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旭东 编
图书标签:
  • 食用菌
  • 栽培技术
  • 种植
  • 农业
  • 园艺
  • 菌类
  • 食用菌产业
  • 技术手册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1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40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2-01
页数:1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食用菌栽培技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一些毒蘑也作了说明,这对开发野生蘑菇资源将会有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食用菌栽培技术》着重介绍了生产范围广、产品数量大的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灵芝、天麻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问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作了详细的介绍。书中还介绍了野生大型真菌基础知识。在林区和广大农村,食用菌生产已成为职工群众致富的一个重要生产项目,为了能更好地推广食用菌生产项目,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编写了《食用菌栽培技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野生蘑菇鉴别基础知识
1 菌盖
2 子实层体
3 菌柄
4 菌托
5 菌环

第二章 食用菌生产的基础设施和知识
1 食用菌生产设计方案
1.1 原料堆放处
1.2 拌料、装袋室
1.3 灭菌设施室
1.4 菌袋冷却室
1.5 接种室
1.6 培养菌室
1.7 出耳(菇)地
1.8 晾晒方式
1.9 储藏场所
1.10 销售方式

2 制作菌种常用的设备和用品
2.1 灭菌锅:高压蒸汽灭菌锅、常压蒸汽灭菌锅
2.2 接种设施
2.3 装袋机
2.4 灭菌、消毒药品

3 菌种分级、鉴别、贮藏
3.1 分 级
3.2 菌种的贮藏

第三章 黑木耳栽培技术
1 概述
2 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条件

3 栽培技术
3.1 原料与配方
3.2 菌种的制作与培养
3.3 袋栽黑木耳初期管理
3.4 栽培出耳管理
3.5 采 收

第四章 灵芝栽培技术
1 概述
2 灵芝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条件

3 栽培技术
3.1 原料与配方
3.2 菌种的制作与培养

4 栽培方式
4.1 段木栽培灵芝
4.2 灵芝盆景制作工芝
4.3 代料栽培灵芝

第五章 香菇栽培技术
1 概述
2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性
2.2 香菇生活条件
3 栽培技术
……
第六章 猴头菇栽培技术
第七章 元蘑栽培技术
第八章 平菇栽培技术
第九章 滑菇栽培技术
第十章 白灵菇栽培技术
第十一章 榆黄蘑栽培技术
第十二章 杏鲍菇栽培技术
第十三章 食用菌病虫害的鉴别及预防
第十四章 北虫草高产栽培新技术
第十五章 天麻高产栽培新技术

精彩书摘

野生蘑菇鉴别基础知识
菌物中子实体大型的一类真菌即为蘑菇或蕈菌,我们又称其为大型真菌。这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在资源应用方面十分感兴趣的一类菌物。从“目”来讲,大型真菌主要集中于伞菌目,占总数的71%,其次是非褶菌目,其它是木耳目、银耳目、鬼笔目、腹菌目、马勃目、盘菌目等等。
大型真菌繁殖生长环境大致可分为森林环境和空旷山地及草原生境。已知森林中的种类占80%,而草原(包括田野)中的种类占20%。从生态习性来讲,初步分为五种生态类型。
1.木生菌:此类以木材为基础,繁殖生长在立木、倒腐木及树桩上。其菌丝体分解利用纤维素或木质素的能力比较强,往往生长的木质部位呈现白色或褐色腐朽。自然界有这类大型真菌6000种以上,中国有1000种,其中明确记述引起木材腐朽的有500种左右。绝大多数属于非褶菌类,少数属于伞菌类,极少数属于胶质菌类和子囊菌类。
2.粪生菌:该类真菌适于在牲畜粪上或粪肥充足的沃土上生长。多见于鬼伞科、粪锈伞科、球盖菇科和蘑菇科的部分种。
……

