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38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6
字数:119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x x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49”,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4项。

目录

GB/T 9357 2008 土工试验仪器渗透仪
GB/T 9383—2008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抗扰度 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9385 2008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GB/T 9386—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档编制规范
GB/T 9387.3—2008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3部分:命名与编址
GB/T 9410—2008 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
GB/T 9445 2008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 9453—2008 锻模术语
GB/T 9454—2008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E
GB/T 9460—2008 铜及铜合金焊丝
GB,/T 9465 2008 高空作业车
GB/T 9468—2008 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
GB,/T 9473—2008 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
GB/T 9487—2008 柴油机自由加速排气烟度的测量方法
GB/T 9489—2008 刚玉粉化学分析方法
GB 9556—2008 辛硫磷原药
GB 9557—2008 40%辛硫磷乳油
GB/T 9582—2008 摄影 工业射线胶片 IS0感光度,IS0平均斜率和IS0斜率Gz和Gt的测定(用X和y射线曝光)
GB/T 9588 2008 盖革-米勒计数管测试方法
GB/T 9639.1—2008 塑料薄膜和薄片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自由落镖法第1部分:梯级法
GB/T 9640—2008 软质和硬质泡沫聚合材料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GB/T 9651—2008 单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 9659—2008 柑桔嫁接苗
GB 9685—200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前言/序言


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一部跨越世纪的中国社会图景 引言: 本书并非对特定法律法规的汇编或技术标准的罗列,而是一部以宏大叙事视角,审视并描摹自清末变革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思想碰撞与国家重塑历程的通史著作。它聚焦于中国在现代化十字路口上的挣扎与探索,旨在深入剖析塑造现代中国的关键历史脉络、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潮。 第一部分:晚清的挣扎与“新政”的序曲(约1840-1911年) 本卷以鸦片战争的炮声为引,细致梳理了中国在西方列强冲击下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探讨了传统儒家体系如何在新式坚船利炮面前土崩瓦解的内在机制,并着重分析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甲午战争对民族心理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后的“瓜分狂潮”如何催生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呼声。本书详细描绘了光绪年间“百日维新”的短暂辉煌与最终失败的必然性,揭示了维新派与守旧派在国家未来走向上的结构性矛盾。 社会结构变迁: 在此阶段,本书着力描绘了传统士绅阶层的衰落与新兴买办阶层、早期产业工人的艰难登场。我们通过对城市经济数据和农村土地关系的分析,展现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初步迹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底层民众对生存环境的深刻不满。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形态,如租界和商埠的形成,如何成为中西方文化与经济的角力场,也被详尽地呈现。 思潮的涌动: 严肃探讨了早期启蒙思想家如严复、梁启超等人对西方自由主义、进化论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知识分子群体中,并最终成为推翻帝制的重要精神武器,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民国初年的迷雾与军阀的割据(约1912-1927年)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的短暂共和激情很快被现实的政治权力真空所取代。本书系统梳理了宋教仁被刺事件如何标志着民主宪政理想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并详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治闹剧及其对共和体制的深远破坏。 地方权力重构: 军阀割据阶段被描绘为中国权力结构在中央政府崩溃后向地方军事集团的彻底碎片化过程。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将领对决叙事,重点分析了不同军阀(如北洋系、西南系、奉系)的经济基础、地域联系及其对地方社会治理模式的影响。例如,军阀如何通过盐税、关税等财政手段维持其统治,以及这种无序的税收体系如何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文化与“新青年”: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迎来了爆发式的活力。新文化运动被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也是对救亡图存的内在焦虑的投射。我们细致分析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口号背后的复杂内涵,以及文学革命如何深刻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表达方式和社会动员能力。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的统一尝试与现代化困境(约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被视为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一次集中的、自上而下的国家整合努力。本书深入剖析了国民党政权在“三大政策”指导下,于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成就,如中央银行体系的初步建立和教育普及的努力。 现代化的内在张力: 然而,本书并未回避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巨大结构性障碍。我们重点讨论了国民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改革滞后、官僚资本的膨胀及其与民族资本的矛盾。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的兴起,被视为对中央政权合法性及其社会动员能力的严峻挑战。 地区差异与社会控制: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析中国在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沿海工业化地带与广袤的内陆贫困乡村之间的鸿沟,以及国民政府对此治理能力的边界,构成了理解其最终失败的重要维度。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的洗礼与社会动员(约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是塑造现代中国的决定性事件。本书将战争置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实现全民族的战略动员。 民族主义的重塑: 本卷强调了战争如何暂时超越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尖锐对立,催生了空前广泛的民族认同。从重庆的知识分子到敌后战场的农民,民族主义的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考察了国家机器在战时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渗透到社会基层,征兵、征粮、物资管制等措施如何重塑了城乡关系。 社会阶层的流变: 战争对城市人口的驱散和工业的内迁,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群体的地理分布和经济地位。本书通过档案资料展示了战时通货膨胀对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财富的系统性侵蚀,为后续的政治倾斜埋下了伏笔。 第五部分:内战与新中国的奠基(约1945-1949年) 战后短暂的和平努力破产,内战全面爆发。本书不仅关注军事冲突的进程,更侧重分析了国民政府在战后治理中出现的系统性危机——恶性通货膨胀、腐败的蔓延以及民众对经济前景的彻底绝望。 政治选择的转向: 深入分析了共产党如何通过土地改革政策,成功赢得了广大农民阶层的坚定支持,完成了对农村的有效动员。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基础的转变,被视为决定内战最终走向的关键因素。 国家的终结与新生: 最后一章描绘了1949年政权更迭的复杂图景,分析了旧精英的离散与新政权在意识形态、行政体系、经济政策上为建立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现代国家所做的最初准备工作。 结语: 全书最终落脚于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总结。它不是对某一制度的颂扬或贬抑,而是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一个古老文明如何在内外夹击下,经历痛苦的蜕变,最终为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形态奠定历史基础。本书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和政治角力的交叉分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厚重的底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第一次接触这套汇编的时候,实在有点被它的厚度和内容的密度给震慑住了。我不是专业搞标准制定或者质检出身的,更多的是一个应用层面的工程师,平时接触到的更多是操作手册和设计规范。所以,当我试图系统地浏览这本《2008年修订-49》时,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不像那些探讨理论的书籍那样有清晰的逻辑推导或者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它就是一板一眼地陈述“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做”。我最深的感受是那种“规范即是权威”的力量。比如,关于某个特定部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书中给出的数值范围,那是经过无数次讨论和实验才确定的铁律。我试着跳着看,结果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一个标准的引用可能依赖于另一个标准的前置条件。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本极其复杂的说明书里寻找一个关键的齿轮尺寸,你必须按照顺序,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往下抠,才能拼凑出完整的画面。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知识壁垒,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友好入口”。

