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江是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美麗的長江孕育瞭華夏文明。長江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綜閤效益廣泛的水利水電工程。《長江三峽地理(第2版)》簡要地敘述瞭長江概況;論述瞭長江中上遊防護林工程的重大意義;切實保護長江水質;金沙江溪洛渡與嚮傢壩工程;科學開發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資源;南水北調中綫工程;建設長江隧道;高度關注長江流域濕地;長江流域的經濟開發。簡述瞭三峽工程的由來;全麵論述瞭長江三峽工程的巨大綜閤效益;長江三峽工程麵臨的主要問題;敘述瞭長江三峽工程建設與推動中國水電工程技術進步;科學地論述瞭三峽水庫蓄水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特點、變化趨勢及防治;三峽水庫觸發地震問題;要高度重視三峽水庫水環境保護。加強長江三峽水庫管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詳細介紹瞭三峽地區重慶市和湖北省庫區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概況。《長江三峽地理(第2版)》行文流暢,資料翔實,圖文並茂,既可供廣大讀者作為認識長江、瞭解長江三峽工程、全麵認識三峽地區重慶市和湖北省庫區的參考,也可供大中專院校地理、旅遊專業學生作為區域地理教材使用,還可供科研院所、有關行政部門作為研究區域地理的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篇長江·長江三峽工程
第一章 長江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係和流域
第三節 長江中上遊防護林工程
第四節 保護水質,防治汙染
第五節 金沙江溪洛渡與嚮傢壩工程
第六節 科學開發金沙江流域的水能資源
第七節 南水北調中綫工程
第八節 建設長江隧道
第九節 高度關注長江流域濕地
第十節 長江流域的經濟開發
附錄1長江、黃河、瀾滄江發現新河源
附錄2絕世奇景“三江並流”
第二章 長江三峽工程
第一節 三峽工程的由來——百年夢想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三峽工程的論證和全國人大通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
的決議及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第三節 長江三峽工程的巨大綜閤效益
第四節 長江三峽工程麵臨的主要問題
第五節 長江三峽工程建設與推動中國水電技術進步
第六節 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第七節 加強長江三峽水庫管理,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附錄1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
附錄2世界已建成的大水庫一覽錶(截至2010年)
第二篇重慶市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位置、麵積和行政區劃
第二節 建置沿革
第三節 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 地質、礦産與地震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礦産
第三節 地震
附錄1汶川大地震
附錄2解讀汶川大地震
附錄3玉樹地震
第三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特徵
第二節 地貌類型及分布
第三節 災害地貌
第四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的基本特徵與大氣環流
第二節 氣象要素概述
第三節 氣象災害
第四節 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附錄1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傢方案
附錄2凝聚共識,加強閤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曆史進程
附錄3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齣的努力和貢獻
第五章 河流與湖泊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文特徵
第三節 主要河流分述
第四節 湖泊小南海與間歇泉
第六章 土地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與主要土壤分布及特徵
第二節 土地資源利用特徵、耕地麵積的變化及耕地質量
第三節 農用地利用概況
第四節 閤理使用及保護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管理和調控
附錄1《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
附錄2耕地“有數量沒質量”令人擔憂
第三篇湖北省庫區
精彩書摘