前言/序言


《菌影拾光》 作者: [此处作者名,例如:张晓月] 内容简介: 《菌影拾光》并非一本讲解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专业手册,而是一部流淌着泥土芬芳、渗透着山林静谧的生活随笔集。它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回归自然过程中,与菌类植物,特别是与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土壤缝隙中的“菌影”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感悟与思考。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心中对自然最原始的亲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多样性,以及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魅力。 本书的叙述者,一位曾游走于都市喧嚣的现代人,在一次偶然的契机下,放下了案牍劳形,选择投身于一片被遗忘的山林。她并非怀揣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大目标,而是以一个学生、一个观察者的姿态,谦卑地融入这片土地。在这里,她没有学习如何“栽培”任何东西,她的双手沾染的更多是山间的泥土、落叶,以及偶尔采撷的、不被大众熟知的野味。 《菌影拾光》的开篇,便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层峦叠叠的山峦,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腐殖质和植物的清香。作者独自穿梭于林间,不是为了寻找经济价值,而是为了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菌影”。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那些或伞状、或杯状、或珊瑚状的菌类植物悄然生长的姿态。她笔下的“菌影”,不是冰冷的科学名词,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它们依靠腐朽的落叶、枯木,或者与特定的树木形成共生关系,默默地完成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书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山林中的日常,这些日常与“食用菌栽培技术”截然不同。她不会去实验室研究菌种,也不会在温室里控制温湿度。她的“研究”更多体现在一次次耐心的蹲守,一次次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她会记录下雨后泥土散发出的独特气味,观察哪些菌类会在特定天气下冒出头来;她会留意哪些枯木上会长出形似灵芝的菌种,虽然她并不懂得其药用价值,但却被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她会在溪边、在苔藓覆盖的石缝中,发现那些小巧玲珑、色彩斑斓的菌类,它们如同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神秘美。 作者并非专业的菌类学家,她的知识来源于长期的观察、阅读民间故事以及与当地年长者的交流。她会将她在山林中发现的菌类,与长者口中的“山上的蘑菇”、“能吃的野味”联系起来,记录下那些口耳相传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并非科学的栽培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和朴素的认知。她会描述她与一位年迈的山民老奶奶的对话,老奶奶随口提及在某个季节,某个地点,会采到一种“味道很鲜的菌子”,这种描述充满了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而非技术参数。 《菌影拾光》并没有关于如何消毒、如何灭菌、如何控制培养基成分的内容。它讲述的是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理解和感受生命的存在。作者的“采摘”行为,也并非为了量产或商业化,而是出于对自然食物的好奇和对生态平衡的尊重。她会小心翼翼地采摘少量,并将采摘过程描述得充满仪式感,仿佛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她会提及自己有时会分辨不清某些菌类的可食用性,但她绝不会冒然尝试,她的原则是“不确定,就不碰”,这种审慎的态度,与科学栽培中的风险规避有本质区别。 书中穿插着作者对人生、对自然的哲学思考。她从菌类的短暂生命、顽强的生长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联想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循环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她会写到,看着那些菌类从一片落叶中生长出来,又最终回归土壤,她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她从菌类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反思了人类的浮躁与功利。这些思考是纯粹个人化的,是心灵的抒发,与任何技术指导无关。 《菌影拾光》还描绘了山林中其他生动的景象:鸟儿的鸣唱,虫豸的低语,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的斑驳光影,以及四季变换带来的色彩与气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者在山林中的生活图景,而菌类,则如同这幅图景中最别致的点缀,是她观察的焦点,也是她感悟的源泉。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生硬的专业术语,只有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作者用她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一片未被过度开发的自然,去发现那些潜藏在落叶堆下、腐木之间,以及潮湿角落里的“菌影”。她展现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一种回归内心宁静的旅程。 总之,《菌影拾光》是一本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心灵的随笔集。它邀请读者暂离现实的喧嚣,走进一片充满野趣和哲思的山林,感受那些无声无息却又充满力量的“菌影”,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深刻启示。它不是一本“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如何感受”和“如何思考”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标题确实吸引人,让我这个对种植和美食都有点兴趣的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不过,我对书的期望往往是能涵盖得更广一些,比如,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一下不同食用菌品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那就更完美了。我特别想知道,比如香菇是如何从山林中的野生菌,一步步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中间经历了哪些人工驯化的关键技术突破?或者,像一些珍稀菌类,它们在古代的药用价值是如何被发现和记录下来的?现在的栽培技术是否已经能完全复刻古代那种独特的风味?我总觉得,食材背后的人文故事,能让品尝和种植的过程更有深度。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菌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中的地位,比如日式料理中的松茸祭典,或者欧洲对牛肝菌的推崇,那阅读体验绝对会提升一个档次。毕竟,掌握了栽培的“术”,如果再能了解其“道”,那才是真正的全方位学习。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操作手册,更是一部菌类文明的微史。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技术层面的书籍,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它的价值。对于《食用菌栽培技术》这类专业书籍,我更看重它在“疑难解答”和“前沿探索”方面的表现。例如,当我们谈论栽培,不可避免会遇到病虫害防治这个大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远超常规的、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甚至是一些国际上最新的生物防治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石灰水或多菌灵的使用上。更进一步,这本书如果能探讨一下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菌种抗逆性和产量上的潜力,比如基因编辑在优化菌丝生长速度上的应用前景,或者新型基质配方的研发进展,那就太棒了。如果只是罗列现有的几种栽培方法,对于一个希望站在行业前沿的读者来说,会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我更愿意看到作者挑战现有规范,提出富有洞察力的新思路,激发读者去思考如何突破目前的产量瓶颈和质量标准,真正实现“智慧农业”在食用菌领域的落地。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园艺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非常关心书籍的“可操作性”和“美学性”的结合。栽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尤其是在环境控制这一块。我希望《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细致入微地解释“为什么”。比如,湿度和温度的微小波动对不同出菇阶段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如果能配上大量高质量、细节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最好能用三维模型来展示菌包内部的结构和菌丝的生长路径,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深知,培养基的配制是一门学问,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基质配方调整指南,甚至列出不同配方对最终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报告,那就太专业了。说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顶级的烹饪圣经,不仅教你如何做出一道菜,更要让你理解食材的“脾气秉性”。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将食用菌栽培转化为商业实践的读者而言,市场定位和经济核算是至关重要的信息。《食用菌栽培技术》如果只是单纯的种植指南,它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产业分析框架。例如,不同品种的投入产出比分析、启动一个中小型菇场的资金预算清单、以及如何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从农贸市场到高端餐厅的对接策略。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品牌化”的案例研究,展示那些成功的菇农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比如有机认证、特定品种的独家销售)来获得高溢价的,这将是无价之宝。这本书如果能跨越技术藩篱,触及商业运营的痛点,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而是一份具有实战价值的商业蓝图,对于想“搞钱”的读者来说,比任何理论都来得实在和重要。

