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0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3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7
字数:113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66”,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3项。

目录

GB/T 13638—2008 工业锅炉水位控制报警装置
GB/T 13639—2008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模拟输入数字式指示仪
GB/T 13640—2008 劳动防护服号型
GB/T 13659—2008 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GB/T 13660—2008 201×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
GB/T 13662—2008 黄酒
GB 13691—2008 陶瓷生产防尘技术规程
GB/T 13694—2008 α、β、G和7平面标准源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724—2008 821总线1至4字节数据微处理机系统总线
GB/T 13734—2008 耳穴名称与定位
GB 13736—2008 食品添加剂 山梨酸钾
GB 13737—2008 食品添加剂 1-苹果酸
GB/T 13738.1—2008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08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 13746—2008 铅作业安全卫生规程
GB/T 13751—2008 挖掘装载机试验方法
GB/T 13754—2008 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
GB/T 13758—2008 粘胶长丝
GB/T 13772.1—2008 纺织品 机织物接缝处纱线抗滑移的测定第1部分:定滑移量法
GB/T 13772.2—2008 纺织品 机织物接缝处纱线抗滑移的测定第2部分:定负荷法
GB/T 13772.3 2008 纺织品机织物接缝处纱线抗滑移的测定第3部分:针夹法
GB/T 13772.4—2008 纺织品机织物接缝处纱线抗滑移的测定第4部分:摩擦法
GB/T 13773.1—2008 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第1部分:条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GB/T 13773.2—2008 纺织品 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第2部分:抓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
GB/T 13779—2008 棉纤维 长度试验方法梳片法
GB/T 13784—2008 棉花颜色试验方法测色仪法
GB 13788—2008 冷轧带肋钢筋
GB/T 13789—2008 用单片测试仪测量电工钢片(带)磁性能的方法
GB/T 13790—2008 搪瓷用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GB/T 13793—2008 直缝电焊钢管
GB/T 13794—2008 标准测温锥
GB/T 13807.1—2008 腰状杆螺柱连接副型式分类
GB/T 13807.2—2008 腰状杆螺柱连接副螺柱

前言/序言


《中华法律文献精粹: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解析(2008年版侧重)》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6)》的替代或重述,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视角,审视并解析在2008年前后,中国特定行业和领域中,除国家标准(GB)之外,更为分散、专业化,或更侧重于管理实践、行业自律、技术规范前沿探索的法律与非法律文献集合。本书的定位是补充性、参照性的知识库,聚焦于那些在当年对企业运营、技术研发、工程建设及特定服务领域产生直接影响,但未被纳入或未在《国家标准汇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法规、导则与标准体系。 本书的独特性与内容范围 《中华法律文献精粹: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解析(2008年版侧重)》的编写宗旨是填补国家标准汇编在具体操作层面、新兴技术领域和地方性规范上的空白,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组织,明确排除了对国家标准主体文本的直接收录和系统性整理。 第一部分:特许行业管理条例与部门规章研究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在2008年前后,由国务院各部委颁布的、对特定行业具有高度约束力的部门规章、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及指导意见。这些文件往往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是理解当年市场监管动态的关键: 金融与证券市场准入及合规指引: 重点分析了中国证监会(CSRC)针对私募基金、股权激励计划、信息披露的最新要求和操作指引。这些指引通常不直接冠以“国家标准”的名称,但其效力等同于行业内部的强制性规范。 电信与信息安全政策解析: 汇集了信息产业部(后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关于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ICP/EDI)、数据跨境传输初步规范及网络接入管理办法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是理解当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基石。 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 探讨了国家环保总局(后环保部)发布的关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分配细则、环境影响评价(EIA)技术导则的修订版本,以及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能效审计规范,这些多为推荐性或指导性文件,而非强制性的GB标准。 第二部分:工程建设与行业自律性技术规范 本卷聚焦于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那些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或在特定施工现场作为事实标准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性文件: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早期探索: 收集并评述了当年由住建部牵头,联合行业学会推出的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手册和评估标准。这些手册往往详细列出了材料的最低性能指标和施工工艺要求,是比国家标准更细致的实操手册。 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非标规范: 分析了交通部下属机构(如公路局、海事局)发布的关于特定类型道路标志设置规范、危险货物运输申报流程指导手册,以及内河航运标准操作程序的修订版本。这些内容侧重于流程化管理而非产品本身的标准。 行业协会标准(T/XXX): 挑选了如中国化学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发布的,在特定细分市场中具有强大市场约束力的“T”字头标准。这些标准往往针对国家标准尚未覆盖或更新滞后的前沿材料、测试方法或服务质量要求。 第三部分:企业管理与质量体系的本土化实施指南 此部分内容着眼于企业如何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内部管理实践,强调的是管理体系的落地与合规性: ISO体系的本土化应用案例: 汇编了2008年前后,中国各地方质监部门发布的,关于如何将ISO 9001、ISO 14001等国际标准与国内的《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相结合的实施指南和示范文本。 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手册: 收录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局)针对高危行业(如煤矿、化工)发布的事故预防与控制的最佳实践指南和案例分析,这些是操作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文件。 知识产权保护与地方奖励办法: 探讨了各省市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出台的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快速通道指南等,这些地方性文件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直接的财政和程序影响。 本书价值定位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标准之外的参考系”。它不重复国家标准汇编中已有的硬性技术指标(如材料的化学成分、尺寸公差等),而是侧重于“如何做”、“何时做”和“谁来管”的行政、管理和操作细节。它为研究2008年前后中国特定行业监管环境的演变,以及企业在国家标准框架下如何进行具体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本书的读者群体包括法律政策研究人员、行业资深工程师、合规审计人员以及对特定年份行业规范感兴趣的历史文献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脊,印着“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6)”的字样,初次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国家工业脉络的感觉是相当强烈的。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现代建筑材料耐久性测试方法的最新指引,毕竟手头的旧资料在处理新型复合材料时显得力不从心。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跨越了多个工业门类的“时间胶囊”,记录了2008年那个时间点,国家在标准化建设上的宏大布局和具体实践。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而是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学品安全、计量校准乃至某些基础服务业的标准规范。这种广度固然展现了编纂者的努力,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当我试图定位到特定、精细的参数时,往往需要穿过大量与我当前工作关联度不高的章节,如同在浩瀚的图书馆里寻找一本特定页码的注释。对于非标准制定机构或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其宏观的体系框架,而非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它构建了一个参照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期国家对质量控制和互操作性的基本要求,但这对于一个寻求快速、精准技术指导的工程师来说,多少有些“屠龙之技”的意味。我期待的是一册聚焦于“新”与“变”的工具书,而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历史文献”。