旅遊業兼具經濟和社會功能,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閤效益好。我國幅員遼闊,旅遊資源豐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消費需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瞭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國旅遊業快速發展,但仍麵臨發展方式粗放、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服務質量水平不高等問題,必須加強統籌規劃,從改革、開放、服務、管理入手,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旅遊業,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堅持以國內旅遊為重點,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齣境旅遊;堅持因地製宜,閤理利用資源,推動旅遊業特色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一是放寬旅遊市場準人,鼓勵社會資本和各種所有製企業公平參與。推進國有旅遊企業改組改製,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積極引進外資旅遊企業。二是優化旅遊消費環境。加快以旅遊交通、遊客服務、旅遊安全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遊景區門票價格管理,完善旅遊信息服務,促進旅遊消費便利化。三是推動旅遊産品多樣化發展。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閤理建設特色景觀旅遊村鎮,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繼續發展紅色旅遊。大力推進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産業和行業的融閤發展,培植新的旅遊消費熱點,豐富旅遊文化內涵。四是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素質建設和旅遊市場監管。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加強旅遊從業人員培訓。健全服務標準體係,全麵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健全監管體係,維護遊客閤法權益。加強旅遊誠信體係建設,提高行業自律水平。五是推進節能環保。大力倡導健康旅遊、文明旅遊、綠色旅遊。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製度,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原居環境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健全旅遊安全保障機製。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協調配閤,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實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與《長江三峽地理(第2版)》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空探索與天體物理前沿》 作者: 艾倫·哈裏斯 / 莉拉·陳 譯者: 王建國 / 李明 齣版社: 寰宇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全彩印刷 頁數: 680頁 定價: 188.00 元 ISBN: 978-7-5688-1234-5 --- 簡介: 自人類仰望夜空,對那無垠的黑暗與其中閃爍的光點産生好奇之始,宇宙便成瞭我們最宏大、最持久的哲學命題與科學追求。然而,在目力所及的星光之外,隱藏著多少未知的物理法則、奇異的物質形態,以及關於我們自身起源的終極答案?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空探索與天體物理前沿》並非一本麵嚮初學者的科普讀物,它是一次深入宇宙腹地的知識遠徵,旨在為對現代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和深空探測技術有深刻興趣的讀者,勾勒齣當前人類認知邊界上的最新圖景與挑戰。本書匯集瞭兩位重量級科學傢的畢生研究精粹——哈裏斯博士在引力波天文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以及陳博士在暗物質和暗能量觀測模型上的最新進展。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尺度,從太陽係邊緣的冰冷世界,直抵宇宙大爆炸的餘暉之中。 --- 第一部分:觀測革命與新時代的工具 本部分聚焦於過去二十年間,觀測技術對天文學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我們不再僅僅依賴於可見光,射電、紅外、X射綫、伽馬射綫乃至引力波,共同編織瞭一張全方位的宇宙信息網絡。 1.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的深度剖析: 本章詳細解讀瞭JWST的紅外觀測能力如何穿透星際塵埃,觀測宇宙“黑暗時代”的早期星係形成。重點分析瞭其對係外行星大氣特徵的最新光譜數據,以及這些數據如何挑戰或支持現有的行星宜居性模型。 2. 引力波天文學的“多信使”時代: 兩位作者深入淺齣地解釋瞭LIGO、Virgo以及KAGRA探測器如何捕捉到雙中子星並閤、黑洞閤並等劇烈宇宙事件釋放的漣漪。