评分

阅读体验本身也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对于这种偏技术的书籍,如果排版设计过于陈旧或者插图模糊不清,会极大地影响阅读的流畅度和信息的吸收效率。《食用菌栽培技术》如果能采用现代的、清晰的、色彩平衡良好的插图来展示不同阶段的菌丝体形态、子实体的发育过程,那阅读起来会赏心悦目得多。我尤其关注术语的解释,复杂的生物学或化学名词是否都有清晰、易懂的脚注或附录进行解释?我期待的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而是一本既有科学严谨性,又兼具普及性和可读性的工具书。如果作者能用一种充满激情和热情的语调来叙述这些知识,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菌类世界的热爱,那么即使是学习最枯燥的营养液配比,也会变成一种有趣的探索。总而言之,这本书如果能在知识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感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那它无疑就是一本杰作。

评分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在人生漫长的打磨之中,我选择以更坚定、更勇敢无畏的姿态去迎接那些苦难与磨砺。所谓的彩虹,不过就是光,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评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里,我做在灯光煞白的教室里看书和做题,听老师在上面讲着高考的重点,身旁有书本沙沙翻动的声音,草稿纸上有安静演算着的习题,偶尔的疲倦我会望向窗外那一抹四季未老的绿,明亮我的双眼,然后回头埋下来继续做着复沓的卷子,心理面什么也没有。

评分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璞玉,时间就如一把锉刀,慢雕细琢你的这块璞玉。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彰显辉煌,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美丽。

评分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在人生漫长的打磨之中,我选择以更坚定、更勇敢无畏的姿态去迎接那些苦难与磨砺。所谓的彩虹,不过就是光,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评分

我坚信我的人生终将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在岁月的洗礼中,彰显辉煌,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美丽来。

评分

一道彩虹需要凝结无数的水汽才能绽放霎时的明艳;

评分

生活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在昼夜交替,四季变幻的打磨之中,我明白自己要做一只翩飞的的白鹤,飞度苦寒的人生。或许我也可以像一些人一样,放弃自己的梦想来换取暂时的快乐,却永远停止了追逐的脚步。也许放弃掉一些我会活的更轻松。但那却不再是我。我不愿这一生都在安乐之中直到死去。我愿用我的一生,去面对那些锋利的打磨,我坚信我的人生会在打磨中彰显出永恒的美丽。

评分

我坚信我的人生终将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在岁月的洗礼中,彰显辉煌,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美丽来。

评分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璞玉,时间就如一把锉刀,慢雕细琢你的这块璞玉。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彰显辉煌,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美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