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

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商民运动
  • 社会运动
  • 民国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历史研究
  • 近代中国
  • 民众运动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9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25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是研究1920年代大革命背景下商民运动的史学专著。作者从国民党与民众运动的大背景,考察商民运动发端的原因,并分析商民运动在初期滞后于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缘由。其次,选取广东、湖南、湖北、上海四个地区,对商民运动的起步、扩展、兴盛、余波以及结束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再次,对商民运动期间商民协会与商会的关系,以及店员总会、商民协会、商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商民运动时期的劳资关系,国民党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也作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作者注重与国内外已有成果进行学术对话,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尽量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到客观求实,不预设立场与结论,完全以史料为立论之依据。

目录

绪论 商民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一 忽略商民运动研究造成的缺陷
二 近年来商民运动研究评介
三 商民运动研究的进一步扩展
四 本书的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章 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一 对民众运动的新认识
二 民众运动的初步开展
第二章 商民运动兴起的滞后
一 商民运动兴起滞后的原因
二 国民党对商民运动的重视
第三章 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
一 对待不同商人的策略
二 对待商人团体的策略
三 其他相关策略
四 《商民协会章程》的实施
第四章 商民运动的起步:以广东为例
一 中央商民部的设立与商民运动的起步
二 广东省商民部的设立与商民运动的初期发展
三 广东商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 商民运动的扩展:以湖南为例
一 国民党湖南全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 湖南商民运动的兴起与扩展
第六章 商民运动的发展:以湖北为例
一 湖北地区商民协会的建立
二 武汉地区商民运动的兴盛
三 国共纷争之下的武汉商民运动
第七章 商民运动的余波:以上海为例
一 上海商民协会的建立
二 新局势下的上海商民运动
第八章 商民运动期间的商民协会与商会
一 商民协会与商会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二 商民运动期间商民协会与商会的合作
三 国民党中央对待商会政策的变化
第九章 商民运动期间的商民协会与店员工会
一 长沙市商民协会会所被毁案
二 武汉店员运动与商民协会的应对
三 上海商民运动中店员工商界限之争
第十章 商民运动的终结
一 上海商民协会的统一商人团体要求
二 国民党三全大会期间的商会存废之争
三 上海总商会“闭门”风潮
四 商民协会的取消与商民运动的结束
结语
一 商民运动的成效
二 商民运动的缺陷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商会与工商业群体研究(1900-1920) 本书聚焦于清末民初(1900年至1920年)中国商会组织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复杂角色。这一时期,伴随着晚清“新政”的推进和民国初年的政权更迭,传统士绅阶层逐渐让位于新型的工商业精英。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新兴经济力量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商会组织,构建起自身的社会资本和政治影响力,并探讨他们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矛盾角色——既是经济改革的倡导者,也是政治动荡中的投机者或被动参与者。 第一章:现代化进程中的商业组织重构:从行会到商会 1.1 晚清商业法律与制度的演变: 本书首先回顾了自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应对内忧外患,在经济领域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特别是《大清新律例》中对工商活动的规范与鼓励。重点分析了政府如何从传统的“寓商于官”模式,逐步转向鼓励民间自组织以参与国家建设。 1.2 商会章程的制定与早期实践: 详细考察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商会的成立背景,包括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本书通过对早期商会章程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西方公司法原则与中国传统宗族、地域观念的融合过程。商会如何从最初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协调商业纠纷、维护市场秩序)逐步演变为具有半官方色彩的利益集团。 1.3 地域性与行业性组织的交织: 探讨了在区域经济结构中,不同类型的商会(如广东商会、福建商会)如何结合地域纽带,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作用。同时,对特定行业(如丝绸业、茶叶业、金融业)内部组织的分化与专业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章:商会精英的社会构成与身份认同 2.1 新兴资产阶层的崛起: 本书通过对商会董事、会长等核心成员的社会背景调查,勾勒出这一群体的画像。他们大多是跨地域经营的“帮派”成员,拥有海外留学或在通商口岸长期经商的经验。分析了传统士绅(中举但未入仕者)与纯粹商人之间的身份流动与认同转变。 2.2 教育背景与文化资本的积累: 研究了商会精英对新式教育(包括留学生与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的重视。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新知识、新语言,构建起区别于传统官僚的文化资本,并以此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占据有利地位。 2.3 慈善事业与公共形象的塑造: 详细考察了商会在兴办义学、赈灾、修建市政设施等公共慈善活动中的投入。这些活动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商会精英试图合法化其经济权力、争取社会声望,并向国家政权展示其“开明”形象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商会与国家权力的博弈:经济利益的谈判桌 3.1 税收与财政议题的介入: 在民国初年中央财政极度困难的背景下,商会积极参与到关税、厘金(地方商业税)的改革讨论中。本书着重分析了商会如何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游说或施压于北洋政府,争取减税、稳定税制,确保商业活动的成本可控。 3.2 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权: 考察了商会在铁路、港口、电报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冲动与实际行动。通过对民间集资修建铁路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商会在“官督商办”模式中,如何争夺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权,以及这种努力在政治不确定性下面临的风险。 3.3 法律体系的现代化诉求: 商会对于建立统一、透明的商业法律体系表现出强烈的愿望。本书细致梳理了商会对《公司法》、《票据法》等现代商事立法的建议和推动作用,以及这些建议在充满地方军阀割据的政治现实中受到的抵制与扭曲。 第四章:区域经济互动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4.1 区域经济中心的协同与竞争: 对比了上海、天津、武汉等不同商业中心的商会功能定位。上海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其商会更侧重于国际规则的适应与接轨;而内陆商会则更关注省际贸易通道的打通与地方资源的整合。分析了这些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互动如何影响全国市场的形成。 4.2 商业利益与民族主义情感的张力: 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的背景下,商会如何回应“抵制洋货”等爱国运动。本书探讨了商会内部对于商业利益优先还是民族大义优先的内在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反映了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复杂性。 4.3 商会在地方治理中的替代角色: 在中央权威衰弱的时期,商会常常被迫承担起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例如维持治安、调解劳资初期矛盾等。通过对特定地方事件的考察,揭示了商会在多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失能留下的治理真空,以及这种角色承担的潜在政治代价。 结论:一个充满希望与局限的商业阶层 本书认为,1900年至1920年间的商会及其代表的工商业精英,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力量。他们通过组织化,成功地将经济权力转化为一定的政治话语权,推动了法律、金融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尝试。然而,这一阶层始终未能完全挣脱传统政治的阴影,其经济利益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外部政治环境的稳定,这种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性,最终限制了他们在后续更加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挥独立而决定性的作用。本书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细致考察,为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内在动力与结构性缺陷提供了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民国时代。我个人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尤为关注,而“商民运动”这个主题,恰恰能够触及到这两方面。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商人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如何参与到当时的社会变革中去。例如,当时有哪些重要的商业团体出现?他们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尤其好奇的是,这些“商民”们在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外国商品的冲击,或者社会动荡时,他们的集体行动究竟表现为何?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一次重要的商业罢市、某一次集体的请愿活动,来展现“商民”群体的力量和他们的诉求?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商业发展背后的社会故事,理解这些普通商业者的生存智慧和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当我看到《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旧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繁华却也充满矛盾的街景。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商业活动异常活跃,但也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本书聚焦的“商民运动”,在我看来,是理解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深入挖掘那些驱动“商民”们行动的内在逻辑。比如,当政府发布新的商业法规时,“商民”们是如何反应的?他们是选择积极配合,还是采取抵制策略?他们内部是否存在分化,不同类型的商业群体(大商人、小商贩、手工业者等)的利益诉求是否一致?此外,我也对“运动”这个词很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组织化和集体行动?如果存在,那么这些运动是如何组织的?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与当时的政治力量,如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地方军阀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细致、更生动的人物群像,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普通商业者的智慧、勇气和挣扎。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充满好奇。1924年到1930年,这六年时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与探索的关键时期。北洋政府的摇摇欲坠,国民党政治上的崛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思潮的激荡,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维度。我个人尤其对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工人、农民、小商贩等群体所展现出的集体行动和诉求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表明它将聚焦于“商民运动”,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中产阶级及其边缘群体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组织形式、政治诉求、经济活动以及与当时主流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店主、手工业者等群体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理解他们的抗争与合作,他们的进步与局限,以及这些“商民”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记的。