评分

我花费了数个周末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尤其是在环保和能效标准这一块。我深知,2008年前后,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标准也必然会有所侧重和调整。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似乎更偏向于原标准的罗列与汇集,而非按照技术领域或应用场景进行逻辑性的重组。每一次标准的引用和修订说明,都显得异常严肃和正式,充满了法律条文般的精确性,但缺少了现代技术手册中常见的那种“应用指南”或“常见问题解答”的柔性。例如,在涉及到高精度测量仪器的校准程序时,尽管详细列出了步骤和允许误差范围,但对于操作人员在实际复杂环境下可能遇到的信号干扰或环境温度漂移的处理建议,却付之阙如。这让我感觉,这份汇编更像是“应该怎么做”的官方定论,而非“在各种情况下如何有效达成目标”的实用手册。这种过于静态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在面对快速迭代的生产线或跨国合作项目时,总要多绕一个弯,去核对这些静态标准与实际操作间的动态适应性,读起来颇有些“照本宣科”的滞涩感,而非行云流水的“操作指南”。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汇编无疑是当时国家级出版物的典范,纸张厚实,图表清晰,体现了极高的制造成本和严谨态度。然而,当我们以今天的电子信息检索习惯来审视它时,那种物理介质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某一个标准编号去查找其后续的修订或废止信息,却发现这完全依赖于我是否有后续的补充函件或第二年的新版汇编。这使得利用这本书进行前瞻性或回溯性的标准比对工作,变得异常繁琐和低效。它强迫使用者必须以“年度切片”的方式去理解标准体系,而不是一个连续流动的生命体。如果我手头仅有这一册,那么我获取的信息就是“截至2008年修订版-66完成时”的快照,任何脱离该时间点的技术发展,都无法从书中得到任何印证或参考。对于需要进行产品合规性审计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信息孤岛的性质,使得它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被置于更庞大的、持续更新的数据库系统旁才能发挥作用,单凭它本身,其时效性的风险是相当高的。

评分

坦白说,这份汇编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责任感和规范的详尽程度。在某些特定、小众的工业领域标准中,文字描述的严谨性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每一个术语的选择、每一个量纲的定义,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博弈和确认,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确保基础工业健壮性的决心。然而,这种对“权威性”的极端追求,也使得文本的可读性降到了最低。大量的“应”、“不得”、“除非另有规定”以及复杂的从句结构,使得一句标准的解读往往需要反复推敲,生怕理解有偏差而导致生产事故或合规问题。对于习惯了现代技术文档中清晰的流程图、简洁的指令式语言的年轻技术人员而言,这份汇编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枯燥且充满挫败感的。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近乎于法律条文的逐字逐句研读,这对于需要快速吸收和应用知识的快节奏研发环境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投资,让人不禁感叹,标准的力量固然无可替代,但其传达的效率,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更多地遵循了行政或管理上的归口,而非技术逻辑的亲缘性。比如,某个关于特定金属合金的性能测试标准,可能会被放在一个与它技术关联度不高的基础化学品分类下,仅仅因为制定该标准的管理部门在当时的体系划分中如此界定。这对于那些跨学科背景下的研发人员构成了不小的认知障碍。我原本期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材料科学”或“精密加工”的聚合区块,将所有相关的强度、硬度、成分分析标准集中展示。但事实是,你必须通过索引,不断在不同的、看似毫不相关的章节之间进行跳转,才能拼凑出解决一个完整技术问题的标准集合。这种分散的知识结构,极大地增加了理解和应用成本,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还要对国家标准体系的内部组织架构有深刻的了解,才能高效地“导航”在这套庞大的规范之中。它更像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手册,而非面向终端用户的技术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