评分

说实话,当我需要参考这本汇编时,通常意味着我正处于一个“必须正确”的压力情境下。它不像小说能带人逃离现实,它只会把你拉得更深地陷在现实规则的泥沼里。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为一个出口产品准备认证资料,对方的审核员对其中一个零件的机械强度提出了质疑。情急之下,我翻到了汇编中对应部件的强度测试章节。书中的图示简洁到几乎是示意性的,但每一个箭头、每一个标注的力度符号都精确地指向了必须遵循的操作。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本书里浓缩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整个行业的质量把脉。阅读它,不是在获取知识,而是在对接一套已建立的、覆盖全行业的质量契约。那种被一套庞大而精密的体系所覆盖的感觉,既让人感到一丝束缚,又庆幸自己不必从零开始摸索每一个细节。它是一本“沉默的教科书”,只有在遇到具体工程难题时,它那冰冷而精确的文字才会爆发出决定性的力量。

评分

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9)》听起来就是那种能让人头疼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工具书。我记得当初拿到它的时候,沉甸甸的一摞,那种纸张的味道混杂着印刷油墨的气息,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官方的、不容置疑的严肃感。我当时正在做一个关于新材料应用的项目,急需查阅一系列关于材料性能测试和环境兼容性的标准。翻开目录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浩瀚的文字海洋里摸索。标准编号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什么GB/T开头,后面跟一串数字,每一个组合都代表着一套严苛的规范。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解谜,试图从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技术参数中,找到指导我实际操作的黄金准则。那些关于公差、测试频率、抽样比例的描述,都写得极其精炼,但也因此显得异常晦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图纸和实验记录,才能勉强理解其中几个对我项目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验”和“核”的,每次查阅都伴随着对准确性的敬畏,生怕理解有偏差,导致整个工程流程出现纰漏。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材料,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书。

评分

对于我这样需要进行跨部门协调的人来说,这套标准汇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翻译器”。不同部门之间,对“合格”的定义往往存在微妙的差异,而这本汇编就像一个中立的裁判,用统一的术语和度量衡来约束所有人的认知边界。我记得有一次,采购部门坚持认为某批次的材料符合要求,而我们的技术部门则坚决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我们不得不把这本书搬出来,翻到关于材料纯度检测方法的那个章节。那段文字,严谨到连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都要单独列项说明。通过对比书中的标准流程和实际的质检报告,我们才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个微小的步骤被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无情”和“客观”,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划清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界限。它不是用来阅读的消遣品,而是用来解决冲突、确立共识的终极文本,每一次引用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效力。

评分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翻阅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9)》的感受,那一定是“枯燥的严谨”。它里头的文字密度高得吓人,没有一个多余的词汇,更别提什么修饰语或者比喻了。我通常是在需要校对设计文档的最后阶段才会去查阅,那会儿的心情是既紧张又疲惫。每一次查找都是一场精确制导的行动,目标明确:找到那个特定的技术指标。比如,在查找关于防火材料的阻燃等级划分时,我必须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区分“A级”、“B1级”和“准A级”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具体参数差异。这种阅读过程极其消耗精神,因为一旦走神,可能就错过了关键的“阈值”定义。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完全是为了实用性服务,字体小巧紧凑,页边距窄得可怜,目的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信息塞进有限的篇幅里。它成功地实现了其作为工具书的使命,但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享受阅读乐趣的出版物,更像是一块块精密加工的金属零件,功能至上,美学退居其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