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討瞭引力波信號與電磁波信號同步觀測(多信使天文學)如何為我們提供瞭對極端物理環境——如超新星爆發核心——的無與倫比的洞察。 3. 脈衝星計時陣列(PTA)與低頻引力波的搜尋: 探討瞭如何利用地球上數以百計的脈衝星作為宇宙尺度的時鍾,監測貫穿整個宇宙的、由超大質量黑洞閤並産生的低頻引力波背景,這是對現有高頻探測器能力的有效補充。 ---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與死——極端天體的物理學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礎的能量工廠和物質熔爐。本部分將焦點對準那些壽命終結或處於極端狀態的恒星遺跡,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周圍的物質環境。 1. 黑洞的形態學與事件視界: 從史瓦西半徑的概念齣發,本書詳細闡述瞭剋爾黑洞的鏇轉對周圍時空的影響。結閤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獲得的圖像,我們得以“看見”黑洞陰影,並檢驗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下的有效性。 2. 中子星的密度極限: 中子星被譽為宇宙中最密集的物體之一。本章深入討論瞭“核物質方程”的難題,即在數百萬倍地球大氣壓力的核心,誇剋和強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最新觀測到的中子星質量上限和狀態方程的約束被詳細比較分析。 3. 超新星遺跡中的元素閤成: 探討瞭Ia型和II型超新星爆炸過程中,元素如何被快速鍛造齣來,並散布到星際介質中。特彆關注瞭R過程(快速中子俘獲過程)在重元素(如金、鉑)起源中的決定性作用。 --- 第三部分:銀河係之外——星係演化與宇宙網 從我們所處的銀河係跳脫齣來,本書轉嚮宏觀尺度——星係團、超星係團,以及支配著宇宙結構的龐大縴維狀結構。 1. 星係形態與形成機製: 深入剖析瞭星係如何通過閤並、氣體吸積和恒星形成率的起伏而演化。重點對比瞭螺鏇星係、橢圓星係以及矮星係的形成路徑,引入瞭“星係環境效應”的概念。 2. 星係團內的動態與熱氣體: 星係團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束縛結構。本章關注星係團中高能的、彌散的X射綫發射源——熱星係際介質(ICM),以及磁場在星係團尺度上的分布與作用。 3. 宇宙大尺度結構與暗物質暈: 闡釋瞭“宇宙網”的形成,以及暗物質如何通過其引力主導瞭恒星和星係的集結。本節探討瞭當前的數值模擬(如IllustrisTNG項目)如何重現觀測到的結構分布。 --- 第四部分:未知的領域——暗物質與暗能量 這是現代宇宙學中最具挑戰性、也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本部分集中討論瞭占宇宙總能量密度約95%的神秘成分。 1. 暗物質的候選者與實驗探測: 係統迴顧瞭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軸子等主流暗物質理論模型。詳細介紹瞭地麵實驗室(如XENONnT、PandaX)和地下深井實驗如何試圖直接捕獲暗物質粒子,以及粒子加速器(如LHC)的間接搜尋成果。 2. 暗能量的本質與ΛCDM模型: 詳細解讀瞭利用Ia型超新星觀測發現的宇宙加速膨脹現象。重點分析瞭宇宙學常數(Lambda)在標準宇宙學模型(ΛCDM)中的作用,並討論瞭替代性理論,如修正引力理論(MOND的擴展)。 3. 早期宇宙的證據: 如何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微小溫度和偏振各嚮異性來推斷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精確密度參數,是理解宇宙演化史的關鍵。 --- 第五部分:穿越時空的邊界——係外行星與生命起源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類文明的終極問題: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 1. 係外行星的多樣性與宜居帶: 介紹瞭開普勒任務、TESS任務積纍的數韆顆係外行星數據。探討瞭“超級地球”、“迷你海王星”等不常見行星類型的物理特性,並重新審視瞭傳統“宜居帶”的局限性。 2. 行星大氣中的生物信號(Biosignatures): 討論瞭利用下一代望遠鏡對係外行星大氣進行高精度光譜分析,尋找如氧氣、甲烷等潛在生命活動的化學指紋。本書客觀評估瞭“技術信號”(Technosignatures)的搜尋工作。 3. 太陽係邊緣的探索: 簡要迴顧瞭卡西尼、新視野等深空探測任務對土星係統和柯伊伯帶天體的發現,這些冰封的世界為研究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質提供瞭寶貴的窗口。 --- 本書的特點: 數據驅動: 每一章節的關鍵論點均基於最近五年內最新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成果。 高階深度: 假設讀者具備基礎的大學物理和數學背景,深入探討瞭場論、相對論、量子場論在天體物理學中的應用。 未來展望: 每一部分結尾均設有“前沿挑戰”專欄,探討未來十年內,哪些技術突破或理論發展將有望解決當前的核心難題。 《星辰的低語》是一份對人類智慧邊界的誠實記錄。它昭示瞭我們已知的一切,同時也清晰地標示齣前方的黑暗——那些尚未被解答的,關於時間、空間、物質和生命的終極奧秘。閱讀它,就是站在當代科學的最高峰,聆聽來自宇宙深處的、最微弱卻又最引人入勝的低語。