用。 第十一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系统集成 本章结合当前趋势,探讨了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的特殊传动单元,如行星齿轮组在动力分配器中的应用(如丰田THS结构)。分析了电机/发电机与发动机如何通过集成传动机构实现高效能量流的管理与切换。 第十二章 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 本章提供了基于运行数据和声音特征的故障诊断方法。涵盖了AT换挡冲击过大、MT同步器异响、CVT打滑等常见故障的判断流程。同时,详细阐述了传动油的更换周期、油液清洁度标准以及关键部件的寿命预测模型。 本书配有大量的结构分解图、工作原理示意图和工程计算表格,使复杂的传动理论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设计,也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工具书的可用性。它的文字描述冗长且充满法律条文式的严谨,使得关键信息的提取变得异常困难。很多重要的规范点,本可以用一个清晰的流程图或对比表格来展示,但作者却选择用大段的文字进行解释,读起来非常费力,极易产生误解。此外,全书的插图质量堪忧,很多示例图样模糊不清,比例失真,甚至有些图示中的标注符号与行业通用符号存在细微的出入,这对于依赖视觉信息来确保设计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我希望一本“基本要求”的书能够做到条理分明、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并理解特定项目的规范要求。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解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认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而不是直接获取清晰的指导方针。因此,它更适合作为图书馆的资料收藏,而非工程师案头的日常工作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产品图样和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毕竟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一套清晰、规范的设计文件是项目成功的基础。然而,当我翻开它时,发现这本书似乎过于专注于理论性的、宏观的指导,而真正深入到实际操作层面,那些我们日常画图、编制明细表时会遇到的“痛点”和具体细节,却鲜有提及。例如,关于公差配合的选择,书中更多的是引用了一些行业标准编号,但并没有对不同应用场景下(比如发动机部件、车架连接件)如何权衡精度与成本进行深入的剖析。我原本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三维建模软件(如SolidWorks或CATIA)在摩托车设计流程中的最佳实践案例,比如如何高效地管理大型装配体的版本迭代,或者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快速生成不同配置车型的变型图纸。这些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能显著提高设计效率的内容,在本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翻阅一份过时的国家标准汇编,虽然内容正确,但缺乏与现代制造业技术接轨的鲜活性和实用指导性。如果一个新手工程师想通过这本书快速上手,恐怕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它缺少了从“图纸要求”到“落地实现”之间的桥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它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例如,在文档的归档和数据交换格式方面,这本书完全忽略了诸如STEP AP242、PLM系统集成等现代数据管理的核心议题。一本关于“设计文件”的书,却几乎没有提及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追溯的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这无疑是其最大的缺陷之一。我原本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章节专门论述如何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中的元数据有效地融入到图纸标题栏和物料清单(BOM)中,以确保设计、采购和生产环节的数据一致性。此外,对于电子电气(E/E)架构的系统图和线束图的设计符号规范,书中给出的内容也极其简单化,没有涵盖当今先进的传感器集成、CAN/LIN总线布局等复杂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为机械工程师准备的、面向传统制造流程的参考指南,对于跨学科的现代车辆开发而言,其指导价值非常有限。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结构设计师,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极端工况下(如越野、高速赛道骑行)结构设计验证的图纸表达规范。例如,在疲劳分析相关的图纸标记上,应该如何清晰地指示关键应力区域的细化检查要求,以及如何将有限元分析(FEA)的结果映射到二维图纸上,指导后续的工艺验证。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是失语状态。它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摩托车静态尺寸的标注原则上,这对于任何一个懂CAD操作的人来说,都是基础中的基础,无需用一本专门的书来阐述。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处理那些不规则曲面、复杂的异形件的视图展开和基准面的设定,尤其是在涉及到复合材料部件设计时,其分层结构和厚度标注的特殊要求。这本书的图样要求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金属加工时代,对轻量化、集成化设计日益重要的今天,它提供的指导显得滞后且脱节,无法满足高性能产品对设计细节的严苛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坦白地说,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仿佛是多位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在各自完成了一部分内容后,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逻辑严密的叙事主线。它的章节跳跃性很大,一会儿讨论材料选择的规范,下一页就跳到了电气布线的符号标准,让读者很难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摩托车设计文档体系的认知框架。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零部件爆炸图和维护手册图示部分的描述,这些图样是售后服务和用户理解产品至关重要的媒介。然而,书中对此的讲解极其简略,更多地是用一些黑白的、低分辨率的示意图来搪塞过去,完全没有体现出如何利用现代的渲染技术和爆炸路径动画来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对于设计变更管理(ECO/ECR流程)的描述也显得非常表面化,仅仅点出了流程的必要性,却没有深入探讨在跨国供应链环境下,如何确保设计文档的版本同步和下游供应商的及时响应机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更像是一份需要具备深厚行业背景的专家才能勉强理解的术语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