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常年野外作业的基层技术人员,我最看重的是实用性和便携性。这本书的开本和装帧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极其丰富,但它做到了在不牺牲清晰度的前提下,保持了相对紧凑的体积,方便随身携带进入林区。更重要的是,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巧妙。我不需要死记硬背复杂的学名,可以通过“受害症状”——比如“针叶变黄”、“嫩梢枯萎”、“树皮流胶”等直观的外部表现,快速定位到可能的生物名录。这种基于表征的索引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应急处理的效率。很多图鉴的专业术语门槛太高,但这本书在首次介绍专业术语时,都附带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使得即使是经验尚浅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可以说,它的设计哲学就是:工具要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工具的复杂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信息的时效性感到非常满意。在林木病虫害的研究领域,新物种的引入和现有物种的抗药性变化是永恒的主题。这本书在收录经典害虫的同时,也关注了近年来新发或外来入侵的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种类。例如,关于某一特定松树线虫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的介绍,明显参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了近五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的观点,并在“防治对策”部分体现了针对新传播模式的调整。这说明编著者团队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敏感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定期更新知识储备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很快过时,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准线,并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这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兼具了科普的趣味性和技术的专业性。它读起来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老林务员在耳提面命。例如,在描述一些顽固性病害的防治难点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经验之谈”或者“历史教训”,让读者在理解技术要点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防治工作背后的艰辛与智慧。比如在讲解如何识别某些不明显的早期病灶时,那种描述性的语言,比如“留意那些在清晨阳光下,叶片边缘反射出异样光泽的区域”,就比单纯的“观察叶色变化”来得生动且有效得多。这种有温度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阅读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园林爱好者也能轻松领悟其中的精髓。总而言之,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研究与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既能满足专家的深度需求,也乐于接纳初学者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林木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图鉴》简直是林业工作者和园艺爱好者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物种识别部分的详尽程度。市面上很多图鉴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特征描述,但这本书不同,它深入到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比如幼虫、蛹期与成虫期的显著差异,这对精准定位害虫至关重要。书中对每种生物的生态习性描绘得极其细致,比如它们偏爱的寄主树种、活动时间、以及对气候条件的敏感性,这些信息对于制定科学的监测预警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插图的质量极高,不仅色彩还原度好,而且很多细节图,比如叶片上的取食痕迹、树皮下的隧道结构,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现场辨认那些伪装高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上次在林区遇到一个不认识的蛀干害虫,翻阅了手头好几本资料都不得要领,最后还是靠着这本书里关于隧道剖面图的描述,才确定了它的身份,避免了错误的防治措施。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你身边随时指导。
评分我是一个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非常关注的读者,因此我对这本书中关于“防治”部分的论述给予高度评价。它并没有简单地推荐广谱性的化学农药,而是将“绿色防治”和“综合治理(IPM)”的理念贯穿始终。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非化学防治手段的实施细节,比如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生物制剂的选择与应用时机,甚至还涉及到了对微气候的调控来抑制某些真菌病害的发生。对于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场景,作者也考虑得非常周全,区分了城市环境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防治策略侧重点。例如,在城市公园里,安全性是首要考量,书中推荐的物理屏障和生物源杀虫剂的应用指导就非常具体可行。这种科学、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深切关怀,而非单纯追求“快速消灭”的短期效果。这让我在实际应用时,心里更有底气,也更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
评分《林木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图鉴》把在发现有害生物和被害林木现场拍摄的大量实物、实体、实态、实地原色生态图片用于种类识别,使识别更加真实、直观、简便、快速、易学。尤其大量增加寄主植物被害状特征图片,为识别确认增加了新的依据。弥补了过去同类书籍用人工笔绘黑白示意图、彩绘示意图、黑白照片图失真、失色的弊病。文字阐述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同类文献和专著,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中总结出的技术和经验。在种类识别表述方面突出主要特征,在防治方法方面突出先进、经济、实用、简便、环保技术。
评分整形与修剪,二者关系密切,修剪要按整形方式进行,修剪量因整形方法的不同相差很大。剪掉的枝蔓越多,剩下的芽数越少,树势越强;反之,剪得越轻,树势越弱。
评分整形是根据特定地方的气候、土壤、栽培习惯及品种特性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树形模式。修剪是通过对植株的人为干涉、控制和调节来达到和保持这种稳定的树形模式,修剪可分为冬季修剪和夏季修剪。
评分《林木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图鉴》把在发现有害生物和被害林木现场拍摄的大量实物、实体、实态、实地原色生态图片用于种类识别,使识别更加真实、直观、简便、快速、易学。尤其大量增加寄主植物被害状特征图片,为识别确认增加了新的依据。弥补了过去同类书籍用人工笔绘黑白示意图、彩绘示意图、黑白照片图失真、失色的弊病。文字阐述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同类文献和专著,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中总结出的技术和经验。在种类识别表述方面突出主要特征,在防治方法方面突出先进、经济、实用、简便、环保技术。
评分2.本商品信息来自于出版社,其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及时性由信息拥有者(出版社)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 法律责任。且因供应商发货等不可控因素、页面关于赠品信息以及商品封面图片信息变更的及时性等均由供应商负责,消费者需以收 到的实物为准。
评分用数十年在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中积累的1000余幅原色生态图片,十几万文字,介绍了在林中常见、常发、常造成灾害,对林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236种(另附加识别易混淆的相关相似生物77种,总计313种)林木有害生物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技术,其中害虫206种、病菌22种、有害植物3种、有害鼠类4种、有害兔类1种。这些林木有害生物种类选取辽宁地区,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大多共同发生分布的种类。
评分整形与修剪,二者关系密切,修剪要按整形方式进行,修剪量因整形方法的不同相差很大。剪掉的枝蔓越多,剩下的芽数越少,树势越强;反之,剪得越轻,树势越弱。
评分用数十年在生产实践和科研试验中积累的1000余幅原色生态图片,十几万文字,介绍了在林中常见、常发、常造成灾害,对林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236种(另附加识别易混淆的相关相似生物77种,总计313种)林木有害生物的识别方法和防治技术,其中害虫206种、病菌22种、有害植物3种、有害鼠类4种、有害兔类1种。这些林木有害生物种类选取辽宁地区,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大多共同发生分布的种类。
评分(一)整形与修剪的关系及修剪的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