评分

《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既具体又充满潜力的研究方向。1924到1930年,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这个时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手工业和商业面临挑战,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也在萌芽。而“商民”,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涵盖了经营者和消费者,可能也包括了那些依附于商业活动的普通劳动者。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经济史和社会史的交叉视角来解读这个时期的“商民运动”。例如,当时的商业团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维护自身利益、参与社会政治议题时,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们与新兴的工会运动、学生运动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或互动?又或者,在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等民族主义浪潮中,“商民”群体是如何响应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具体事件、具体组织、具体人物的深入考察,来勾勒出那个时代“商民”群体的活动图景,并分析这些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0)》吸引,完全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好奇心,想知道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尤其是那些靠买卖为生的人们,是如何生存,又是如何发声的。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宏大的政治斗争,是军事上的较量,但那些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经营店铺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集体行动,似乎总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被忽略。这本“研究”的书名,让我感觉到它或许能填补这一块空白。我希望作者不是仅仅罗列史料,而是能够将这些“商民”的故事鲜活地呈现出来。想象一下,当时的绸布庄老板如何抵制不公平的税收?小杂货店主们又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外来竞争?那些在市场里讨生活的普通人,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组织,是否有自己的声音?他们是如何在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中寻找生计,又如何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自己的权益发声?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市井生活的一角,看到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却同样鲜活的生命力,那就非常有价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